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8W

20XX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2010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20XX年7月19日至8月20日,我們進行了為期31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本次活動以“共繪望魚海子濕地綠地圖(GreenMap),守衞生態雅安天然之腎”為主題,深入海子山和高跌洞濕地,實地調查整理包括植物資料、動物資料、地理信息、人文歷史信息、濕地沼澤微生物、景觀生態等在內的六個大項的內容,並最終繪製成綠地圖提交給主辦方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以及印刷成宣傳冊向市民發放提高市民對濕地保護的意識,共同守衞生態雅安的天然之腎。

7月19日至20日進行兩天前期踩點。

看着身邊同學一個個的拿着行李高高興興地回家,我心裏感覺空繞繞的。一大清早的,我就準備好生活用品,集合,坐車去海子山和高跌洞,今天是踩點的日子。儘管前幾天還下着大雨,可是今天的太陽卻顯得有點毒辣,上午十點多,我們到了山腳下,稍休息片刻就上山了。也許是前些天的大雨和山上植物鬱閉度較高,林子外是火辣辣的太陽,林子裏卻是濕漉漉的,所有隊員的褲腿全部沾濕了,上山的路也特別的滑。中午十二點上到了山頂,眼前是一片湖泊,連日的降雨使得海子山上的水猛漲,扎帳篷的那個壩子被淹了,我們只能無奈的休息一會前往高跌洞。

頂着晌午頭頂的火辣辣的太陽和強烈的紫外線,我們一行七個人開始了在沒路的林子裏探路前行。對海子山上情況認識的不足,我們走錯了,身上裸露皮膚都被割傷,防潮墊也被劃破,直到晚上6點多才到達高跌洞。

20號,大早吃了乾糧就出發了,對高跌洞的路線進行確定,從露營點到第三道瀑布,對動植物進行初略調查。高跌洞位於宴場河陳銀段,是野生雅魚的天然繁殖區,沿河全部是山上跌落下來的石頭。高跌洞踩點用一個字形容就是險,隨時會出現一個一米來的湍急要我們在石頭之間來回跳越,一條50釐米不到的石道,左邊是險石,右邊是斷崖,還要隨時擔心蛇。

踩點是新鮮的興奮加上探險的心驚動魄。

7月23日至30日,高跌洞實地調查。

一大早,我們乘車前往高疊洞,大概中午十一點多才到寶田壩,由於與當地政府溝通進展的順利,十二點就馬不停蹄的上山了。下午兩點,我們到了高疊洞的第一個瀑布,並紮好帳篷,借好廚具、碗筷等,等待第二批上山的隊員。

晚飯過後,動物組的出去開展工作了,由於正好是多雨時節,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早早的動物組的回來了。可是,這雨貌似有越下越大之勢,我們的帳篷開始漏水,宴場河水位越長越高,我們開始擔心了,輪流值班觀察水位情況。大概晚上兩點多中,感人的一幕出現了,牟叔叔夫婦頂着磅礴大雨,拿着手電筒,揹着雨傘走十多分鐘的泥濘山路過來要接我們到他們家去住,我們出了一個勁的謝謝還能有什麼呢。後來考慮到東西較多,我們撐了一晚上,第二天才搬過去。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天空不作美,一直下雨,我們等待着。3天過後,我們商量“實在不行了,不能就這樣等下去,就算下雨我們也要開展活動,等下去不是辦法”,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冒雨進行相關調查。受老天的眷顧,開始調查的第二天放晴了,趁着這麼好的天氣,我們在接下來的3天里加緊收集相關資料,三天連上高疊洞。高強度的活動,女副領隊吃不消停了下了只幫我們做起了後勤。憑着這股衝勁,我們還是在三十號之前完成高疊洞資料的收集。

高疊洞調查是等待的彷徨和高效率的資料收集。

8月3日至8日,海子山實地調查。

修整4天, 3號,我們一路五人先行上山了。這天上山,我們走的另外一條沿溪小路,因為沿着小溪可以順帶調查一下海子山上的濕地植物情況。想法有時候總是美好的,走到已經不能回頭了,我們才發現這條下路是砍竹人用來梭竹子用的,其陡峭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們五人均揹着80L大型的登山包,只能半蹲着身子,手抓着路邊的草爬行上山。中午12點的樣子,我們上到了大海子,由於事先與寶田壩村委取得了聯繫,我們很快就到了住宿點——一個用來給守林人住的實木房子,這個房子成了我們活動的根據地。

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分工對大海子上的情況進行調查,我分在地圖組繪製大海子基本圖。和我們一同活動有一位特殊的嘉賓,他是來自澳大利亞籍的WWF記者,叫Fergus。

7號,我們對海子山的調查結束,為了讓WWF記者更細緻的瞭解我們的活動,8號我們一行步行到高疊洞,算是對高疊洞活動進行一個最後的總結。

海子山的調查因為國外友人的加入而顯得輕鬆活潑。

8月9日至20日,後期資料的總結和,綠地圖的繪製。

這個工作是全部活動中最為浩大的,關係到全隊辛苦一個暑假的成敗,要得獎全靠這些了。海子山調查回來後,我們不敢停歇,趕緊就進入了綠地圖的繪製和材料的總結中來,我的分工是對海子山高跌洞人文歷史、訪談結果進行總結,寫成人文歷史調查報告。

剛開始我還慶幸,人文歷史不需要很多專業的名稱、數據,都是一些人文性的東西,到後面我才明白我想的太簡單了。海子山由於較少有人活動,人文歷史相對簡單一些,而且整個的調查我全程參與,寫起來很有東西和體會,但高跌洞那就不同了。高跌洞,歷來有陳銀組的村民在那居住,人文歷史就複雜的多了,加上當時採訪調查是另一名隊友負責的 ,所以寫高跌洞的人文歷史非常困難。儘管寫的很是費力,很多問題得不停諮詢隊員,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對訪談的內容進行精煉分析推理,最後還是滿意地寫好了一片三千多字的《海子山—高跌洞人文歷史調查報告》。唯有的一點遺憾就是,訪談人員真實的感受我未能很到位的描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