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區固守民族團結生命線持續推動民族工作創新發展2021最新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3W
一個民族正經歷著動盪,我們,在被幸運之神垂青。是因為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是多麼的幸福。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昆明市西山區固守民族團結生命線持續推動民族工作創新發展2021最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昆明市西山區固守民族團結生命線持續推動民族工作創新發展2021最新
 
近年來,昆明市西山區自覺把做好民族工作作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實踐,緊緊圍繞守好民族團結生命線,持續推動民族工作創新發展。
 
  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堅決扛起促進民族團結的政治責任。始終把守好民族團結生命線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從關係民族地區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把加強民族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生命線工程抓緊抓實。一是強化理論武裝。區委將黨的民族政策理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內容,舉辦理論輔導報告會、交流研討會等各類專題活動,廣大黨員幹部民族政策理論水平顯著提升。二是強化組織領導。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之一,寫進“十四五”規劃。區委、區政府定期聽取工作彙報,專題安排部署,主要領導親自研究推動促進民族團結工作,形成區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司其職的民族工作領導體系。三是強化制度保障。圍繞促進民族團結,出台《西山區關於鞏固和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意見》《西山區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2020年“十進”提質擴面工作實施方案》等一攬子制度文件,建立健全組織領導、考核評價、督促檢查、典型引領、政策保障等機制體制。圍繞深化城市民族工作,出台《西山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建立流入地與輸出地聯動協作、走訪聯繫、矛盾糾紛排查機制,推進民族工作管理有載體、服務有保障、運行有機制。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為抓手,在全區各族羣眾中組織開展“講好一個故事、畫好一幅畫卷、播下一粒種子”活動,引導各族羣眾進一步樹牢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一是利用新媒體發聲,講好西山民族團結“新故事”。充分發揮新媒體宣傳便捷、直接、實效明顯的優勢,聯合宣傳部利用“西山發佈”、“今日頭條”等平台,與昆明日報社簽訂合作協議,創建“西山民族一家親”抖音官方賬號,全方位、多角度、權威性解讀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我區各族幹部羣眾守望相助,建設美好西山的新舉措和新實踐。拍攝《團結花開同心築夢》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宣傳片,製作《大美西山民族風情畫冊》,傳承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二是擦亮特色新名片,畫好西山民族團結“新風景”。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利用“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宣傳機制,大力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濃厚氛圍,在“國慶”“中秋”“重陽”“三月三”“花山節”等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慶期間,組織開展各類文藝活動70餘場,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緊抓重點區宣傳,播好西山民族團結“新種子”。把組織和動員轄區各族居民羣眾參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作為宣傳的着力點和落腳點,在重點街道、廣場、車站、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利用LED電子顯示屏、宣傳牌、標語等廣泛深入宣傳民族團結宣傳標語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規,營造講團結促和諧的良好氛圍。2018年以來,全區共懸掛更新宣傳展板4000餘幅,印製各類宣傳資料10萬餘份,刊發簡報190餘期,西山發佈和今日頭條發佈創民新聞100餘則,省市權威媒體報道西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效70餘期。《打好民宿經濟五張牌昆明市西山區大墨雨村走出民族團結小康路》的報道在“學習強國”平台上刊載。
 
