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8W

工作總結是激勵自己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使我們不斷追求卓越,工作總結是我們自信地邁向成功職業生涯的有力支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7篇,供大家參考。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7篇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篇1

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各級各類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孩子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在園領導的帶領下,我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績。現做個簡要小結:

一、領導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識到位,組織落實:

1、認識到位:園領導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園工作的一部分,是時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不斷提高幼兒園辦學質量的需要,是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的需要,是為孩子終生不斷進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的需要。

2、組織落實:我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織是嚴密的。範園長親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書記和教導主任直接負責全園的健康教育,各年級組的班主任具體負責組織實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組織上的保證。

3、幼兒園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園所規劃中,不論是學年還是學期工作計劃都將心理健康教育例為學校重點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學期要制定單獨計劃,進行總結。

二、培養師資,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落實:

幼兒園從普及入手,重點培養骨幹,先後派出2名教師參加省級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並在教師中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為重點,聘請了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任我園的心理教育顧問;多次請老教師進園進行心理教育知識講座和心理教育工作輔導,促使全體教師不斷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我們還安排了全體教師收聽、收看北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所王文娟老師的報告《日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丁容老師《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報告、等等。通過這些教育活動使全體教師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論,提高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並在工作中加以應用,有力地推進了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

三、利用家長學校,做到家園同教育

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家長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使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孩子進行心理測試後,我們將家長請到幼兒園,請有關經驗多的教師向家長進行情況反饋,讓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特點,分析優勢和不足,並和心理老師交換意見,共同制定幫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質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舉辦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如:《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考試焦慮現象》、發放《家教指南》等,教給家長一些常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更貼近孩子的心理,通過講座還使家長了解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還不夠豐富,為了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帶領教師多學、多聽專家的心理教育報告、書籍,努力將孩子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篇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榜樣。”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得到很多人的重視,都認為良好的心理是人成功的關鍵,但在實際工作中卻被忽視和存在虛假的教育成分,從而,體現出來的也還是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缺乏教育的敏感性,不能自覺地、有意識地為幼兒良好心理的形成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和予以適時的指導,更有部分教師行為令人費解。

事例1、一個幼兒園老師因為一個四歲的幼兒上課時愛説話,就用膠帶封住了他的嘴巴,不許他説話。這個個案儘管是比較少的例外事件,但幼兒園普遍的現象是不許幼兒自由説話。

事例2:一個三歲多一點的孩子因為好動,被幼兒園老師罰站,老師不僅嚴勵地斥責了他,還不許其他小朋友與他玩,於是,那個孩子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事例3:到了節日,孩子們觀察到老師收到的禮物,也觀察到送不同禮物得到不同的待遇。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師生關係的疏近,感受到老師的偏愛,也感受到現實的不平等。

事例4:某幼兒園小班的一位家長向帶班教師反映説,孩子的中午飯沒吃飯,教師聽後不高興,便在以後進餐時故意給這個孩子盛超過其飯量的飯菜,並要求他必須吃完,結果是孩子受委曲。

諸如次類的教師錯誤行為在幼兒園不難見到,因此也給幼兒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於是各種不良的心理就逐漸形成,所謂的“壞孩子”也就越來多。

