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人口調查報告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58K

相信大家在結束一場調查之後,都會進行調查報告的書寫,撰寫調查報告是為了更好的記錄我們的調查過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縣人口調查報告6篇,供大家參考。

縣人口調查報告6篇

縣人口調查報告篇1

一、社會實踐情況

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現今中國甚至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社會性問題之一。據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xx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已經達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0%,我國的老年人口所佔總人口的比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而據估計,到20xx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重將達到11.92%。人口老齡化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人口老齡化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如醫療保障,老年人居住以及生活來源等養老問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同於發達國家,有深厚的經濟基礎,這些問題所帶來的矛盾尤為突出。

本次調查報告調研範圍雖然僅限於達州市通川區社區,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今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情況和老年人養老方式情況。報告將從整體和部分角度,社區和個體層次來全面分析xx社區人口老齡化及其養老方式情況。

20xx年7月17日,我來到位於通川區的社區辦事處諮詢情況。社區的張主任主任熱情地接待了我,並且很耐心的解答了我的一些問題,給予我很多這方面的相關數據。

(一)基本情況

據瞭解,社區共有3371户居民,其中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有20xx多户,佔總人口比重約為60%,老年人口比較多,可以説我們社區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很突出了。

(二)老年人口較多的原因

現階段社區老年人口較多的原因有很多,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社區建立時間較長,人口密度較大。據瞭解,動遷之前這裏原來就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大量冶煉廠,紡織廠,建築公司等工廠的工人及其家庭成員在這裏居住,因此這裏原本人口密度就較大,加之從回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五年的時間,自然老年人較多。

2、周邊生活方便,消費水平較低。社區道路四通八達,一級馬路、二級馬路和眾多小街小巷在經過近幾年的改造修繕後硬件條件大有改觀,以前的沙土路變成了現在的柏油馬路,曾經擁堵混亂,狹窄髒亂的街路變成了現在秩序井然,乾淨整潔的寬闊的大馬路;附近公交線路眾多,去任何地方都很方便,方便居民出行;給居民的購物消費生活帶來極大方便,而且,北行地區較其他地區,物價水平較低,加上第四人民醫院等醫院距離社區較近,因此大量老年人選擇這裏來度過他們的晚年,近年來更是有不少老年人搬到這裏生活,這也加大了老年人的比重。

3、房價水平低。社區的房價雖然和全國同等城市相比較低,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對着日益增長的房價望洋興歎。社區的居民樓不是最近幾年新蓋成的,而是有着二十多年曆史的老舊樓,因此房價相較同類地區偏低,這也是很多老年人居住在此的原因之一。

(三)老年人口較多帶來的問題

社區的老年人口較多,這也給社區的工作帶來了更多挑戰。張主任説,老年人口多主要會帶來以下一些問題:

1、環境問題。説到環境問題,主要還是老年人擅自圈佔公共綠地,在裏面種地養花,甚至還有放養雞鴨鵝狗的。雞鴨帶來的糞便污染和噪聲污染及侵佔公用綠地開闢菜園,這些都給環境帶來很大破壞,居民們也都因為他們是老人就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張主任有些無奈的對我説。

2、養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中很大部分是老人和子女或是子女之間為了老人的養老金而產生的。有些問題是子女不工作賺錢反而要年邁的老人拿錢養活他們,而他們卻不知滿足貪得無厭引發的家庭爭吵,有些是子女間為爭取更多的老人的養老金假借贍養老人而引發的矛盾。另外,有些老人既沒有子女贍養,也沒有離退休金養老金,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是撿拾廢品,打更等簡單工作得來的收入,這些老年人一旦出現健康等問題,也會給社區帶來很大影響。

(四)社區老年人養老方式調查

在去社區辦事處的同一天,我對社區所轄居民樓其中的一棟中的一個單元中的所有65歲及以上老人的養老方式進行了調研。

1、社區老年人養老方式現狀

在我所調研的24户居民中,有8户家中有65歲及以上老人,共11人,而這8户中有3户家中有兩名老人,其餘5户家中有一名老人。而在這11名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只有兩名老年人沒有離退休金養老金,靠兒女贍養,佔老年人口的比重約為18%;其餘9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養老金,所佔比重約為82%;有離退休金養老金的9名老人中,女性有3人,男性有6人,可見男性與女性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也存在明顯差別。在主要生活來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多的依賴家庭其他成員供養。

