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國家》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8W

我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當人們欣賞完一場影片後,一定有不少感觸,可以編寫一篇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紀錄片《國家》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8篇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1

幫助·勿忘中國,那個熱愛和平的國度

熒屏上的畫面,網絡上的資料,還有那銘刻的石碑——無不讓我驚訝!這樣一場戰役,這樣一場國與國之間幫助的戰役,傷亡竟有36萬餘人!來自東方之都的中國血液,鋪撒在如今飛速發展、朝鮮的國土上!

驚訝之餘,我也為中國自豪着。有多久,看到關於中國的字眼,都會不自覺的微笑;有多久,體味祖國千瘡百孔,會淚眼朦朧;有多久,看到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國際伸出救援之手,會心生感觸;有多久,每每見到那飄揚在世界還有那宇宙中的紅旗而驕傲、自豪?這個數字沒有界限,因為我是中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履行着作為國人的義務、領略着作為國人的祖國山川美好!

這一刻,有多想讚美祖國——讚美您的博愛:在中國復甦還沒有多久時,便站在了正義的角度,去幫助;這一刻,有多想緬懷先烈——正是因為那灑在異鄉的紅色血液,輝映着故國美好的前程!這一刻,有多想高聲説上一句——朝鮮,勿忘·勿忘中國,那個60年前為你們領土而付出的國度!幫助·勿忘中國,那個為朝鮮崛起而努力的中國

灑在朝鮮土地上的鮮血,留在祖國心中的名字。烈士們用握緊槍的雙手,守護着另一方國土。儘管,那土地上沒有我們端莊的方塊字、沒有我們熟悉的中國話,但我們仍然為它的興旺而驕傲,為它的沉寂而不平!因為,60年風霜雪雨,中國與朝鮮從未忘記!中國,從未忘記。從未忘記冒着槍林彈雨為戰士送打糕的阿媽尼;中國,從未忘記。從未忘記那水火兩重天裏,飄動的、聲勢的浩蕩!那是朝鮮人民對中國的赤誠,那是對英雄的讚歌!

朝鮮,從未忘記。不論是今天的中朝友誼,還是昨日的鮮血遍地。朝鮮,用它的旗幟輝映着東方——中國,生死兄弟!一份用幾十萬生命構築的友誼,一篇用朝鮮新紀元換來的歷史足跡。

幫助·勿忘東方的國度今日的中國,大地飛歌;今日的朝鮮,越發強盛。兩國的友誼比天長!來自東方的一腔正義,朝鮮將它銘記;來自朝鮮的一種鼓勵,那是正義中迸發的奇蹟!中國的幫助,是朝鮮站起來的勇氣;中國的幫助,是社會正義的縮影,為新朝鮮奠基——一片荊棘,中國與朝鮮共同採擷;一片藍天,朝鮮,拋去昨日的背影,像火箭——衝上青天!

這是一段關於幫助的歷史,這是一段讓中朝兩國銘記的歷史。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2

面對延燒至新中國國境線上的戰火,面對帝國主義侵略者不可一世的霸權行徑,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6個軍共18個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

跨江赴戰的每個志願軍戰士,心中都奔湧着保家衞國的激情。他們即將證明,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在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條件下,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密切配合,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把侵略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最終迫使帝國主義侵略者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如今,遼寧丹東,鴨綠江畔,英華山上的抗美援朝紀念塔熠熠生輝。“抗美援朝的歷史經驗充分證明,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感慨地説。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書寫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輝煌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3

犧牲證明書、陣亡通知書,60多年前,6位烈士的家人,大都是在收到這樣的證明或通知時,才獲悉了他們的兒子或兄弟幾年前就犧牲在朝鮮戰場的消息。然而,對他們的家人而言,這樣的一紙證明,並不代表着與烈士的真正分別。

這是烈士周少武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周少武的弟弟周觀富已於2014年去世,周觀富的孫子周波説,從小他便經常聽爺爺講大爺爺的故事。爺爺告訴他,兩兄弟從小相依為命,後來一起逃荒到陝西,在那裏,年僅17歲的周少武參軍入伍。自此,周觀富就再也沒有哥哥的消息。後來,他回到老家河南濟源,一直四處打聽,卻始終杳無音信。直到他收到這張“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才知道哥哥已經犧牲在朝鮮戰場。周觀富一直把這張證明書視若珍寶,後來還專門到鎮上請人做了一個玻璃鏡框把它裝裱起來。

過去幾十年,周觀富從未放棄過尋找哥哥的遺骸,他一直惦記着把哥哥周少武接回家,但直到2014年他離世時也未能如願。就在周觀富去世不久,長眠異國多年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開始分批次回國,第一批迴國的烈士遺骸中就有周少武。可惜,周觀富未能在生前得知這一消息。

