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脱貧攻堅的重要意義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4W

深刻認識脱貧攻堅的重要意義三篇


深刻認識脱貧攻堅的重要意義三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更是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一年。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深刻認識脱貧攻堅的重要意義,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充分認識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重大意義 篇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脱貧攻堅工作艱苦卓絕,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鬥,奪取脱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脱貧攻堅全面驗收交賬之年,我們要進一步擰緊思想認識的“總開關”,深刻認識到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動西藏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必須要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現實緊迫感,堅決奪取脱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底線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最艱鉅的任務就是脱貧攻堅,這是一個最大的短板,也是一個標誌性指標。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底線任務不能打任何折扣、不存在任何退路。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交給我們的一項光榮而艱鉅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實現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一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必由之路。只有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來理解脱貧攻堅的艱鉅使命和重大意義,緊緊抓住脱貧攻堅這件頭等大事不放鬆,圍繞突出問題、堅持精準方略,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項工作,切實解決好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才能確保西藏同全國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確保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黨和政府作出的莊嚴承諾。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寄託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希冀,濃縮着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情懷。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是區黨委、政府向黨中央和全區各族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一定要如期兑現這個承諾,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要深刻認識到,做好西藏脱貧攻堅工作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大計、事關人心向背,講的是政治、乾的是民生,體現的是大局、反映的是黨性,必須切實把這“第一民生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全精力投入、全身心付出,用實際行動恪守為民初心、勇擔時代使命、兑現莊嚴承諾。

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人民羣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脱貧攻堅不僅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也直接關係到全區各族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打贏脱貧攻堅戰是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特別是貧困羣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最直接的體現,必須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更務實的作風切實抓好各項工作,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全區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闊步前進,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確保全面小康決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決不丟下一個貧困羣眾,不斷鞏固黨在西藏執政最可靠的羣眾基礎,確保廣大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中國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我區整體脱貧攻堅即將取得全勝,這樣的“人間奇蹟”,只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在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裏才得以變為現實。脱貧攻堅進入最後衝刺和決勝的階段,尤需激發“盡鋭出戰、迎難而上”的蓬勃幹勁,砥礪“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決心。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區黨委關於脱貧攻堅的決策部署上來,堅定信心、團結奮進、善作善成、攻堅克難,堅決奪取脱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重大意義 篇二

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一次在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時刻召開的一次非常及時、非常重要的會議,必將極大地激勵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脱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後勝利。

一、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堅守和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説:“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夢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抉擇,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必由之路。

一是在消除痛點上亮真招。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扶貧,兩個問題成為扶貧的“痛點”。一個是以當時的扶貧標準,貧困人口減到3000萬左右就減不動了;另一個是戴貧困縣帽子的越扶越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脱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着力在真扶貧、扶真貧、真脱貧上下功夫。主要是:堅持黨的領導,發揮我們的最大政治優勢;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户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中央做好政策制定、項目規劃、資金籌備、考核評價、總體運籌等工作,省級做好目標確定、項目下達、資金投放、組織動員、檢查指導等工作,市(地)縣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

二是在攻克難點上用準招。貧困地區羣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是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黨中央堅持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指導各地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户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脱貧成效精準上用準招數。主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堅持因地制宜研究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脱貧;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明天。如今,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衞生室和村醫,10.8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960多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脱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三是在打通堵點上使實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這種馬太效應,實際上也是一個“窮”和“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脱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越往後挑戰越艱鉅,越到後越是硬骨頭。造成地區貧困的因素很多,但根子在教育。不打通這一“堵點”,就切不斷貧困代際的傳遞,窮根子就不能徹底拔除,而且容易返貧。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黨和國家堅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為此,採取了一系列務實措施,建立健全教育扶貧制度體系;深入實施教育扶貧重大工程項目;着力推動精準到人的學生資助體系?;推動落實教育扶貧傾斜政策?;積極探索定點扶貧路徑等。

四是在熔化焦點上出硬招。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絕不容許搞數字脱貧、虛假脱貧。經過多年艱苦努力,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2020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佈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但據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存在致貧風險。目前,一些地方出現了工作重點轉移、投入力度下降、幹部精力分散的現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屢禁不止,“數字脱貧”“虛假脱貧”已成為高度關注的“焦點”。脱貧攻堅要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打一整套組合拳:合理確定脱貧目標;改進考核評估機制;加強檢察監督;開展專項巡視;實施掛牌督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推動減貧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等等。