從全國的平均水平來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來源,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其次是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生活,分別佔25.9%和23.6%。在主要生活來源上,城鎮中48.6%的老年人靠離退休金養老金來生活,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和勞動收入,分別佔35.6%和10.5%。我們社區的數據表明我們社區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比較有保障的,基本每個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來源。

可見,同樣是居住在社區裏的老年人,晚年的養老方式及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的老年人有固定的養老金,而有些則沒有每月固定的生活來源,他們要靠社會的資助和他們個人的勞動獲得生活來源。而即使是有養老金的老年人,他們的晚年生活也並不全是安樂富足的,其中不乏生病看不起病或者身邊沒有人照看或是生活費不足以負擔吃穿用行和就醫用藥所要花費的費用的老年人。

二、社區調查單位情況

社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周圍有四川文理學院知名學校,達州有名的風景區蓮花湖;沃爾瑪,國美蘇寧,摩爾百貨等商場購物中心使得這裏的居民消費購物生活很是方便;周圍公交線路四通八達,出行非常方便;鹿鼎寨公園、翠湖公園等廣場公園更是為居民提供了夏日消暑冬日散步的好去處。居民們在這樣一個安全方便的社區生活都很舒心祥和。

社區是個年頭較久的社區,從低矮破舊的平方動遷改建成居民樓開始於1982年,三年後的1985年居民開始回遷,之後就建立了街道辦事處,1999成立通川區社區。社區管轄着3

周圍38棟居民樓,共3371户居民,約10500人。

三、社會實踐體會

(一)調查總結

老年羣體更需要我們的關注,據資料顯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老年人口數量大。據20xx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xx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億,佔世界老年人口的23%,佔亞洲的38%。

2、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來勢猛。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據預測,到20xx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重將達到11.92%,比20xx年提高4.96個百分點,屆時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20xx年以後老齡化程度繼續提高,到21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5%,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

3、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發達時期出現的,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同時,由於發達國家的老齡化速度較慢,允許其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準備和適應。

中國人口老齡化是由於生育率急劇下降造成的,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經濟基礎尚不具備供養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國雖已步入老年型社會,但尚處於人口老齡化的早期,未來中國人口類型將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深度老齡化,進而轉化成重度老齡化,“浪潮”將成為21世紀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之一。要減輕人口老齡化問題,還要繼續實行計劃生育國策。

(二)調查的不足與侷限性

社區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的縮影。雖然我調研的範圍僅限於通川區社區,因此得出的結論有其侷限性,但也有相應的代表性。從我瞭解和調研的數據、例子來看,通川區社區確實存在着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老年人口所佔總人口的比重不低,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同時,儘管大多數老年人有較固定的生活來源,但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參差不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盡相同。這些在我們社區出現的問題和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城鄉、地區老年人養老方式存在的差距。 4

(三)應該怎樣採取怎樣的措施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好

老年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使得老年人生活穩定健康是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雖然人口老齡化給發展中的中國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但還應該看到現階段我國近五成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從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來源看,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其次是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生活,分別佔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來源並不固定和穩定,他們還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注。

首先,社會應繼續加強對老年人的幫助扶植力度。切實實行各種針對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如廉價乘車,免費參觀等制度;完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讓老年人有固定的收入;其次,加強社區醫療站,鄉村醫療所等基礎醫療單位的建設和完善,方便老年人的就醫;完善老年人的醫療保險制度,讓老年人生病看得起病,方便就醫;

再次,社會應對那些既無養老金有沒有兒女供養的老人給予一定的經濟上的幫助,使他們能有起碼的温飽和健康;

最後,社會和社區應該加強各種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輪椅專用道,適合老年人的健身設施,公園廣場,老年人活動室建設等,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實幸福。老年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階段,要讓每個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需要社會每個人的共同努力。

縣人口調查報告篇2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資料顯示: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了,而這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影響。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正確把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規律,並積極採取相關措施,按照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我縣人口老齡化情況介紹