幼兒期的心理和情感是最為純潔的,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實的,正因為這樣,幼兒期的情感教育是最為危險的,稍有不慎,就會破壞幼兒自然的情感流露,妨礙幼兒生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從而不利於其一生的發展。試想如果兒童被限制了自由表達的機會和權利,那種壓抑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同樣,在不平等的教育環境裏,幼兒是不可能形成積極的心理體驗的,也不可能形成積極的行動。一個自尊從小受到嚴重打擊的幼兒,怎麼會積極地尊重他人。孩子是多麼的無辜,在他受到傷害的同時,還不能悟出遷怒與他的原因。幼兒的情緒識別能力差,難以理解和識別教師的心理需要,極有可能導致誤解教師的心理反應,如:一個攻擊性很強的男孩,有一天在與小朋友爭奪玩具時大打出手,教師慢條斯理地瞥了他一眼説:你真是個好孩子啊!怎麼?看見我就不打了?繼續打啊,讓全班小朋友都來看看你的真功夫。這個男孩從剛才的緊張到放鬆,以為老師真的賞識他,於是再把手伸出,老師一把抓住他的手,狠狠地拉他罰站,他迷惑地看着老師發怒的臉,他不明白老師為什麼會這樣!幼兒受言語發展的限制,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導致極端的表現方式,於是採用發脾氣、大聲嚷嚷及攻擊其他小朋友等不良行為,形成人們眼裏的“壞孩子”習性,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教師是幼兒發展的重要影響者,教師行為在幼兒情感發展上具有突出、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如何避免所謂的“壞孩子”的形成,探討教師行為對幼兒心理髮展的指導和滲透,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提高教育素質的迫切要求。幼兒教育和中國小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綜合性,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像其它學段那樣滲透在各個學科裏,而應該滲透在日常生活和所有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那麼,教師行為在幼兒良好心理形成過程中怎樣滲透呢?

(一)以榜樣的言行滲透

教師是兒童重要的依戀、模仿和觀察學習的對象,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他們,教師不要濫用“壞孩子”這個稱謂,誰都知道,叫“好”他就慢慢變好,稱“壞”他就真的慢慢變壞的道理。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忌諱給孩子判“刑”,迴避定論式的言語。教師要以自身的情緒感染幼兒,如:與幼兒一起户外活動中,教師不小心摔倒了,膝蓋流血了,她自言自語:“沒關係,一會兒就會止血的。”幼兒聽到、看到教師的言語和行為表現後就會以教師為榜樣,也變得大膽起來,避免幼兒遇事害怕和不知所措心理。相反,如果教師自己常常有消極的心理反應,那麼這同樣也會對幼兒發生消極影響。如:有的教師特別怕小蟲,顯得非常膽小,這樣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使得他們也變得膽小、怯懦。又如,在主題活動“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中,小朋友傷心地説:“小樹葉飄呀飄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又有小朋友説:“小樹葉哭了”,教師説:“那我們給它們建一個新家吧。”教師在教室裏選擇了一個朝陽的地方,搭一個紙箱做的房子,在旁邊做一棵大樹,讓小朋友把拾來的樹葉放回到大樹媽媽的身邊。教師同情、幫助弱者的行為深深地感染着幼兒,也形成他們關愛和幫助弱小的良好心理

(二)以嫻熟的教育技能滲透

孩子的心理是容易被激發的,他們對成人情感表現的敏感程度,有時往往出乎我們的預料。有人作過一個測試,如果向孩子要某種東西,在説要的同時,也配合頭部的偏側動作和友好表情,有80%孩子會把東西給你。所以:

1、教師的語言和表情在幼兒良好心理的形成過程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不同的提問類型,將使幼兒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如:孩子剛學游泳時,有畏懼心理,教師如果光説別害怕,效果可能不大,若用自己暗示語言説:“我是一個勇敢的孩子”“游泳池是一個讓我開心的地方。”又如:文中開頭所舉的那兩個“上課愛説話”和“好動”的孩子,教師首先要寬容他們,因為“好説”和“好動”都是幼兒年齡特點所具有的表現,教師若改變方式配以和氣的表情説,“你看——小朋友上課是怎麼樣的?”及告訴他們學會傾聽別人説話和基本的一些學習常規,其效果就會截然不同。鼓勵、正面誘導的語言能激起幼兒積極向上,躍躍欲試的活躍情緒。相反,經常批評、指責、諷刺挖苦的消極語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消極情緒,這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

