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旅遊發展心得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7.45K
創新理念 實現三十年旅遊發展  

凝心聚力 摘得“世遺”桂冠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總規劃面積376平方公里。1982年11月國務院首批公佈五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改革開放三十年,五台縣在發展五台山旅遊經濟的實踐中,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羣策羣力,同心同德,破字當頭,立竿
見影,大膽探索出三十年的旅遊改革創新和三十年的發展成就。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解放思想的空間有多大,現代旅遊發展的潛力就有多大;
改革創新的力度有多大,現代旅遊開發、經營、管理的變化成效就有多大。  

1、創新思路,優化環境,甩掉封閉落後、貧窮自守,實現旅遊產業化、經濟增長點。  

改革開放三十年,縣委、縣政府和景區黨委、政府堅持擴大開放引進,立足旅遊資源優勢,在縣區一體化管理體制的成功運作下,進一步理順旅遊開發、經營、管理體制。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原則,五台山旅遊從改革起步階段到加強旅遊環境建設,加快完善旅遊產業體系,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進旅遊改革開放,取得了階梯式、跨越式發展的速度和不可估量的成就。  

從1982年,縣委、政府提出“採用用材林、經濟林、風景林協調佈局的辦法,對五台山旅遊區進行重點綠化”到1985年五台山正式對外開放,五台山旅遊管理、保護及開發邁入良性發展軌道。1990年旅遊接待國內外遊客達到51萬人,據統計,比1985年增長20%,社會總收入2600萬元,外匯收入164萬元。“九五”期間,全縣確立旅遊業為做強做活經濟七大支柱產業之一。“十五”期間,縣委、政府和景區黨委、政府圍繞五台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題,以大旅遊、大市場、大發展為目標,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保護、適度開發、永續利用”方針,協調推進申遺、整治、促銷、建設四大重點,加大全縣旅遊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力度。2019年7月至今,圍繞五台山申遺目標的順利實現,全縣上下,齊抓共管,同心協力,全力抓好拆遷安置、環境整治、植被恢復、服務基地建設等重點工程,穩步推進五台山申遺進程,五台山旅遊業處於蓬勃發展上升期。2019年五台山接待國內外遊客281.02萬人次,其中入山收費人數102.09萬人次,旅遊收入14.05億元,財政收入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14元,旅遊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當地居民收入的一項戰略產業。今年6月26日,五台山以文化景觀入列《世界遺產》名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接軌國際化視野,以世界遺產品牌戰略的眼光,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營銷,高質量管理,着力打造國際一流旅遊觀光目的地。  

2、立足全縣,統籌規劃,突破朝山拜佛、單一型旅遊,形成眾星拱月、多元化大旅遊格局。  

改革開放三十年,五台山是我國惟一一處漢傳、藏傳佛教並存的佛教聖地,集佛教文化與古建築於一體,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和文化成就集大成者,底藴深厚。改革開放初始階段,五台山是以梵宮琳宇構成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羣而著稱,歷經三十年,來五台山觀光旅遊、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五台山佛教文化氣脈延續不斷。以佛教文化底藴為支撐的五台山,現有寺院68座,從使用功能來講,五台山寺廟建築羣正符合了世界文化遺產對真實性的要求。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認為,五台山遺產保存和保護管理狀況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決定將五台山佛光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南山寺、龍泉寺、普濟寺10個景點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精髓和魅力,旅遊是發展文化的載體、傳播渠道。以佛教文化為主體的五台山先天資源品牌,不拘一格,兼收幷蓄,涵蓋自然景觀文化,包容革命紅色文化,凸顯文化多元格局,打造開發多種參與性強、趣味性高,具有五台山特色的現代旅遊元素髮展格局。在十五期間,縣委、政府超前謀劃,整合開發旅遊資源,明確提出山上山整體開發,下一盤棋發展的思路,聯動發展,激活全縣“眾星拱月”式的各文化旅遊景點,着力打造全縣大旅遊格局。編制完善《全縣大旅遊格局總體規劃》。設計推出以佛光寺、南禪寺為重點的佛教旅遊精品路線,以西龍池、五龍池、南樑溝、駝樑等自然景點為重點的山水風光精品線路,以徐帥故居、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和毛主席路居紀念館五大紅色基地為核心的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以西龍池電站為代表的工業、自然景觀旅遊景點,加大清水河旅遊沿線百里文化長廊創建和通道綠化工程的力度,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宗教文化旅遊、自然風景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紅色旅遊、工業旅遊、鄉村旅遊等為一體的現代綜合旅遊目的地體系。今年,各鄉鎮新上構建大旅遊格局項目21個,總投資13億元,主要有投資963萬元 的徐帥紀念館項目,投資1224萬元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新展館建設布展項目,投資500萬元的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布展和全民抗戰紀念碑建設項目,投資2000萬元的駝樑索道項目,還將上馬投資4000萬元的石咀射虎川民俗度假村項目。這些項目建成之後,必將為全縣大旅遊格局增添新的亮點。  