(一)調查情況

我縣老齡辦在全縣範圍內對老齡人口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初步調查,全縣總人口****人,其中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人,佔總人口的**%;65歲以上****人,佔總人口的**%;80歲以上****人、90歲以上**人、100歲以上*人。全縣空巢和獨居老人***人,佔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縣老少人口比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縣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醫療衞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另一方面,成功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醫療衞生條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1965年二普時人口死亡率為15.59,1982年三普時下降到7.75左右,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逐年增長,1990年為66.81歲,達到69.7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四普以來的17年是我縣老年人口增長較快的時期,以近xx年發展最快。同時,1980年以來,隨着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視,我縣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5年的45.34下降至的6.62,少兒人口逐年減少,從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從而更凸顯了我縣人口老齡化的局面。

(三)發展特點

1、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從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數據推測,我縣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用了大約xx年左右的時間。進入老年型以後,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發展(全國為3%,湖北省為3.73%;)。

2、人口老齡化發展水平不均衡。受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我縣鄉鎮之間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平衡。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鄉(25%),最低的是茅坪鎮(12.23%);超過全縣平均數15.99%的有6個鄉鎮(磨坪、郭家壩、周坪、屈原、歸州、梅家河),低於15%的有5個鄉鎮(茅坪、水田壩、沙鎮溪、兩河口、泄灘)。

3、高齡老人增速較快。雖然目前我縣仍以6069歲的低齡老人為主,但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增長速度較快,目前高齡老人已達7117人,佔老齡人數的11.4%。

二、我縣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

我縣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會在21世紀繼續發展。理由有三:其一,我縣少兒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xx年的速度推算,到xx年將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階段性增長。目前至xx年,我縣老齡人口年增長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歲以上的老年人總數將達到7.4萬,佔總人口的19.2%;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3萬,佔總人口的11.2%。由於我縣5060年代有過兩次人口出生高峯,xx年至20xx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開始進入老年期,年增長速度將突破6%,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8萬多,佔總人口的21%;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5.04萬,佔總人口的13.3%;20xx年至20xx年老年人口將達到高峯,以後逐漸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內部的高齡化發展較快。目前至20xx年,我縣老年人中仍以6069歲的低齡老人為主,20xx年以後的20年,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比例將逐年增大,逐漸達到20%。

三、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種種挑戰,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撫養體系發生變化,地方負擔加重

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三普時我縣的總撫養比為56.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47.94%、老年撫養比為8.33%;四普時總撫養比為48.64%,其中少兒撫養比為39.39%、老年撫養比為9.25%;五普時總撫養比為41.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28.4%、老年撫養比為12.87%。雖然從總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撫養比卻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時間,少兒人口相對穩定,其撫養比不會再下降,而老年撫養比仍將在較長的時間內快速增長,勢必加重國家或地方的負擔。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贍養問題突出

隨着高齡老人的不斷增多及老齡人口自身健康狀況的.變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斷減弱,而現代家庭不斷小型化,老年人與其子女分家現象極為普遍,加之勞務經濟的興起使得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這些老齡人口難以得到較好的生活照料或無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間的相互照顧或自我照顧。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後,社會上將大量出現四二一家庭,即一對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個子女,屆時家庭養老的模式將受到嚴重挑戰,子女即使在主觀上有十分孝敬

老人的願望,客觀上卻無照料老人的條件和能力。

(三)老齡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設施無法滿足需求

老齡人口大多患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醫藥費。據統計,我縣農村老年人患病率為60.42%,而目前我縣農村醫療網點設施落後、醫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幾年醫藥費上漲幅度較大,許多老年人因醫療條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無法得到較好的治療。我縣現有城鄉福利機構21家,共有牀位1600張,容量十分有限。同時,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目前能供養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較少,已有的活動場所由於活動器具少、無人組織、內容枯燥等而無法較好地開展,仍以打麻將、看電視為主的老年生活單調而無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對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枴杖、助聽器等)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縣範圍內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遠遠大於供,直接給老齡人口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由於老齡產品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縮小或削弱了我縣社會消費。

四、迎接挑戰的基本途徑

早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對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提出了一系列原則,我們應進一步強化認識、高度重視,正確認識我縣人口老齡化現狀,及早做好各項必要的準備工作,積極迎接我縣人口老齡化高潮的到來。

