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演講稿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6W

只有付出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確保演講稿真正打動聽眾,演講稿的寫作通常需要深入研究和準備,以確保內容準確和有説服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傳承文化演講稿6篇,供大家參考。

傳承文化演講稿6篇

傳承文化演講稿篇1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這個講台上和大家一起談談,《我心中的國學》

所謂國學,從字面上理解,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對於我來説,國學一直是以文學的形式紮根在心底,從為萌發的種子,到後來的發芽,抽枝,長葉,終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躚起舞的文學奇葩

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文學便註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個民族的脊樑。請留心看看,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裏,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着文學的美麗容顏。

國學之根——《詩經》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其中,一句爛熟於耳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愛情,算是到了某種極致,至今,甚少言語能出其右。想想在幾千年前,便有如此絕妙的語句,單從這一點看,就可看出,國學一詞背後,是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藴形成的。但詩經並不會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遠而不可親近,其實它只是民歌。只不過,在我們渡河的時候,被無聲地遺忘在另一個時代,當我們想起,返身去尋找時,它已

經沒入歷史的河流之中。於是現在大家漸漸習慣於唱“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而但忘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對於詩經,我們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許是我們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曾一起吟誦的歌謠。

詩經三百,不過是前生無邪的記憶。

國學之莖——唐詩

漢唐,中國民族五千年裏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裏,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的古代文學體裁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老師就一字一句教予我們“牀前明月,春眠不覺曉。“但當時也只是學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它的美麗與哀愁。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愛,可兩者都藴含孤獨,

不得志,愁悶之意。前一句“獨“,後一句“孤“,李白在塵世中活得無可奈何,唯一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單薄且虛妄。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情感也會迥然不同。而唐詩,也正因此變的瑰麗多彩。

國學之枝——宋詞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仍陶冶着人們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在秋風蕭瑟時,柳永將自己的真實情感用文字表達得如此悽婉動人。而晏殊用“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問道對美好景物的留戀。反之,蘇軾,辛棄疾的氣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詞無疑是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枚巨鑽,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園,有傲骨佇立的梅,有嬌豔依人的杜鵑,更不缺大氣豐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花兒趕趟兒開,怎可能不多彩絢爛呢?

國學之葉——元曲

傳承文化演講稿篇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主題是:傳承文化,誦讀經典。

同學們,你們是否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感受過李白的豪放;你門是否從“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中讀出了白居易的執著;你們又是否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張若虛對人生的探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寶典,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可以加深我們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誦讀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接受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

常言道:“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誦讀經典詩文,積累精美的詩詞句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讀的時間,本着“用心誦,慢慢讀,字字清”的原則,大聲地朗誦經典,讓自己在朗朗書聲中積累經典名言,陶冶情操。

同時,大家還要做一個有心人,平時在閲讀時遇到的名言經典,可以及時地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有時間就可以拿出來認真地誦讀,這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也可以為我們寫作文提供積累豐厚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源泉,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於啟迪同學們心智,培養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懂得愛國、愛家、愛父母的人生道理。經過一階段的誦讀,雖“滿腹經綸”但只能悶在肚裏,或“紙上空談”,誦讀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因此,我們必須要學以致用,用經典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從“幼不學,老何為”的教誨中瞭解時間的重要性,勤學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吶喊中明白生命的價值……其實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要能在經典誦讀中真正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昇華自己的思想。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用最高亢的聲音誦讀經典,用最昂揚的激情書寫青春,用最執著的信念成長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傳承文化演講稿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眾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又稱端午,“端”與“初”的含義相同,所以“端午”又稱為“初五”。端五中的"五"又和"午"相通,根據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剛好是"午"月。因為午時又有為"陽辰"的説法,因此端五也叫做"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例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有那麼多別稱,間接解釋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情也是如此。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説法,例如紀念屈原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等等。

迄今為止,對端午節起源最有影響的説法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為賽龍舟。相傳,古代楚國的人們因為不捨得賢惠大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是人們紛紛划船去救他。在他們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去不見了屈原的蹤影。後面,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通過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筒粽"、"角黍",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諸多花樣。每年5月初,中國家家户户都會泡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傳承文化演講稿篇4

敬廉崇潔,看似一個與生活並無太多關聯的詞語,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屢屢的出現,縱觀古今,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敬廉崇潔這種話題,在動亂、戰爭年代、社會普遍處於動盪的環境裏,它從來沒有成為過社會話題,而總是出現在一個社會局勢相對和平、物質建設相對富足的環境裏,在現今特別是近幾年來,越來越成為了一個提升到一定高度的大話題。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打過一個比喻,他説:人的慾望猶如烈馬,必須有理性的騎手來駕駛。我想每個人的體內都生存着慾望的烈馬,駕駛者自身的品德與心態就決定了烈馬前進的方向。而我又一次的想,擁有着“敬謙崇潔,遵紀守法”品質的駕駛者,一定會駕駛其烈馬奔向更加美好燦爛的未來。因為,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的例子證明着這一點。

