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建設新農村總體方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2W
鄉鎮建設新農村總體方案
為切實抓好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和省、市、縣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基本情況
  (一)自然資源
條件。
  1、地理位置。
  *鎮位於*縣北部,南鄰*鄉、*鄉,東、北、西依次與四川省敍永縣高鋒鄉、興文縣大壩鎮、沙壩鄉、珙縣石碑鄉接壤,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1公里,*河從東向西經*壩子注入羅布河。
  2、氣候條件。
  *鎮海拔在480至1800米之間,為中低山地形,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充沛,區域光照強,年均氣温16.9℃,年均降水量1457.2毫米,相對温度68%,日照時間1032小時。
  3、土地資源條件。
  全鎮國土面積163.9平方公里,轄7個村144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小組。耕地面積51109畝,林地面積13.29畝(其中竹林5300畝,經濟林4285畝人均有林,人均有林3.3畝,森林覆蓋率達50.8%,荒草山6200畝,土地利用率達92.5%。
  (二)社會經濟條件。
  1、人力條件。
  20*年末全鎮總户數6673户29204人,其中少數民族(苗族)1031户4848人,人口密度為180.48人/平方公里。農村勞動力15380人,其中女性6256人,國中以上文化程度101955人,接受農業技術培訓12756人,非農業技術培訓5982人,勞務輸出5145人。
  2、生產情況。
  20*年全年實現工農生產總值6347萬元,人均純收入1080元。全鎮有耕地面積51109畝,其中水田25608畝。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薯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綠色特色產業方面主要有苧麻、蠶桑、甜苦竹、香蘭菜、經濟林果等。
  20*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750畝,糧食總產量1157.3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418公斤;經濟作物播種面積8374畝,總產量136萬公斤。
  20*年全鎮生豬存欄14562頭,出欄14241頭,大牲畜存欄4159頭,出欄502頭,家禽存欄75916只,出欄70008只。
  3、經濟收入。
  20*年全鎮完成工農生產總值6347萬元。農民人均有糧415公斤,人均純收入980元。
  4、社會事業條件。
  (1)科技服務情況。
  全鎮農業綜合服務、畜牧、林業、水利部門24人下鄉服務225天次/人,農民羣眾接受科技服務16800人次。
  (2)教育情況。
  全鎮有中學1所,國小10所,教育教學設施較為完善,共有在職教師192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76人,在校學生4956人,其中女生231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7.7%,完學率為96.5%。
  (3)文化通訊情況。
  全鎮建成接收14套節目的有線電視用户361户,農村建成接收廣播電視節目825套,電視覆蓋率達98%。全鎮固定電話用户520户,移動電話用户1200户,通訊覆蓋率達63%。
  (4)衞生事業。
  全鎮有中心衞生院1所,村級醫療服務所7個,共有醫務人員35人,醫療設施較為完善。
  (三)生態環境情況。
  近年來由於氣候因素,致使全鎮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旱、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缺乏合理規劃和有效治理,導致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惡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較為緩慢,嚴重製約着全鎮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基礎設施現狀。
  1、基本農田現狀。
  全鎮51109畝耕地中,高穩產農田僅有4200畝,25°以上坡耕地就有13500畝,農業產出率低。
  2、水利設施現狀。
  缺乏骨幹水利工程,大部分農田望天吃飯,天干受旱,下雨成災,部分地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農業基礎薄弱。
  3、鎮村道路現狀。
  全鎮現有鄉村公路84公里,村組公路58公里,受益村民小組135個,尚未通公路村民小組9個。由於缺乏資金投入、地質災害等原因,大部分道路晴通雨阻,無法保證暢通。
  4、人畜飲水現狀。
  全鎮除集鎮有骨幹人畜飲水工程外,其餘大部分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人畜飲水困難。目前現全鎮急需解決人畜飲水困難3471户16000人。
  5、農村能源現狀。
  經過廣大幹羣的共同努力,目前全鎮已基本實 現村村通電,但通電質量較差,安全隱患大;沼氣池的推廣普及率不到2%。
  (二)產業發展現狀。
  1、糧畜基礎產業發展現狀。
  糧畜作為保民安民的基礎產業,基礎穩則社會穩。目前全鎮的糧畜產業受種植面積逐年下降、氣候因素等客觀原因和科技措施推廣不力、產品附加值低等主觀原因的影響,只能基本滿足羣眾的消費需求。
  2、綠色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鎮已基本形成以蠶桑為主導,苧麻、香蘭菜、經濟林果等產業共同發展的1+x產業結構模式。截止20*年11月底,全鎮已發展了蠶桑5100畝、苧麻1000畝、甜苦竹2000畝、經濟林果5000畝和4500畝香蘭菜(屬複種),經濟效益初步顯現。
  3、林業發展現狀。
  全鎮有森林面積13.29畝,森林覆蓋率達50.8%,但大部分屬杉木純林,由於受宏觀政策制約,經濟效益不能較好發揮。
  (三)存在問題。
  1、交通設施發展滯後,電力供應質量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能源建設力度不夠。
  2、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加快發展的力度不夠,畏難和等、靠、要思想嚴重,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3、農村經濟增長乏力,農民增收緩慢;農村貧困面大,返貧現象突出。
  4、沒有做大做強農業支柱產業,農民缺乏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支撐。
  三、面臨的機遇
  (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物質財富明顯增加,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在經濟建設中積累的經驗日漸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良好環境。
  (二)國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高度重視,在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三)國家東桑西移和雲南省在昭通實施的“三基地一屏障”等產業轉移措施,有利於做大做強蠶桑、竹類等產業。
  (四)人民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加上近年來實施大量工程項目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有利於調動廣大羣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四、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加快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步伐為目標,以又快又好發展為主題,着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培育新型農民,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與自我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羣眾為主。加強領導,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農村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職能,組織和引導農民羣眾增收致富,引導農民積極投身於新農村建設,是履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農民始終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攬。
