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7W

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這本書值得大家一閲,通過反覆品讀中,是不是都有不少的讀後感寫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5篇

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1

本來以為讀這些理論的著作會有點枯燥,但是隨着深入閲讀,我被書中那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從這本書中,我覺得自我有以下收穫:

1、讓我避免今後再上一些小商小販,傳銷者的當,學到了一些對付他們的技巧。

書中銷售商、募捐者的一個個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結舌,眼界大開。從這些案

例中忽然發現自我是一個很容易上當的人。例如,每次買衣服,總是大包小包的回來。主要原因就是經受不住商家諸如這件衣服很合身之類的勸説;或者在買了外套以後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貴很多的外套都買了,也就不在乎多買一件毛衣了。這些例子在書中的第一章——影響力的武器中就能夠找到。咱們不必動腦筋去權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難的決定。讀了這本書以後,不敢説以後再也不會上當了。但我想必須程度上能讓自我更理性的消費,每次消費之前能讓自我更好的思考。

2、學到了增進與同事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

與同事的相處與溝通方面,我覺得書中的第二章——互惠對我的啟發比較大。

事實上,我發現身邊的很多同事都已經在用這種與人相處的技巧了。比如,辦公室中的同事經常會互相幫忙。在對那個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時,當他真有什麼事情請你幫忙的時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絕了。書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幫忙自我與學生更好的溝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覺得還是和學生持續一致。例如要批評孩子之前,先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的……你此刻必須也很難過、後悔……,然後讓學生主動説出自我的感受,認識到自我的錯誤。當然在於孩子交談之前,也能夠和傳銷人員一樣,先問上一句:你這天感覺好嗎?高興嗎?以消除孩子的緊張感。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師培訓的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

3、必須程度上學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邊讀邊想讀後感該從哪個角度入手,總是想把書中的資料與教育聯繫起來,但似乎總也聯繫不上。但最後,還是從書中找到了一些與教育沾邊的片斷。例如在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一個很誘人的玩具。他發現,要讓一個小男孩暫時順從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脅孩子們説,只要玩這個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時候,沒有一個小孩子敢去玩。但6個星期之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試驗,他只是對孩子説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好玩這個玩具,正因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

6個星期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沒有玩這個玩具。當然,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是很堅信,第二次試驗中,弗雷德曼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去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後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個性是當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想法的時候。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又啟示。例如進行行為規範教育的時候,咱們可不能夠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同類孩子正確的行為規範的錄像,而不是純粹文本的説要怎樣做,或者背行為規範。

總之,讀這本書對我來説還是很有用的,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就應多看看這些教育類的著作,提高自我的理論水平,用理論去指導實踐,能夠少走很多彎路。

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2

很高興繼續與大家分限自己的心得,這段時間博客上文章的目標是--意志力。我會寫一部分跟意志力有關的文章來展視我的看法和觀點。

《影響2》這本書在學習方面帶來給我不少的新的想法和心得。特別是第5章,我把這章的主要內容摘錄一下,非常推薦你自己閲讀一遍這章。

1、每個人都有希望

基因並不像學者者過去認為的那樣,對人的體能、思維靈敏度,甚至自律能力起決定性作用。學者及哲學學們一直以來所説的基因天才或終身的性格特點是後天習得的,就像人們學習走路、説話或吹口哨一樣。

這意味着你可以改變現狀,就能夠養成德韋克所説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只是尚未找到正確的方法去發揮它

注:“成長型思維模式”: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並不認為自己失敗,而是不斷嘗試使用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種人雖然先天能力並不是非常突出,但往往能在後來取得更大的成就。

2、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源於技巧

書中以中著名的糖果實驗為例。1965年,米契爾博士和艾伯特 班德拉進行一項研究。在多次觀察中發現,將不能推遲享受的孩子們和懂得如何推遲享受的示範人員放在一起。不能推遲享受的孩子們可以通過觀察成功者來效仿這些行為。實驗得到結論,推遲享受者更善於抵制短期誘惑。他們不僅僅是繞開誘惑;他們運用具體、可學習的技巧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關注獲得第二塊糖果的長期目標,而非眼前短期的享受。

3、大多數技巧源自練習

心理學家安德斯 埃裏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任何領域的佼佼者之所以使同行相形見拙,是因為他們非常注重“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

“熟生成巧”的前提是有正確的練習法。但裏克森主張,取得傑出成就的人之所以成功,依靠的就是細心而有指導的練習,也就是有技巧的練習,除此別無他法。他的研究顯示,超凡的技巧、不凡的成就、社會精英的地位,並不是由基因決定的;而在於是否能夠通過“刻意練習”提高自己的技能。

