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事蹟材料是很常見的文本,寫事蹟材料是一件能夠考驗我們邏輯思維能力的事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5篇,感謝您的參閲。

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5篇

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篇1

_上午,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等10個集體被授予“全國脱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毛相林是從重慶巫山走出來的老支書。他帶領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村民,把一條“天路”,修成了致富路。

沒到過下莊的人,很難想象,在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下,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天坑”——直到1999年,兩名記者發現了下莊村村民修天路的壯舉,他們當時的真實情況才得以被記錄:從坑沿到坑底,足足有1100多米,108道之字拐。當時有397名村民。過去50年中,有153人從沒去過縣城,160人從沒見過公路,210人從沒見過汽車,360多人從沒看過電視……曾經大家抬一位村民去醫院看病,可是走到鄉醫院,要四五個小時,抬了一半,人不行了,只能又往回抬……

更為慘烈的數字記錄了下莊村人生活的絕望:有60多人從懸崖上摔傷,15人摔殘,23人摔死……

“天坑”不僅讓人離現代文明生活相去甚遠,甚至每年生活所需的70餘噸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以及村裏生產的幾十萬斤糧食和幾百頭毛豬,也被卡在了這條山路上,進不去,出不來。原來的羊腸小道,往返一次,要整整4天。

這不僅是一條天路,更是下莊人的生路。

修這條天路,是毛相林接任下莊村村委會主任後的“異想天開”。

在動員大會上他説:“不修路沒出路!不修路,還會死更多的人!”

用啥修?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只能靠雙手和最簡單的工具。全村男女老少加起來397號人,一人回家湊10元;加上從信用社貸款的一萬多元,買些最簡單的工具,築路開始了。

這是一場並非決心就能打贏的攻堅戰。7年間,有6名村民犧牲在了修路的途中。他們當中,有人滾落下山谷,也有人被滾石砸中,永遠留在了大山中。

毛相林和下莊村村民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天路”。

路通了,而村裏一窮二白、沒有產業基礎的現實,又給通路的豁亮蒙上了一層陰影。

一些村民可以出去打工了,可毛相林算了一筆賬:四分之一的人出去打工賺回來的錢,即便能養活這個村子,也絕對沒法致富。想致富,得把產業引進來。

自己沒有,就先學別人的:從還在任民兵連長時帶領村民去原始森林移植漆樹苗,到養山羊,再到號召村民種100多畝桑樹養蠶,學歷不高、國中沒有畢業的毛相林評價自己曾經“蠻幹,瞎搞”,這幾樣,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堪稱慘敗。

但他身上有股勁兒,讓村民能再信任他:修路時,他腰上纏住繩子,比村民都先下去探路;村裏徵地建文化廣場、衞生室和下莊人事蹟陳列室,他讓兒子讓出了三次修建平整的宅基地。

他在村民大會上跟大家檢討:“這幾年搞了幾個品種都搞砸了,都怪我不講科學蠻幹,讓大家失望了,我給大家道個歉。”村民心疼他,也信他。

下莊村地盤小,辦廠子立不住,祖祖輩輩都圍着土地打轉轉:玉米、紅薯、土豆、小麥……山路通了,毛相林趕緊把柑橘種植引進村裏,沒想到柑橘長蟲,幾乎絕收。

又一次失敗,下莊村村民甚至懷疑,是不是這就是下莊村人的命運?

但在村民大會上,毛相林又一次獲得了村民的支持——當年修路那麼苦都過來了,現在算啥?

毛相林從縣裏請來種植專家,又帶村民去巫山縣曲尺鄉考察柑橘種植。在科學的指導下,柑橘終於在2019年初掛果。柑橘專業合作社以產業收益的80%歸農户、15%歸村集體、5%歸專業合作社的比例運作,預計全村650畝紐荷爾柑橘全部投產後,每年能帶來200萬元的收入。

除了瓜果,多種經營也是下莊村的新思路。農民種了幾十年的小麥等農作物,走綠色食品標準,還有配合貧困户聯合開辦的農家樂……大家齊心、凝志,從“天路”上,送出了柑橘、生豬和西瓜,走出了大學生,迎來了懂電商和回家鄉做教師的年輕人……

曾經,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是全縣最窮的村。2015年,下莊卻在全縣率先實現了整村脱貧。2019年,下莊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在毛相林61歲的這一年,他榮獲2020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幾十年過去了,毛相林的頭髮白了,背彎了,人更瘦了。從“蠻幹”到探索出一條適應下莊村脱貧的科學路徑,毛相林和大家走過彎路,也走出了天路!