烈士侯永信,1920年出生在遼寧省燈塔市柳河子鎮上柳河子村,參軍後便和家人失去了聯繫。1952年,家人在他犧牲1年後,收到了他的陣亡通知書。此後,他的家人在村子的墓園裏,為他壘起一處衣冠冢,立起一塊無字墓碑。每年清明,家人都會去祭掃。

去年9月,侯永信的侄子侯甫元和侄女侯甫蘭、侯甫坤作為受邀烈屬代表,趕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參加烈士認親儀式。他們仰望着陵園裏的英名牆,看到了“侯永信”3個字,淚流滿面。

今年清明節前夕,“烈士侯永信之墓”7個大字,終於刻在那塊無字墓碑上。從看到那張陣亡通知書,到把他的名字刻在墓碑上,侯永信的家人,等了整整68年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4

今天,我和同學們參加了由鐵東區教委組織的到丹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

早上5點30分,我們乘坐大客車準時由學校出發,經過了3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終於來到了我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位於鴨綠江邊的丹東市。一下車,我就被這個美麗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住了。首先,我們坐船遊覽鴨綠江美景。當我坐上游船,心中便有了一種感覺,美麗的鴨綠江像一條長長的紐帶,把兩個國家緊緊地連在了一起,而我又為我們祖國的美麗和強大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之後,我們又登了虎山長城。

到了中午,我們簡單的吃了自帶的食品後,來到了英華山上,參觀了抗美援朝紀念塔和抗美援朝紀念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高53米的抗美援朝紀念塔,正面有1991年9月20日題寫的“抗美援朝紀念塔”7個字,順着有1014塊花崗巖組成的台階,我們來到了抗美援朝紀念館,全館佔地20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2萬件。

在這裏,我們看到邱少雲、黃繼光等烈士的英雄事蹟以及中朝兩國領導人互通的信件。我們通過高科技的影視設備和燈光照明等方式,彷彿置身於上甘嶺的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看到邱少云為了戰鬥的勝利,身上燃起了烈火,仍忍着劇痛一動不動,最後壯烈犧牲。我的心中充滿了對他的敬佩。特別是在全景館內看到的《清川江畔圍殲戰》圖時,我深深地被志願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感動。

從館內走出來,我的腦海中還不時地浮現出那個戰火紛飛的戰場。回來的路上,回想在遊船上看到朝鮮那邊貧窮景象以及祖國壯麗的美景,我的心中有一種自豪感,我為我的祖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我更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向在這場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致敬!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5

一提到英雄,我們就可以馬上聯想到明朝中期抵禦外侮、抗擊倭寇的戚繼光、俞大猷,清朝道光年間虎門銷煙、強我體質的林則徐,我們更容易聯想到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千千萬萬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而浴血疆場、馬革裹屍的革命將領和無名戰士們。當然,我們也會聯想到和平年代保衞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共和國衞士們。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是頂天立地、當之無愧的英雄,他們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和學習。

正如戰士奮鬥的陣地不只是槍林彈雨的戰場一樣,英雄也不單是在與敵人你死我活的拼搏中才能產生。《現代漢語詞典》對“英雄”是這樣解釋的:“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鬥爭,令人欽敬的人。”由此看來,任何時代都可以誕生英雄,每個人自己也可能成為英雄。

習總書記説:“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富足了,但是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卻空虛了。好逸惡勞、貪圖享樂者有之,盲目追星、三觀模糊者有之,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者有之,因此,記住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把握英雄精神的正確內涵,紮紮實實向英雄學習,就很有必要。它可以使我們的思想更純潔,精神更充實,前進的動力更足,步伐更堅定。

習總書記將英雄精神概括為四個方面。

首先,英雄精神是“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2014年7月,習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週年儀式上敍説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故事。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户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這也是在延續岳母刺字中所包含的幾千年來的中華兒女的血性。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向英雄學習,就是要做到把祖國裝在心中,“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其次,英雄精神是“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思想信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是共產黨人夏明翰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發出的錚錚忠言。他在獄中給他母親的遺書中寫道:“親愛的媽媽,別難過,別嗚咽,別讓子規啼血蒙了眼,別用淚水送兒別人間。兒女不見媽媽兩鬢白,但相信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可見,夏明翰不僅是一位豪氣干雲的大英雄,更是一位意志堅定、黨性純潔的偉大的革命者。我們向英雄學習,就是要傳承他們身上的紅色基因,牢記使命,不忘初心,不迷失前進的方向和道路。

再次,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奉獻精神。共和國建立不久,聶榮臻元帥領命,帶領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眾多科技專家,抱着“黃沙百戰披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的堅定決心,來到終年陰風怒號、蓬斷草枯的戈壁灘頭,在一窮二白、孤立無援的條件下,硬是製造出了屬於我們自己國家的原子彈、氫彈,人造衞星,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綜合國力。我們學習英雄,就是要學習他們隱姓埋名、默默耕耘、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

