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調研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5W

促進合作社大發展

合作社調研報告

我國農業人口加速流轉,農業從業者老齡化嚴重,未來誰來種田、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近日,我們到湖北等省調研糧食生產,形成以下一些體會。

一、農業合作社是未來我國糧食生產的希望

近年來,我國湧現出許多以種糧為主業的專業合作社,這些合作社以種糧為業,社員利益更容易得到保障,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希望。

發掘生產潛力促增收是合作社最重要的目標。我們調研的天門市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華豐)就是眾多糧食生產合作社中的一家。華豐經營的土地是農民流轉土地,土地流轉成本為每年支付800斤稻穀,800斤以外的糧食是合作社收入的重要收入來源。為了提高總產量,華豐恢復單季種植為雙季種植,水稻畝產由單季的1400斤提高到兩季2400斤,僅此一項,華豐經營的6萬畝流轉土地就增產糧食6千萬斤。此外,華豐還利用冬閒田發展油菜生產,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人不能閒、地不能閒、加強田間管理,向土地要效益是合作社經營的重要理念。

通過節本促增收也是合作社的重要措施。全程機械化是糧食生產合作社的重要模式。目前我國南方水稻產區機插秧率在30%左右,華豐機插秧比例達到100%。與人工插秧相比,每畝保苗 3000株以上,且苗壯、苗齊、分櫱快,畝增產糧食60斤,較人工插秧每畝150元費用比可節省50元;華丰采用的聯合收穫機械,收割脱粒一次完成,可減少人工收割在捆紮、搬運、脱粒、清揚等作業造成的糧食損失40斤/畝以上,並可以節省人工費20-40元。

綜合利用現有設施是合作社盈利的第三件法寶。育秧工廠是機插秧的必要設施,但在春季育苗過後處於閒置狀態。華豐有一座4200平米連棟式育秧工廠,温室中配有育秧苗盤、五層育秧架和自動化播種覆土流水線,育秧工廠總投資460萬元。華豐卻將這個育秧工廠建設成為合作社的盈利中心。春季育秧後,7、8月份開始用水稻秸稈、當地棉籽殼製作菌棒,利用育秧架和育秧苗盤種植食用菌,元旦春節食用菌上市後,2月份開始重新準備大棚育秧。****年華豐生產雞菇60萬斤,獲利80萬元。育秧苗牀下的空閒地也充分利用,苗牀下挖1米,用於繁殖泥鰍魚種苗。為了適應消費者對安全食品需要,華豐準備發展稻魚共生的有機水稻,目前利用育秧工廠繁殖種苗已經成功,華豐準備先發展1000畝,成功後再全面推廣。

社員收入連年增長是發展專職農民的重要條件。培養未來專職農民是保障糧食生產的關鍵,而一定的收入保障是農民以種糧為業的重要前提。從20XX年開始註冊農業合作社以來,華豐社員收入水平也逐年增長。****年共有社員232個,人均收入高達8.1萬元,較20XX年增長了28%,人均收入是全省農民平均水平的10多倍。華豐社員收入包括股份分紅、工資和返還三部分。每名入社社員擁有同樣的1000股股份,年終合作社純收入在提取公益金、公積金後按股分紅;所有社員必須參加農業生產,根據入社時間長短和工作崗位,按月發放工資,目前最低工資1800元,最高3800元;社員入股時帶來的農機具由合作社集中使用,年終根據農機作業收入進行收入返還。可觀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了社員種糧的積極性,不少原來在外務工的人員也表示了回鄉入社的興趣。經過初期的發展,合作社對新入股的社員也更加挑剔,據華豐理事長吳華平講,“我們要發展現代農業,入社的社員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有一定的專長,來了就要工作,不能幹的不要”。吳華平認為,合作社同樣是以盈利為目的經濟組織,合作社里人人是股東,人人是領導,人人為自己工作,以這樣的心態搞農業,農業當然會有成效。當農業生產成為社員過上幸福生活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就有保障了。

二、種植業合作社應該成為國家農業投資項目的支持主體

我國新型農業生產組織發展很快,全國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60多萬家,覆蓋18%的農户,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專業合作社佔有一定比例,對農業生產貢獻很大,但現行政策卻沒有與這種趨勢同步對接。

一是除農機購置補貼外,合作社不能成為享受各項惠農政策的主體。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出台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並將補貼款直接存入農户存摺,以確保補貼到位。但是,農民外出務工逐年增多,人地分離,不種糧的農民同樣可以得到補貼,種糧大户和合作社等儘管專職從事糧食生產,卻得不到補貼。各地撂荒、或屬於田間管理情況時有發生,各項促進糧食生產的惠農政策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不能成為國家投資項目的載體。我國各部門的農業投資項目很多,如土地整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小農水項目等,但往往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為項目業主進行申報,項目區的選擇並未考慮糧食生產主體掛鈎。華豐經營的土地平整度很差,田塊很小,高低錯落。其中的8000畝田每畝有近1分地的田埂,如果進行土地整理,就可以增加耕地700-800畝。此外田塊太小,難以適應機械化作業要求,以插秧為例,高速乘座式插秧機在田塊在5畝~10畝的田中插秧,每天可以插50-60畝,而在華豐的小田塊,最多可插秧20畝,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對於這些投入較大的土地平整項目和田間水利項目,合作社利用公積金逐年進行一些改造,但由於資金量太少,進展緩慢。一些以企業為申報主體的產業化項目,合作社儘管可以申報,但由於資產少,技術力量薄弱,往往在項目前期篩選中直接落選。

三是合作社遇到新難題。隨着經營規模的擴大,合作社遇到的難題也越來越多。華豐目前糧食產量已經超過1億斤,糧食晾曬、存儲壓力越來越大。過去農户分散種植,農户可以利用馬路和自家的院子進行晾曬,分户存儲。合作社由於產量大又集中,晾曬成了難題。據華豐講,去年收穫季節雨水較多,黴變損失的糧食高達10%,十分令人痛心。耕地稀缺,大規模建曬場不太可能,發展糧食產地烘乾勢在必行。一台10噸規格水稻烘乾機補貼後仍高達10萬元,而華豐年烘乾需求是600噸,大型烘乾機不在國家補貼範圍,前期投入巨大。由於當地糧食加工企業一次性收購糧食量有限,且受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產地糧倉對合作社也越來越重要。合作社農機具越來越多,農機具庫房維修車間都需要建,如果説資金問題還容易解決,落實糧食儲藏、農機庫房車間所需要的土地難度更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