二、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詮釋和宣介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是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而言的政治經濟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於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大特點,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制度最有力的詮釋和最有效的宣介。

一是體現了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打贏脱貧攻堅戰,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必須堅決拔除的“釘子”和攻克的“堡壘”。習近平總書記對打贏脱貧攻堅戰十分牽掛,2015年以來召開了7個專題會議,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步步深入,紮實推進,成績斐然。目前,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户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貧困羣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

二是體現了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進、更科學的社會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當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脱貧。打贏脱貧攻堅戰,就是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挑戰,鏖戰300天,啃下硬骨頭,確保宣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貧困地區人民羣眾一個也不少,同樣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三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羣眾帶來更多獲得感;要求黨的領導幹部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始終懷着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氣,傾聽羣眾呼聲,反映羣眾訴求。打贏脱貧攻堅戰,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貧困地區人民羣眾擺脱貧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快步前進。

三、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對中國減貧模式的守正和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億萬人民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讓3億多農民獲得土地,顯示了根除長期以來致貧的制度優勢。但由於生產低效,廣大農村羣眾生活仍然艱難。改革開放後,中國脱貧攻堅逐年換擋提速,成功走出一條“以守正制度優勢為標誌、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主線,以創新扶貧模式為手段、以貧困人口全部脱貧為目標”的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一是壯大的經濟實力為脱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脱貧攻堅,發展是硬道理,做大蛋糕是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為打贏脱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1980年,中國政府設立“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財政扶貧開發正式起步,至1984年累計支出29.8億元。1985~1993年,發佈《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開發式扶貧邁上制度化軌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扶貧資金201.27億元,年均增長16.91%。1994~2000年,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財政扶貧資金531.81億元,年均增長9.81%。2001~2010年,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財政扶貧資金1440.43億元,年均增長9.4%。2011~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898億元,年均增長14.5%。2015~2018年,進入脱貧攻堅期,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地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044億元。自1980年至2018年,中國政府共為扶貧投入財政資金7145.31億元。

二是獨特的體制優勢為脱貧攻堅打開了廣闊前景。脱貧攻堅,全國一盤棋;全面小康,決勝在合力。在實踐中摸索形成的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成為脱貧攻堅的獨特優勢。基本做法是:在完善省際結對關係基礎上,着力推動縣與縣精準對接和縣以下結對幫扶探索,動員東部地區各界力量積極參與脱貧攻堅工作;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着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等方面精準發力,既注重增加就業、拓寬合作領域,又加強對基層幹部、致富帶頭人的培訓,通過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深刻轉變。實踐證明,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三是完備的組織體系為脱貧攻堅提供了可靠保證。黨的領導是脱貧攻堅最大的政治優勢。完備的黨組織體系是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可靠保證。堅持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層層簽訂責任書,嚴格落實責任制。脱貧攻堅任務重的省區市的黨政一把手向中央簽訂脱貧攻堅責任書,落實政治責任。突出縣級指揮部建設,強化縣委在脱貧攻堅中擺佈好、協調好方方面面工作的領導能力,練就造福一方的本領和才幹。着力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真正把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願意為羣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幹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選派到貧困村工作,切實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向貧困村派出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加強一線扶貧工作力量,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户都有幫扶責任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把脱貧攻堅任務落實到“最後一公里”。

四、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對革命老區人民的崇敬和回饋

沒有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就沒有新中國的建立。中國人民沒有“站起來”的揚眉吐氣,就沒有“富起來”“強起來”的光榮與自豪。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忘記那些在革命戰爭年代保護了革命火種、壯大了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犧牲的老區人民。

一是老區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這些犧牲和貢獻永遠鐫刻在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要永遠珍惜、永遠銘記老區和老區人民的這些犧牲和貢獻,繼承和發揚老區和老區人民的光榮傳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前往貧困地區調研考察,從河北阜平到湖南花垣,從甘肅東鄉到貴州遵義,從江西井岡山到安徽金寨,從寧夏固原到山西呂梁……幾乎走遍了全國最貧困的地區,腳步從未停歇。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就是要解決老區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突出問題,幫助老區貧困人口脱貧致富。

