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電視劇《蝸居》的通用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在房價飆升的背景下,每一個家庭甚至每一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蝸居》寫的就是關於這個話題的,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電視劇《蝸居》的通用觀後感範文三篇,希望對你與所幫助。

精選電視劇《蝸居》的通用觀後感範文三篇

電視劇《蝸居》的通用觀後感範文

1弱者海藻——作為一個幼年生活平淡而幸福的我,身上也帶有很多海藻的弱點,因此更應以此為戒。海藻的弱,對人生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規劃。同時,依賴感非常強,因此幾乎不會、也本能的不會去想自己解決問題。作為一個從小受人習慣了受人照顧的人,長大後仍然習慣於在任何困難中第一個去向親人、愛人求助,永遠首先的是無助而憂鬱的眼神。這樣的人,即使是皇家子弟,也只能是南唐後主。

不論你遇到怎樣的困難和逆境,首先想到的是收起悲傷和頹廢,首先要自己去獨立解決問題。

2缺乏規劃的勇者海萍——海萍無疑,能夠算作一個勇者。自幼作為一個如母的姐姐角色,養成了有擔當、有闖勁、獨立自主的性格。但是顯然,起碼劇終為止,但不能算作一個智者或者説強者,而僅僅是“蠻勇”,她也缺乏更明晰的目標和清晰的、理智而條理的人生規劃。她留在江州,並不是因為其有明確的遠大目標而選擇江州作為一個最佳的實施平台,而僅僅是覺得這裏“似乎”更可能有所成就,源自人云亦云得出的“似乎應該”大城市有更多的機會、更寬的眼界,但是她要什麼樣的機會、那些機會對他有用哪些沒用?更寬的眼界中哪些是她應該甚至必須去看的、哪些是無關緊要的、甚至哪些是瞎耽誤功夫的,她沒有規劃。一個規劃,首先源自清晰的目標。中國的教育體系,首先沒有能夠幫他確立一個清晰的目標,她甚至大學的專業、在劇中從來沒有用上過,只能含糊地説在大學“學到了方法”。沒有明確的目的,自然談不上清晰的路線規劃。這個責任,一半在自己、一半在文化和社會。她如最終能有所成,更多的的確應歸功於陰差陽錯的機會和個人的一點素質(畢竟能考上名牌大學説明這個人不會太笨)。由於她的這種素質,我想大成不會有吧,劇情中看,能有一定的成就,在時代大潮中搭到一班車。

3中庸者蘇醇——沒有什麼大志向,也談不上對於虛榮繁華有什麼嚮往,僅僅因為愛人留在江州。蘇醇顯然是一箇中庸者。但是他的性格,也許同樣會有所成就吧,最終可能會是和海萍差不多類似的成就。他們,只要中國還能如此發展,他們就會有個小康甚至大康之家。但是國運若不行了,他們會和大多數大眾一樣,顯然是不能夠抵禦——他們不是發國難財的人。

4有規劃的強者宋思明——宋思明自然不能算個善者、智者、賢者,但是的確能算個強者。他還仇日,同時他也成功的扮演了一個使中國之所以弱於日本的一個蛀蟲。不過他身上有着我們“出來混”應該學習的一些品質——明晰的目標(他的可能是邪惡的)、清晰的步驟規劃、有規劃下的有步驟的有勇氣的有決斷的有方法的行動力、危機處理時候的沉穩和理智。這些,只能説,是一個“出來混”並努力有所成就的人的必要的素質,至於成為華盛頓還是秦檜,這就要看別的一些東西了。

電視劇《蝸居》的通用觀後感範文

要説製作水平,電視劇《蝸居》也不是特別突出。它之所以火,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肯定是抓住了社會的敏感之處。就《蝸居》的主題來看,就業、買房、房奴、小三、婚姻、戀愛等近年來的熱點話題,都被它包含進去了。其實,這些現實生活裏的主題,只要能夠被真實的呈現,就一定會引起共鳴。這正是《蝸居》成功的祕訣所在。不過稍加分析可以看出,這些主題詞又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被某種普遍性的社會心理或者叫時代精神緊密的串聯在一起。

從劇中人物的悲喜經歷以看出,他們的選擇無不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這正是我們這個市場經濟與個人主義時代的精神風貌。與集體主義時代不同,在普通老百姓眼裏,最具普遍性的社會心理只能是這一種:對幸福的追求。不管是海萍、蘇淳夫婦努力工作,攢錢買房,還是海藻與宋思明不顧現實阻力選擇在一起,這都是為了他們各自心目中的幸福。當然,對於幸福怎麼理解,他們都有各自的理由。我們現實中的人也都一樣。