(一)切實加強對老齡工作的領導

建議縣委、縣政府每年集體聽取一次全縣老齡工作情況彙報,對全縣的老齡工作提出任務和要求,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儘快理順我縣老齡工作機構,明確其任務和工作職責,配強工作人員,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綜合協調、督促檢查等工作。鄉鎮、街道一級配備老齡工作專職幹部,村一級設老年協會,確保老齡工作任務落實到基層。對農村老齡人口、貧困老齡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財力支持上給予適當傾斜。

(二)將老齡事業列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社會問題,時間跨度大,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考慮長遠計劃,應將老齡事業列入縣、鄉(鎮)、村三級長期發展規劃,在資金安排、市政設施建設等方面予以充分考慮,使老齡工作與其它社會事業同步發展。發展規劃的制定應儘可能符合本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目標明確具體,便於操作。並將老齡事業的發展規劃分解到各相關部門,年終進行檢查考核,避免計劃落空。

(三)不斷健全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堅持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各村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對現有的老年人實行集體所能承受的養老生活補助,努力讓農村老齡人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加快實施城鎮養老金社會統籌步伐,不斷擴大養老保險收繳面,改變養老金現收現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實現社會統籌積累儲備的功能,確保養老保險廣覆蓋、養老金正常發放。

(四)着力完善基層、社區老年服務體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務設施和為老服務組織建設,一方面將老年生活、活動設施納入城鄉建設發展規劃,逐步做到每個村(居)都有活動室、醫療室、託老所和老年教育點;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務隊伍(包括志願者),為老年人開展低償或無償的醫療、娛樂、生活照料等服務。

(五)加強教育,促進健康老齡化

對各年齡階段的人羣開展各種健康知識宣傳,為健康進入老年期、延長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強敬老養老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識,鼓勵老年人加強身體鍛鍊,提高自身修養,確保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實現健康老齡化。

(六)合理開發老齡產業,擴大社會消費。充分考慮老齡人口的各種現實需求和供應缺口,將大力開發老齡產業轉到積極調整老齡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上來,既解決老齡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動社會消費。政府應加強產業引導,為相關企業提供老年消費需求信息,提供商品開發、產品生產的政策支持;同時引導老齡人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幫助老年人合理消費,愉快生活。

縣人口調查報告篇3

一、調查背景

隨着城市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場的迅速發展,自主性遷移成為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式,遷移的地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農村流動人口羣體。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流動人口成為一個特殊的羣體。在農村,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近年來,流動人口的規模是空前的。其流動方向主要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及經濟發展的沿海地區。農村人口流動主要都是因為外出務工。

農村的人口流動給農村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那麼,農村的人口流動給農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對此,我利用寒假時間在我所在村進行了調查。

1.調查時間:20**年**月**號至20**年**月**號。

2.調查地點:**省安慶市潛山縣xx鎮xx村

3.調查人:xx

4.調查方式:對該村負責流動人口的村委會進行訪問調查、以及訪問一些農民

5.調查內容:對農村人口流動情況及其影響進行相關調查

二、該村人口流動概況

通過對村委會的訪問,我們瞭解到xx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村,農村人口有1925人,根據2011年xx村流動人口調查資料推算,2011年全村流動人員達924人,佔到農村户籍人口總數的48%左右。其中絕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緊春節期間在家停留幾天。這一情況比2010年上升了約8個百分點。

流動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蘇、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經濟發展城市。主要從事第二產業以及小部分服務業。近兩年來也有不少從事第三產業的。外出人口以30歲以上的男性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況。還有約19%的人口是17——27歲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讀書的學生)。據調查顯示,該村下面的一個組裏,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幾年來,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當然,農村的人口流動對遷入地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給那些經濟發展的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為主,於是,留在家裏務農的多是老人、婦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殘者。當前農村不盡合理的人口結構給農業發展帶來一定阻礙,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資源有待開發,中低產田需要升級改造,農業自身的生產層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農村的基本建設因勞動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農業技術改良青黃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業發展後勁不足。對此,我們通過調查來進行一些粗淺的分析。

