《人民的名義》觀後感兩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人民的名義》觀後感兩篇

篇一:

——看《人民的名義》感想

《人民的名義》開播以後,受到了廣大羣眾的大力追捧,這不僅是普通觀眾的期待,也是黨員幹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這部優秀的電視劇,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這部正能量的電視劇,也許能像一個好的老師,教會我們很多東西。這部大劇,人物性格鮮明,裏面有擅長太極功夫的官場老手,道貌岸然的政法委書記高育良;一心只想幹事的市委書記,耿直果斷雷厲風行的李達康;引起“官憤”的退休老幹部陳巖石;步步為營、精於算計的公安廳長祁同偉;多年工作勤勤懇懇,但由於沒有奉迎門派,一直不能得到提拔的易學習;打破用人的標準,打造唯才是用政治生態的省委書記沙瑞金;不收禮也不辦事,每天在家胸懷宇宙看星星的區長孫連城。電視劇中也有很多感觸頗深、印象深刻的情節:趙德漢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麪,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這樣一個腐敗官員卻有“兩面人生”,在另一處隱祕的豪宅,壁櫃裏、睡牀上、冰箱裏,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陳巖石老先生給漢東省常委上的那一堂黨課,展現出老一代革命家的崇高信仰等。這些引人深思的人物和情節,需要我們思考現實問題的本質:“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更是我們需要直面的問題。

反腐敗是為了得民心,官員廉不廉、政黨純不純,老百姓都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人常説,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能夠從弱變強、從建黨到建國,成功經驗就在於“得民心”。反腐敗鬥爭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心戰。這也如同行進中的中國,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着什麼,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而這也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名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始終在路上,成效顯著,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黨在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立案審查中管幹部240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2014年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但這不意味着反腐敗可以停一停、緩一緩,須知道腐敗與反腐敗永遠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一直進行着殘酷的較量,也只有反腐敗的力度和強度不斷加大,才會真正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這個意義上説,反腐敗的成績都是暫時的,反腐敗的鬥爭需要持續進行下去,這也是錘鍊黨員幹部隊伍、增強黨的凝聚力戰鬥力的必然要求。

陳巖石:有的幹部私下裏説,現在反腐弄得官不聊生,這不是屁話嗎?不反腐,讓他們繼續腐敗下去,那不是官不聊生,那就是民不聊生了,老百姓那就得造反了。

有腐必反 有貪必抓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的名義》中眾多案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通過觀看《人民的名義》對我們有很大的警示,我們深深地感到增強防腐拒變的防範意識,還要必須做到三個“始終保持”,一是始終保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二是始終保持艱苦奮鬥、不驕不躁的優良傳統;三是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不斷地反省自已,檢查自己的行為,徹底與貪污腐敗、損公肥私行為決裂。

真心實意為人民的,人民始終是其堅強的後盾,而虛於委蛇人民的,人民終究會將其唾棄。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時刻牢記我們的工作職責和使命,要向侯局長、易學習、陳老等正面人物積極學習,努力工作,幹好我們的金融事業,心中牢記為人民羣眾服務的理念。寫好一條程序命令、做好一個系統的開發工作,保障好我們的銀行系統平穩運行,這也是人民的名義和期望吧!

篇二:

《人民的名義》之我見

最近,熱播的檢察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終於落下帷幕,贏得了各方褒獎,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劇中貼近現實的政府工作生活的描寫,以及立體的人物刻畫,讓人感覺劇中“漢東省”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另外劇中的人物不再是臉譜化的“忠奸”之分,媚上欺下貪污腐化的祁同偉也會有令人同情的過去,“心繫GDP”的李達康也因“太愛惜自己的羽翼”而受到指責。真實的社會環境和飽滿的人物形象為《人民的名義》引發熱議打下了基礎。

本劇人物個性鮮明,刻畫生動,其中最能引起共鳴的就是“達康書記”和“勝天半子”的祁廳長了。同為寒門子弟,兩人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最終自證清白,後者卻落得飲彈自殺,令人唏噓,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探討。