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篇2

“兑現‘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的諾言”

打響脱貧攻堅戰之初,下莊精準識別出19户貧困户房屋存在安全隱患。在危房改造中,毛相林提出利用危房改造契機,讓村裏的貧困户開辦農家樂吃上“旅遊飯”。

貧困户楊元頂倒是有這個意願,但他並不想改造房屋,因為沒錢。而且經營農家樂要人手,楊元頂的妻子長期生病,孩子們都不在下莊,“誰來掌勺?誰來採購?誰來打雜?”

毛相林仔細研究35户貧困户的情況,發現像楊元頂這樣有意願辦農家樂但又條件不足的,還有好幾户。比如楊亨雙會開車,可以做採購;袁堂清的妻子廚藝好可以燒飯菜;楊元頂懂財務能記賬。

“3家人把房屋建在一起,合心、合力、合資辦農家樂。”在毛相林的撮合下,2019年,三户貧困户聯合開辦的農家樂正式營業,毛相林為其取名“三合院”,當年就創收6萬元。“大家分工協作,既省了錢,又解決了人手問題。”

引導貧困户開農家樂,還只是鞏固穩定脱貧。毛相林説,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還要走好產業路、探索旅遊路、開創小康路。

“下莊,前有峽谷、後有羣山,谷的盡頭就是小三峽,山的那一邊是當陽大峽谷。”這些年,毛相林外出學習、參觀不少。他圍繞“下莊有啥?下莊人能幹啥?”等問題,爬高山、探河谷,對下莊的旅遊資源瞭如指掌,“大體量的峽谷、溝壑羣、台地、山脈以及森林景觀和村落田園梯田羣交織一體,山水相連、人文交融,構織起一派恬靜、悠然的世外桃源景象。”

2018年,當陽大峽谷連接滬渝高速的旅遊環線開工建設,並經過下莊前方的後溪河峽谷,只要下莊對接上旅遊環線,就可以衝出峽谷,迎接遊客進莊了。

“三步走,把旅遊做起來。”毛相林介紹,第一步把村容村貌做靚,對危房進行改造提升,新建民宿,培育打造鄉村旅遊星級農家樂,發展壯大民宿旅遊;第二步把下莊精神唱響,藉助下莊精神文化陳列館,講好修路故事、傳承好下莊精神,把下莊打造成弘揚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培訓基地;第三步對接旅遊環線,鞏固發展柑橘產業、西瓜產業及桃園觀光,吸引遊客到下莊鄉村旅遊休閒觀光。他表示:“我還要為下莊幹幾年,兑現‘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的諾言。”

山高聳,那是下莊人挺起的不屈脊樑;路蜿蜒,那是下莊人留下的奮鬥軌跡。戰天鬥地修築出山路、眾志成城走出脱貧路。毛相林説,下莊的鄉村振興路,還得靠一代一代的下莊人發揚下莊精神,接力幹下去。

“人一輩子哪有掙得完的錢啊。”去年疫情期間,毛相林趁回家過年的村民暫時不能外出的機會,召集村民開了3次鄉村振興會議。他語重心長地開導年輕人,“下莊鄉村振興,年輕人主力軍。”

在下莊,有這樣一張老照片,村小教室的黑板上書寫着“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18個大字。

“當時,我就坐在教室裏。”29歲的毛連長記憶猶新。那天,老師張澤燕講的就是山上大人們修路的故事,鼓勵他和同學們長大了要為下莊美好的明天出力。“當時朦朦朧朧的,也不清楚明天是個啥。”

