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徵求意見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清遠市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徵求意見稿)

清遠市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徵求意見稿)

 

 

  

 

 

 

清遠科技局

202012


目錄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二)發展形勢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四)總體佈局

三、重點領域和方向

(一)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

(二)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三)加快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五)謀劃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四、主要任務

(一)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

(二)搭建科技創新平台

(三)培育發展創新主體

(四)強化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

(五)優化創新環境

(六)引育創新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二)加強創新政策保障

(三)加大財政資金的引導投入

(四)加強組織協調

(五)強化監督落實

 


 

清遠市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徵求意見稿)

 

“十四五”時期是清遠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清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引領作用,努力推進全市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走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前列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市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全社會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創新環境不斷改善,部分科技創新指標走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前列,為“十四五”期間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19年全社會R&D投入達到13.7億元,R&D佔GDP比重預計達到0.8%,比2015年增長1倍以上。“十三五”期間,引進廣東省“揚帆計劃”團隊9個,居全省第一。2016年以來,完成科技成果鑑定36項,科技成果登記189項。

二是產業載體建設發展邁上新台階。清遠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高新區,並進入全國百強行列(位列95名),獲得園區“雙創升級”中央財政5000萬元支持。廣州白雲(英德)產業轉移工業園成功認定首批省級高新區。英德市、清新區成功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園。

三是科技企業培育成效顯著。2019年,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80家,科技性中小企業達到400家;新增國家工程中心1家,省級工程中心120家,市級工程中心220家,總量位居粵東西北前列。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38%。

四是科技創新重大平台取得新進展。“十三五”時期,華南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成功落户,新增5家省新型研發機構(省財政科技支持經費共4086萬元);新增2家企業重點實驗室。建成國家級孵化器3家。

五是重大科技項目支撐作用明顯。參與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項,承擔實施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6項,獲得經費近5000萬元,在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突破多項核心關鍵技術。設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六是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制定出台《清遠市激勵科技創新十條政策》《清遠市建設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先行市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科技金融結合創新有序推進,科技型企業投融資環境明顯改善;科普工作亮點頻現,獲得中國小科技館建設項目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期間,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我市科技發展水平有明顯提高,但與國內省內先進城市相比,科技發展的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仍然有限,突出表現為:一是R&D經費投入和投入強度總體偏弱,R&D投入強度僅為0.8%,低於全省2.8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資源尤其是高端科技人才稀缺,佈局我市的國家和省級層面重大創新平台很少,落户我市的重大科技項目鳳毛麟角。三是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產學研合作成效有待提升,科技產業金融“三融合”有待進一步加強。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規模偏小、發展速度偏慢,科技引領社會發展作用不凸顯。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清遠科技創新工作面臨着難得機遇。

一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如火如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粵港澳三地共同的重大歷史機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這對於正在“入珠融灣”清遠提供集聚創新資源的難得條件。

二是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廣東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發展新格局。把粵北山區建設成為生態發展區,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這為清遠科技創新賦予新使命。

三是建設廣清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兩地正謀劃深入抓好各項改革試點,率先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為清遠科技創新工作帶來了政策優勢。

四是廣清一體化加快推進。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以廣清一體化為示範,推動環珠三角地區與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有利於我市積極利用廣州優勢創新資源,加快創新資源流動與共享,這為清遠推動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我市也面臨新冠肺炎影響、財政收支壓力較大、創新資源區域競爭激烈等嚴峻形勢。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視察清遠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全省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粵東西北“入珠融灣”先行市、全省推進“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的排頭兵”總目標和戰略定位,按照“南部重點開發、北部生態發展”的路徑,圍繞推動清遠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始終把創新作為清遠發展的第一動力,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完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羣,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完善的創新平台體系,營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把清遠建成粵北生態發展區科技創新示範區和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先行市。

(二)基本原則

統籌推進,重點突破。堅持大科技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堅持上下聯動,統籌全市創新資源,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集中力量共同推進,不斷取得新突破。

市場為主,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等創新要素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更好發揮政府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中的統籌協調、宏觀管理、政策扶持、環境營造等方面的引導作用。

開放融合,協同創新。圍繞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着力引進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以及國外創新創業資源;強化部門協同、園區協同、縣區協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活力。