古有包拯,海瑞,狄仁傑,體察民情關心疾苦,勤政優政美名揚;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根植人心萬古流芳。魏徵“兼聽則明”蜚聲朝野家喻户曉;賢相廉將敬廉崇潔的高風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長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于謙,于謙是明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史,他很注重清廉自律,他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非吾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廉史廉詩廉文廉政格言膾炙人口,歷史告訴我們,只要清正廉明、勤勤懇懇,人們就不會忘記他。

今有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清政廉潔兩袖清風人民公僕美名揚。

有人可能會説,敬廉崇潔應該是大人存在的問題,認為我們今天的演講話題:是“大人生病,小孩吃藥”的捨本逐末方式。但讓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一些不良思想早早地侵入了中國小生的頭腦,有的學生並沒有將心思放在學習上,而是熱衷於比誰的零用錢多,誰的父母官大,誰家的小汽車更高檔,“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嫌貧愛富思想,“我爸是李剛”的官本位思想也開始在學校中大行其道。

蓮因潔而尊,人因廉而正,國因人而強。我們國家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家底還很薄,這就要求我們繼續保持廉潔正直、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能因為肚子飽了,袋子裏的錢多了,就輕易丟掉傳統美德。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要生存和發展,就離不開勤儉。

青少年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希望,擔負着建設未來的重任,他們都終歸將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無論他們今後從事任何職業,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都將成為其立身立業之基。但是敬廉崇潔的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孔子曰:十五而志於學,學而時習之。

萬幢高樓平地起,沒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沒有一個長期積累形成的好的習慣,待到青少年已經長大成人思維模式已經固化的時候,再去談治病談敬廉崇潔,則將一切晚矣。因此我們也要從小對青少年就開始培養敬廉崇潔的觀念,與此同時,教育具有雙向性,孩子是家庭和社會的核心,在某種程度上,子女監督能起到組織和社會監督所起不到的作用,對於父母能產生組織和社會力量所難以企及的影響,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將敬廉崇潔的理念儘早、更深的根植於孩子們的頭腦裏吧。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演講稿篇5

一、活動主題

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進一步宣傳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弘揚膠東革命精神,市紅建辦將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傳承膠東紅色文化共聚煙台發展力量”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活動。為了更好地參與全市活動,局工委將在系統內舉辦紅色文化演講比賽,並將推薦優秀選手代表局工委參加市級比賽。

二、活動時間和地點

5月中旬。

三、參賽人員範圍:

局系統在編在職人員。

四、比賽事項:

1.比賽形式:分初賽和決賽,初賽由機關及各局屬單位自行組織,初賽結束後局機關推薦2-4名、局屬單位各推薦1名參賽選手。請各單位於5月10日前將選手名單及演講稿報局人事科。

2.演講作品要求:主題鮮明、觀點新穎、文字簡潔,具有較強的創新性、時代性和欣賞性,有一定的`理論高度,並且緊扣活

動主題;內容必須為原創,最好能結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實際,體現本科處室、單位和自身崗位特點,結合自身實踐、體會或者是身邊的人和事來突出主題,作品嚴禁抄襲,如有雷同,取消比賽成績。必須脱稿演講,提倡選手在演講過程中播放ppt或背景音樂,內容應配合演講稿件內容,具有時效性,能體現本單位的工作,渲染氣氛。

3.時間限制:每位選手的演講時間5分鐘左右。

4.評獎辦法。個人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若干,單位組織獎若干。

傳承文化演講稿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老子《道德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學習體會告訴大家,與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勵,促進我們高職教育深入發展。

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習《道德經》,對於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道德經》裏的道指的是規律,道家認為“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道家對規律的認識,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意義,仍然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對規律的科學認識,從小的方面説,對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的方面説,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義是,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們學習老子這句話後,在與別人交往時,不能以自己的原則去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而是在積極與善人和聖人交往,向善人和聖人學習的同時,也要與不善之人交往,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為善人。如果我們的社會真能做到這一點,將是一個和善社會,給每個人帶來無窮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道德經》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也是被人們廣泛傳誦的。它告訴我們,任何偉大人物的成長,任何偉大事業的成就,都是從細小做起,要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不斷耕耘。任何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人生價值,就必須記住老子這句話,做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認認真真學習,兢兢業業工作,朝着既定目標,一步一步邁進,那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不虛度人生,實現輝煌。

各位領導、老師們,教師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成長前進的領路人,身為教師擔負着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所以,在當前中央號召加強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中,我們教師要靜下心來,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要多學習《道德經》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提高自身素質,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