  2、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根據各片區客觀條件和發展水平,科學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在新農村建設的村容村貌整治上,要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要先易後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3、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離實際的政績工程。
  4、突出重點,穩步推進。我鎮農村點多面廣,發展極不平衡,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上有新突破,在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上有新突破,在扶貧攻堅上有新突破,在“十個一”推進上有新突破,在民主管理、便民服務和平安村建設上有新突破。要抓重點,攻難點,突亮點,建示範,穩步推進。
  5、循序漸進,務求實效。要尊重客觀規律,因勢利導,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範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紮實推進,務求實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義,切忌違背羣眾意願和客觀條件強行推進。
  (三)目標任務。
  從今年開始,力爭用10至15年的時間,把農業主導產業做大做優做強,使以村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業總產值有較快增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在全鎮農村開展以新農村建設規劃和文明村創建為主要內容的“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廁、改廄、改路)、“四新兩好”(建設新村寨、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發展好產業、創建好班子)新農村建設活動,基本達到“經濟社會發展,羣眾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標準,農民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農村面貌明顯改觀,基層組織戰鬥力明顯增強。具體目標是建設小康村、文明村、生態村、和諧村,達到“十有”標準:即户户有花有樹有竹有白淨牆;有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廄、改灶);有最基本的生活設施(通水、通電、通路、有水泥院壩、薪炭房);有一項收入穩定的產業;有一人掌握一項以上農業適用技術(技能);不能有一個孩子失學;有一個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行業)或參加農村專業協會或合作經濟組織;鎮政府有一個文化站和業餘文藝表演宣傳隊;每個自然村有一個文化科技廣播活動場所;有一套羣防羣治的安全機制。具體任務是:力爭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把我鎮85%的自然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據縣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通知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期間(20*至20XX年)全鎮規劃24個村民小組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爭取到20XX年全鎮有2個村民小組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其次,對地處公路沿線或條件較好的9個村民小組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科技措施推廣、人居環境的改善、村民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取得明顯成效;最後,對條件較差、貧困程度較深的自然村力爭通過整村推進、茅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建設等扶貧措施,整合各級各部門支農資金綜合治理,逐步消除貧困現象,使13個村民小組實現脱貧目標,提高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主要指標見附表)
  五、規劃建設內容
  (一)培植好產業,實現生產又快又好發展。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前提。我鎮是典型的“三農”鄉鎮,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如何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區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生產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要立足於本地優勢資源,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首先,鞏固傳統糧畜產業,進一步加大糧畜科技措施推廣力度,提高糧畜產品科技含量,鞏固和發展好農民的“糧袋子”和“肉籃子”;其次,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走以蠶桑為主導,苧麻、香蘭菜、經濟林果等產業共同發展的1+x產業結構模式,鼓起農民的“錢袋子”。一是力爭用三年時間發展蠶桑10000畝、苧麻2000畝、甜苦竹5000畝,二是鞏固現有5000畝經濟林果和每年種植5000畝香蘭菜。切實抓好一村一業,一組一品,一户一個致富項目建設,確保農民實現更多經濟收入,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二)建設新村寨,實現村容村貌整潔。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村容整潔是生活寬裕的外在表現形式,也就是需要不斷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根據我鎮實際,就是要在抓好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人居環境,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具體地講,在村容村貌改善方面,就是要做到組組通公路、户户有花有樹有竹、通水泥人行道、用上安全的電、喝上衞生的自來水、有一池三改;在人居環境方面,就是要做到“六個一”,即一間會客廳、一間好廚房、一個衞生廁、一間薪炭房、一間養蠶房、一個水泥院壩;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就是要建好一個敬老院、一個衞生院、村組衞生室,抓好農村義務教育,各村民小組要有一間活動室、一套圖書、一套電教器材,爭取將黨支部建到每一個村民小組並開展好組織生活。通過五年時間,使條件較好的村達到“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目標。
  (三)培育新農民,提高農民生產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規範化、系統化、標準化的要求,以培養新型鎮村幹部和農民為目標,發揮鎮村幹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具體地講,一是要着眼於培育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鄉村幹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智力保障;二是着眼於拓展農業外部空間,推進勞務輸出工作,大力開展外出務工技能和法律知識培訓,提高有序組織勞務輸出的比例,做大做強勞務經濟;三是着眼於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以培訓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文化、經營等知識為主要內容,使全鎮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1至2門農業實用技術或職業技能;四是着眼於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改變農民落後的思想觀念。通過以上措施的開展造就一批高素質、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鄉村幹部和農民。
  (四)組建新經濟組織,促進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
