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關《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9W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的著作,是一部講述的溝通技巧的一部優秀的書籍,很適合不懂溝通技巧的人看,看完後你有什麼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有關《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最新有關《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不知不覺已經讀過兩本書了,跟着精進小組一起前行了兩個月了!今天讀了《非暴力溝通》深有感觸,覺得這本書太適合我了,我就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會溝通,不會説話,説話性子急,有時候不等別人把話説完就發火。看了《非暴力溝通》,儘量學着溝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這裏動動,那裏動動,什麼都想動。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停的時候亂走。但是轉眼通過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孩子當然最關心的是他所關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別出格了我會提醒他,因為在家裏我很少讓他吃糖果。到了商場,導購桌子上放了一盤水果糖,導購給孩子吃了一顆,孩子吃了很喜歡吃,吃完還往口袋裏塞。我看着覺得臉都紅了,我對孩子説:“兒子!你這樣吃完了還往口袋裏塞別人會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臉色不好看趕緊都放下了,導購看見了説沒關係,糖果放在那就是給小朋友吃的。兒子比較愛面子在乎別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裏塞了。

兒子總體來説還是比較優秀的,特別喜歡閲讀,上進心挺強的,對待同學和家人都比較友好。六歲半的孩子能夠靜下心把鉛筆字和毛筆字都寫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知道現在一切問題都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改變了脾氣不驕不躁,孩子將會更加優秀!

感恩遇到精進小組,一起前行,共同進步!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一、總結

本章以“讓愛融入生活”為主題,從傾聽自己及他人、樂於互助兩方面着手,引出了本書的主要內容NVC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簡單的8個字呈現在眼前,背後卻是漫長的刻意練習,這練習期間會有歡欣雀躍、會有頹廢沮喪、會有心靈清洗的滌盪、也會有內心波濤洶湧的暗流,讓我們開啟這扇大門,進入我們新的別樣人生體驗。

二、“讓愛融入生活”感悟

本書這一章標題,讓愛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願意讓愛融入生活嗎?

曾經我有一種認識,工作與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鹽、妻兒老小、家長裏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對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兒,所有與工作無關的場所、事件、人物、情感、時間等;而工作則是一羣有共同理想、共同願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補的青壯年,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認識”,我踐行着讓愛融入家裏的每個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愛,也感受着給予他們由衷愛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際都將被愛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卻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強勢、我的急躁、我的壓抑與容忍限度。我開始困惑、反思,是什麼原因?我本不是這樣的人啊!

伴隨着個人成長的一次次深入學習,我終於明白:《非暴力溝通》中“讓愛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體的時時刻刻;而其中的“愛”,即是感受的體會和體察、需要的覺察和感知,體會自己、體察對方;覺察自己、感知對方。在這裏,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是對自己的愛!

愛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溝通》中的核心,更是個人成長中的核心!

當我明白了“生活”、“愛”這兩點時,我從內心深處放下了對待工作間合作、同事、領導的舊有的“認識”。我們都在不同系統中承擔不同的角色,無論角色怎樣切換,我們所有的一切,從感受和需要出發,都是對我們自己的愛!愛自己是讓愛融入生活的必要條件。

三、感悟點

1、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感受和需要,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體會和覺察;對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的體察和覺知。愛自己,能夠讓我們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依然能心存愛意。

2、通過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

傾聽是愛自己的方式,傾聽自己、傾聽他人。聽聽自己的內心、他人的內心,帶着覺知、感知去體會和覺察,有意識的、刻意地去練習,這是實現愛自己的途徑和方法。

3、當你施與我,我給你我的接納。當你取之於我,我感激你的賜予。

樂於互助。施者由衷的給予與受者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接受,施者因該行為產生價值更欣賞自己,施者與受者同時受益。