面向需求,遠近結合。立足產業基礎和優勢,面向未來10-15年,圍繞產業發展和培育需求,堅持“重點突破,加快轉型”的工作方針,廣泛聚集各種創新資源、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大力推進“傳統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生態農業現代化”,形成具有清遠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市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高,科技促進內生增長與引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幅增強,全市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與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建成,主要創新指標居於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前列。

——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科技投入持續增加,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實現翻一番,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件。每萬人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達到50人年。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面鞏固。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提高,培育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基本建有研發機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50%。

——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不斷邁向中高端水平,形成1-2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0%。

——創新體系日益完善。高新區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建成省級以上高新區3家;形成適合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平台,擁有新型研發機構超20家,其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0家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機制更加健全,全社會基本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激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價值導向和社會氛圍。

(四)總體佈局

按照“突出重點、以點帶面;開放協同、合作共贏”的原則,結合全市空間佈局,將清遠高新區、英德高新區作為“兩核”打造成引領全市科技創新的核心平台,帶動廣清特別合作區(廣清產業園、廣佛產業園、廣德產業園)、中以創新小鎮、民族工業園等全市“多支點”發展,構建“兩核多節點”創新發展格局。

    三、重點領域和方向

(一)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

優先發展低成本高性能金屬複合材料、特殊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鋁鎂輕合金加工與應用技術等,重點培育半導體材料、功能玻璃、功能陶瓷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力爭取得技術優勢,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科學診斷產業鏈、創新鏈缺失環節,積極對接大灣區的產業外溢,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招商。依託清遠高新區重點培育發展半導體材料、金屬新材料創新型產業集羣;英德高新區加快集聚精細化工領域創新創業要素。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種、關鍵工藝技術與專用裝備,引領清遠新材料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發展。

(二)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依託中大醫學創新園,與“廣東省公共衞生應急物資產業園”及生物醫藥專業園協同發展,形成全鏈條特色產業體系。優先發展醫療器械,加強生物技術、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與技術大品種研發。重點技術領域包括:(1)醫療器械:可穿戴診療設備及大健康設備、醫用機器人、新一代電子醫療器械等現代診療設備與關鍵部件,體外診斷試劑及試劑盒等;(2)生物藥研究開發:蛋白類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疫苗的研發,生物藥開發評價服務和平台建設等;(3)中藥天然藥物技術與產品:突破中藥材有效成分提取、分離與純化技術,推動中藥新藥、中成藥、中藥飲片的開發和現有品種的二次開發、中藥農業(中藥提取物用於抗病蟲害,抗污染,生態處理等)、野生中藥材的規模種植產業化等;(4)化學藥的研究開發:仿製藥的開發與一致性評價、重大新藥品種的研發等;(5)輕化工生物技術及產品:生物技術在飼料、飼料添加劑領域的應用,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劑領域的應用,天然產物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及加工技術等。

(三)加快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組織實施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重點項目,推進村鎮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研製和推廣一批優質、高產、營養、安全、資源高效利用、適應標準化生產的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研發推廣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綠色生物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產品;突破微生物和生物功能物質篩選與評價、高密度高含量發酵與智能控制、作物根圈生物組應用、新材料配套增效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一批高效固氮解磷、促生增效、新型複合及專用等綠色高效生物肥料新產品。開展綠色生態農業關鍵技術聯合協作攻關,積極開發綠色生態產品,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健康綠色農業產業體系。加強對功能性食品新功能、新原料的研究與開發,加強推進功能性食品的上市後再評價,支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改造提升金屬材料加工、陶瓷水泥、食品飲料等優勢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鏈條向高端環節延伸。鼓勵優勢傳統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組織實施傳統產業重大科技專項(如汽車輕量化、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碳酸鈣深加工、陶瓷建材、水性環保塗料等),構建政府運用財政科技資金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模式。圍繞新材料、新型建材、有色金屬等領域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計劃,培育若干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集羣。

(五)謀劃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圍繞省職教城優勢專業和學科,探索設立省職教城科研專項,支持開展科研工作和科研平台建設,提升教師科技人員的科研能力。鼓勵優秀教師,優秀畢業生在清遠開展創新創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地方經濟發展。開展重點科技創新應用示範,積極引入數字經濟技術,探索開展“5G+園區”、“5G+農業”、“5G+醫療”等場景應用,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依託騰訊雲計算基地,探索在清遠打造數字經濟與智能製造高端產業鏈,推行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推動5G技術與醫療場景深度融合,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加強社會治理領域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動建設智慧綠色科技示範園,開展智慧社會探索,提升科技服務效率。

