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江南看古鎮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2W


冬季到江南看古鎮

初冬季節到浙江的古鎮西塘、烏鎮住了兩夜,併到南潯古鎮一遊,領略了古鎮的韻味,感受了歷史的滄桑,享受了歲月的靜好。鎮上三五日,相當於世上許多年。

要説古鎮的韻味,實在是難於言表,就是看哪兒都好看,見什麼都有味。我每到一處,清晨即起,夜裏卻遲遲不想去睡,深怕辜負了古鎮,辜負了自己,整天徜徉在街巷古宅,小橋流水中,去感受古鎮的韻味。

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於世。

這裏的廊棚沿河而建,木結構的柱子,魚鱗黑瓦蓋頂。廊棚對面是一長排歷經滄桑的古民居,這些古民居的規格比皖南民居要低一些,無富豪之氣,多的是生活化格局。

烏鎮的西柵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也綿延1.8公里。

南潯素以園林和藏書樓聞名天下,小蓮莊和嘉業堂就是其典型代表。

小蓮莊位於溪畔,碧水環繞,園內綠木深深,不染一點俗塵,蓮池曲橋,奇峯怪石,讓人品位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之意境。

冬季的古鎮,沒有遊人如織的擁擠,導遊喇叭的喧囂,整個詩畫水鄉沉浸在一片靜謐、恬淡之中。白牆黑瓦,小橋流水,深遠滄桑的弄堂,古老幹淨的石板路,河邊洗衣服的女子,踩着石板路去上學的孩童,爬在木屋藤上的綠葉、黃葉,紅葉。……隨便舉起鏡頭,定格的都是醉心的美景。

四通八達的河水中,房屋,遊人,小船,天,雲,橋,花,草,竹、、、、、、一切事物都在上面倒影交錯,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織成一篇美麗,幽雅,古老的雲錦,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以至於無窮,

初冬江南,煙雨迷濛。

在古鎮感受一場濛濛細雨,就像去雲南麗江,坐在路邊曬曬太陽一樣有味。幾千年的古鎮在細雨中顯得朦朧毓秀,散發着江南的特有的韻味。

細雨無聲,一直潤到人的心裏,心會變的寧靜、柔軟。

閒步在幾米寬窄的巷子裏,腳下的石板被雨水沁潤得油光發亮,古老的門板、雕花的木窗散發出的木頭的香味,在細雨微風中瀰漫着,身處其中,猶如時光倒流,穿越在春秋、唐宋、明清抑或是民國初年,自己就是那泛黃的畫卷中身影模糊的過客,生活在一段古老的歲月裏。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相傳春秋時期伍子胥在此興水利,通鹽運,故西塘亦稱胥塘。明代以來,有著作留世的就有一百零三人。

烏鎮也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其“昭明書院”得名於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本詩歌散文集。現代著名作家矛盾先生出生在烏鎮,讀書啟蒙也在烏鎮,其小説中的林家鋪子至今猶在。

南潯是江南知名度極高的歷史文化名鎮,明代萬曆年至清代中葉為南潯經濟最繁榮鼎盛時期,到近代,南潯古鎮上出現了很多歷史人物:被蔣介石稱為老師和恩人的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近代著名藏書家、嘉業堂藏書樓的主人劉承乾的故居都保護的很好。

古鎮,就是一個有着很老的包漿的大古董,“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三座古鎮最恰當不過的形容。古鎮以其特有的歷史文化氣質,吸引着我。

在南潯:一個三輪車伕向我講述了“百間樓”的歷史由來:原來“百間樓”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其女眷、家僕修建的一百間樓房,故稱“百間樓”。

在烏鎮:一位素不相識的中年男子,向我談了烏鎮的歷史和對古鎮的保護。

在西塘:我隨意走進一座古宅,主人錢老師為我展示了雙手同時正反書的絕技,還用揚琴為我彈了一曲“春江花月夜”,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讓人記憶深刻。



一位在古鎮住過的朋友告訴我:古鎮一夜,勝過城裏十年。我總覺着他太誇張,這次到西塘、烏鎮各小住一夜,只能説服了,服了,朋友説的有道理!

到西塘、烏鎮,如沒看到古鎮的夜景實為憾事!沒在臨河的小館子裏喝一杯老酒是一件憾事,沒住一次古民居也是憾事,沒在天矇矇亮的清晨走過雨後老街的青石板路亦是憾事。古鎮的一夜,為我等待了千年呀!那靜好的歲月,柔柔地在心底流淌。

坐上古老的烏蓬船在水鄉盪漾、或在臨水的茶館泡壺茶、在古舊的廊棚裏發發呆,亦或隨便坐在河邊,這時,擦身而過的任何人都與你無關;天光水色,風聲櫓聲,也在你的眼前和耳邊淡出,腦子裏可以一片空白,哪怕只是幾分鐘,也絕對是一種心靈的享受。

這靜好的歲月,來過,就不曾離開;古鎮,我夢裏的老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