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9W

閔行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閔行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2021-2025年)

(草案)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是推動閔行建成創新開放、生態人文的現代化主城區的重要抓手,也是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重要內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是推動上海市建設人人運動、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打造閔行全民健身蓬勃發展新局面的重要舉措。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閔行區改革和發展“十四五”規劃》和《“十四五”閔行體育改革發展規劃》,立足本區實際,編制本計劃。

一、 總體要求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民健身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人民為中心,自覺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實施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提高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發揮體育在閔行建設創新開放、生態人文的現代化主城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 發展目標

  圍繞健康上海和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總目標,構建具有閔行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公共體育健身設施佈局更加合理,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發展更加融合,全民健身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融合化和智慧化,逐步實現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體育運動成為人人蔘與的生活習慣,為閔行區建設創新開放、生態人文的現代化主城區做出更大貢獻。

——全民健身場地供給得到保障。2025 年,新增公共體育場地面積30萬平方米,社區市民健身中心達到20個以上,實現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街鎮全覆蓋,市民健身步道達到55條,具備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率達95%以上。

——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完善全民健身科學指導體系,推進體醫深度融合,2025年爭取建成街鎮全覆蓋的區鎮兩級體質監測網絡,市民體質達標率大於96%,中國小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保持高水平。積極打造“體醫融合”示範區、區域性“體醫融合”中心。

——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豐富多彩。打造“全閔健身起來”品牌,建立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組織的市場化機制,每年舉辦區級及以上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40次以上,爭創國家級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區),到2025年全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5.5%,着力提升青少年等重點人羣的體育參與度。

——全民健身智慧化升級。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平台,加快推進互聯網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融合,全民健身場館智能化改造升級、健身設施與健身服務智慧化發展,充分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體育需求。

二、 重點任務

(一) 完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供給與升級

1. 進一步加大羣眾健身場地設施建管力度

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作為“民心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持續推進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益智健身苑點、市民球場、市民健身步道等市區兩級政府實事工程建設。加快建設“15分鐘體育生活圈”,構建“處處可健身”的高品質運動空間,社區體育活動中心根據體量進行分級管理,推動中小型的健身中心規劃建設,推進農村地區體育健身設施提檔升級,促進公共體育資源均衡佈局,建設全市領先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區。促進社區養老設施與社區體育設施的資源共享、功能銜接,推進“運動健康之家建設持續推進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提高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率。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戰兩用改造使之具備短期內改建成為“方艙醫院或應急避難場所的轉換能力,做到公共體育場館一場兩用

2. 積極探索場地設施複合利用建設模式

拓展“商場+體育”建設模式,以萬象城、愛情海購物公園等大型商場為試點,增設棒球小型投打設施、輪滑新型運動健身設施,積極開展羣眾參與型、體驗型體育賽事活動。加大“體綠結合”結合口袋公園、城市公園、郊野公園等100多個公園綠地資源,根據老年人、青少年、在職人羣等不同年齡健身者的健身偏好,因地制宜,分類打造多層級健身設施。利用綠地、河道等豐富的公共休閒資源,構建城市休閒慢行通道,優化騎行、徒步等休閒體育環境,重點推進浦江郊野公園、新虹綠地水域資源、南濱江體育休閒集聚區等公共體育空間的打造。上海虹橋國際新文創電競中心為重點項目,打造電競、智力運動等為主題融合時尚運動體驗、商業、休閒、娛樂、展演於一體的主題項目體育綜合體。

3. 大力推進場地設施社會化運作與智能化升級

進一步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改革,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專業化、社會化運營,健全監督機制,推動體育設施供給市場化、項目設置靈活化,提高社會力量運營管理體育場所水平,更有效地滿足羣眾多樣化體育需求。完善全民健身場地配套設置及醫療救助設備,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整體質量。探索體育設施場館“5G時代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鼓勵應用人工智能、無人技術對體育場館、健身房等體育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升級,推動設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以馬橋體育公園為試點開展智能化提升工作,打造集場地預約信息、實時運動人數、空氣環境指數、設施運營情況等多項數據互聯的管理平台,引入具有運動數據顯示、運動數據採集、節能環保等特點的二代智能室外健身路徑器材,通過試點帶動全區打造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館、智慧健身步道

