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2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5W
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2篇
【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一】
  價值觀是人們所持有的關於如何區分對與錯、好與壞、違背意願或符合意願的觀念,它是決定人們的目標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觀念。價值觀念與人的行為的關係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關係,價值觀念決定人們的行為,是所有行為的指南,人的行為因此被賦予意義。本研究旨在把握大學生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最新動態,探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機制,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與調研對象
  (一)調研內容與抽樣
  本研究為隨機問卷調查,調研內容包括學習觀、就業觀、友情觀、愛情觀、消費觀、大學生消費分層以及家庭概況等方面。
  本次調查對象為上海高校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全日制在校學生。按照分層、多段抽樣法抽取樣本,力求涵蓋不同類型的高校:(1)被抽取的學校樣本包括部委屬、市屬、民辦等不同類型高校;(2)確定被調查學校後,從該校一年級到三年級所有班級中隨機抽取一個班級;(3)從該班級中系統抽取25名學生做調查;(4)問卷調查採取在調研員指導下的自填法。被調查學校的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第二軍醫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電力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政法學院、上海行健職業學院、上海工商外語職業學院、上海思博職業學院。
  (二)調查對象
  共回收問卷432份,有效問卷360份。360個樣本中,男生193人(佔53.6%),女生166人(佔46.1%);獨生子女300人(佔83.3%),非獨生子女57人(佔15.8%);出生年份以1987年為最多(佔30.3%),其次為1988年(佔29.2%);一年級學生 137人(佔38.1%),二年級學生116人(佔32.2%),三年級學生105人(佔29.2%)。被調查者父親的職業類型眾數是商業人員(佔24.4%),其次是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佔21.0%);被調查者母親的職業類型眾數是服務性人員(佔25.2%),其次為辦事人員及相關人員(佔16.3%),被調查者父、母的職業為農林牧漁勞動者的比例分別為5.5%和4.9%。
  (三)統計處理
  調查的相關數據全部採用SPSSl7.0軟件進行處理。
  二、調查結果
  (一)學習的目的性、功利性、獨立性及因缺乏人生規劃而潛在的盲目性
  對於努力學習的原因,59.9%的學生選擇找工作,20.3%的學生選擇提升自身文化修養,12.3%的學生選擇興趣,5.0%的學生選擇家庭壓力,還有2.5%的學生選擇其他。把努力學習的原因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三個變量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努力學習的原因只與年級、生源地在0.05顯著度水平上統計相關,表現為隨着年級增長,找工作、興趣成為學習主要原因的選率下降,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成為學習主要原因的選率上升,從大一的15.4%上升到大三的30.5%。把生源地按所屬行政級別區分為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和鄉村五種類型,在各類學生中,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學生選擇找工作的比例(佔68.0%),選擇興趣、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的在各類學生中所佔比率最低;而生源地為鄉村的學生選擇找工作的在各類學生中所佔比重最低,選擇興趣和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的比率。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學習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較強的功利性,而且居住在大城市的學生學習的務實性、功利性比居住在中小城市特別是鄉村的學生更強烈。隨着年級的增長,大學生學習的功利性有所減弱,注重通過學習提升綜合文化修養。從學習的功利性以及學習目的隨年級增長髮生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不少學生缺乏人生規劃,看起來目的性很強的學習其實有相當程度的盲目性藴涵其中。關於未來,29.8%的學生對於未來有明確的目標併為之奮鬥,39.3%的學生有明確的目標,但不知道怎麼做,30.9%的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感到迷茫。