  以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為抓手,精細化推進城市服務管理。把大力改善民生、推動服務提質增效作為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生命線的落腳點,打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家園。一是創建法律援助平台,搭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直通橋。西山區司法局、區民族宗教事務局聯合出台了《關於建立“西山區少數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實施方案》,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團結、碧雞、海口三個辦事處成立“西山區少數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社區少數民族權益維護中心,為少數民族羣眾提供及時、可靠的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依託社區人民調解組織和專兼職人民調解員,及時掌握少數民族羣眾的需求和動態,在全社會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的良好風氣。二是建成暖心服務平台,打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樣板單位。在復興、里仁、棕樹營南區、盛高大城等社區建立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復興社區開通了少數民族網站,竭誠為廣大居民特別是少數民族羣眾服務,多方位打造城市民族工作平台。盛高大城社區建立了少數民族人口信息平台並與社區微信公眾號進行綁定,居民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採集入口”輕鬆登記個人基本信息。在平台上,可以直觀地看到社區少數民族的數量、民族佔比、人口流動等情況,方便社區針對流動人口提供針對性服務。三是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切實維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項法律法規,保障少數民族權益,在信教羣眾集中的地方,發動社會力量深入社區,對信教羣眾中生活困難人員進行走訪慰問,增強他們與黨和政府同心同向同行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四是發揮羣團組織力量,在解決急難愁盼中凝聚人心。組建了以教師、心理諮詢師、法律工作者等為主的家庭教育志願服務骨幹團隊,在區、街道、社區成立了西山家庭教育三級網絡,深入各社區開展家庭教育知識講座,並對全區學前兒童家長進行培訓,免費接受婦女兒童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諮詢,對問題兒童進行心理幫扶矯正。發揮好“兩保”服務功能,開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創業就業培訓工作,搭建創業就業服務平台,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羣組織開展電商培訓班、育嬰師培訓班10餘期,有效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好地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
 
 以“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為載體,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將民族工作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有機結合,創新“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模式,為譜寫好中國夢雲南篇章畫出了西山各民族羣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和美畫卷。一是“示範創建+社會治理”,夯實基層社區創建根基。以城市社區為重點,創新民族團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模式。“五位一體+”模式。以盛高大城為代表的新建純城市民族互嵌社區,探索建立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社區警務室、業主代表和物業公司“五位一體”為依託,附加微信公眾號、“鄰里守望站”“城鄉互助集市”等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線上”服務和情暖鄰里的“線下”服務,實現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開花結果長盛常新。“一引領兩建立四聯動”模式。以望江路社區為代表的混合型民族互嵌社區,探索建立以黨建為引領,黨支部建在小區,志願服務小組建在樓棟,推行社區“大黨委”工作和“雙向交叉任職”制度,通過組織聯建、服務聯動、活動聯辦、矛盾聯調,實現聚合力、暖民心、聚人心、促和諧,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民族團結“五心+”模式。以復興社區為代表的老舊小區純城市民族互嵌社區,通過黨羣共建、民族團結、居客聯動、政企共管、户幫户助“心連心、手拉手”,將駐地公共單位納入“復興社區大黨委”,整合公共單位及“三社聯動”項目資源,搭建少數民族服務平台、居客互動平台、流動人員管理服務平台,建立社區班子成員聯繫少數民族代表人士、社區網格監管職能與商企“雙向監管”“微心願”服務等制度,凝聚民族團結合力共建幸福家園。二是“示範創建+經濟發展”,增強民族地區發展後勁。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指示精神,以創建融項目,以項目帶發展,以發展惠民生。用好“兩山”理論,實現永續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團結街道雨花社區大墨雨居民小組、龍潭社區樂居村創新共享經濟模式,大力發展民宿文化旅遊。依託“十百千萬”工程項目,實現整體提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統籌省、市、區民族宗教專項資金,在觀音山社區建成民族團結廣場、曲煥章民俗博物館,社區人居環境顯著提升,民族特色鄉村旅遊品牌基本形成。實施農業特色產業項目,培育支柱產業。扶持山區和民族地區“一社區一特色”培強育優精品農業,在團結、碧雞、海口實施林下土雞生態養殖、矮化蘋果種植、精品草莓種植、林下中藥種植等項目,帶動高原特色精品農業發展,各民族羣眾共建共享奔小康。2020年底,全區農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595元,同比增長8.2%。三是“示範創建+文化傳承”,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羣眾首創精神,發揮各族羣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創新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效途徑。組織保障有力度。規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節慶活動的投入。依託“雙百工程”項目,在雙哨社區打造彝族秧佬鼓精品節目和文化展室。聯建共享有温度。將“三月三耍西山”“六月十九觀音山廟會”“苗族花山節”等節慶策劃和主導權交給羣眾,整合駐地企業、文創項目等多元力量,舉辦“端午融情手拉手,民族團結心連心”等主題活動。文旅同建有高度。依託民族文化、傳統村落、民俗節慶等發展特色旅遊產業,打造了核桃箐、觀音山、大墨雨等民族特色鄉村旅遊新名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