後來,毛連長參軍,入黨,退役後一直在外打拼。聽着毛相林的話,看着他滿頭的白髮,毛連長開始意識到那句話的含義。他説,作為黨員,就像毛相林當年帶頭修路一樣,要不忘初心衝鋒在前。

20年來,下莊的年輕人踏着父輩開鑿的天路走出下莊的不少。考出去的大學生已有20來個,在外創業當老闆的有10餘位。如今,在毛相林的動員下,100多村民又陸續回到了下莊。

現在,毛連長決定改建民宿,讓_搞網絡直播帶貨,銷售下莊的柑橘、西瓜、麪條,把遊客吸引到下莊來。大學畢業的彭淦也回到了村裏服務;毛相林把兒子毛連軍留在了下莊,參與旅遊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我加油幹!”毛相林説,他要帶領年輕一代下莊人,繼續奮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為下莊闖出一條幸福的小康路。

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篇3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舊閒不下來。他在琢磨,怎麼能讓村裏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振興鄉村。

29歲的毛連長曾在外種西瓜、跑銷售。今年春節回家,毛相林上門找他,“連長,留在村裏吧,下莊村需要你們年輕人。”

看着毛相林滿頭白髮,毛連長又回憶起當年修路的場景。看着村裏產業蒸蒸日上,他動心了,選擇留下,還説服女朋友也回來,準備發展民宿,搞直播帶貨。

這兩年,返鄉村民越來越多。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選擇回來,振興家鄉。

2018年,毛相林提議,建一個全村的事蹟陳列室,記錄下莊人修路的故事:“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於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奮勇,當起講解員。

在村口的下莊人事蹟陳列室裏,常常可見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遊客講述當年的奮鬥故事。

“這是我們當年修路時穿的鞋子,已經磨穿了……”毛相林説。這樣的話,毛相林不知講過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滿感情。

看着一撥撥年輕人來來去去,毛相林感慨萬千:“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篇4

毛相林,男,60歲,漢族,中共黨員,國中文化,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下莊村村委會主任。1997年,擔任老下莊村支書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向絕壁挑戰,歷經7年時間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2005年,改任撤併後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帶領村民脱貧攻堅,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

當好村民修路的領頭人,苦熬6年始終保持頑強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老下莊村的真實寫照。下莊四周高山絕壁合圍,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幾乎與世隔絕。全村4個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僅200餘米,與外界聯繫,只有3條小路。其中一條“大路”有3個大台階,108道“之字拐”。由於條件所限,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下莊人過着苦種薄收的日常生計。

1997年7月,接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不久的毛相林,從縣城參加完村幹部培訓班回來,坐在老下莊的“井口”之上,鳥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個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開放都這麼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個樣,如果再過些年下莊還是老樣子,我這村支書就有愧百姓,簡直就是白乾了。

那時,毛相林下定決心,要努力改變下莊村的落後面貌。要改變,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從“井底”到“井口”的鄉村公路。

回家後的毛相林當晚便召開羣眾會,擲地有聲地提議修公路。有人議論,有人搖頭,有人懷疑一無資金二無機械,要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當時的村民沒這個底氣和勇氣。毛相林並沒有泄氣,他扳起指頭給村民們算起了細賬,告訴村民:“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通過反反覆覆的打嘴仗算細賬,村民總算達成共識,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莊人終於在寒風刺骨的一個大雪天,在“魚兒溪”畔炸響了第一個向封閉與貧困宣戰的開山炮。

沒有炮眼,放紅繩鑿;沒有挖機,用雙手刨……在峭壁懸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繫長繩,放到山間懸空鑽炮眼,放一炮炸個“立足之地”。就這樣,村民們在空中蕩,壁上爬。分好幾個施工班,多處開炮,在半山腰炸開一處處缺口,形成一個個石礅,然後“步步為營”向前推進。

修路難,在懸崖絕壁上鑿路難上加難。男男女女帶着工具和乾糧來到工地,以洞穴、巖壁作為安身落腳之處。為防止晚上睡覺翻身掉下懸崖,他們便在腰間拴根“保險繩”,繩子的一頭拴在巖縫的老樹根上。為鼓舞羣眾士氣,毛相林與村組幹部一起向羣眾發誓:不貪佔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齊的號子聲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艱難延伸。毛相林的擔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嶺到各個工地巡查安全,晚上還要在工地上總結安排工作。