2、教師要以境激情,善於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這種資源就是孩子每天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身邊發生的一件件事情。我們不能小看孩子身邊的瑣事,他們正是在這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中接受影響,產生體驗,形成習慣。如:幼兒在參加升旗儀式、祝賀祖國生日,遊覽附近的自然環境或名勝古蹟等活動中,便能很自然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園裏每月為同月出生的小朋友集體過生日,在慰問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或説説我的好媽媽和好爸爸以及每天的遊戲交往活動中,都能萌發和加深幼兒愛別人的情感,成為良好心理形成的契機。大藝術家羅丹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早期心理健康教育並不缺少內容,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在幼兒豐富的生活中去尋找和滲透。又如,在教師指導下一位母親較好地處理了孩子之間的一次糾紛: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幼兒抓破了小朋友的臉,母親便帶兒子去商店買回一些幼兒喜歡的小食品,由兒子親自送給被抓的小朋友,向他道歉。以後,這兩個孩子再也沒有發生類似事情,併成了好朋友。這雖是一件小事情,但由於處理得當,不僅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同時也非常及時地對孩子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由爭吵到成為好朋友,過渡得極為自然,處理這件事成功的關鍵是,讓孩子參與了買、挑選、贈送、道歉的全過程,藉助於參與操作過程,激發了孩子的心理體驗,這位攻擊性很強的幼兒經歷了一次這樣的參與後就再也不抓人了,這比簡單的批評説教效果要好得多,避免了又一個“壞孩子”的形成。

(三)以滿腔的師愛滲透

幼兒教育是一種愛的事業,孩子們心理脆弱、敏感,需要教師奉獻出自己無私的愛,尤其是那些膽小無助,怯懦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他們由於在不同環境中造成不同的心理,更需要教師愛的滋潤,也需要通過愛的教育激發他們愛別人的情感,使幼兒由開始愛自己的父母,愛生活中熟悉的集體和老師成為將來愛祖國、愛人民、愛周圍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學會與人交往、合作,能夠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撫摸動作,都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教師應將愛心化為實際行動,如:教師堅持每天撫摸每個孩子的頭,堅持蹲下來和孩子説説話,做到把自己的愛平均分撒給班上的小朋友。可給貧困孩子送温暖:給他送玩具、衣服,發動家長結對幫助他,像媽媽一樣帶他出去玩等,孩子感受到教師愛的同時也學會了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教師的愛是形成幼兒良好心理的保障,在老師愛的滋潤下告別“壞孩子”。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篇3

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快樂的情感體驗,給孩子温馨的愛撫會使孩子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相反,單調的生活氛圍,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環境氛圍會使兒童個性難以健康發展。因此,教育者要多觀察分析,對待有問題行為的孩子,積極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補償教育,儘量採取環境和行為矯正的方法,使他們健康成長。

“促進幼兒的健康”是由幼兒健康的特有價值決定的。17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全的身體。凡身體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麼別的奢望了;身體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麼即使得到了種種別的東西也是枉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這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共識。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薄弱。而未來社會要求每個人都具有面對現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那麼,如何重視和加強兒童健康心理教育呢?

首先,孩子不論大小,他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這就是説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平等相待,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孩子對教師的關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個眼神都會對幼兒產生暗示作用,或積極的、或消極的。因此,教師要多創造機會啟發並引導幼兒參與討論,讓幼兒自己思考、判斷,逐步形成自己評價能力。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幼兒的討論、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夥伴關係,對幼兒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並以正面激勵為主。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是必要的,但評價應客觀公正,以正面激勵為主,儘可能避免消極的譴責性的評價,以免對幼兒造成壓力,使幼兒產生不良情緒,導致不良心理。

其次,在適當範圍內,應鼓勵孩子去承擔一定的任務,讓孩子擁有自主權、選擇權,獨立去完成。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往往表現為頑皮、淘氣、任性、不遵守集體規則等,有的幼兒由此被視為“多動症幼兒”、“特殊兒童”,當然,孩子的能力總有強弱之分,能力強的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行,甚至會看不起別人,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又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怯生生地説話,怯生生地做事,缺乏自信心。那麼,我們就要設計一些特別的活動,給孩子提供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如“我會”、“我能”等,讓那些能力不強的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鼓勵他們大膽展示自己的本領,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也讓能力強的孩子瞭解夥伴的優點,從而讓每一個孩子都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理和正確的自己意識。