  當問及如果一些課對你沒有吸引力,你會怎麼辦時,66.6%的學生選擇在課堂上做自己的事情,17.8%的學生選擇逃課,而只有10.9%的學生選擇仍舊認真聽課,選擇其他的佔4.7%。把該選項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三個變量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僅與年級在0.05顯著度水平上統計相關。這説明不同性別與不同生源地的學生面對不感興趣的課程時的態度差別不大。再以性別為控制變量,進一步考察該選項與年級的相關關係,發現女生在0.05顯著度水平上統計不相關,男生統計相關,表現為隨着年級增長,男生選擇仍舊認真聽課的比率下降。該選項表明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獨立性。
  (二)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就業選擇的結構性差異
  調查顯示,62.4%的學生選擇畢業後就業,17.8%的學生選擇考研,8.6%的學生選擇出國深造。把畢業後打算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三個變量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僅與生源地在 0.05顯著度水平上統計相關。家住城市的學生畢業後去向選擇比較多,而且隨着城市行政層級降低,就業選率呈遞減趨勢,考研與出國深造選率呈遞增趨勢。比如,家住直轄市的學生就業與考研的選率分別為72.7%和10.8%,而家住縣級城市的學生此兩項的選率分別為29.7%和32.4%。家住鄉村的學生在出國深造和自主創業兩個選項上的選率均為零,而就業選率為57.1%,考研選率為28.6%,選擇不知道的在各類學生中比重,達14.3%。這些數據凸顯出生源地為城市與鄉村、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學生在就業選擇方面的結構性差異。
  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排前三位的依次是發展前景(佔32.3%)、工資待遇(佔28.4%)和興趣(佔21.4%)。不同性別與年級學生的擇業考慮因素選率排序基本一致,而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對於擇業考慮因素的選率排序表現出較大差異性,其中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學生擇業考慮的因素前三位依次是發展前景(佔73.0%)、工資待遇(佔67.4%)和興趣愛好(佔47.8%);生源地為省會城市的學生擇業考慮的因素前三位依次是工資待遇(佔70.8%)、發展前景(佔62.5%)和社會地位(佔37.5%);生源地為地級城市與縣級城市的學生擇業考慮的因素前三位排序與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學生相同,而生源地為鄉村的學生擇業考慮的因素前三位分別是工資待遇、發展前景和興趣愛好,而且它們的選率都是42.9%。
  調查顯示,大學生剛畢業滿意月收入的眾數組為2000-3000元(佔43.3%),其次為3000-5000元(佔36.4%)。把剛畢業滿意月收入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三個變量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均在0.05顯著度水平上統計相關。其中,女生剛畢業滿意月收入的中位數組為3000-5000元,男生中位數組為2000-3000元;一年級與二年級學生的剛畢業滿意月收入的眾數組均為2000- 3000元,而三年級學生的眾數組為3000-5000元。如果以性別為控制變量,女生剛工作時滿意月收入與生源地卡方檢驗統計不相關(a=0.05),男生卡方檢驗統計相關(a=0.05),表現為生源地為縣級城市和鄉村的男生剛畢業滿意月收入的期望數額高於生源地為大城市的男生。
  大學生就業首選類型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外企(佔29.2%)、公務員(佔5.1%)和國企(佔16.1%)。把就業首選類型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三個變量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僅與生源地統計相關(a=0.05)。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學生就業首選類型前三位依次是外企(佔31.6%)、公務員(佔28.1%)和國企(佔18.2%),而生源地為鄉村的學生就業首選類型前三位分別是國企(佔28.6%)、公務員(佔14.3%)和科教文衞事業單位(佔14.3%)。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學生選擇民營企業與自主創業的分別為6.1%和3.9%,而生源地為鄉村的學生此兩項選率均為零。這些對比説明,生源地為鄉村或中小城市的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冒險精神比生源地為大城市的學生弱,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將被調查者就業首選類型和父親的職業做卡方檢驗,兩者統計顯著相關(a=0.05)。父親是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公務員和國企作為自己就業的首選類型;父親是商業人員的學生,就業首選是外企,其次是國企、公務員、民營企業等。可以看出,大學生就業類型受父親職業類型的影響較大。
