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突發事件中政府應對輿情危機的策略方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6W
網絡已經成為社會事件形成的助推器、社會情緒的“集散中心”和相互“傳染”的“放大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發生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最新突發事件中政府應對輿情危機的策略方案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最新突發事件中政府應對輿情危機的策略方案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想激烈交鋒,利益博弈複雜敏感,各種矛盾問題集中凸顯。另一方面,互聯網、手機媒體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人人都是麥克風,信息傳播及輿論生成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基於自媒體的這一特點,公眾表達自我利益訴求和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也推動了突發事件的爆發概論和頻率,政府輿情應對任務日益艱鉅繁重。
 
突發事件後往往很容易受到媒體聚焦和網民關注,特別是與民利益相關的重大突發事件,輿論關注度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暴增,此時政府的一舉一動都處在輿論聚光燈下,迅速成為公共熱點。此時,如果政府事件處置不當,就會再生輿情,推波助瀾,讓自己陷入輿論漩渦。而輿情應對失誤,則會平添質疑,助長謠言,干擾事件處置,損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那麼,當遭遇突發事件,政府該如何應對化解輿情危機呢?總結過去眾多實例我們不難發現,要做好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工作,需要遵循“及時準確、公開透明、規範有序、科學適度”四個方面原則。
 
一、 及時準確,爭奪輿情引導先機。
 
有研究表明,突發事件輿情處置講求黃金4小時原則,事件發生4小時內可能被大量轉發,24小時內就能成為輿論焦點。如果此時政府部門不及時發佈權威信息,爭奪輿情引導先機,正確有效引導輿情,那各種謠言、虛假就會在公眾質疑聲中不斷被放大傳播,誤導社會公眾,導致事態擴大,把輿情危機推向高潮。
 
因此,當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部門必須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瞭解事件情況,第一時間跟蹤研判輿情,設置傳播議程,組織權威評論,坦誠對待公眾,迴應社會關切和質疑,與公眾展開平等對話互動,及時展開調查,進行問責處理。只有在事件處理整個過程中,政府部門都做到了快速反應,及時行動,坦誠處置,才能穩定公眾不滿情緒,避免謠言虛假信息流傳,控制事件處置的話語權,贏得輿情引導主動權。
 
二、 公開透明,用事實迴應輿論質疑
 
突發事件發生後,公眾往往非常關係事件發生的原因、造成的損失、涉及哪些責任等等消息,並基於社會監督的熱情容易對事件進展發出質疑,這時如果政府部門不及時公開相關情況,一些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土壤,謠言和虛假信息就會充斥網絡,給突發事件處置和政府聲譽、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一些害怕家醜外揚的地方官員,卻總是喜歡千方百計壓制媒體報道突發事件,刪除網友言論,甚至採取威脅、恐嚇、毆打拘捕等暴力手段阻止公眾和媒體顯示監督職能。而其結果則往往是,越大壓,就會吸引越多的媒體和公眾參與監督曝光,事件關注度越高,而暴力應對手段則招來更多的批評,輿情危機出現二次爆發。因此,遭遇突發事件,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壓,而是主動、全面、高頻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發佈出去,才能滿足媒體報道需求和公眾知情慾望,贏得輿情引導主動權。
 
三、 規範有序,避免負面輿情再生
 
在突發事件中,政府一方面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行事,樹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還要堅持有序引導的原則,以客觀理性的處置方式,迴應社會上特別是網絡上出現的虛假、不實信息和傳聞,引導輿情朝着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發展,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因此,在政府處置突發事件時,必須考慮普通民眾的心理認知,依據社會常識常理對事件進行妥善處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衝突,應當充分考慮公眾的情緒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損害法律權威的情況下,靈活安撫輿論情緒,避免隨意定性引發輿情危機再生。
 
四、 科學適度,維護政府公信力
 
在突發事件輿情引導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注意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堅持科學適度的引導原則。首先,迴應輿論話不要説的太絕。突發事件後,在面對媒體表態時説話要留餘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輿論被動。其次,面對民意要求,不應過度承諾。有些情況下,為了安撫公眾情緒,一些官員在與公眾互動中容易對媒體做出過度承諾,而一旦承諾無法兑現,結果使自己陷入被動,承受更大輿論壓力,付出更大代價。
 
總之,遭遇突發事件,面對驟升的輿論壓力,政府部門要學習處變不驚,沉着應對。通過應用輿情監測工具,獲取網絡輿情動態,瞭解突發事件後公眾和媒體的所説所想,瞭解輿論背後的民意訴求,然後做出相應的迴應和採取合理的措施,從而化解輿情危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