二是全面小康不能落下老區人民。革命老區由於交通閉塞、資源稟賦較差、產業結構單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地質災害突出頻發、生態環境保護任務重,農户家庭經濟基礎差、受教育程度低等等諸多原因,其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貧困情況較為突出。長期以來,革命老區的貧困問題,始終牽動着每一代黨的領袖的心,成為黨中央謀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壓在各級黨和政府肩頭的千鈞重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精準脱貧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習總書記強調:“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脱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既定的目標。時間不等人,必須與時間賽跑。今天,我們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就是要確保貧困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人民羣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三是中國夢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中國夢關乎着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凝聚了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個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的夢想,是億萬人民世代相傳的夙願,每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創造者。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貧困是實現中國夢道路上的“攔路虎”,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羣眾。建設富強民主和諧文明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直面貧困問題,勇於對貧困宣戰,迎難而上。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就是要在重塑和弘揚追求真理、堅定信念、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老區精神中,助力老區人民實現幸福夢。只要我們立下愚公移山志,把責任扛在肩上,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鋭意進取,精準發力,就一定能夠打贏這場脱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五、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是對世界減貧事業的擔當和貢獻

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消除貧困,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世界性難題。身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中國在奮力消除自身貧困的同時,沒有忘記其他貧困的國家和人民,主動承擔國際減貧責任,履行國際減貧承諾,參與和推動全球減貧合作,對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是人口大國,佔世界人口約2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人類減貧事業的重要成員。中國好,世界才更好。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採取各種措施開展扶貧減貧工作,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減貧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中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獲得世界高度讚許。正如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在2018年北京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上所言:中國的發展已經讓數億人口遠離貧困,而且中國正致力於在2020年徹底消除國內的極端貧困。所以這是中國對世界減貧事業最大的貢獻。除此之外,中國面向非洲國家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採取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政策,是中國對減貧事業的另一大貢獻。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這已被歷史的實踐特別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現實所證明。貧困是動盪的根源。消除貧困,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世界性難題。共同發展,符合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國在奮力消除自身貧困的同時,主動擔當作為。通過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倡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推動建立了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減貧交流合作關係,有效促進了全球範圍內的減貧合作與共同發展。其中,中國不僅在消除飢餓與貧困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先後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極大幫助。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中國主動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分享減貧經驗。只要各國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兼顧別國發展,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深刻認識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 篇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會議、重大場合,反覆強調脱貧攻堅,多次就脱貧攻堅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脱貧攻堅重要性的深刻闡述,指引我們更充分地認識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信心決心和工作主動性。

從歷史維度看,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國的濟貧歷史同樣久遠。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的觀點和論述。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古代中國逐漸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為基礎的慈善傳統,開展了以個體、鄰里、宗族、會社、機構及政府為主體的慈善救助行為,為近現代中國慈善救助事業發展奠定了思想和實踐基礎。近代以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人士提出民生和社會救助思想,倡導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國國家社會救助制度的雛形。但是這些努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普遍處於絕對貧困狀態的現實。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從黨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天下勞苦人民謀幸福的目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消除貧困奠定了制度基礎。1978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進程。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改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標誌着中國開始啟動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1993年以來,國家開始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據現行貧困標準全國還有近億農村貧困人口,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依然任重道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任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脱貧攻堅戰。脱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黨的十九大對脱貧攻堅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脱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動、更紮實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確保堅決打贏脱貧這場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3年後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脱貧攻堅目標,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從政治維度看,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打贏脱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充分彰顯。一大批黨員幹部深入基層發動羣眾,以精準扶貧新理念,為貧困羣眾辦實事、好事,幫助貧困羣眾擺脱貧困,改變貧困現狀,以實際行動迴應羣眾的基本需求,通過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採取宣傳引導、政策激勵、典型示範、村規民約等多種方式,把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不斷增強貧困羣眾在參與中的主體感、獲得感,促進他們傳統觀念的改變。這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充分體現,必然使黨羣關係、幹羣關係更加密切,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打贏脱貧攻堅戰成為培養錘鍊幹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貧困村和羣眾一起脱貧攻堅,是培養鍛鍊幹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貧攻堅各種政策的落實,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具體支撐。第一書記、駐村幹部不僅有事幹,而且有條件幹事、幹成事,這對於年輕幹部是非常難得的鍛鍊機會,對於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無疑是有價值的。把幹部鍛鍊培養和脱貧攻堅結合起來,把真正能幹的幹部派下去,若干年後,這些幹部中就會出現一批對鄉村有感情、懂農村、懂農民的國家治理骨幹,這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脱貧攻堅的重要價值體現。