  (三)炒股、打工及大學生消費分層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羣體的經濟自立意識日漸增強。前幾年股市火爆,不少大學生投身炒股行列。對於學生炒股現象,15.0%的學生非常支持,49.4%的學生比較支持但仍在觀望,1.1%的學生非常反對,34.4%的學生不關心。大多數學生對炒股理財表現出了興趣,而且支持大學生炒股者中的大多數對炒股持比較理性的態度。把對學生炒股的態度看做一個定序變量分別與年級、生源地進行相關檢驗,在0.05顯著度水平上皆統計不相關。
  調查顯示,50.3%的學生有打工經歷。把是否有打工經歷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三個變量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其中與性別、年級兩個變量統計相關(a=0.05)。有打工經歷的女生比例(61.2%)超過男生(41.4%)。隨着年級的增長,有打工經歷的學生所佔比例上升。大學生打工的目的以積累社會經驗為主,男、女生選此項的比例分別達到67.5%與63.5%,13.8%的男生選擇勤工儉學,18.3%的女生選擇賺錢。把打工目的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三個變量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它們在0.05顯著度水平上都不相關。
  關於生活費開支,28.3%的學生沒計劃,想用就用,50.8%的學生有計劃,但做不到,20.8%的學生有計劃並嚴格按計劃做。這説明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費開支計劃性是比較強的。每月生活費,500元以下的佔5.3%,500-800元的佔45.0%,800-1000元的佔35.0%,1000-1500元的佔12.2%,1500元以上的佔2.5%,平均值為822.5元,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的月生活費在800元左右。伙食費佔月生活費的比重在30%以下的佔8.5%,30%-50%的佔43.1%,50%-70%的佔38.1%,70%以上的佔10.3%。中位數組為30%-50%組,由此可以估算出學生平均每月伙食費大概在400元左右。
  隨着社會分層的清晰化,大學生中的消費分層現象日益引起學界重視。調查發現,1.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消費水平在大學生中居於上層,20.0%的學生認為自己居於中上層,63.1%的學生自認為居於中層,12.2%的學生認為居於中下層,3.3%的學生認為居於下層。把自認為生活水平層次分別與性別、年級、生源地兩兩進行卡方檢驗,分別與性別和年級統計相關(a=0.05),表現為女生的生活水平分層認同分佈偏向於中高層級,男生的生活水平分層認同偏向於中低層級。以性別為控制變量,對自認為生活水平層次與年級進行卡方檢驗,男生統計不相關,女生統計相關。女生隨着年級增長,自認為生活水平層次有降低趨勢。對月生活費額與自認為生活水平層次計算Kendalls tau-c係數值為-0.214,概率值為0.000,説明月生活費數額與自認為生活水平分層的一致性程度比較高。
  (四)戀愛、婚前性行為與理想結婚年齡
  調查顯示,大學生談戀愛的動機,選率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佔33.2%),排遣空虛寂寞(佔29.3%)、對愛情的好奇(佔15.1%),而以結婚為動機的僅佔5.6%。大學生戀愛動機與性別卡方檢驗在0.05顯著度水平上統計不相關。以性別為控制變量,女生的戀愛動機與生源地卡方檢驗統計相關,男生卡方檢驗統計不相關。生源地為鄉村的女生選擇談戀愛的動機是排遣空虛寂寞的佔71.4%,選擇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佔14.3%,而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女生選擇談戀愛是出於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佔42.3%,出於排遣空虛寂寞的佔26.9%。這説明農村女大學生比城市女大學生對戀愛更傾向於持消極評價的態度。上述數據反映了當前大學生戀愛觀的偏差,愛情成為部分學生填補生活無聊寂寞的東西。對愛情好奇和隨大流的人也佔了相當比例,可見相當數量的大學生還不懂得愛情的真諦,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對大學生戀愛觀的正確引導,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設計了一組判斷對婚前性行為態度的詞彙,其中愛情、幸福、浪漫為對婚前性行為的褒義評價,而另類、叛逆、衝動、危險為對婚前性行為的貶義評價,開放、需求為中性評價。在各選項中,男生的選率從高到低居前五位的分別是衝動、開放、需求、愛情、危險,女生的選率從高到低居前五位的分別是衝動、開放、需求、危險、愛情,可見男女生對婚前性行為的價值判斷基本一致,衝動選率位居各選項之首,開放、需求緊隨其後,男女生選率前五項的差異在愛情與危險的排序。由此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大學生對婚前同居行為總體上持非正面評價態度,主要從生理需求的角度予以認可,認為其中有很大的衝動成分,女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較男生審慎。