  按照“先運行、多扶持、後規範”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圍繞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培育、壯大農村新經濟組織,完善各種利益聯結機制,放手發展各種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經濟聯合社及農村經紀人和營銷大户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覆蓋農業產業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羣體,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水平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序,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就我鎮的情況而言,一是要繼續支持智溢繭絲綢公司、人和苧麻公司、香蘭菜廠三個龍頭企業採用公司+基地+農户的模式發展蠶桑、苧麻、香蘭菜產業;二是要扶持發展各類蔬菜、經濟林果、養殖等專業協會;三是要培育一些收購生豬、商品牛、經濟林果等農產品的營銷大户或農村經紀人。
  (五)塑造新風貌,提高鄉風文明程度。
  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其實質就是要不斷提高農民羣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具體地講,一是要發展壯大文化隊伍,廣泛深入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積極宣傳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有關法律法規,滿足羣眾精神生活需要;二是深入開展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羣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三是要深入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大力弘揚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破除封建迷信;四是要在集鎮範圍內深入開展“*是我家,鎮容鎮貌靠大家”、“愛我*,建文明、衞生集鎮”等主題宣傳活動,樹立*省級重點集鎮的良好形象;五是要在廣大農村深入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五好家庭”、“好公公婆婆”、“好兒媳”、“好女婿”、“孝順兒女”、“好鄰居”等評比活動為手段,樹立農村尊老愛幼、鄰里融洽、婆媳和睦的良好風貌;六是要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繼續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創建“平安和諧*”,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六)創建好班子,實現民主管理。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就是要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協會創建機制。我們要在大政策、大原則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村民自治和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切實發揮村民民主權利,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組織意圖轉化為羣眾意願,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同時,通過制度建設把村民自治與法律法規有機結合起來,確保其在法律規定範圍內開展自治活動。要將新農村建設做為“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不斷將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和便民服務工作推向深入。要大力創新“親民、為民、富民”活動的“三培兩帶”(培育好產業、新農民、新經濟組織,大户帶大面、先進黨員或幹部帶動羣眾致富)活動,着力提高村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組織協調、管理服務和幫助農民羣眾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要進一步鞏固“雲嶺先鋒”工程、黨員先進性教育成果,以“六村”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把村級班子建設成為有凝聚力、感召力和戰鬥力,能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的好班子和好帶頭人。
  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點規劃
  (一)建設點佈局。
  根據縣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的要求,結合我鎮實際,“*”期間的新農村建設點分三個層次:一是規劃2個村民小組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二是規劃9個村民小組取得明顯成效;三是規劃13個貧困村民小組達到脱貧目標。(具體安排見附表)
  (二)建設內容及投資。
  根據中央、省、市、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部署,按照“*”期間2個村民小組達到新農村建設目標、9個村民此取得明顯成效、13個村民小組脱貧致富的建設要求,我鎮結合實際分層次規劃了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新型農民培訓等建設項目。(分層次規劃點建設內容、方式及投資見附表)
  (三)資金籌措。
  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投資是推動發展的主要動力。本着以政府引導、適當扶持,羣眾自主參與建設的原則予以實施,採取各種措施,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對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建設項目資金主要通過爭取國家投資為主,羣眾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對產業發展、新型農民培訓等建設項目由政府給予扶持幫助;對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等建設項目由政府指導、引導,羣眾自建,不納入投資範疇。
  (四)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
  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實施,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各建設點的農業基礎設施現狀,有效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脱貧致富能力。
  2、經濟效益。
  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提高農業產出率,夯實農業基礎。產業發展項目的實施,可使各建設點農户户均有一至二個產業致富項目。再加上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提高村民素質,增強發展後勁,從而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
  3、生態效益。
  通過生態能源、河堤治理等建設項目的實施,保持水土,增強地力,能有效抵禦自然災害;生態產業項目的實施,可提高植被覆蓋率,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七、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議
  (一)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
  成立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鎮政府鎮長、黨委副書記任副組長,其他相關單位為成員的領導機構,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在規劃點建設中,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實際的實施方案,併成立由掛村領導任組長協調工作組,落實專人抓、具體抓,明確各部門和各級幹部職工的工作職責,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在涉及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國家投入資金的建設項目,要加強資金管理和工程技術指導,確保項目資金落到實處和工程質量過關。
  2、建章立制,強化管理,落實長效機制。
  充分發揮村民“一事一議”的自治優勢,在規劃的建設項目實施完後,交付所在村委會和建設地村民小組按誰受益、誰管理的辦法進行管理,確保建設項目持久發生效益。同時,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符合各建設點實際的長效機制,為村民持久受益提供製度保障。
  (二)政策建議。
  1、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要對發展蠶桑、苧麻、香蘭菜等產業的智溢繭絲綢公司、大竹人和苧麻公司、興文香蘭菜加工廠等龍頭企業給予政策支持,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