(二) 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質量與效率

1. 不斷提高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積極增建體質監測站或體質監測隊進一步拓展區鎮兩級體質監測網絡,力爭做到街鎮全覆蓋,提高體質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的頻次及質量,積極開展體質測定、運動風險評估、運動健康指導、運動處方、入户定製及相關延伸服務,加強與區總工會合作開展企業職工體質監測服務。深入社區、園區、學校、企業配送太極拳、武術、拳操等體育項目。探索建立科學健身指導服務供給庫,組建涵蓋運動健康專家、體育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社會組織和體育健身服務類企業的供應名錄庫。

2. 進一步擴大“體醫養融合”覆蓋範圍

擴大全區“體醫融合”覆蓋範圍,完善吳涇體質監測站、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 “體醫融合”慢性病運動干預試點工作,加強與基層衞生醫療機構合作,擴大合作醫院範圍,探索與體科所、體育及醫學學院合作模式,至2025年新增2-3個慢性病運動干預工作點。強化糖尿病防治工作,針對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學飲食、科學健身指導等服務。實施“體醫融合”進企業行動,開展職工運動促進健康項目,為職工提供體質健康檢測評估、開具運動處方、慢性病指導干預等服務。加強“體醫養融合”深度,以閔行江川、古美為老服務中心為依託,嵌入老年運動健康空間,為老年人提供器械練習、運動知識講座、體質測試及評估等服務,建設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健身、康復、養老等“一站式”運動康養服務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3. 加強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

持續推進學生“會游泳、學打球”項目,廣泛開展青少年喜愛的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冰雪等運動技能培訓和體育賽事活動,鼓勵青少年每天參加一小時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幫助青少年掌握2-3項體育運動技能,為青少年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推進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運動干預和科學普及。支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鼓勵社會體育俱樂部進校園提供專業體育服務。

4. 積極搭建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平台

結合智慧城市發展建設全民健身大數據應用體系,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集成公共健身設施佈局、健身指導活動開展情況、體質監測開展情況、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等內容,實現場地預定、活動參與、賽事報名、體質監測結果查詢、個性化體育服務定製等功能。推進健康驛站建設,加深與“上海健康雲”和“閔行區家庭醫生工作平台”等載體互動,加強智慧網絡在推動“體醫養融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 激發體育健身組織活力

1. 積極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發展 

堅持推進政社分開、管辦分離,認真落實“放管服”的各項要求,全力拓展和深耕體育組織。建立健全社會組織的良性運行機制,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推進規範化、社會化運作。發揮區體育總會的樞紐作用,健全體育總會工作機制,加強對體育社會組織的監督和管理,引導和培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社區體育健身團隊等市民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健康發展。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專業優勢,推廣體育運動,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多樣化項目,加強區域內不同體育社會組織間的互動,充分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在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羣眾、服務行業的作用。

2. 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結構

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年齡結構、等級結構,推動體育教師、退役運動員、教練員等各類體育專業人士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堅持數量和質量並重,提高健身指導專業能力和水平。搭建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社區體育服務的平台,充分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引領作用,以市民健身需求為導向,向市民傳授健身方法、運動傷害防護等專項化健身技能和業務知識,鼓勵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社區居民提供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服務。

3. 拓展全民健身服務線上供給渠道

藉助各類線上視頻及社交平台,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以直播、短視頻等方式,開展線上體育活動及指導服務。鼓勵各體育社會組織與線上運動平台合作,提供在線體育健身指導服務,鼓勵市民在疫情防控常態下參與居家健身活動,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 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1. 打造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賽

打造“全閔健身起來”羣眾體育品牌系列賽事平台,建設包含全民健身四大品牌賽事、四季主題活動、十大職工體育系列賽、青少年陽光體育大聯賽的賽事體系,不斷豐富系列賽內容、靈活辦賽形式,進一步擴大覆蓋人羣。以在本區有一定基礎的路跑、太極拳、武術、乒乓球、籃球等項目開展街鎮對抗賽;將新民晚報紅雙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開賽、上海馬橋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等優質羣眾賽事以及由體育社會組織、社會力量組織的優秀全民健身賽事、企事業單位職工運動會等覆蓋範圍廣的賽事活動納入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賽,充分激發參賽市民的榮譽感、羣眾的積極性、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形成長期辦賽傳統。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政策支持等方面對納入品牌系列賽的各個賽事進行重點支持。把“全閔健身犇起來”打造成為閔行區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總體形象、品牌標識,融入閔行創新開發、生態人文的現代化主城區的總體城區形象。