最後,教育者要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生活,去關心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首先是家庭的薰陶。俗話説: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即為人師,就要做好表率。家長在家庭成員和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對孩子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任性的糾纏、經常的吵鬧打罵,會讓孩子產生無理取鬧的人生困惑;零亂的擺設、懶散的生活節奏,會對孩子產生不思進取的負面影響;過多的指責,專制的家長作風,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恐懼的不良心態……。而家長的精心撫育照料,正確啟發引導,及時的鼓勵讚揚,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其影響力也是潛移默化的。其次是積極活躍,情緒樂觀,興趣廣泛,敢於嘗試,願意與人交往,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能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情緒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教師個人的情感、意志、個性特徵,以及與孩子交往的方式,教育兒童的方法,都會對兒童性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快樂的情感體驗,給孩子温馨的愛撫會使孩子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相反,單調的生活氛圍,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環境氛圍會使兒童個性難以健康發展。因此,教育者要多觀察分析,對待有問題行為的孩子,積極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補償教育,儘量採取環境和行為矯正的方法,使他們健康成長。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篇4

一、優化育人環境

幼兒園環境是潛在課程,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外在條件,在對幼兒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創設與教育適應的良好環境,能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1、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

一是為幼兒提供充滿生機、能陶冶幼兒心靈的自然環境,如在園內種植草坪、花卉、栽種果樹、開闢種植園地、修建嬉水池、改建沙地等,讓幼兒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二是創設與教育目標相適應的學習、遊戲環境,如利用紙箱、飲料瓶、快餐盒等廢舊物品創設美工區、音樂區、娃娃家、小舞台、商店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區域,為幼兒提供了充分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讓幼兒在輕鬆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和探索。

三是創設以心理健康內容為主的牆飾,“我們一起玩”、“妹妹摔倒我扶起”、“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等巨幅牆飾掛在教學樓醒目處;活動室佈置美麗的圖案,時時提醒幼兒合作、謙讓、快樂、勇敢、不怕困難等。從而使幼兒園的每一塊牆壁,每個角落都成為育人之地。

2、創設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

一是建立充滿融融愛意的師生情誼。愛是連接師生關係的紐帶,如果教師多給幼兒一些愛護、關心,就會使幼兒對教師產生依戀感。因此,我們總是用滿腔的愛去對待幼兒,使他們喜歡上幼兒園,並能愉快地參加集體活動。

二是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平等地對待每個幼兒,潛心瞭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徵以及能力差異,尊重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力求做到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評價孩子時儘量採用鼓勵的語氣“知道你行”、“相信你會做得很好”等,在這種充滿尊重、鼓勵的良好氛圍的影響下,孩子們變得樂觀、自信,並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

三是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良好的同伴關係能促使幼兒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我們首先讓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再讓幼兒擺脱自己中心,逐步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集體要求,教給他們一些協調同伴關係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正確的交往技能。

二、重視滲透教育

心理髮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且有反覆的可能。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必須要注意幼兒園全方位的滲透,堅持一貫性、連續性的教育與引導,這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

1、學科滲透。

各科教材內容均從不同方面滲透着對幼兒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訓練要求。它們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我們在各科教學中特別注重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中班語言活動中,通過進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等,讓幼兒明白要取得成功不但需要克服困難,而且還要學會動腦筋想辦法。在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便利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來激勵他們,教給他們解決困難的辦法。

2、遊戲滲透。

遊戲是幼兒自願參加的輕鬆愉快的活動,也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在沒有任何壓力的遊戲活動中最容易接受指導和訓練。

3、日常滲透。

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要從日常生活着手,堅持下去,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幫助幼兒養成對每件事如洗手臉、穿脱衣服、收拾整理玩具等都要認認真真,絕不馬虎的習慣;培養幼兒做任何事情(如繪畫、玩遊戲、聽故事等)都有始有終絕不半途而廢,具有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和頑強的毅力。

4、隨機教育。

隨機教育是根據臨時出現的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它對培養、鞏固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繪畫活動中,有的幼兒因不會畫而哭,有的幼兒把筆一扔不畫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總是抓住機會,進行隨機教育,讓幼兒明白“哭是沒有用的”,並讓大家討論“應該怎麼辦”,引導幼兒克服困難,完成作品,建立起自信。