例如,埃裏克森描述了花樣滑冰運動員在冰上的不同訓練;有望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選手們要不斷練習他們尚未掌握的技巧;滑冰俱樂部孤人則相反;他們練習已經掌握的技能;業餘滑冰者可能會有一半的時間在滑冰場和朋友聊天,而根本不練習。簡單來説,花同等時間滑冰的滑冰者,由於他們不同的練習方法,最終取得的成績也各不相同。在埃裏克森的研究中,這一發現適用於任何一種技能,包括記憶複雜的清單、下棋、比賽拉小提琴以及學習各種現有的運動技能等等。它也適用於一些較複雜的活動,如演講、與人相處、進行談判等等。

通過刻意練習提高成功,不僅僅適用於花樣滑冰、下棋和學習小提琴等活動,而且適用於與同事相處、激勵團隊成員改善質量標準、情感交流、以及細膩、敏感的人際交往等。

我們之所以面臨許多重大而頑固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缺乏技巧(這又源於缺乏刻意練習),而不是源於基因的優劣、缺乏勇氣或性格缺陷。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自律能力是一種性格物質,傑出的成就源於天賦,而實際上它們增均源於一種能力,即正確的練習具體技巧的能力。學會練習正確的行動,就能學會抵制各種誘惑,學會與上司的談話不再尷尬。

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3

組織動機:設計獎勵機制

1、 我能接受任何批評,只要它是未經修飾的讚美。藝術家諾埃爾考沃德

2、 外在獎勵是第三選擇

善意卻適得其反的獎勵不勝枚舉。它們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人們總是將獎勵作為首選鼓勵策略,以影響行為。

在合理得當的變革努力中,獎勵應排在第三位:首先將關鍵行為與內在滿足感相結合;然後努力獲得社會認同;最後才會考慮選擇外在獎勵以激勵行為。如果你不謹慎地遵循這個順序,很可能會失敗。

馬克萊伯博士(Mark Lepper)及其同事研究發現:孩子在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時(玩最喜歡的玩具)得到獎勵(最喜歡的點心)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實驗對象一旦得不到獎勵,不但不會更積極地從事該活動,反而會減少活動的次數。

過度辯證假説(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認為:如果人們因做自己本來就喜歡的事情而獲得獎勵,他們會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它。想到自己的行為,人們意識到自己會從這種活動中得到獎勵,因而產生質疑,如果事情本身有趣別人為什麼提供獎勵?因此,人們從因為興趣轉而因為獎勵而行動,一旦獎勵取消就會減少從事該活動。

3、 明智地採取激勵措施

保證所給的獎勵及時、令人滿意且與關鍵行為緊密相連。一旦你這樣做,獎勵即使非常小,也能幫助人們解決一些頑固的長期存在的問題。

如問題少女收容所的試圖自殺率顯著上升,通過激勵方案:被收容少女如果試圖自殺,那麼她在接下來的一週內就不能看電視,試圖自殺率頓時下降為0;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常旅客對航空里程累積的熱衷。

4、 正確的行動越少越好

提供外在獎勵時,如果你已夯實了之前的動機源頭的話,獎勵通常並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是禮物背後的意義而非禮物本身。獎勵往往具有象徵意義,它會激發許多重要的社會力量,而遠遠高於獎勵自身的表面價值。

如果你滿懷個人動機和社會動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象徵性的獎勵具有很大的價值;如果你沒有這些動機,外在獎勵則會成為一種嘲笑和諷刺。

微小的獎勵與關鍵行為密切相關,並能規範關鍵行為。

5、 獎勵關鍵行為而不僅是結果

對於複雜的任務,最好分解成一個個較小、可實現的目標,並不斷對行為的改進予以嘉獎;不要等到人們實現了驚人的成就時才給予獎勵,而要對行為上的任何小進步都進行獎勵。

獎勵正確的結果和行為:有時候結果看上去好卻可能是不正當的行為造成的,如果只獎勵結果如產量則可能喪失更重要的如質量;因此,如果不觀察人們的行為,貿然獎勵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只獎勵關鍵行為:人們可以控制行為,市場變化以及其他外部變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於是,影響力大師們不斷觀察並獎勵支持重要的關鍵行為。今井正明的《現場改善》一書着重指出,日本人認為獎勵付出和努力很重要,結果並不重要。

警惕分裂性的激勵措施:人們往往對自己發出的信息不聞不問,於是總是心口不一,不知不覺地獎勵了錯誤的行為;許多組織都有一套完善的獎勵機制,但由於設計不當,只會使人們產生錯誤的行為;當行為出現混亂時,很可能是你自己設立的獎勵機制引發了問題。