第四,英雄精神是“卧薪嚐膽”的奮鬥精神。英雄是歷史中的傑出人物,有着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越王勾踐卧薪嚐膽,漢使蘇武飲雪吞氈,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賦《離騷》……長征路上,英雄的紅軍正是靠着鐵的精神跨越了“雪山”“草地”,征服了“婁山關”“臘子口”,這些無不體現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我們向英雄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不向困難低頭的樂觀主義思想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總之,我們學習英雄精神,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甘於吃苦,樂於奉獻,在學習中養成好的思想品德,將來能夠更好地為國出力。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6

趙一曼,四川宜賓人,原名李坤泰,人稱李姐(1905年——1936年8月),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愛國女詩人。文章講述了她被捕後的經歷。

在1935年11月,趙一曼率領的部隊被日偽軍包圍,她為了掩護別人,自己被捕。趙一曼真是女中豪傑!日寇擔心她死去得不到口供,就帶她去醫院監視治療。在監視治療中她仍不忘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負責看守她的偽滿警察董憲勛和醫院女護士韓勇義,都為她的英勇所感動,於是決心參加抗聯隊伍,而且成功的幫助趙一曼逃出了哈爾濱。我為趙一曼有着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

但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得這麼好,在她們逃的第三天,日本鬼子追上了她們。趙一曼再次被捕後,她説:“你們可以讓村莊變成瓦礫,可以把人剁成爛泥,但你們消滅不了共產黨員的信仰。”我為國家有這麼堅定信仰的優秀共產黨員感到自豪。

趙一曼被日寇審訊時,依然滔滔不絕地痛斥日寇侵佔中國東北的暴行。日寇惱羞成怒,竟用竹籤從她的指甲縫中釘進去,用鞭子狠戳趙一曼的傷口,即使她幾次昏死過去,也堅不吐實。可見這些日寇是多麼殘忍,又可見趙一曼的意志是多麼堅強,她真是英雄的女人,女人中的英雄!

她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女,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我們應該以她為學習的榜樣。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7

在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中心黨員幹部及教職工親身聆聽“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郭永懷的先進事蹟,感受他“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陳列館內一件件實物,一段段影像,一篇篇往事,一片片復原場景,再現了“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偉大傳奇的人生歷程和我國國防航天事業的突飛猛進。從潛心求學、毅然回國、科研建設、報效國家、甘為人梯到最後的以身殉國,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勛、家國情懷與赤子之心,令人動容與震撼,讓人心生敬意。

回程路上,大家紛紛説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都感慨今天的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郭永懷用生命用一生詮釋的無私奉獻、捨棄小我、求實奉獻、以身許國的“兩彈一星”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要把共產黨人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積極做好本職工作,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牢記體育惠民初心,勇於擔當作為,做好競技體育,為建設煙台體育貢獻自己的力量,為體育夢、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奮鬥!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懷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座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中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導彈、核彈與衞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該羣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

紀錄片《國家》觀後感篇8

在全社會形成致敬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這是對英雄們的最好紀念。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考察調研期間,來到位於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和革命博物館,緬懷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靈。

8月,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期間,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5月,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期間,面對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和靜靜流淌的於都河水,憑欄遠眺,佇立良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到革命老區,都要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他深情講述共產黨員夏明翰、長征路上的“軍需處長”等英烈故事,撫今追昔、飲水思源,正是為了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他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詩句“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向英雄表達崇高的敬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近代以來,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脱外來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鬥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國家發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

楊靖宇、江姐、黃繼光、趙一曼……這一個個用生命書寫信仰的英雄人物,激盪過多少人的心田,點燃過多少人的熱血青春。

在這個開放而多元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率先垂範,用英雄的故事勉勵年輕一代,要“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要從中國革命史中汲取養分,堅定自信,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凝聚共識與力量。

2014年,我國設立了烈士紀念日,每年9月30日都要以國家的名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201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以莊嚴的法治名義保護烈士名譽和尊嚴。這幾年,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充分發揮了精神引領、典型示範作用,正持續轉化為人們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實際行動。

追隨習近平總書記腳步和目光,各地羣眾以不同形式緬懷英雄。全國各類烈士紀念設施達103萬多座,遍佈祖國大地。在江西瑞金“紅軍村”,當年17位紅軍戰士栽下的17棵青松被鄉親們取名“烈士林”;在江蘇鎮江丹徒區,8座無名橋樑以烈士名字命名,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着愛國主義教育;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尋親熱線”幫烈屬尋親、幫烈士找家……捍衞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行者無言,青史留名。英雄的氣質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脈,英雄的豐碑永遠屹立於祖國的天地之間、人民的心靈深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