三、進行鍼對性教育

針對性教育活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針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狀況設計的專門活動。研究中,我們圍繞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進行鍼對性活動方案設計,並按方案組織教育活動,如:我們觀察到班上有少部分幼兒性格內向、膽怯,不願意與同伴交往,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活動區設計了“娃娃過生日”,有意識地引導這部分幼兒參與活動。活動中,讓一名幼兒扮演娃娃,其餘幼兒扮演小客人,小客人帶着禮物到娃娃家祝賀娃娃生日,娃娃熱情地接待小客人,小客人將禮物送給娃娃時大膽地説出了祝賀的話語。他們相互交談,唱生日歌,跳快樂舞,這樣在輕鬆歡樂的氣氛中,孩子們自然地交往,就連平時性格孤僻的幼兒此時也活躍起來了。

四、開展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指根據幼兒心理髮展特點與規律,由教育者設計和組織,以活動為基本方式,引發幼兒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從而對幼兒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的影響,達到形成和改善幼兒心理健康的一種方法。幼兒的心理髮展是不平衡的,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因此,根據不同類型的幼兒和幼兒不同的心理需要,我們採取了以下方法對幼兒進行心理輔導。

一是創設活動情景,通過以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情景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發泄不良情緒,形成健康心理。

二是角色體驗。幼兒扮演不同角色,體驗其扮演角色所具有的心理品質,幫助幼兒構建自身所欠缺的心理品質。此外,我們還運用了誘導、體貼、親近、信任、鼓勵等方法對幼兒進行心理疏導,維護幼兒心理健康。

五、堅持家園同步教育

家庭是幼兒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父母的言行對幼兒具有重大的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正面的,則會有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幼兒園教育效果;如果這種影響是負面的,則會削弱或抵消幼兒園教育效果。因此,家園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在家園配合中通過家園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等活動,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向家長宣傳“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讓家長熟悉本項研究的目標、內容與操作方法,使他們支持配合幼兒園教育,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篇5

一、被人愛撫的需要

孩子們總是希望別人喜愛他,喜歡經常得到人們的愛護和關懷。在家裏,父母的愛撫能夠讓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兒園,孩子們渴望從老師那裏汲取愛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師的每一句誇獎,每一個輕輕的微笑,都能使孩子們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對於那些性格孤僻、內向、膽怯,尤其是平時較少得到成人關心的孩子,愛撫就顯得更為重要。只有那些能經常得到愛的滿足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個性才能獲得良好的發展。所以,對幼兒充滿愛心,這不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教育工作的一條準則。

二、參與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們的天性。只要周圍的事物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並會為達到參與的目的,表示滿足。反之,幼兒就會顯示出不高興,甚至情緒低落。積極的參與可以喚起幼兒對本身能力的感覺。如果幼兒能夠經常在遊戲、勞動和學習等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他就會越來越多地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樂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於去做同樣的甚至更復雜的活動。參與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滿足,由此產生的情感體驗就越深刻,幼兒的積極情感也就在反覆不斷的強化中獲得發展。所以,在幼兒的各項活動中,我們都要創造條件、創設情境,促使全體幼兒積極參與。在活動中教師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要耐心指導、細心引導、精心疏導,力求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完成活動任務,以取得成功的體驗。

三、自尊的需要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前進,教育孩子規規矩矩聽話和按照成人意志去發展兒童,逐漸為培養幼兒獨立的人格,全面發展幼兒個性所代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孩子們比任何時候都表現出自尊的需要。他們學什麼、怎樣學,玩什麼、怎樣玩,都不喜歡由成人硬性規定。特別是當他們的某些願望和行為與成人的要求衝突時,採取和藹可親的態度,循循善誘的説理,與幼兒平等地對話,才可能使孩子們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導。否則,幼兒就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個性的兒童,逆反心理就越強。幼兒往往會因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變得反覆無常。這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是極為不利的。