三、農村人口流動帶來的積極影響

隨着農村流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不僅為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和改變家庭生活狀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改變農民生活觀念、生活習慣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由於該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從而導致農村發展滯後。而且,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往年,農民都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屬於典型的民以食為天。同時,種植技術不完善,產量不高。單靠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帶來的微博收入越來越滿足不了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於是,大多數農民紛紛外出,從而增加增加的非農業收入。

隨着人口遷出遷入,不僅為遷入地解決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與此同時,也給遷出地帶來了新面貌。近兩年來,大部分農民都蓋了新房,家用電器也從原先的電視機發展到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農民的生活觀念、生活習慣都有了新的改變。

隨着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觀念的轉變,基本上現在不存在適齡兒童不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情況。據調查,現在農民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也逐漸重視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於觀念落後,導致跟多兒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讓女孩子入學。而如今這一情況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動同時也加強了農村與外界的聯繫。交通也較以前來説方便的多。幾乎每天都有通往鎮上和縣城的班車。在農村,小型超市也逐漸發展起來,很多以前不能直接買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現在也都能買到了。

總體來説,農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而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説是得益於農村的人口流動。

四、農村人口流動的帶來的問題

事物有利必有弊。雖然農村的人口流動帶來了諸多有益的影響,但它所帶來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農村流動人口加大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難度。根據該村村委會婦聯主任的訪問結果,我們只知道了農村流動人口離開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離的局面,雖然計劃生育部門都強調流動人口的婚育證明管理,但實際上婚育證明管理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部分流動人口利用這一兩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機會超計劃生育。這樣極不利於計劃生育工作的管理。從而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及糾紛。而且或許會給新生的幼兒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

第二,農村人口的流動讓社會治安面臨了新的課題。農村流動人口中不乏身無長技又盲目流動的,他們很難在城市中找到謀生的工作,這些生活無保障的人會迫於生計可能做出違法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難度和社會不穩定因素。據調查,該村某户户主的兒子,常年在外,結識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諸於偷竊的犯罪行為,並屢教不改。

最後,其在某風景區遊玩,卻意外身亡。很明顯這些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利於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對於此類問題我們要正視,並要採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農村流動人口的生產經營居住條件和環境往往十分惡劣,部分流動家庭對子女無暇顧及,或由於缺乏經濟能力,其下一代極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務工的多為中年夫婦。

因此,他們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據調查,2011年留守兒童佔所有兒童總數的70.2%。較2010年又增長了2個百分點。並且這一數據有繼續上升的趨勢。留守兒童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還沒有發育完全,而此時是正需要父母愛護的時候,而父母卻不在身邊。這無疑是不利於少年的健康成長的。另外,有些家庭還有老人健在,後人外出,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這一羣體。眾所周知,老年人身體不便,行動遲緩,更需要有人在身邊照料。中華名族以孝為先,作為子女更應及時行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作為子女應該多多陪陪父母。

縣人口調查報告篇4

隨着我市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老齡問題與老齡事業發展已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為了解我市人口老齡化發展狀況,解決老年人的需求問題,促進老齡事業發展,市政協於近期組織調查組,就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

國際人口學會編著的《人口學詞典》定義: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達到7%、或60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10%的人口結構稱為“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或60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20%,稱為“老齡社會”。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20xx年11月,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了8811萬人,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已步入老齡化國家行列。截止到20xx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8億,佔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8.87%。我市相對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言,人口老齡化發生時間更早,發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幾年,本市人口總量連續負增長,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歲以上老年人49.0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9.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