  調查顯示,男生認為男性結婚的適宜年齡在28-30歲的佔46.1%,在25-27歲的佔有36.3%。女生認為男性適宜結婚的年齡在2830歲的佔60.1%,在25-27歲的佔22.8%。男生認為女性適宜結婚的年齡在23-24歲的佔48.6%,在25-27歲的佔36.3%,在28-30歲的佔2.8%,30歲以上的為零。女生認為女性適宜結婚的年齡在25-27歲的佔56.0%,在23-24歲的佔24.7%,在28-30歲的佔7.8%,30歲以上的佔3.0%。以性別為控制變量,男生的年級與男性理想結婚年齡在0.05顯著度水平上卡方檢驗統計相關,表現為隨着年級增長,男生認為男性理想結婚年齡不斷提高。以性別為控制變量,男生認為女性理想結婚年齡與生源地卡方檢驗統計不相關,女生認為女性理想結婚年齡與生源地卡方檢驗統計相關(a=0.05)。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女生選擇女性理想結婚年齡在 23-24歲的佔34.0%,生源地為鄉村的女生的該項選率是14.3%;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女生選擇女性理想結婚年齡在25-27歲的佔52.0%,生源地為鄉村的女生的該項選率為71.4%;生源地為直轄市的女生選擇30歲以上的為零,而生源地為鄉村的女生選擇30歲以上的佔14.3%。對於結婚與立業之間的關係,52.2%的學生認為不分先後,順其自然;39.7%的學生認為應先立業後結婚;8.1%的學生認為應先結婚後立業。結婚與立業之間的關係與性別卡方檢驗統計不相關(a=0.05)。
  (五)大學期間的朋友效用
  友情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對於朋友帶給自己最多的是什麼,大學生在各選項中,情感交流的選率為28.4%,學習或工作上的陪伴的選率為32.9%,交流信息的選率為20.9%,娛樂消遣的玩伴的選率為15.8%,其他選率為1.9%。朋友帶給自己最多的是什麼與年級卡方檢驗統計相關(a=0.05),表現為:一年級階段,大學生交友多出於學習或者工作上的陪伴目的(佔43.8%);二年級階段,多注重情感交流(佔40.0%);三年級階段,學生對於朋友的效用認識趨於分散,選率前兩位分別是娛樂消遣的玩伴(佔28.6%)和情感交流(佔26.7%)。以性別為控制變量,男女生在一年級階段都認為朋友帶給自己最多的是學習或工作上的陪伴到二年級,男女生都把情感交流看作交友的主要目的;到三年級,男生認為朋友帶給自己最多的前三位依次是娛樂消遣的玩伴(佔32.6%)、交流信息(佔26.1%)、情感交流(佔21.7%),女生選擇的前三位選項依次是情感交流(佔32.6%)、學習或者工作上的陪伴(佔25.4%)、娛樂消遣的玩伴(佔25.4%)。以性別為控制變量,男生關於朋友帶給自己最多的是什麼與生源地卡方檢驗統計相關(a=0.05),女生此兩項卡方檢驗統計不相關(a=0.05)。生源地為大城市的男生更傾向於從朋友那裏得到情感交流與彼此成為娛樂消遣的玩伴,而生源地為中小城市或鄉村的大學生更傾向於與朋友交流信息和成為學習或工作上的陪伴。
  從整體上看,大學生認為室友比班級其他同學更親密的佔62.7%,認為與班級其他同學差不多的佔32.2%,認為比班級一般同學更疏遠的佔5.0%。心情沮喪需要找人排解時,男生選擇的前三位依次是自我排解(佔87.6%)、找親密朋友傾訴(佔85.5%)、找親人傾訴(佔52.8%),女生選擇的前三位也是自我排解(佔82.5%)、找親密朋友傾訴(佔79.5%)、找親人傾訴(佔52.4%),有13.0%的男生和15.7%的女生選擇找師長。對於大學生自殺現象背後的原因,30.7%的學生認為是情感壓力,29.9%的學生認為是就業壓力,18.0%的學生認為是人際關係壓力,13.0%的學生認為是學習壓力,還有0.5%的學生選擇其他。大學生自殺的原因與年級卡方檢驗統計相關(a=0.05),表現為隨着年級增長,認為是學習壓力和情感壓力的減少,認為是就業壓力與人際關係壓力以及其他原因的選率上升。
  (六)對社會道德水平與新鮮事物的看法
  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於社會的道德水平,認為有所下降的佔52.6%,認為有所提高的佔28.2%,認為不知道的佔19.2%。這説明大學生對於社會的道德狀況是不滿意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絕大多數學生會給有需要的人讓座,有可能不讓座的僅佔10.6%。不讓座的理由大多是坐在老弱病殘孕座位上的人應該讓座,擔心其他人會笑話的佔13.2%,選擇他們理所當然的態度讓人不舒服的佔18.4%。這説明大學生羣體的整體道德水準還是比較高的。關於志願者活動,經常參加志願者活動的學生佔13.9%,偶爾參加的學生佔65.5%,從未參加的學生佔20.6%,可見參加志願者活動還沒有成為學生的經常性行為。參力口志願者活動情況分別與性別、年級卡方檢驗統計相關,表現為女生參力口志願者活動的比率超過男生:隨着年級增長,參加過志願者活動的學生比率不斷上升。
  一般認為,青年大學生求知慾強,學習熱情高漲,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本調查設計了寫博客、選秀、學者明星化,同性戀可以結婚等時髦話題考察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態度。對於寫博客供人評論,絕大多數學生選擇比較贊同和一般,兩者選率分別為42.2%和37.2%。寫博客供人評論與年級卡方檢驗統計相關(a=0.05),表現為隨着年級增長,學生中持比較贊同和非常贊同態度的比率不斷升高。對於選秀活動,絕大多數學生持平常心看待,沒有表現出選秀現場的那種狂熱情況,持贊成或反對態度的學生比例基本持平。對於學者明星化現象,反對與強烈反對兩項的選率合計達35.4%。以性別為控制變量,男生中對學者明星化的態度與生源地卡方檢驗統計不相關,女生統計相關(a=0.05),表現為生源地為城市的女生比生源地為鄉村的女生在學者明星化問題上表現出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同性戀可以結婚,持贊同態度的佔41.9%,持不贊同態度的佔34.9%,持無所謂態度的佔23.1%。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傾向於持支持態度,男女生選擇支持的比率分別為50.9%和34.4%。隨着年級增長,學生對同性戀可以結婚的態度更加開明。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於當今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都比較熟悉,並且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三、結論與建議