3、加強保護,拆遷整治,改變商業
化、城鎮化、人工化,定位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佛教聖地。  

改革開放三十年,五台山在發展旅遊的進程中,一度拋棄了佛教聖地、清涼勝境的定位,過度開發使得五台山淪為了商業氛圍濃厚的高山鬧市,旅遊秩序較為混亂,黑導遊屢禁不絕,遊客投訴事件時有發生。為保護五台山的“佛國”氛圍,加快“申遺”步伐,針對商業化、城鎮化、人工化現象太過嚴重的問題,2019年10月,縣委、政府和景區黨委、政府開始對五台山核心景區實施大規模拆遷工程,於是,返璞歸真、正本清源成為五台山的頭等大事。  

2019年10月,五台山核心景區開始進行大規模拆遷,幾年間,景區周邊近600平方公里得以綜合整治,不符合遺產要求的10平方公里建築被拆除,此外,當地政府還對5個台頂、11座寺廟進行了文物保護與修繕,新建環保等各類監測站20餘處,最大限度還原了五台山的“本真”。景區二期預計2019年底完工,拆遷包括核心區的5個台頂、21個單位、12個村莊,拆遷面積逾40平方公里。據瞭解,包括申遺工程費用在內,五台山景區兩期拆遷費用累計達到14億元。至目前,旅遊服務基地的移民商住區工程、河道治理工程、道路主幹道一期工程、供水一期工程和南線簡易山門工程等五項工程等五項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建設的遊客中心、展示中心、停車場和旅遊市場等十項工程都進入掃尾階段。同時,恢復植被面積402000平方米,基本實現了遊覽步道、觀賞廣場、服務設施相點綴,山體綠化、農田景觀、寺廟綠化相協調,鄉土樹種、觀賞植物、風景樹木相搭配,突出寺廟建築,再現了原生態的歷史風貌,對世遺專家考察沿線和視線範圍內的大小廣告牌和違章建築的拆除、牆體的改造,基本實現了修舊如舊,並對景區內公路沿線進行了綠化美化,公路沿線基本形成了大樹加草坪、灌木加點綴的風景格局。唯此,大手筆地投入,大刀闊斧地拆違整頓、旅遊後勤建設,五台山完成了由高山鬧市向清淨佛國的精彩轉身,五台山遺產保存和保護管理狀況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肯定,五台山作為文化景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次大規模的整治和修繕,讓五台山的僧人和當地居民意識到文化遺產不光是廟宇,還有周邊的人文景觀和環境保護建設。  

4、亮出品牌,瞄準目標,鞏固國內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榮登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  

改革開放三十年,縣委、政府和景區黨委、政府從制約旅遊發展的瓶頸和障礙上入手,大力創優縣域環境,打響優勢品牌,形成經濟“凹地”,贏得戰略主動,使五台山成為集旅遊、文化於一體,名副其實的國內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大力發展現代旅遊,立足旅遊產業與社會、經濟、文化與自然的交叉點,推陳出新,創意發展,充分展示和弘揚五台山旅遊文化,在鞏固中發展,發展中鞏固建設五台山品牌地位。隆重舉辦六次佛教文化節和二十屆國際旅遊月活動,擴大了國際佛教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成功推出五台山僧穀風情年系列活動,以五台山區獨特的民俗風情為賣點,吸引眾多遊客在冰天雪地之中慕名而來,創造了良好效益,五台山日益成為五台縣藉以騰飛、無可替代的羽翼與王牌。  

近年來,五台山科學規劃、拆遷整治、申遺工程建設,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餘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形成了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今年6月26日,五台山以文化景觀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成功與世界的接軌,提升了國際知名度。世界遺產等於為五台山打開了巨大的國際旅遊市場,標誌着五台山旅遊業發展進入國際化視野。  

五台山摘得“世遺”桂冠,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下一步,縣委、政府和景區黨委、政府縣將認真研究、落實世界遺產委員會及其諮詢機構關於五台山保護管理的重要建議,進一步借鑑其他世界遺產地的先進經驗,加強和改善五台山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使其得以妥善保護,流傳永續。申遺成功,後續工作責任更大。只有全力加快五台山新增配套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和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建設,全力挖掘旅遊資源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品位,才能讓海內外遊客在五台山旅遊,不再只是看大山、逛大廟、朝大佛、睡大覺,而是真正體味到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歷史底藴、文化內涵和旅遊情趣。

地方旅遊發展心得體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