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親700元的養老錢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傢俱款,還以個人的名義向農村信用社貸款1萬元;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雙膠鞋,手上和腳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帶動下,一些縣城打工的村民也自發回村加入築路隊伍,甚至有老人主動請纓到工地做飯。

儘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傳導到每個工地,但在挑戰懸崖絕壁時,先後有6位村民獻出了寶貴生命。從不輕易掉眼淚的毛相林哭過,但他從未絕望過。他常説,我個人解決不了的還有組織在,下級解決不了的還有上級在。1999年,巫山縣委縣政府將下莊路納入全縣重點工程建設,給予物資支持。

最終,歷經七年鏖戰,2004年初,懸岸絕壁間一條長達8公里的“抗爭之路”通車了,幾輩人渴盼的出山公路夢想成真。

2005年1月,兩合村合併到下莊村,村民委員會換屆時,毛相林被村民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從村支書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發生了變化,但他不辜負組織和羣眾信任的初心始終未變。下莊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摳通了。但人民羣眾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下莊還要再修通一條致富路。

毛相林積極動員有富餘勞動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來,先後有百餘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勞務收入200餘萬元。毛相林又動員村民種植紐荷爾,為把關技術,他挨家挨户地檢查驗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窩種樹。幾年來,全村種下650畝紐荷爾,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500多畝已試花掛果,預計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毛相林還鼓勵村民種植了幾百畝的西瓜和南瓜。僅西瓜一項,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細數村民的增收門路,毛相林將其概括為“三色”經濟: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正是在“三色”經濟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16年通過貧困村脱貧攻堅驗收。

下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寫在村民臉上,甜在村民心裏,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頭髮,更激發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執着堅守求證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為一名羣眾身邊的好乾部。”

毛相林脱貧攻堅事蹟篇5

一個絕壁中的“天坑村”,一條懸崖上的“天路”。

20多年來,全國各大媒體對下莊人戰天鬥地、絕壁開路的事蹟進行了多次報道,“下莊精神”曾鼓舞了不少偏遠貧困地區的羣眾。

2015年新一輪脱貧攻堅戰打響,巫山縣委縣政府利用幫扶資金對這條絕壁天路進行了硬化,並將路面寬度拓寬至4.5米。隨着交通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城裏遊客將私家車開到了下莊村,慕名前來尋訪下莊“天路”,感受“下莊精神”。

雖然已卸任村支書,但毛相林依舊閒不下來。這一次,他又萌發了打造民宿村落,發展鄉村旅遊的念頭。

“下莊村地靠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豐富,若能將村民家的農房改造成鄉間民宿,將遊客留下來,就能實現農旅融合的效益疊加。”毛相林盤算着。

可是,農房改造需要資金,村民們沒看到效益,都擔心這是“賠本生意”。

於是,毛相林帶頭將自家房屋簡單改造,辦起了村裏第一家農家民宿。“你看,以前白色的外牆被我塗黃後,更有鄉村風味,室內用木條吊頂,凸顯原生態氣息……”毛相林領着記者在改造後的民宿中穿來穿去,興奮地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

去年紅葉節期間,毛相林的農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個月,就為他帶來上萬元收入。

有了老支書帶頭示範,村民們積極性高漲。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縣裏也決定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民實施民宿改造計劃。目前,下莊村已改造19棟34户民宿,二期72棟88户民宿改造也已納入規劃,很快將啟動建設。

“下一步,我們還將引入旅遊公司,打造‘下莊古道’‘雞冠嶺’等旅遊景點,並與巫山縣博物館合作,在村委會廣場打造一個‘下莊精神陳列館’,將‘下莊精神’融入到旅遊開發中,讓鄉村旅遊更有內涵……”如今,毛相林已很少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謠。站在“天路”的盡頭,他心裏還有着一籮筐打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