  在社會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大學生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多元性特點也日趨明顯,户籍、生源地、性別等結構性變量成為分析大學生價值觀狀況的有效視角。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狀況是健康的,如大學生對炒股熱、學者明星化、選秀等社會現象都有比較理性的認識,樂於參力口志願者活動,等等,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容小視。
  對於未來,39.3%的學生有明確的目標但不知道怎麼做,30.9%的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感到迷茫,這説明高校人生規劃與職業發展教育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較大,但表現出較強的功利性,而且表面上目的性很強的學習其實有相當程度的盲目性藴涵其中。學校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學習態度教育,使學生學會從個人的長遠發展角度來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觀依然受父親職業影響較大。生源地為城市與鄉村、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學生在就業選擇方面的結構性差異非常顯著。生源地為城市特別是大都市的大學生,在擇業時更看重職業發展的前景:而生源地為中小城市和鄉村的學生畢業後選擇考研的比率較高,在擇業時對職業收入比較看重。大學生就業支持網絡的結構性差異是造成大學生擇業取向差異的決定性原因,希望隨着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這種差異能夠逐漸消弭。
  大學生的生活費開支計劃性較強,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有打工經歷,而且有打工經歷的女生比例超過男生,積累社會經驗是大學生打工的首要目的。大學生消費分層現象在高校日漸明顯,這將對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產生深遠影響,希望有關方面對此予以重視。
  談戀愛成為大學生期待的高校生活中的重要篇章,生源地為城市特別是大都市的大學生對婚戀持更為開放的態度,而生源地為鄉村的大學生特別是女學生對大學生談戀愛傾向於消極評價的態度。總體而言,大學生的戀愛觀還存有一定的偏差,愛情成為部分學生填補生活中無聊寂寞的東西。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對大學生戀愛觀的正確引導,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友情是人生的寶貴財富,網絡時代開闊了大學生的交友空間,但班級同學特別是室友仍然是大學生交友的主要對象。情感交流是男女學生交友的主要目的,但生源地為城市特別是大都市的學生更看重朋友的玩伴功能,而生源地為中小城市或鄉村的學生則較為看重朋友在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在心情沮喪需要排解時,都把自我排解、找親密朋友傾訴、找親人傾訴放在優先選擇的前三位,選擇找師長的比例很低。應着重研究師長在大學生排解心理壓力時缺位的原因,以密切師生關係,預防大學生自殺等悲劇事件的發生。
  【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二】
  第一個是關於入學動機和特性狀態選擇中人際關係調查顯示的特區當代大學生的以個人價值取向為主的結果。
  第二個是關於價值觀排序當中家庭安定和幸福被排在10個價值觀念中末尾兩位,而一種令人興奮、有刺激的生活以及成熟的愛被排在前兩位的結果。
  第三個是人際關係調查當中顯示出來的特區當代大學生對於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慌。
  針對這三個方面的結果,我們將做進一步具體的分析:
  【1】 以個人價值取向為主