老年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齡化速度持續加快,勢必對經濟、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老年撫養比上升,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老年人養老金支出總額將不斷增大;二是人口老齡化改變了消費人口和生產人口之間的比例關係,而消費結構的變化必然影響到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等的變化,從而引起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化,催生老齡產業的興起與蓬勃發展;三是老年階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傳染病,成為健康的主要威脅,醫療模式向側重長期保健和疾病預防方面轉變,高齡人口的增加將導致醫療保障資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和高齡老人不斷增加,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將引起代際關係在供養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溝通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家庭養老功能部分向社區和社會養老轉移已成為必然,導致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不斷加大;五是在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老年人羣體對社會穩定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我市老齡事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職能部門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齡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會福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近幾年,我市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政策不斷得到調整、補充和規範,已漸成體系,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得到了較大發展,也取得了較好成績。但總的説來,該體系尚不完善,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形勢、老齡事業的總體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與需求還不盡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本養老保險“空賬”運行。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試行的是現收現付加部分積累的“統帳結合”制度,由於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時,政府沒有承擔相應的轉製成本,個人賬户中的資金被挪用去發放當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十幾年來一直處於“空帳”運行狀態,財政承受的現收現付運營方式的壓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總體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已基本覆蓋了城鄉全體居民。儘管能夠將沒有社會養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納入在內,但當前能夠實行的只是廣覆蓋、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與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相比,與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相比,城鄉居民養老金基數太低,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養老設施不能滿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種養老機構82處,總牀位1.3萬張,佔老年人口總數不足2.7%。該比例離歐美地區5%—7%的水平相距較遠,現有養老設施在數量上還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積極性不高,這也是與先進國家和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會救助能力偏低。當前,嚴格的城鄉低保準入制度,將部分處於貧困線邊緣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於老年醫療保障整體水平較低,少數老年人家庭還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而在社會慈善事業還沒有完善的社會捐贈法規、未形成穩定的善款籌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會救助方面的能力還偏低。

五是公共服務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實行老年社會優待政策以來,受到了廣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歡迎。但由於受當前公共服務能力的制約,再有,由於部分服務場所屬於非政府投資主辦或控股,在對老年人提供免費、優惠服務方面,還缺少必要的財政資金支持,因此對老年人的優待力度還比較小。

縣人口調查報告篇5

聯合國規定凡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 7%以上或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 10%的屬老年型國家或地區。我國從 2000 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 歲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 個百分點,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占 8.87%,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 個百分點。0-14 歲人口占16.60%,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 個百分點。然而,90-00 年的十年間,60 歲以上和 65歲以上人口比例分別提升了 1.77 和 1.45 個百分點,0-14 歲區間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了 4.93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少年兒童比重降低速度亦在加快。

中國的老齡化是一個規模大且發展迅速的過程,比其他國家都要更快。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7%。可以看到,我國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從總體上看,我國每百人所擁有的養老機構牀位數較低,大體徘徊在1-2張之間。這與發達國家5-7張的牀位數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也與我國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有較大的缺口,養老機構牀位數供給遠小於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齡化一方面使得我國人口負擔比加重,社會贍養率增大;另一方面也為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一是對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不斷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別是高齡、患病老年人眾增多,對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也不斷擴大,並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對醫療衞生服務需求加大。因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身體較弱,有病的相對較多,對衞生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對醫療要求越來越高。三是引起社會需求結構新變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特徵,產生了不同於其他人口羣體的特殊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這預示着在社會總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場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為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養老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預計到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至1億,屆時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到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近3億,到2050年,我國將有4億老年人,也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現在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人口老齡化比例從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時間,發展非常迅速。預測到2020年,養老牀位需求為729萬張,2025年底全國養老牀位應達到900萬張以上。

一、老齡化現狀分析

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教的7%以上,那麼這個國家就已經屬於人口老齡化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所產生的,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取決於出生、死亡和遷移三個因素。決定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到1999年,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行列。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整個人類社會能在資源保證、環境良性狀態下持續、健康發展,而人口老齡化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會對我國人口、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帶來不可迴避且深層次的突出矛盾。使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就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總體來看,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155萬人,佔總人口數的7.7%。2006年統計數據表明,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是149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1.3%,65歲以上的人口是1419萬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為7.9%。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有如下特點。

(一)純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傳統家庭越來越少,一對夫婦同時瞻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的家庭逐漸增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純老年人家庭佔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約為4.3%,農村約為37.8%,並在繼續增加。

(二)高齡老年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1.4歲,80歲以上高齡老人高達152萬,高齡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羣體。本世紀前半葉,我國高齡老年人平均增長率超過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長率的1.7倍。

(三)城鄉人口老齡化程度倒置。發達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於農村,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0年我國農村老齡化水平為1.9%,比城鎮高1.24個百分點,我國農村2006年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佔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可見,中國未來老齡化對中國的挑戰重點在農村。