有意思的是,劇中的海萍常常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發牢騷,説自己如此如此都是被生活逼的,要是重來一次,會如何如何不同等等。甚至在蘇淳被關進公安局後,還後悔當初不該選擇留在這個大城市,不該一門心思為了買房。不過,按照經濟學裏的顯示性偏好理論,人們真正的偏好是通過他們的行為而非語言反映出來的。這樣看來,海萍也僅僅是發牢騷而已,她的諸多選擇正是她最喜歡的,在她自己看來,也是追求幸福的最佳路徑。

其實不光是海萍,即使是最令人同情的海藻也一樣。沒人用強力迫使她非選擇宋思明不可,事實上那都是因為她自己喜歡。但從她們的坎坷經歷也可以看出,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並不意味着幸福。反過來説,如果不幸福那也不能歸咎於對自己偏好的選擇。幸福作為一種主觀感受,它還與一個人的慾望有關。慾望越大就越不容易得到滿足,從而也就越不容易感到幸福了。

看《蝸居》讓我想起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慾望。在這個方程式裏,效用是個人願望的滿足程度。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可以看出,幸福取決於效用與慾望的相對大小。如果慾望很大,離現實很遠,而當前的滿足能力又達不到,那幸福值就很低了,甚至為零。這正是《蝸居》裏以及現實裏的房奴們的問題所在。海萍偏要在大城市擁有自己的房子,而經濟能力又捉襟見肘,總是感覺不幸福也不足為怪。

對於海萍們來説,追求幸福有兩條路:要麼增加效用,也就是加倍努力工作掙錢,然後買房;要麼降低慾望,也就是租房住,不要求非買房不可。前者就是積極進取的奮鬥,而後者雖然顯得消極不上進,但在很多情況下也是必要的。慾望無限,如果不加以控制,它會過度膨脹,最終別説幸福,可能連性命都將不保,這不就是宋思明們走的路麼。

電視劇《蝸居》的通用觀後感範文

* * 平平淡淡才是真,喜怒哀樂點點滴滴匯聚成生活的涓涓細流,海萍與蘇淳之間平實又略顯無味甚至偶有爭吵與不快的婚姻生活或許真正彰顯了生活最本真的面目,它並不完美,甚至與美都沒有絲毫半點的瓜葛,更談不上驚心動魄,恰恰是因為如此,才更顯得安全,或者樂觀一點,則是一種於細微處,寧靜時,才能體會得到的精緻與細膩,就像是牆角處默默開放的紫色薔薇,或許我們的眼睛早已被周圍張揚而又炫目的色彩所誘惑,甚至我們習慣於忽略這種毫不起眼的春色,但它卻在那個角落裏依然故我地吐納一生榮枯,直到善於發現懂得欣賞而又期待美好的有心人將它小心翼翼地捧在掌心,虔誠地分享。人的一生真正能夠擁有的切切實實屬於自己的東西其實並不多,尤其是對一個女人來説,等到有一天,朱顏老去,青春不再,那個時候,什麼最珍貴?什麼最難得?那就是陪你吵吵鬧鬧歡歡喜喜安度流年的,唯一的知心愛人,他就是真正愛你的人,他能夠容忍你的任性壞脾氣,分享你的幸福與開心,撫慰你的憂傷和痛楚,時時刻刻伴隨你身邊,聽你絮絮叨叨生活的流轉與瑣碎。

所以,一個女人要珍愛自己,替那個愛你的人呵護他的另一半。當然,現實生活中總有形形色色的東西長着一副迷人的樣貌來偷取你的純真與誠實,比如金錢,權勢,地位,我不排斥對這些方面的追求,但如果以情感來交換,或許滿足了一時的虛榮,那麼,接下來可能就要拿一生孤苦來買單。人不能貪多,什麼都想要,結果往往什麼也得不到。造化總是在弄人。所以,女人的路,尤其是情感之路,還是要

走得正常一點,踏實一點,穩健一點,這樣才能夠久遠。當然,也不妨礙在甜蜜的愛情中,幸福的婚姻裏,和你的另一半,忙碌着,快樂着,開心着,憧憬着,去爭取明天的富足安康,那該會是一件很滿足的樂事,像是春日裏,陽光下的,兩隻勤勤懇懇的小蜜蜂,驀然幻化成那斑斕的蝶,相攜着,飛上飛下,飛左飛右,忽東忽西,來來回回,吸允着醉人的秋色春光。只要心是快樂的,滿足的,那就是幸福的。

當現實邂逅浪漫,依然美麗如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