6、 懲罰

做出明智的選擇:懲罰遠不能保證產生積極強化的效果, 也許會減少之前錯誤發生的可能,但只是暫時現象,而且結果無法預期,也許人們會在暫時地壓抑後故態重萌或刻意反抗;懲罰在使用無度時,還會帶來有害的情緒問題,如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對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

懲罰之前給予警示:利用懲罰而無需把握分寸的一種方法就是給你試圖影響的人以警示,亦即給予明確的警示,讓他們知道如果繼續朝錯誤的方向發展,將面臨哪些消極後果,但這時不要予以懲罰。如果他們不再有不良行為,那威脅警告既發揮了效用,又使他們無需承擔實際的後果。

警示無效實行懲戒

組織能力:改變環境

1、 你是你所處環境的產品。所以,請選擇最有利於你朝着自己目標發展的環境。從環境的角度審視你的生活。你周圍的事物是否有助於你獲得成功?還是會阻礙你的發展?企業家克萊門特斯通

2、 通過改變環境,而不是改變人,從而達到持久的改善效果。

3、 很少有人會想到通過改變物理空間進而改變人們的行為。我們一看到別人有錯誤的行為,就希望改變他們,而不是改變他們的環境。我們只顧及事物人為的一面,完全忽略了細微卻強大的因素的影響,如一個房間的大小、一把椅子的高矮等。我們沒有充分利用環境,有兩個原因:

我們往往忽視了環境中強大的因素;

即時我們意識到環境的影響,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對。

4、 喬治凱林的破窗理論:混亂的環境會發出無聲卻強烈的信息,鼓勵反社會行為。一個沒人修理的破窗,表明沒人負責也沒人在乎,這種小問題會引發更多的混亂行為,包括暴力行為。

5、 如何利用環境來提升影響力:

注意觀察,提高覺察力;

目視化管理讓無形的因素變得清晰可見

信息會影響行為數據流的重要性:

a) 依靠數據來改變人們的認知地圖,避免表徵直覺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b) 收集和發佈任何數據的唯一目的就是促進加強關鍵性為

空間最終要塞

a) 鄰近性指的是物質的相鄰性,對非正式接觸和最終合作影響巨大

b) 距離使人們疏於互動,喪失非正式接觸的機會,甚至引發仇恨。

6、 讓事情變得簡單

聰明的生物都會使用工具因為聰明的生物會努力尋找方法讓艱鉅的任務變簡單

影響力大師不會一味地尋找方法鼓勵人們繼續從事平淡、痛苦、危險或厭煩的活動,相反,他們會去改變事物,使人們更容易實踐正確的行為(如同猿猴使用木棍招引螞蟻一樣),而且,也會利用事物讓錯誤的行為更難執行(防錯)。

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4

每次讀心理學着作,都會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鳴。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不被關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讀《影響力》,學會了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許多道理。

書中曾講到這樣一段話:從某種意義上説,當一種機會變得越來越難得時,我們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經獲得的自由是讓我們深惡痛絕的事。人們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強烈願望,基於這種願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論:當人們的自由選擇受到限制或威脅時,維護這種自由的願望就會使我們更想擁有這種自由(以及與之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因此,當越來越嚴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通過更卓絕的努力對這種妨礙做出反抗。

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夠了解“心理抗拒”理論,就會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搭建更多的發展平台,不讓發展成為緊缺的資源,大家就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非急功近利。所以為孩子搭建平台設立機制是很關鍵的,雖然孩子的發展不均衡,每個人的長處也不一樣,但當機會多到可以充分選擇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找到成功的點。每一個孩子都是待開發的寶藏,關鍵就看我們是不是掘寶人。

當我們遇到很緊急的情況時,越急躁做出的決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會説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做出讓人難以置信的事。而我們若採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能靜下心來對前因後果做一個梳理,相信此時的發言和表態就會慎重得多。管理大師德魯克以及斯隆都説過,在面臨人事決策時,即使時間再緊張,立刻決策的要求再緊迫,也同樣要冷靜24個小時,往往24小時以後,氣象就大不一樣了。

在承諾和一致一章中説道: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我們會採取某種行為以證明我們之前所做的決策。如果讓孩子將自己承諾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那麼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寫下來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學生的一句承諾可能就是對自己的一種約束,當然承諾若是在學生自願的情況下提出那約束力就更強。