    四、主要任務

堅持科技創新作為清遠發展的第一動力,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通過打造高水平創新載體搭建科技創新平台、培育發展創新主體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有效融合建立完善的全領域創新體系,堅持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營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努力把清遠建成粵北生態發展區科技創新示範和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先行市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和不竭動能

    (一)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

激發國家高新區新一輪發展活力。貫徹落實省政府支持高新區建設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出台《促進清遠高新技術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強國家高新區發展後勁。用活用足省賦予高新區土地利用、“三舊”改造等各項政策,繼續組織實施高新區專項,全面提升高新區創新發展能力。規劃建設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專業園區,建設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壯大創新型產業集羣。推動高新區“5G+智慧園區”建設,建立智慧園區全視角全場景集成化接入管理平台,探索智慧園區無人化運營與管理模式,建成粵北生態發展區5G+智慧園區的樣板園區和示範園區對照國家高新區監測評價指標對標找差,引導和支持高新區加大研發投入,提升開放創新和國際競爭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實現國家高新區全國排名穩步提升,到2025年建成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

持續推動建設省級高新區。貫徹落實省級高新區的各項政策,加快建立適合高新區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提升英德高新區發展水平,加強高新區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注重與周邊城鎮的有機銜接建立更高的技術准入門檻和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爭取建設生態型園區謀劃建設高水平產城融合專業園,建立特色突出的創新綜合體,集聚高端創新創業資源,提升產業集聚和公共服務能力適時啟動英德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在全市縣域範圍繼續佈局建設省級高新區,爭取新增1家省級高新區支撐引領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各類產業園區提升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加快培育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園區。

超前佈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面向主導農業產業需求,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把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的孵化基地和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基地每年爭取組織2個以上條件成熟的縣域申報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依託現有省級農業科技園,到2025年,建成1家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特色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謀劃佈局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提升“三園一城”科技創新水平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快的科技企業到廣清(清城)、廣德(英德)、廣佛(佛岡)三個產業園和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落户,籌劃建設多功能為一體的創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打造產學研合作平台不斷擴大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和數量。佈局建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發揮我市臨近粵港澳大灣區的突出優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重點在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成果及科研團隊,推動企業積極承接和轉化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圍繞產業鏈快速應用一批先進科技成果和創新解決方案,立生產研發總部基地,培育壯大新動能,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基地。

    (二)搭建科技創新平台

佈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中山大學規劃建設中大醫學創新園,建設分子生物學實驗平台、細胞生物學實驗平台、免疫學實驗平台、公共儀器平台、生物樣本存儲平台,謀劃建設通用實驗動物平台、模式生物實驗動物平台、生物安全實驗動物檢疫平台以及藥物、疫苗臨牀前評價實驗動物平台等動物實驗基地,推動建設多組學研究及分子標誌物發現與診斷試劑轉化平台、創新藥物研究及轉化平台、疫苗研究及轉化平台,配套建設國家頂尖、國際一流的研究型醫院,形成“醫學創新研究-轉化應用-放大生產”的全鏈條體系,加速整合和集聚基礎研究、模式動物、成果轉化等創新資源,打造生物醫藥研發和產業發展新高地,同時積極爭取省在清遠佈局建設生物醫藥領域省實驗室。

完善科技孵化育成平台體系。對標國家大學科技園,建立省職教城大學科技園,以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集聚為主要任務,推動各高校結合優勢特色學科開展創新創業工作;按照“產業技術研究院+學科型公司”的院地、校地結合模式,以產業、市場為導向,以優勢學科知識技術化、核心共性技術工程化為主要任務,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創業孵化鏈條,打造美粧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集羣。持續擴大“華炬杯”粵東西北創新創業大賽舉辦規模,提升辦賽層次。到2025年全市建成國家級孵化器5家、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1家、省級孵化器(加速器)3家,在孵企業總數500家以上,孵化畢業企業累計300家以上。

加強農村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特色農業科技水平,加快“清遠市三農科技服務站”佈局建設,支持線上新型服務平台與線下村級服務實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打通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對接渠道,開展科技服務農業模式創新,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助推鄉村振興,爭取到2025年,累計備案國家級“星創天地”5家,省級“星創天地”15家建成並運營“清遠市三農科技服務站” 100個