(四)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於未富先老,而發達國家的情況則相反。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剛剛超過1美元,屬於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都在5113美元以上。

以現在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老齡人口到了2010年將增加到1.12億,2020年將達到2.48億,20512100年將穩定在34億。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廣泛而深遠。

官方發佈的《2016-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中顯示:我國從2000年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14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8億,佔總人口比例為10.1%,預計2020年這一比例會達到12.8%。近兩年國務院、各部委就制定發佈了養老相關政策十餘條,從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服務標準化、養老機構改革、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並軌等多方面指導、支持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其中2015年2月25日,民政部、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預示我國養老產業迎來新的階段。同其他消費羣體相比,老年羣體由於在生理、心理、經驗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差異,因此,老年市場的消費行為也具有了其自身的特徵,包括自住消費性強、習慣穩定和行為理智、追求實用便利等。老年人的這些消費特徵也決定了養老用品和服務與其他相比存在着不同之處,從而形成了特殊老年人消費市場。

養老市場規模巨大。全國老齡辦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消費規模達到1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3萬億元,2030年達到8.6萬億元,2040年達到17.5萬億元。而從2014年至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佔gdp的比例將從8%左右增長到33%左右。我國將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二、老齡化未來趨勢預測我國未來面臨人口增長三大高峯

據研究成果顯示,我國已相繼面臨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長的三線交疊增長的非常時期:總人口繼續直升,估計到2050年將達16億左右;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量將持續增長到2020年,達941萬人,所佔比重將增長至2010年,大約佔67%左右,屆時從屬年齡人口比下降至5%以下,社會贍養負擔最輕,即從現在至2020年是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最佳時期,隨後從屬比上升伴隨着勞動人口比重的下降,預示着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開始顯現。另一方面,未來一二十年我們在面臨勞動人口比重和絕對量增長的同時,還將面對失業人口繼續上升的趨勢。這就是説,如果我們不能作出勞動就業戰略決策的`合理選擇,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喪失的不僅僅是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失去國家財力和自身養老金積累的黃金時代;更為嚴峻的是,我們還面對着人口年齡加速老化的挑戰。未來16年我國將進入老齡化加速發展階段,屆時老年人口將逐年遞增到2.43億,佔總人口的19.96%;此後3年間將進入快速人口老化階段,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到32.73%,並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在這一高水平上。

(一)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

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20多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衞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億,我國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世界老年人總數的1/5,佔亞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僅佔總人口的11%。但到2014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4.11億,佔到總人口的29%,它將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的人口總和。解決好我國老年人口問題,對亞洲和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來勢猛

老齡化可能是由於年齡金字塔底部少兒人口增長減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頂部的老年人口增長加速所導致,人口學中稱之為底部老齡化和頂部老齡化。發達國家經歷了由底部老齡化到頂部老齡化的漫長演變過程。而我國,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底部老齡化與頂部老齡化同時夾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發展很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法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國用了6年,英國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於我國人口政策的作用,改變了世界老齡人口的發展格局,即人口老齡化不僅成為發達國家的問題,而且也已經開始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

(三)人口未富先老,對經濟壓力很大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伴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呈漸進的步伐。當它們的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1%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發達國家的人口是先富後老,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在2000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達856美元,屬於剛剛邁過最低收入門檻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變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嬰兒出生率甚至已經降到了1.;而人口預期壽命則由1949年的41歲延長到了7歲,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低收入國家之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壓力很大。

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與預期壽命的延長使全球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根據聯合國2007年的研究報告顯示,6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在1950年佔到全球總人口的8%,在2000年這個數據上升到了10%,預計2050年將達到21%。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晚年生活時,勞動年齡人口則呈現下降趨勢,退休者的生活支持來源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全球老年人口撫養比從1950年的8.3%上升至2000年的11%,預計2050年將上升到25%。

(四)老年人口在區域分佈上不均衡

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達238萬,佔總人口的18.5%,到2025年將達到最高峯468.8萬,佔總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為188萬,佔總人口的14.6%,到2025年將會猛增到416萬,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過現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低於東部。