2. 推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廣泛開展

在區鎮兩級開展跑路、球類、操舞類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扶持推廣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龍舟、舞龍舞獅等民俗傳統體育項目,依託上海虹橋國際新文創電競中心的建設開展電競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時尚休閒運動項目活動。創新全民健身線上賽事活動,積極推廣“夜運動”,延伸健身活動參與時間,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白天與夜間相結合的新模式。健全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舉辦標準,編制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指南,放寬羣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准入標準,支持企業、體育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舉辦、承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形成全社會參與、多項目覆蓋、多層面聯動的賽事活動體系。

3. 推廣線上賽事活動新模式

鼓勵各項全民健身賽事組織方依託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組織方式,打破傳統線下比賽的時間和地域限制,舉辦覆蓋各類人羣的線上賽事活動,開拓新時代全民健身線上線下互動新模式。支持企業、社會組織等辦賽主體自主設計多種項目的線上賽事活動,創建、發起線上賽事活動,同時設計各類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羣眾積極參與健身賽事活動。

(五) 形成創新升級的全民健身消費市場

1. 擴大全民健身消費產品供給

推動閔行區“三大球”、路跑、冰雪、龍舟、電競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體育項目發展,鼓勵公共體育場館拓展科學健身產品供給,不斷為市民提供更多時尚、個性、品質的體育消費選擇。廣泛開展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羣、殘疾人、少數民族等羣體的全民健身活動,為各類人羣提供類型豐富、更具針對性、更加個性化的體育服務,激發各羣體體育消費需求。

2. 促進全民健身產業互動

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對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不斷提高體育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所佔比重,依託全民健日、閔行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賽等活動充分釋放市民體育消費需求。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打造集運動體驗、觀賽參賽、運動社交、主題活動等於一體的複合型體育消費場景,激發體育消費熱情。擴大與全民健身相關的體育健身休閒活動、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培訓與教育、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和銷售等產業規模。

3. 培育弘揚全民健身文化

強化“生命在於運動”和“主動健康”的理念,抓好青少年“終身體育”觀念培養,發揮媒體的宣傳策劃作用,加強體育知識的傳播,營造“健身即時尚”的社會氛圍,推動形成“曬運動”“曬健康”的新潮流。通過完善體育場地設施、加強科學健身指導、豐富體育賽事活動、打造市民身邊的體育社會組織,引導公眾建立適量運動、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讓體育運動成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保障措施

(一) 推進全民健身管辦分離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全民健身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強全民健身宏觀管理,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職責,梳理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抓好全民健身有關規劃計劃和法規政策制定。  

(二) 促進全民健身多元共治

樹立全民健身多元共治意識,逐步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多方共同參與全民健身的局面,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市民羣眾等參與全民健身治理的積極性。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全民健身事業,以投資、贊助或捐贈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或體育設施的建設。

(三) 加強全民健身法治及標準化建設

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等法規規章,完善全民健身法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體育場館設施、體育賽事活動、科學健身指導等管理制度,依法加強對單用途預付消費卡、高危險性體育健身項目等領域的監管,維護市民、企業的合法權益。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管理、服務標準,落實全民健身設施科學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維護、信息化管理服務等標準。

四、 組織實施

(一) 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形成體育牽頭,各方參與的“大羣體”工作格局,加強與區發改委、規土、衞生、文化、綠容等部門的統籌協調,統籌解決全民健身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積極推動全民健身與教育、文化、衞生、養老、旅遊、全民健康等事業融合發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羣眾滿意”的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讓全社會共享體育發展成果。

(二) 建立評估監督體系

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各街鎮重要議事日程和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構建以全民健身績效評價為核心,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量度的全民健身目標考核體系,確保全民健身事業有規劃有評估,有投入有保障,探索麪向全人羣,全生命週期,全域的羣眾體育發展評估,注重發揮公眾、媒體的監督作用。

(三) 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樹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觀,發揮人才在推動全民健身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加強交流合作,吸引中國小校、體育院校、體育機構及組織中的體育技能人才加入全民健身人才隊伍,打造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羣眾體育骨幹隊伍。與區內外高校智庫開展合作培訓,提升人才隊伍技能水平,培養適應全民健身發展需要的組織、管理、科學健身指導、志願服務、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