建設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台。以高新區、“三園一城”、六大工業園區等產業集聚區為重點,建設一批運行模式先進、配套設施完善、服務環境優質的創業創新綜合服務機構。加快華南863、天安智谷、萬洋眾創城、廣東材料谷等綜合性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依託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創新型龍頭企業,建設科技成果驗證中心、中試基地、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支持豪美新材、先導稀材等企業與高校和院所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共性技術研發基地,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培育一批市場化導向的技術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開發院、行業技術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

    (三)培育發展創新主體

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圍繞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階梯式培育,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資金、人才、科研成果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向企業集聚,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全流程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訴求辦理、融資增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產品展示和創客空間等綜合性公共服務,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持續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羣體規模,開展“一企一策”重點培育,推動一批規模以下高企轉規上。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0家。

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強化企業創新創業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大中型企業參與和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爭取率先在半導體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玻璃纖維、精細化工材料等細分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造龍頭企業創新生態圈,引導大企業與國內外科技資源對接,推動先導稀材建設國際稀散金屬研究院、推動豪美新材與中科院中金所建設高水平高性能金屬材料研究院,帶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重點扶持和儲備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組建“創新聯盟”,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培育細分領域“單打冠軍”。鼓勵先導、豪美、聚石化學、致遠等科技創新型企業集團化經營,推動企業積極開展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種形式的兼併重組和改組上市,成為全市科技創新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要力量。

培育提升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引導各縣區、園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創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完善園區技術創新體系。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整合國內外高校院所,建設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孵化育成、人才培育等功能的研究院,打造企業創新生態圈。推動企業建立各類研發機構,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十四五”期間,爭取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6家,新增省級工程中心25家,市級工程中心50家。

    (四)強化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

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制定清遠市重點產業核心技術攻關目錄,明確我市產業急需突破的核心技術。圍繞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組織實施國家、省、市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到2025年實施不少於30項重大科技項目,集中資源支持或引進一批創新性較強、產業化成熟度高、市場前景明確的技術攻關項目,突破一批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促進重點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新技術與新業態發展,深入推智慧燈杆和“5G+”建設,鼓勵企業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衞星應用等新技術手段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包含產品、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的全面創新,加快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連樟村“100+N”農業科技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項目實施,開展適合當地產村產鎮發展下的廢污水治理、農產品副產物價值鏈提升等綜合示範。圍繞農業“3+X”產業體系,實施清遠雞從種苗培育、養殖、推廣、屠宰到冷鏈運輸全鏈條管理技術研發;建立以柑橘為主體的病蟲害生物防疫防治體系;推動英德紅茶5G+智慧農業、智慧茶廠等建設,構建以茶葉產業種植、採摘、管理、加工全流程的現代農業裝備和數字農業體系。

    加快社會領域科技創新。建好5G+AR黨建示範。依託洲心街道黨建服務中心,開發VR黨建歷史內容和當前事件場景,有效保障智慧黨建學習成效。謀劃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技術銀行建設。加強與粵科金融集團合作,以“珠三角9市+清遠”形式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技術銀行建設,爭取成功轉化一批綠色技術成果。建設一批規範南藥種植基地。在粵北連陽地區,引進國內南藥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南藥藥材種植(養殖)企業和種子種苗企業,建設一批中藥材良種選育繁育基地、GAP種植(養殖)基地。支持疾病防治等科技創新,推動5G技術與醫療場景深度融合,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增強社會治理能力科技支撐。組織實施好英德高新區“工業園區 VOCs 精準在線監測預警溯源系統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提升化工園區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推動“清遠消防救援戰評系統”“基於工業大數據陶瓷窯爐的節能降耗優化設計”等項目實施,提升社會治理科技支撐能力。

   (五)優化創新環境

完善科技創新政策廣泛聽取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孵化器等創新主體的意見,對我市現有政策進行梳理和完善積極推動《清遠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清遠市推動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工作方案》《清遠市促進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清遠市高新技術創新標杆企業遴選方案》、“雙十”產業行動方案等政策措施落地並實施

深化廣清科技合作。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探索廣州科技政策延伸覆蓋至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推動“三園一城”企業及機構申請廣州相關科技政策。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機制,推動廣州科技成果優先到清遠轉化和產業化;共同開展科技招商引智工作,共同推動創新平台共建共享,探索廣清兩地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共同開展科技金融服務,深化廣清科技人才合作,鼓勵和引導兩地科技人才參與對方創新創業活動。推進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創新發展,推進廣州開發區與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各園區協同創新。積極對接深圳產業需求,引導清遠企業主動融入深圳產業體系。

