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模板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3W

看完電影后大家一定要將觀後感寫下來,人們在觀看完一部勵志影片後,一定都有認真寫好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模板5篇,供大家參考。

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模板5篇

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篇1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悦”讀讓處於快節奏時代的我們逐漸慢下來,感受着沉潛書海的温暖而美好。今天,讓我們一起以“靜心、淨心、鏡心”的學習態度,共讀航天事業的“無字之書”,體悟創新、教育、奉獻的時代內藴。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三位兼具航天員和太空老師身份的“築夢者”,“感覺良好”是這本“無字之書”高光時刻的見證,從兩度出艙到太空跨年再到天宮課堂,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人堅定理想信念、砥礪奮進之行,以術業專攻精神賦能太空研究縱深發展。廣大黨員幹部應該靜下心來沉潛書海,淨化內心深入感受,以明鏡視己之行,從“無字之書”汲取源泉活水,積極探尋專業實踐的“創新信心”“奉獻愛心”“教育真心”。

“靜心”體悟“天工人巧日爭新”之“創新信心”。

太空探索前,宇航員都要參與“魔鬼式”集訓,精心挑選的成員都是身體素質絕佳、心理素質倍棒的“種子選手”。空間站有良好的生命支撐系統,而出艙活動就意味着把自己暴露在強輻射、隕石撞擊、失重以及温差帶來的嚴峻考驗,對於航天員來説都是致命的。如果説,在處於失重狀態的太空生活充滿未知和挑戰,那麼完成出艙行走任務,尤其是對於“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這類女性宇航員來説,更加艱險和困難,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勇氣。此次神舟十三號宇航員兩度完成出艙活動,彰顯着探索與創新的決心和信心,廣大黨員幹部應該賡續傳承這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探索鬥志,在常規履職的基礎上,為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出富有創新性的建議,用心構築政府和羣眾溝通的“愛心橋”和“直通車”,以高效率、高質量、高品格賦能“十四五”新發展。

“淨心”涵養“衣帶漸寬終不悔”之“奉獻愛心”。

2022年,神舟十三號宇航員首次在自主研發的太空站中“跨年”“過春節”,也正是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太空老師”,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執着頑強的行動將中國式浪漫轉變為感動式現實。在這段時間裏,三位宇航員踔厲奮發、鋭意進取,先後開展了多項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項目,為中國探索和發展航天事業提供了關鍵密鑰。此三位既是家中的“頂樑柱”,更是中國的“脊樑”,是中國縱深瞭解地球之外的太空奧祕的“助推劑”和“壓艙石”,正是這份家國情懷的加持、小我與大我的抉擇,才讓他們得以心無旁騖、一心鑽研、攻堅克難、雙向奔赴,得以圓滿完成“183天”的太空之旅。廣大黨員幹部從三位航天員的奉獻之行應該積極汲取發展力量、鞏固為民本心,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主心骨”“橋頭堡”“排頭兵”的積極作用,為打好防疫之戰、賦能經濟發展、共建幸福家園賡續前行。

“鏡心”審視“興趣為師熱愛行”之“教育真心”。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三位“太空教師”,以生動有趣的太空實驗,在全國青少年的心中播下了探索太空奧祕的種子。“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在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時,通過衞星在神奇變幻的外太空為地球上的青少年帶來網絡直播授課活動,時隔8年,她再次在兩位隊友的幫助下,站在“最高的講台”完成兩次“天宮授課”活動:用水“造”橋、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每一個實驗都凝聚着航天員的智慧,每一個實驗都激發着青少年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熱情,每一個實驗都是一把把開啟探索太空奧祕的關鍵密鑰。廣大黨員幹部應該從“天宮課堂”中汲取源泉活水,用活、用好“線上”“線下”課堂,高頻開展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黨建、文藝活動,凝聚向心合力、豐富精神生活,增進羣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當好人民的“生活教師”。

“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期待湧現出更多身心素質極佳、有理想、有信念的時代後浪,在快節奏的時代,以“精心·淨心·鏡心”沉潛閲讀“刻寫”着航天夢想的“無字之書”。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廣大黨員幹部要積極從“無字之書”中汲取源泉活水,深刻體悟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偉大飛躍的深刻內藴,逐夢九天,問鼎蒼穹,為強國夢添磚加瓦、蓄力奮發、砥礪前行!