  「1」社會原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市場經濟的效應對學生樹立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由於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由此衍生出來的越來越看重個人的價值這從第一部分中的關於入學動機前3位就可以看出來,不管好壞與否這種趨勢在本次調查中表現得很明顯。同時也顯示出大學生開始傾心於注重實用、追求成功的價值觀念,這顯然與傳統的重義輕利、默默奉獻的價值觀形成衝突。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強化,但又使他們對人生價值出現不穩定的評價標準。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各方面的變革,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空間空前擴大,加上我國對外開放,各種西方思潮隨之而入,可以説,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十分活躍,他們熱切關注市場經濟的進程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獨立地觀察社會,透視人生,正是在這種崇尚個性、崇尚自主的自我意識催動下,大學生日益表現出思想主體化的特徵,渴望成為人生道路上的強者,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急切地想抓住時代提供的這次機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便有了注重實用、追求成功的生長沃土。但是,在全社會都改變了過去從上到下一律只講集體發展,諱言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念的同時,又產生了大學生對人生價值評價的多重標準:有的以對社會的奉獻多少和創造力大小為標準,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為標準,有的以社會地位的高低和權力大小為標準,有的則以自我完善與自我實現為標準。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向是不少學生伴隨着過去人生價值體系的否定性思考,出現了在人生價值目標上的迷失或偏離。西方哲學思潮的輸入與傳播,對此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自我至上價值觀與大學生膨脹了的自我意識,在一種反傳統、反主導文化的軌跡上匯合在一起,使他們對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根本道德原則的社會本位價值觀日趨淡漠,一些學生的自我觀念已開始滑向自我中心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他們對螺絲釘、老黃牛鋪路石所象徵的集體主義精神存有逆反心理,從我出發來評判事物,確定言行。所以為了振興中華和為了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選項也自然而然地排到了最低的位置。
  「2」文化原因
  大學生文化是各種文化中最富生氣與活力的重要部分,它以學生羣體為載體,以其文化的先鋒性、對傳統的反叛性和張揚的個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品質,不斷地給校園文化注入新鮮的活力。隨着社會的轉型,作為精英文化一部分的大學生文化正經歷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史無前例的衝突,表現出大眾化、通俗化的特徵,甚至出現了這一次調查中所有的個人價值的傾向:
  在文化觀念上,學子們已逐步放棄對文化終極關懷的追求,漠視高雅文化,追求隨性所欲的應時文化和快餐文化,自覺認同某些庸俗的社會潮流,神聖的生活理想、人生準則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與褻瀆;在文化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務實傾向和媚俗色彩,他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現實,追求的目標日趨功利,對個人前途的關注遠高於對社會發展的關注。世俗化、功利化的浪潮在動搖和瓦解校園傳統文化價值秩序的同時,並未為人們提供一種充分體現尊嚴和生命價值的令人信仰的價值信仰,使之成為生命意義新的蔭庇所,一些青年學生日益陷入空前的文化危機中;在文化規範中,大學生文化逐漸疏離主流思想,迴避矛盾衝突,逃避靈魂追問,漠視校園紀律規範、道德規範和生活規範的束縛,出現了文化價值失範的傾向;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上,一些大學生表現出對校園文化傳統的蔑視和對文化創新的懶惰,他嘲弄別人的價值,他的信仰就是否定的哲學。他生活在既無過去又無將來的一條窄縫中,文化迷失、精神迷失、道德迷失日甚一日,虛無主義、享受主義、拜金主義的迷霧開始在大學校園中瀰漫,甚至出現了一些反社會、反文化的行為,令人觸目驚心,這一切構織成了一幅與大學生文化極不協調的精神畫卷,使得對大學生社會評價降低,他們有知識沒有文化,有智商沒有教養,有青春沒有熱血,有個性沒有品行。大學生正趨於庸俗,而庸俗的人必然是庸俗文化薰陶的結果,大學生文化在時代的喧譁與躁動中,正走向庸俗。
  【2】 對於愛情的茫然