廣泛開展科技招商。依託三園一城等產業共建平台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快的科技企業到清遠落户。重點對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成功落地。繼續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合作,深化北京跨區域產業協作中心合作,承接更多疏解非首都功能科技項目轉移;加強與上海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引導長三角科技成果落户清遠轉化。同時,積極引導並鼓勵清遠企業走出去,參與大灣區乃至全國範圍內的產業體系建設,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推進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擴大聯合信貸風險保證金規模,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貸款、高新技術企業貸款給予風險補償。爭取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為創業企業提供創投支持。引導創業投資企業加大對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力度,支持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大力實施《清遠市扶持企業上市辦法》,加大對改制上市企業上市的政策扶持,培育上市後備企業,建立“清遠市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對上市企業按標準進行獎勵,推動更多企業通過上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或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探索開展懸賞制、揭榜獎勵制等方式組織開展技術創新試點,集聚全省優質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大力推介科技創新工作,着力營造鼓勵創新、服務創新的文化環境和輿論氛圍。加大科研領域嚴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構築誠實守信的科技創新環境氛圍。加強科學普及基地建設,豐富科普活動載體。大力推進清遠市科技館展陳設計項目及開放運營工作,建立科技館等科普設施的科普志願者隊伍,實施“青少年科技行”專項行動,推動科普設施的建設和發展,謀劃新一批中國小科學館(室),提高科普活動的水平。

   (六)引育創新人才

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優化調整人才結構, 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學科, 創新本科、專科生培養模式,支持發展新型聯合培養基地, 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 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着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高級專業人才。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 實施“起航計劃”,引進市級創新創業團隊。依託新型研發機構和孵化器靶向引才和定點育才。

加強創新人才交流合作。實施創新型人才素質提升工程, 培育一批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 搭建清遠引進海外人才、聚集創業創新人才的綜合平台。積極實施省“揚帆計劃”入選項目,促進人才向基層、北部地區流動。

優化創新人才發展環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粵東西北人才發展高地, 設立人才創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為各類人才提供創業創新平台。大力實施創新人才激勵政策, 完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貼制度, 出台高層次人才在住房、教育、醫療、户籍、配偶安置等方面配套政策。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人才供需預測和監測。

    五、保障措施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政府職能,強化各項保障措施,確保“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的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總體目標能夠順利實現。

(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優化市級科技管理部門的功能,加強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範和監督指導等科技宏觀統籌方面職責,強化對縣區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進一步加強基層科技工作力量,強化“一把手”工作機制,成立以縣(區)書記親自掛帥的創新驅動發展領導小組優化縣(區)科技創新管理及服務機構設置,獨立設置創新辦,或在縣區經濟科技信息局等相關部門加掛創新辦牌子,建立健全縣區(園區)科技部門人員配備機制,充分激發各縣區(園區)創新創業活力。

(二)加強創新政策保障

按照國家、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進一步細化相關創新政策落地的措施,特別是實施好清遠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不斷突破阻礙創新的政策瓶頸。

(三)加大財政資金的引導投入

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增加科技經費預算。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直接資助與間接資助相結合的扶持機制。推動財政科技投入向研發活動傾斜,引導社會資本流入科技創新領域,放大公共財政投入的撬動效應。推動各縣區(園區)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科研機構持續增加研發投入。

(四)加強組織協調

完善統籌科技創新協調領導機制,統籌安排全市科技資源配置、科技產業發展方向、縣區科技投入重點領域以及產業項目區域佈局。協調各級管理部門,明確各自職責和任務,科學謀劃和有序推進各縣區(園區)產業佈局與功能定位。進一步加強與國家、省對接,主動承接國家和省級優質科技資源。加強市、各縣區(園區)科技政策聯動,建立市縣(區)兩級共同抓科技創新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推進全市科技創新的良好局面。

(五)強化監督落實

進一步完善監督和考核機制,建立監測評估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對相關職能部門完成規劃任務及相關管理創新活動進行考核,形成制度化、規範化創新驅動發展工作檢查評估機制。完善科技信用體系建設,發揮公眾、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公眾媒體對創新活動的監督作用,建立公開透明的科技監督信息發佈機制,及時對舉報信息進行處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