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篇2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户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着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2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活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天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大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大空老師,是中國人筆一個站在世界講台的老師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謠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篇3

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平安返回、感覺良好,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三號刷新了我國航天員在太空執行任務最長時間,同時也預示着我國空間站任務開始進入輪值班制。

183天,除了刷新在軌時間外,神舟十三號返航也首次採用了快速回家模式,返回繞飛地球從18圈縮短至5圈,從脱離空間站到返回地面,總共使用了9個多小時,是神舟十二號的三分之一時間。“兩個時長”、兩個紀錄,凝結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和航天人的創新智慧和飛天夢想,體現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

“兩個時長”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寶劍鋒從磨礪出”的特別能吃苦精神。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航天事業是吃苦的事業,但航天人卻甘願吃苦。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無論是夏日酷熱難耐的茫茫荒漠還是冬日寒風凜冽的戈壁深處,無論是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是在“魔鬼城”的羅布泊荒原,無論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還是神祕恐怖的“死亡山谷”,都印刻着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足跡。深夜的研究室燈火通明,裝配車間馬達轟鳴……一代代航天人面對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和技術限制,不分晝夜地超負荷工作,全天候不間斷地反覆實操訓練,千錘百煉接受枯燥漫長的“天梯”訓練,憑着“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怕吃苦、發憤圖強,終於在河西走廊上建起能夠擔負載人航天任務的東風航天城,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年輕幹部要發揚“特別能吃苦”的航天精神,在基層的廣闊天地裏,聚焦鄉村振興、疫情防控、項目建設等一線工作,把吃苦看成是一種擔當、一種責任,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畏懼,勇於接受挑戰、積極克服困難,在艱苦奮鬥中淬鍊過硬本領,做新時代敢於吃苦、善於吃苦、樂於吃苦的“吃苦人”。

“兩個時長”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特別能戰鬥精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載人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杆槍的事業。從第一顆衞星成功發射,到黨中央正式決定上馬載人航天工程,從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到神舟五號飛船實現浩瀚太空第一位中國訪客,再到神舟十三號刷新在軌時間和快速“回家”……一次次堪稱完美的表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一次次向艱難險阻發起衝鋒,不因遇到挫折而氣餒,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體現了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和義無反顧的戰鬥精神。特別能戰鬥,是我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特有優勢,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年輕幹部要發揚“特別能戰鬥”的航天精神,主動到一線“吃勁”崗位上接受磨練,在飽經“風吹雨打”中壯筋骨、長才幹,敢啃“堅硬骨頭”、善接“燙手山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鬥爭精神和戰鬥意志,主動出擊、迎難而上、敢於直面矛盾、敢於較真碰硬,做新時代能打勝仗、善打勝仗、會打勝仗的“戰鬥者”。

“兩個時長”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敢上九天來攬月”的特別能攻關精神。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從零起步,從“巴黎統籌委員會”到《瓦森納協定》,從《考克斯報告》到“沃爾夫條款”……面對一些國家處心積慮對我國實行長期嚴密的技術封鎖禁運,一代代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續奮鬥,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征服一個又一個高峯,解決了一個又一個航天領域“卡脖子”問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航天強國之路。此次神舟十三號從太空出艙到首次在軌通過遙控操作完成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從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太空漫步到創下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紀錄,從18圈縮短至5圈,從原先耗時近1天的回家之旅如今縮短到9個小時……中國航天人一路接續攻關,突破了一項項關鍵技術,取得了一個個輝煌成就。基層工作線多面廣、紛繁複雜,鄉村振興的難度一點都不亞於脱貧攻堅。年輕幹部要發揚“特別能攻關”的航天精神,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繫“國之大者”,堅持實事求是,勤于思索、勇於革新,面對鄉村振興、疫情防控、基層治理面臨的新問題,破除慣性思維、拓寬發展眼界,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本領研究新情況、分析新問題、解決新難題,保持“特別能攻關”的闖勁,攻克一個個“問題堡壘”,拿下一個個“前線陣地”,做新時代勇於改革、善於創新、鋭意進取的“攻關者”。