  現代社會中,愛情婚姻對於現代大學生而言不再是一個朦朧而羞澀的話題,被調查者們反映出來的這種渴望成熟愛情的思想在一定層面上也反映了他們都是很重視感情的人是有別於對待家庭的但是不管怎樣,從一定意義上説,現代大學生渴望一種理性的思維模式和理性的生活模式。此外還可以看出,對於大學生而言,愛情在其生活中還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本質上而言,如法國劇作家莫里哀所言愛情是一位偉大的導師,教會我們重新做人,也就是説她不僅是浪漫的感情體驗,更是一種責任,是有性愛,感情,理想和義務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的精神生活現象。如此看來,大學生對成熟的愛的選擇似乎與家庭安定形成悖論,這其實正好反映出大學生內心對愛情及其觀念強烈的衝突:一方面,他們渴望去愛和被愛,嚮往神聖成熟的愛情,這種吸引力本身就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法則,它的生根發芽成長源於人類最原始的愛的需要。它是個體成熟和社會成熟達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男女之間的相親相愛,互相傾慕的美好感情;另一方面,大學生們都對他們所渴望的愛情信心不足,他們害怕被騙,更怕受到傷害,他們對於一種安定的幸福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self-defense(自我防衞),人們往往説一些和自己內心想法相反的話,本來成熟的愛情的落腳點最終會是家庭的安定,但是由於對社會的不信任或者對於未來的不確定和難以把握,他們選擇了放棄,甚至是否定。
  會出現這一種迷茫和愛情價值觀的激烈衝突,其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兩個:
  「1」 愛情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大學生對於愛情充滿美好的憧憬,其中大多數具有濃厚的理想色彩,而對於社會現實認識得不夠深入,容易把愛情和婚姻視為同一,這樣也就在現實生活當中容易碰壁,而該年齡階段的青年缺乏社會經驗,心理承受能力不強,所以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理。
  而婚姻除了要考慮愛情以外還有考慮諸如: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等各種因素。另一方面,現實中的戀人也並非想象中的那般完美,他們都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又各具優劣的人。這一切都使青年感到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並常常由此產生失望、彷徨、煩惱和痛苦。
  「2」 社會的原因
  離婚率的連年上升,社會誠信度不斷下滑,人們思想趨向越來越複雜,對於愛情和婚姻也日趨標準化這一切的一切都對大學生的愛情觀有着或多或少的衝擊和影響,甚至開始懷疑愛情的真實性。所以他們有些收起了內心純粹的感情甚至於由於曾經的挫折封閉起自己的心扉,在這樣的條件裏健康的愛情觀念以及自身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對生活的意義和態度都會發生畸形。
  【3】特區當代大學生對於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慌
  這個結果是一個推論,而表面的結果顯示為大學生都不斷的吸取新的知識,並出現個人價值的傾向。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大學生的這一種個人主義的傾向是來自於其心理深層的對世界的不信任甚至於恐慌(請注意,這裏出現了一個反面的名詞:不信任)。
  社會是人類的社會,由於有人的參與而帶來了人際關係的聯繫,各種利益關係的複雜化使得人們尤其是我國人們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這一種信任危機不僅僅存在於完全社會人之中,也影響着即將進入社會的當代大學生信任的大敵是極端的完美主義者,除了他們自己,他們不相信別人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他們事必躬親,對別人做的事總能找出錯誤、找到缺陷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便迫使大學生不得不在進入社會之前努力汲取知識,這也是和我們調查的結果相符合的。
  現在,在組織中,要讓每個人能心情愉快地完成任務,我們需要信任。信任總是出現在它的替代物消失之後。德國管理學者萊恩哈德.斯普倫格説,在他看來信任的替代物是權力與金錢。實際上,過去的目標並不包括讓每個人心情愉快,而只是完成任務。權力和薪酬可以達到目標,最初權力可以讓沒有自主意識的人服從,接着薪酬又吸引他們繼續這樣做。但對於現在接受過良好教育、有着自主意識的人來説,權力和金錢的效果都在褪色這也和第一部分中當代大學生反映出來的個人價值傾向的結果相吻合。
  六.建議和展望
  從作這一次的調查開始,我們就在身邊的同齡人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來自社會的種種氣息:有清新的,有偏激的,也有其他的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認為不應悲觀地看待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觀的狀況。畢竟,他們是渴求發展渴求進步並努力迎合社會的一羣,在這一次的調查當中,幾乎全部的男生和女生都將一種令人興奮的、有刺激的生活(有活力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作為價值觀排序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男生將這一項選擇為第二重要的),從這裏可以看到他們朝陽般的氣息和生命力,的確社會需要這種生機勃勃的幹勁和理想才得以不停的往前發展。這種不甘平庸,積極創造的精神特質也是現代大學生身上非常可貴的品質。