4、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覺察,多練習!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今年春節,新冠來襲,全國人民“禁足”。在這讀書以來最長的寒假期間,每天被疫情所牽動,時刻關注新聞裏疫情的最新進展。後來,確診病例一天天減少,內心也逐漸平靜下來,想着應該在這不尋常的假期中做點什麼,看到書架堆積的書,頓時愧疚感滋生。於是,開始了讀書之旅。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聽心理學講座,有很多專家都推薦過這本書,購買已有半年之久,一直在我書架上沉寂着。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本書主要講述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是什麼矇蔽了愛、非暴力溝通的要素、傾聽的力量、培養對自己的愛、表達憤怒和感激等內容。閲讀此書時,我心中時常充滿內疚、自責、驚喜和感恩。內疚和自責是因為通過閲讀此書,發現自己在以往的語言表達中,還是會無意識的用了一些的暴力語言,不知道曾經也可能給別人造成了傷害,雖然自己學心理學專業的,對於學生還好,畢竟自己有專業素養,對他們我的職業感會讓我保持一貫的接納,理解,共情的狀態。但是,往往就是生活中對自己親近的人,如伴侶,父母,好友等,可能跟他們相處的時候會更多的無意識的“暴力溝通”,驚喜和感恩的是今天我認真開始讀這本書,通過學習和練習本書中的方法,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溝通正是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希望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真誠、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需求,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並提出明確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非暴力溝通的過程是: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通過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其次通過自身體會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悦、開心、氣憤等;然後説出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最後表明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舉例來説,一個媽媽看到孩子的房間很亂,她説,“寶貝,我看到你的被子在牀上捲成一團,換下的衣服也堆在牀頭,地板上還有兩隻髒襪子,我心裏不太高興,因為我喜歡整潔。你是否願意把被子疊起來,將髒衣服和襪子放進洗衣機?”。相信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不是開口就責備甚至命令,“你看你把房子整得跟豬窩一樣,我怎麼就養了你這麼個不講衞生的孩子呢?趕緊把髒衣服扔到洗衣機去!”這樣表達,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愈發的不講衞生甚至淡化親子關係。其實,從平時的心理諮詢中,孩子們諮詢的反饋看來,他們其實是很明白父母的初心,但是不喜歡聽父母的嘮叨,不喜歡父母説教,不能接受的父母的溝通方式。當然,如果説想成功的模仿和複製書中的溝通方式又是不行的,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並根據個人風格及文化環境做出調整。

在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區分事實和評論,感受和想法,請求和命令。否則,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並進行反駁。我有很深的體會,比如:我上學的時候,寫作業就是很磨蹭,邊玩邊寫,一般會寫到很晚,我媽因為這個吵了我很多次,説實話,每次我媽在罵我之前,我其實挺懊悔的,因為我平白少了很多睡眠的時間,我自己也會感覺不開心,但只要媽媽罵我,我就莫名的煩躁而且肯定會反駁,因為此時我的關注點變成了,媽媽為什麼要管這麼多,而不是為什麼我不能不磨蹭?如果我們對比一下,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區別,評價:你就是管不住自己,總想着玩遊戲;事實:你這個週末寫作業的時間加起來不到2個小時,玩遊戲的時間加起來已經超過12個小時了。評價是對人,而事實是對事,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相對來説,單純的描述問題,更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且不會引發他們的反抗和叛逆。所以,如果家長要指出孩子的問題時,一定不能評價孩子的人格,區分清楚事實和評價,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就事論事,只需要描述自己看到的問題就可以了,而不要對他們的人格進行評價。如果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只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對方也不會有所改變。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人的溝通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人永遠無法改變他人,只能影響和改變他人做事的動機。若想要事情變好,人自己先要變好。而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打開心門的鑰匙。這本書,它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的覺察自己,既重視自己的內心需要,培養對自己的愛,也要全身心的傾聽他人,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真誠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溝通,並及時給他人反饋,使談話生動有趣,重獲生活的熱情,讓生命之花綻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