“兩個時長”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特別能奉獻精神。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有數百名官兵、職工和家屬長眠於此,他們“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一輩子甘做幕後英雄,幾十年默默奉獻。有一位航天幕後英雄曾經這樣深情地寫道:“我們有幸成了人們的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無論冬來夏往,石子鋪就的小道或大道,任由人們踩踏。因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輝煌……”載人航天是航天人懷着“鋪路石”的初心,用生命不斷探索的神聖事業,一代代航天人不計得失、淡泊名利、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的無私堅守與飛天的輝煌一起,書寫了中國航天史上最壯麗的史詩。特別能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中國人民可貴的品質。年輕幹部要發揚“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將“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紮根基層、甘於奉獻,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甘作服務人民羣眾的“店小二”,甘當人民事業的“鋪路石”,把個人成長融入奉獻崗位、服務羣眾的具體實踐,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做新時代甘於奉獻、樂於奉獻、真情奉獻的“奉獻者”。

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篇4

2022年2月4日,正值立春節氣,晚上8點整,我們迎來了絕美的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儀式。

次日起,北京冬奧會的各項比賽按照賽程依次進行着。在各個精彩的比賽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冬奧會首日晚上進行的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賽的總決賽。

伴隨着一聲響亮的槍聲,中國、加拿大、匈牙利、意大利四個不同國家的運動員們在賽道上爭先恐後地滑行着。我國的第一棒隊員是範可新,她快速地滑行着,暫居第三名。第二棒是曲春雨,她衝破重重阻隔,完成了對意大利隊反超,此時的中國隊暫居第二名。因為是最後一戰了,我在電視機前揮拳弄腿地大喊着:“中國隊加油啊!只要再快一點,就可以超越加拿大隊了。加油!”

緊接着,第三棒傳給了任子威,由於中國隊的完美交接,此時的中國隊已經超越了加拿大隊,暫居第一名。我既激動又有點擔心:“中國隊可得穩住啊!千萬不能被加拿大隊超越,中國隊加油啊!”到了最後一棒,中國隊的任子威將這一棒傳給了武大靖,武大靖牢牢地守住了第一的位置。與此同時,匈牙利隊和加拿大摔跤出局,場上僅剩中國隊和意大利隊進行最後幾圈的決戰。最後,中國隊戰勝了意大利隊,奪得了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賽的冠軍。

我高聲歡呼“中國隊贏了!”中國隊得到了冠軍,這可是北京冬奧會中國隊摘得的首金呀!太棒了!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賽特別的精彩,同時,也告訴我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團結就是力量,只要團隊合作好,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2023思政大課觀後感篇5

雖然起步晚了幾十年,但中國的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其“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可用空間大,智能化程度高,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

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軌道艙可留軌半年,作為一顆科技衞星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這種獨創性的大膽設計,為今後實施飛船和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託舉神舟飛天的運載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別達到98%和99.7%。如同它那個讓中國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長征一樣,幾十年來,它始終是令中國人自豪的偉大創造。

1992年,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儘管我們已經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衞星技術,但對於載人航天,卻幾乎一切從零開始。

短短十幾年中,現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術集成的指揮控制中心開始啟用;蒼涼戈壁灘,建起了國際一流的發射場;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陸場……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從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到“飛天”艙外航天服,載人航天征程中湧現的一個個奇蹟,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標誌性創造。

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華民族,在我們實現夢想的飛天之路上,曾一度遠遠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國的後面。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從夢想到現實,其間跨越的何止千山萬水?

這跨越的基石,就是獨立創造的精神。

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標誌性成果來證明。神舟一次次圓滿飛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憑藉自己的創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面對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剛剛開始。但,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國人特有的創造精神必將託舉着已經起飛的神舟飛得更高、更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