四、擺脱過失感的需要

幼兒的過失感是在他對事物萌發出某種責任感時所產生的心理體驗。一般説,幼兒年齡小,缺乏判斷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們做事往往不計後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過失,就會精神不振,甚至產生懼怕。這種情緒狀態説明幼兒意識到某種責任後果的發生。兒童越是有責任感,過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從過失感中擺脱出來。對幼兒發生的過失,成人不宜指責、訓斥。那樣容易使其形成壓抑的心態,整天心神不安。相反,應該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過失,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有過失,犯錯誤是難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説的很好:“學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過錯併為之痛下決心悔過自新之際,教師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靈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氣,是寬容。此時,給學生一點面子,就是給他留下了信任、關愛、期望。須知,一個翹首向善、滿懷希望的靈魂,他一定能戰勝自己和超越自己。”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兒能夠對他周圍的人表示出有遠有近、有親有疏,這是感情的作用。他們常常把心目中最親近的人做為感情交流的對象。如父母和對他影響最深的老師。而對感情最近的人,幼兒能把心中的祕密説出來,會在遭受挫折和傷心的時候,把心裏的痛苦和委屈告訴他們,甚至在他們面前盡情地大哭一聲,以發泄心中的不快。這時候孩子們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樣真切的感情對待他們。他們渴望從成人那裏獲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進與幼兒間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創造良好的感情氛圍,教他們把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情感都傾吐出來。如果幼兒在他周圍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對象,不能正常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情,那就會限制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相反,就可能強化了幼兒的消極、不健康的情感。

總之,幼兒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較多地從關心和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出發,加強對幼兒的情感教育,就能從小奠定兒童情感發展的基礎,為今後培養幼兒具有更高級的社會情感創造有利條件。最後用一段名言與大家共勉:每天給學生送去一個燦爛的微笑,這微笑會像一縷春風、一抹陽光,吹散學生心頭的陰霾,温暖學生的心靈;每天給學生送去一個真誠的鼓勵,能給孩子們以勇氣和力量,進而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激發他們的潛在力量;每天給學生送去一個誠懇的忠告,或故事、格言,能幫助學生剖析事理,明白道理,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篇6

幼兒要入園,是幼兒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第一步。他會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沒有家人的陪伴、陌生的環境、喝水和玩玩具都需要等待,由此產生的恐懼、哭鬧和焦慮都會讓幼兒感覺非常的不適應。幾周下來幼兒瘦了一大圈。家長看在眼裏痛在心上,那麼類似的問題如何避免呢?家長要注意做好幼兒和家長自身的心理準備。

家長心理準備父母特別是祖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兒園不放心,並在言行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孩子是很敏感的,他會從大人的態度中感覺到幼兒園不是個有趣、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應當堅信:上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我們給予適當的幫助,上幼兒園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事情。

其次,相信老師也是很重要的。幼兒園裏的老師都經過專業培訓,瞭解幼兒的心理,其中絕大多數是很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家長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對老師會是良好的激勵

幼兒心理準備家長要幫助幼兒做好入園的思想準備,一定要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去幼兒園,並向幼兒滲透,幼兒長大了,所以才去幼兒園。上幼兒園可以學到很多本領、還可以每天和好朋友一起做遊戲。向周圍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小朋友表示讚美和羨慕,讓幼兒對上幼兒園產生一種積極地的心理效應。請入了園的小朋友到家來玩,聽他們講幼兒園裏的生活和遊戲;講述小朋友的趣事;講述老師的可親可愛;講述幼兒園裏的各種各樣好玩具;從而使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好感和興趣。再者家長應該讓幼兒知道媽媽每天會去幼兒園接他,爸爸媽媽很愛他。去接的時候先給擁抱,不要讓他感覺爸爸媽媽不要他了,把他扔在幼兒園。

幼兒教師心理工作總結篇7

一個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和他在3—6歲時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有很大關係。足見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在我們的幼兒園教育中,可能我們更多的關注到幼兒的身體健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關注的比較少。通常我們能很快發現某個小朋友身體上的不舒服,而某個小朋友情緒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卻需要多時才會被發現。

那麼,對於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自身的言行,影響幼兒。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心靈也很脆弱。教師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幼兒,用自己健康的人格來影響幼兒。同時,言傳身教,教師要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幼兒,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不經意中使兒童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其次,教師要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

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需要,為幼兒安排合理的一日生活,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學習,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最後,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遠,光憑幼兒園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學會和家長溝通,像家長傳輸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讓家長配合老師,在家庭中營造健康、和諧的氛圍,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