另外,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就靜態而言,由於農村嬰兒出生率高於城市,因此老齡化程度城市高於農村;但就動態而言,隨着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從鄉下湧到城市,農村老人因此經常無人照護,因此城鄉老齡化的程度正在接近。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總人口的 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 50.32%。同 00 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 13.46 個百分點。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鎮進程從 95 年開始加速進行,目前仍保持較高速度。

(一)老齡人口高齡化趨勢十分明顯

人口學中認定,60-69歲為低齡老年人口,70-79歲為中齡老年人口,80歲以上為高齡老年人口。過去説人活70古來稀,現在説活到70不稀奇。我國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高齡人口已從1990年的8萬增長到2000年的11萬,到2020年將達到278萬。高齡人口喪偶和患病的機率高,高齡女性多於男性,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們不僅需要經濟上的供養,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三、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根據人口學的基本規律,老齡化使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勞動力年齡老化,導致勞動力供給的縮減以及勞動生產率的下降。2045年勞動力老化程度可能升至32.14%。近年我國依靠供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然而老齡化將會弱化這種優勢。一方面,老齡化導致了勞動力供給的下降,從勞動力價格上升,產品的成本增加,導致商品價格優勢喪失。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勞動者年齡的增長使得身體機能也會隨着退化,體力和腦力都處於衰退狀態,降低了勞動生產率。

(二)人口老齡化使企業和政府的養老支出受到影響。對政府來説,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對養老金、退休金,醫療保障的需求自然會擴大,引起老年退休金、養老金、醫療衞生支出、老年福利設施和老年服務等國家支出上升,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費基金的增加。對企業來説,企業也要負擔一部分離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社會養老基金。另一方面,國家為了緩解養老支出的財政壓力,會加大税收,這就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打擊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不利於企業的投資。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醫療保健以及護理服務等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特別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現代社會,老年人在滿足了物質消費的前提下,也會追求家庭服務、心理諮詢、休閒旅遊等非物質消費,老年人由於心理、生理上的差異,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場需求。隨着老年人佔的比例不斷上升,社會對老年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消費正作用於現存的消費結構,促使其發生改變。

(四)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壓力增大。中國老年人口的近60%分佈在農村。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有待加強。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五)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影響。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壓力急速膨脹。老年人是醫療衞生資料的主要消費羣體,是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對象。國際資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醫療費用支出是在職人員的35倍。2000年我國老年人口醫療費用佔gdp的0.48%。預計到2010年將佔到1.11%,2020年將達到3.6%。同期的老年人口將增加1倍,醫療費用將增長5倍。2030年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佔gdp的8%~9%。老年人口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gdp的增長速度。老年人口數量的急速增長加劇社會醫療保障費用支出規模的壓力。

(六)人口老齡化對長期照料服務需求的壓力增加。長期照料服務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臨終關懷等綜合服務。老年人長期照料服務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解決起來難度最大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據推算,全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數量在2020年將超過20萬人,2050年達到38萬人。目前,我國各類為老服務的機構能夠提供的牀位卻很少,其中的長期照料服務牀位更是少的可憐。此外,長期照料服務專業性較強,涉及到醫療、康復、護理、心理、臨終關懷以及管理等多學科內容,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決不了的,因此要大力發展長期照料服務機構。

縣人口調查報告篇6

根據國家統計局20**年4月28日公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是寶貴的一手資料,從中揭示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一、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根據國際通行的判斷標準,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從我國第六次普查數據可以看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佔8.87%,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更確切地説,我國早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齡化加劇。

三、老齡化社會的形成原因:

目前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主要是由於醫療衞生事業的進步和出生率的下降引起的。

四、老齡化社會的應對方法:

1、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農村的醫療和養老體系,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仍舊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並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過渡到以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為輔。

2、建立和健全關於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和法規是我國司法部門將要面對的問題。另外,我們也應該加強社會道德宣傳,重拾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全社會共同關愛老年人。

3、重視銀髮產業的開發和發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醫療保障中,不僅要有身體保障,還應有精神保障。

5、充分利用老年人多樣的人生歷練、豐富的社會經驗、積極平和的心態,讓一部分有能力、也願意為社會發揮餘熱的老年人,在社區建設、文化交流方面佔據一席之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