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電影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33K


《八佰》電影觀後感範文

大概五六年前,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幾個紀錄片界的好友曾經花大力氣重走抗戰路,其中也包括尋訪正面戰場的遺蹟,而淞滬會戰作為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後來正面戰場的拍攝計劃擱置,但是籌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壯故事卻深深印刻在好友們的心中,即使是聚會時偶爾談及,也讓聞者淚目,感佩那些曾經付出過巨大犧牲的人們,為我們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面戰場上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備受激勵。

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曾經説過,“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所經歷的犧牲已經得到舉世公認”。但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人民在二戰中的貢獻是被低估的。至今,國際公認的二戰起始日期還沿用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而不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擴大對華侵略。

所以,從年初聽聞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有機會在年內上映起,我和朋友們就一直在密切關注。從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對於為淞滬會戰收尾的這場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衞戰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剋制的,它甚至沒有采用史學界慣用的“八百壯士”一詞。“五人為伍,百人為卒”,管虎用一個“佰”字,剋制地體現了中國人都懂的中國軍人內涵。

  《八佰》電影觀後感範文二

實不相瞞,作為一名軍迷、史迷,筆者對《八佰》有着強烈地期待(從筆者發的最早的預告片就能看出管虎新作《八佰》首曝預告 孤軍誓死護國燃到爆)。《八佰》是自15年《百團大戰》這麼長時間以來的又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大製作的歷史戰爭片(17年的《捍衞者》雖然也是抗戰片,但是投資少,知名度也小的多)。

不同於很多抗戰劇,《八佰》是有着真實的史實背景的。具體的筆者就不多説了,自行百度或看網上多如牛毛的科普貼,也可以回顧初高中歷史書內容。

筆者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書抗日戰爭單元講正面戰場給淞滬會戰不少筆墨,並着重提到了姚子青營長600壯士(500餘人)守寶山縣城和謝晉元副團長“八百壯士”守四行(háng)倉庫的事(現在教科書對正面戰場的篇幅和範圍比對岸多不少)

  《八佰》電影觀後感範文三

6月初,我有幸參加了《八佰》的一場內部交流觀影。16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置身於82年前那個特殊戰場,蘇州河兩岸,一邊是繁華的英美租界,一邊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奮戰的四行倉庫。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導演,用最簡潔的空間重建,即實現了對整場戰役的全方位還原,解決了戰爭片最困難的微觀戰場與宏大敍事之間的矛盾。這樣舉重若輕的結構,甚至連《敦刻爾克》也無法做到。

如預期中的,《八佰》中的確不乏“燃”點、“淚”點,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我對四行倉庫保衞戰中壯懷激烈的想象,但是這種填補因為審慎而讓我剛看完時甚至微微有點不滿足,覺得導演在對這場戰役的正面褒揚也即“熱血”的敍事上稍顯吝嗇,讓人看到了更多熱血之外的多角度審視。然而回頭細想時,又恰好是這些多角度的審視讓戰役更加真實和耐人回味。

比如説,影片一開始就是從逃兵的視角進入的。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開場。幾個老百姓以及逃兵誤打誤撞被編入了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其實是第一營,為了對外營造倉庫內有一個團的守軍的假象,在通訊中用“524團”代替第一營)。這些人中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被誤當成逃兵抓起來,送進四行倉庫;也有積極領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於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這場特殊戰役的洗禮,成為熱血寫就的“八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