李達康書記作為一員“改革猛將”,不僅為漢東省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能堅守底線,為官清廉,“京州市委書記,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擲地有聲,令人欽佩。“草木秋死,松柏獨存”,禁得起考驗的口號才叫原則。

李達康一直謹記自己從小生長在農村,土地就是爹孃鄉親的命根子,深知土地污染對農民意味着什麼,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一直沒有忘記保護養育自己的土地。擔任呂州市長時,當時的省委書記之子趙瑞龍想在呂州著名的名片月牙湖上建一座美食城,一邊是來自自己“老領導”的壓力,一邊是對月牙湖免受污染的保護,李達康堅守住自己的原則,拒絕項目的審批,導致被黯然調離了呂州市。

隨後擔任林城市委書記時,沒有因為在呂州的“挫敗”而改變自己的操守,依舊扛起了環保的大旗,在塌陷區建立起了一個環境友好的高新科技開發園區。李達康自己在向省委書記沙瑞金談起這段林城往事是這麼説的:“我和林城市委一心一意謀發展,需要一定的速度,需要GDP,但是絕不要落後的GDP,污染的GDP,血淚的GDP。”在唯GDP論的年代,能堅守環保底線的代價是沉重的,以自己的前途換取這種底線的堅守,尤其難能可貴。

對於電視劇後半部分的主要人物公安廳長祁同偉,網絡上的討論最多,評價兩極分化也最為嚴重。有人認為他是權力被濫用的犧牲品,值得同情;也有人批判他理想信念不夠堅定,“以為理想是紙糊的,還是自身出了問題”。這種反差的背後,是因為當初面對權力的傾軋,他確實進行過不服輸的抗爭,有“勝天半子”的氣魄,讓人可敬。而在抗爭無果後,自己向權力下跪,轉而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又是如此地變本加厲,無所顧忌,令人可恨。

出身貧困,但憑一己之力考入漢東名校的,是他。大學時意氣風發,憧憬美好未來與愛情的,是他。被高官之女追求三年不為所動,因之被調往貧困山溝的,是他。身處逆境而不折不撓,身中三槍而無怨無尤的英雄緝毒警察,是他………

他勇闖毒窩,身中三槍,贏得了英雄的稱號,卻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得到想要的工作調動。另外,祁同偉自我抗爭的失敗讓部分觀眾感受到了社會的階級固化問題,上升的渠道只有向通過權力“下跪”才會打開,這種焦慮投射在祁同偉身上,讓人產生一種不自覺的代入感,從而會對祁同偉的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是,跳出與侯亮平的對比,李達康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對於“保護養育自己的土地”的堅守讓自己被調離呂州,“拖累”林城的GDP指標,因而導致自己升任省委常委晚了高玉良一步。沙瑞金讚許他是一個有歷史底線的決策者,即使代價是讓自己喪失了進一步的機會。我認為他是擔得起這個評價的,面對權力的壓力,他堅守住了底線。但是祁同偉卻在抗爭而不得之後,轉而選擇了向權力低頭。而且,雖然他感受過權力的傾軋對於普通人的可怕,卻只是變本加厲地將自己手中的權力之杖揮向更弱者。他一廂情願地要“勝天半子”,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報復心理,其實他已經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了。我們不期望他真能同天對弈,向傾軋普通人的權力發起挑戰,饒是“達康書記”也沒有向不合理的人事調動和之後“美食城”通過審批提出任何異議。但是他刀向更弱者的做法是我所不能接受,可能從他下跪的那一刻起,那個緝毒英雄就已經“死了”。他的下場是他罪有應得,但卻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人民的名義》因其貼近現實且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畫飽滿生動而深受大眾喜愛,這部劇更早已成為軟開小夥伴茶餘飯後暢談的一部熱門劇。除了文中提到的達康書記,還有諸如扛炸藥包的陳巖石老同志、思維敏捷辦案嚴謹的侯亮平、公正嚴明一絲不苟的沙瑞金書記等,都給我們留下了一身正氣的深刻印象,讓我們感受到凡事以“人民的名義”出發,終會被人民所擁戴並取得反腐的最終勝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