在公開場合的承諾不僅會對承諾人一種無形的監督,還會影響到參加的每一個人。教育中我們要善於使用承諾和一致的原理,創設莊嚴的氛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承諾並記錄下來,或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當然,寫給自己一封信是對自己的承諾,告訴他人自己要做什麼,也是一種承諾,把承諾變成一種激勵,就會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

靜心品讀,相信還有新的收穫。

2022最新讀《影響力》有感5

高中三年沒接觸過一本課外書,浸淫在大學聯考的氛圍裏。真的感受到了一項技能(尚且把讀書看做一項技能),需要持續不斷的精進和練習才能接近正常水平。任何一種能力,只要放上一年不去接觸,幾乎會歸於零。很不幸,我的這項技能已經快失去了。

小時候有個習慣,就是邊吃飯邊看書。並不是廢寢忘食,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要佔用,而是類似於今天吃飯時看看劇一樣,純粹覺得乾巴巴吃飯沒什麼意思。在電子設備還沒有普及起來的初級教育階段,吃飯期間配上輔助娛樂,我已經站在了時尚的風口浪尖了。

這項吃飯期間的娛樂活動總是被父母無情的制止。就好像“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一樣,為了制止而制止,但是除了蹭髒書,吃飯看書有什麼不好,現在也沒個所以然。好在我還算倔強,沒有改正,所以僥倖多看了兩本,而且每本書讀了三四遍吧,就像現在吃飯,還是會抱着看過三四遍的劇看。但高中這個習慣終於還是沒能繼續。

言歸正傳,談談《影響力》這本書。翻它的時候是從前到後依着順序看的,沒有了當初那份悠閒的心境,反而多了幾分急功近利了。其實多讀幾遍再寫更好,可好久沒寫過讀後感了,很希望寫點什麼。

羅伯特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或者是在小販、籌款商那樣的運營者那兒吃虧欠。以此為切入點,開始研究順從心理學。他發現了一些心裏原則,這些原則影響了人們順從一個要求的傾向性,並構成了影響力武器最核心的要素。利用這些原則,順從業執業者就有了左右人們行為的力量,有人成為了這種力量的受害者,當然也有人受益。

這五項原則分別是: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互惠原則:我們應該儘量以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去報答別人。簡單地説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加以回報。這本身是處在社會生活中的人一種正常的反應,讓我們以德報德,學會感恩。但是有人利用了這一點。他有求於你,於是帶着這種目的給你饋贈,在你接受之後又向你提出要求。為了避免內心的譴責和道德的.壓力,你會被迫同意對方的要求。

承諾和一致:當你對某事有了自己的態度或判斷,你會更傾向於選擇相信。比如思聰的微博抽獎,當你沒有參與時不會覺得身邊任何一個人有機會中獎,但當你參與時,卻非常相信自己會是那個幸運兒。也就是説,在承諾和一致原則的影響下,你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社會認同:人腦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會在已經證明過得事實上投入大量時間。中國有個成語叫衣冠取人,雖然本意是指以外在評判別人是一種膚淺的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衣冠取人是一套很有效的評價體系——那些成功者無不是整潔乾淨,神采奕奕的。再比如去外面吃飯,你會傾向於選擇那些人多的店,因為你會下意識認為這是一家很受歡迎的店。但利用這一點衍生出了一個產業叫“飯託”。在其他方面,居心不良者也會用這個原則欺騙你。

喜好:就是人們利用你的喜歡從你身上獲利。我們更喜歡那些外貌好看、與你有相似性、與你接觸或者合作較多或者恭維和讚美你的人。於是這些人也會影響你在生活中的某些行為。

權威:權威的力量是強大的,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的也會在權威的命令下幹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

稀缺:正常情況下,珍貴的東西必然不多。而稀缺原理就會利用失去一種東西的可能性來激發我們的行動力。出去購物時經常有店員告訴你,這件衣服是我們店裏最後一件,今天不買,明天可能就被人買走了。聽到這些話,如果面對一件你很心儀的衣服,你可能會下買的決心。或者在一段關係中,你追得越緊,對方跑得越快,反倒是你不怎麼緊追不捨,你就拿得越穩。

大多數情況下,即時的判斷是好事,因為這已經被無數人驗證過。況且人腦這台精密的儀器不太可能在一些小事上重新判斷。正是利用人腦的這一弱點,好的或者壞的影響力被施加到了你的身上,所以我們更需要學習和判斷。

但這絕不是一本關於陰謀論的書。人腦的某些一觸即發的反應可以被很好的使用,也正在被很好的使用。但倘若有人利用這些弱點損害我們的利益,這是不能被允許的。

《影響力》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