  而在着手寫這篇報告的時候,我們翻閲了一些資料,許多資料表現出一個令人十分擔憂的結果: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和價值觀的狀況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危機時刻,但是從這一次的調查來看當代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還是相當理智和清楚自己所處環境的。儘管在這一次的調查中也暴露了一些諸如關於家庭、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衝突,慾求不滿等方面的困惑,但對於正處於向現代社會轉型期,全社會一時難以確立有共識的新的主導價值觀的外部環境而言,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出現浮躁,迷惑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無所適從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而此階段的一切意識形態都將會成為新的價值觀確立的鋪墊和反鋪墊。
  眾所皆知,人生價值的特點,首先在於價值關係中的兩重性,人既有自身的需要,要求社會和他人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時又有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以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其次在於價值表現上的能動性,人既是價值的承擔者,又是價值的創造者。再次在於價值取向上的社會需要性,符合社會需要並被社會肯定的人生便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我們這一代年輕的知識分子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將對我們有更大的考驗,特別是身處經濟特區的我們,在第二次創業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更大的挑戰,且各種思潮的湧入必然會讓我們面臨更多的誘惑。所以,更多地引導學生以面向未來的眼光看待現實,超越由現實問題引起的種種困惑,更多地倡導一種必要的犧牲精神,求得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利益的統一,對於這一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的盪滌中健康成長是很有意義的。
  在這裏,本着建立良好價值觀念的目的,我們提出以下幾個操作性強的建議:
  【1】 現代信息技術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影響很大,故需正確運用網絡,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念:如今的網絡,可是説是信息傳遞速度最快的媒介之一,它對於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塑造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運用網絡的過程中可提高大學生辨別事物是非的能力;可培養並樹立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意識;還可利用網絡上的大學生信息認識大學生、教育大學生。
  【2】 正視自己,藉助內外力量挖掘潛能:一個人的價值觀念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受其本身自信心影響,限度的挖掘個人內在潛能有利於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我們建議可以藉助親近的人的評價發現自己的潛能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熟悉的生活圈子,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對你有不同程度的瞭解,在家庭主要有父母、親戚、在外有朋友、同學、老師,因為長期的交往使他們對你有不同程度的印象和評價,大都很中肯、客觀,這對了解自我的潛能起到了直接作用;另外一個方法則是藉助諮詢機構來了解自我潛能和發展計劃專業諮詢機構一般會設計比較具體的問題,形成一套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標準化的測量工具,再輔之於和專業諮詢人士面對面的交談,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 針對調查中大學生輕看家、國的結果,提供系列講座和諮詢,使大學生認識到個人目前追求的一切東西都是與家和國休慼相關的。
  最後,在這篇調查報告的結尾,我們展望一下未來大學生價值觀發展動向:
  【4】 由於網絡時代的不斷髮展,大學生所能吸收到的信息日益增多,價值觀念將陷入一個更加錯綜複雜的狀態。
  【5】 由於大學生本身身處大學之中,所以在未來,大學對於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也將一如既往的重要,其中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日子裏面需要逐步改變的是:學校過強的共性制約以及過重的功利導向使部分學生個性發展出現偏差;過窄的專業教育以及深度和吸引度不夠的思想教育,使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發展受到限制。
  【6】 價值觀念中關於合作和創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