打贏脱貧攻堅戰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脱貧攻堅對整個社會扶貧濟困氛圍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營造更和諧的發展氛圍,都是重要抓手和載體。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部地區在支持西部地區減貧發展的同時,拓展了自身發展空間,彰顯了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中央國家機關單位定點扶貧,不僅為定點幫扶縣帶來資金項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和新市場,而且定點扶貧成為中央國家企事業單位幹部瞭解農村、密切幹羣關係、培養鍛鍊幹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廣泛動員民營經濟、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脱貧攻堅,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扶貧濟困的情感,在幫扶中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打贏脱貧攻堅戰是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新時代脱貧攻堅展現了我國貧困治理體系的巨大價值:以實施綜合性扶貧策略迴應發展中國家扶貧問題的複雜性和艱鉅性;發揮政府在減貧中的主導作用以迴應全球依靠經濟增長帶動減貧弱化的普遍趨勢;我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經過大規模實踐檢驗的自上而下、分級負責、逐級分解與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評議相結合的精準識別機制,為有效解決貧困瞄準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科學方法。脱貧攻堅不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而且成為全球反貧困事業的亮麗風景。

從發展維度看,打贏脱貧攻堅戰是我國發展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

全面小康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關鍵取決於脱貧攻堅戰能否打贏。沒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底線任務不能打任何折扣,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承諾不能打任何折扣。如期完成脱貧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底線目標。只有脱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解決好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滿足貧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才能凸顯全面小康社會成色,讓人民羣眾滿意、國際社會認可。

黨的十八大以來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853萬人,減貧幅度達到70%,年均脱貧人數1370萬人,是1994年至2010年間年均減貧人數的兩倍多,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高強度集中投入,促進了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條件的明顯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明顯提升,變化之快、變化之大前所未有。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迅速發展,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生態扶貧、易地搬遷扶貧、退耕還林等明顯改善了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奠定了實現生態保護和扶貧脱貧有機結合的基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退出等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實施,明顯提高了貧困地區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打贏脱貧攻堅戰,不僅要在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使他們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全體人民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礎。

從治理維度看,在脱貧攻堅戰中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脱貧攻堅制度體系成為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論述的重要內容,是對傳統扶貧開發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脱貧,以改革為動力,創新扶貧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了中國特色脱貧攻堅制度體系。

中國特色脱貧攻堅制度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責任體系。加強黨對脱貧攻堅的全面領導,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中西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脱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貧困縣黨委和政府承擔脱貧攻堅主體責任,黨政一把手攻堅期內保持穩定。強化東部省份和中央各單位脱貧攻堅責任。

二是政策體系。圍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央各部門和各地區相繼出台和完善“1+N”的脱貧攻堅政策舉措,打出政策組合拳。

三是投入體系。確保扶貧投入與打贏脱貧攻堅戰要求相適應。扶貧資金由過去的中央財政投入為主,轉變為中央、省、市縣投入“三三制”局面,金融資金、社會資金成為新的投入渠道。出台扶貧小額信貸和扶貧再貸款政策,加強保險扶貧、資本市場扶貧和土地政策支持等。

四是工作體系。開展建檔立卡,摸準貧困底數,着力解決扶持誰的問題;組織駐村幫扶,增強一線力量,着力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實施“五個一批”,推進分類施策,着力解決怎麼扶的問題;制定退出辦法,嚴格考核評估,着力解決如何退的問題。

五是動員體系。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堅。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化細化中央單位、軍隊和武警部隊定點扶貧。動員中央企業開展“百縣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動員民營企業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確定10月17日為國家扶貧日,設立全國脱貧攻堅獎和全國脱貧攻堅模範,建設中國社會扶貧網,不斷完善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

六是監督體系。對各地開展脱貧攻堅督查巡查、民主監督,中央巡視把脱貧攻堅作為重要內容,加強紀檢監察、檢察、審計、財政等部門和媒體等監督力量的合作,改進督查巡查辦法,確保監督工作質量。七是考核體系。出台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辦法、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考核辦法,組織省際交叉考核、第三方評估、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和媒體暗訪,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

這套體系的建立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具有鮮明的創新性、科學性、指導性,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打贏脱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明確責任、盡鋭出戰、狠抓實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羣眾堅定信心、頑強奮鬥,萬眾一心奪取脱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