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9W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懂得感恩就是幸福。接下來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四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四篇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1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經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職責;緊之後,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瞭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閲歷和人格;最終,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幹茶葉一樣,尋找自我的方式昇華自我,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裏,為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
  
  在我們的思維裏,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能夠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紮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本事。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到達于丹教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日的孩子是明天的期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説,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職責。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本事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本事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羣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2
  
  看完了于丹教師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可我們是怎樣對待我們的父母的呢?我們只明白索取,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麼呢?同學們,你為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是為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呢?
  
  我們不僅僅只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教師、朋友、和幫忙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異常是我們的教師。教師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獻着,為班裏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教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後會好好學習的,不會惹您生氣了。
  
  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3
  
  這幾周來,學校組織了我們全校教職工一齊觀看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視頻講座。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詮釋孔子的《論語》,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她還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樣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歡樂生活!
  
  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看完了她的視頻講座,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我們已經觀看了她關於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這三部分的講座資料。可是,由於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一樣,感受也會不一樣,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進取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我們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樣樣來應對生活給自我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能夠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當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我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我勸自我,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我能夠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能夠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經過自我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我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我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本事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我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我份內的事,那麼整個團體就是一個和諧的團體,是一個進取向上的團體。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4
  
  今日,我和孩子一齊觀看了于丹教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職責。于丹教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職責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教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樹走到了最終。聽完以後,我十分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職責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此刻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我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終,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之後,于丹教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當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能夠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構成不了任何的職責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教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蹟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可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職責感?那麼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職責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教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職責感是如何構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職責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比較,從而受到感動,所以培養職責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我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裏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齊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構成了自我的職責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職責感的構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終,于丹教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