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4W

在事蹟材料寫作中突出人物的謙虛和謹慎,讓讀者感受到他們的卓越品質和風範,事蹟材料的編制需要充分的事實依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5篇,感謝您的參閲。

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5篇

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篇1

觸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蹟1多少年過去了?葉家英先生在風雨中吟唱,在花雨中漫步,在詩中觀察人生,走過了一條坎坷的道路,這似乎實現了王國維“天作百惡”的一句話。李先生經歷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她的生活中有許多難以言表的艱辛。幸運的是,詩歌給了她生存的力量最近,我丈夫在《新民晚報》上讀了一篇關於“週日夜杯”的長篇文章,寫了一篇長篇文章《補短爭天地》,她告訴我一個小祕密:事實上,“在沒有生命的意識中做一份生活,在悲觀的經歷中過一種樂觀的生活”,當大女兒和女婿在車禍中喪生後,她在悲傷和痛苦中掙扎時,她曾經寫下的兩個自勵詞只是因為她不好意思説生活中的這樣一個漏洞是她自己的理解,所以她曾經聲稱這是她的老師穀穗先生説的,但現在她已經老了,所以她承認這是她自己的話。現在,這兩句話不僅僅是張先生在中國詩歌道路上堅持不懈的寫照

“書的其餘部分可以減輕沉重的悲傷,軟弱的美德無法回頭。”,先生認為“詩人處於弱勢,不能充分表達自己或説話,但他有一種道德品質需要保持。我處於弱勢,……當我保持弱勢時,我有我的把握……也就是説,你的性格和理想不應該被外部環境改變”。因此,張先生首創了這種“弱道德之美”,儘管他遇到了困難和痛苦,但他仍然堅持了一生。

今年的傳記電影《水月在手》在上映前轟動一時。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網上售票時,門票在五秒鐘內售罄,隨後獲得金雞獎。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在美麗而空靈的山川鏡頭中,在佐藤·斯馬特的八首秋歌的配樂中,在佐藤先生温柔的詩歌聲中,都一起經歷了佐藤先生的傳奇生活,所有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導演陳傳興先生説:“葉先生和詩歌的關係已經深入到生活中。她就像一個水月觀音,讓人們可以穿過詩歌之河,到達河的另一邊。”張先生曾寫過兩首詩:“看天空,孫志瑾變了”和“蠶難老”。張先生把自己比作蠶。因為她從小就熱愛中國古典詩歌,70多年來從未停止過教學,她希望她的學生和所有像她一樣熱愛古典詩歌的年輕人都能把她吐出來的絲綢織成美麗的錦緞,就像穀穗先生早年對她的鼓勵和鄭重委託一樣

今年庚子初夏,揚州廣陵出版社出版了《沱安嘉陵師生歌集》。顧名思義,內容是穀穗先生和葉先生的詩歌演唱。這本書是傳統的木製手工雕刻。它是用高級貢紙手工印刷並摺疊的。與宋錦封面相配。它僅限於紅色、藍色和黑色,可以説是完美的。哲子先生曾經把它握在手中,揉了很久,這不僅是文字的親和力,也是他們老師和學生永遠傳承下去的見證。

20__年,我想從台北飛往天津看望我的丈夫。他在電話裏説:“我太忙了,沒時間和人見面。我太老了,我有很多東西要收拾。”聽起來他好像拒絕了我的來訪。然而,我沒有放棄。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丈夫打了電話。出乎意料的是,我丈夫答應在11月19日早上與我見面。我在前一天清晨直接飛往北京,並通過空運和陸運轉機到天津。當我到達我丈夫家時,已經是晚上5點半了。我突然很早就到了,這似乎打亂了我丈夫的生活節奏然而,冉先生和我談了很長時間,談到了上次在台北與周夢迪先生的會面,談到了亞賢先生在電影院外看到她的過去。丈夫給我帶來的'書一本一本地簽了名,我正要離開,照顧我丈夫的姑姑突然問我丈夫煎的醬汁煮得怎麼樣了。要我留下來吃炒麪嗎他説,因為姨媽的問題,我丈夫沒有讓幾千英里外的客人離開, “我太忙了。我要為明天下午的演講做準備。在這期《中國文化》中,我的演講已經講完了,要去看天蓀錦。你可以自己坐下來看。我們以後一起吃晚飯。沒有準備,只有簡單的蔬菜,醬汁炒麪。我不知道你是否習慣了。我很高興。”我很簡單。“做麪條的時候,姨媽對我説,”只要你有演講,先生,你總是準備好的。你經常在兩三點鐘不睡覺。“

很快,姨媽端出了兩碗麪條、一大碗油炸醬、豆芽、大豆和菠菜。我丈夫每碗給了我半盤。然後我們舀出了油炸醬麪。我什麼也沒説,無恥地默默地陪我丈夫吃飯。我猜我丈夫每週都不會讓客人在她家吃飯天。這應該是個特例。當我偶然想起它時,我仍然感到非常自豪,因為在我的一生中,與丈夫共進晚餐是很少見的觸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蹟2在過去的12年裏,張桂梅每天早上都在教學樓巡邏。5:30,張桂梅用手電筒一個接一個地點亮了五層教學樓的走廊。早年,她想趕走進入學校的蛇和各種小動物,因為學校沒有院牆。低飛的蝙蝠會劃破學生的臉。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敦促學生們跑進教室她希望每一分鐘的順時針旋轉都能扭轉貧困

她記得,當她轉到雲南省華坪縣中心學校時,她第一次目睹了貧困帶來的痛苦:一些學生沒有錢買衣服,冬天穿一兩元的塑料涼鞋;有些學生買不起大米。晚上,他們抓起一把米飯,第二天就把它放進熱水瓶裏當早餐;“總共要放50元。如果你不寄,我就把它們放回桌子上。”

張桂梅經常自己掏錢帶學生去餐館,幫他們支付學費,買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張桂梅被診斷為子宮肌瘤,腹腔內長出一個2公斤重的腫瘤從醫院到學校10分鐘車程,張桂梅走了40分鐘。為了帶好畢業班,張桂梅堅持上課,把學生送到考場,然後住院。一天,張桂梅突然喘不過氣來。一位老師在風雨中為她找到了一個氧氣袋。一些學生的父母在山上採摘野生靈芝,用機器將其磨成粉末,混合在大米中,然後送給她。其他人則去山上為她採摘野生核桃為了治癒她,山上的婦女們捐了10元或5元。縣長對她説,不管我們的地方有多窮,我們都會治好你的病。“所以我留在這裏。”張桂梅説

20__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成立,捐贈者任命張桂梅為院長。丈夫去世且沒有孩子的張桂梅對此表示同意。她發現,在每個孤兒的背後,都有一位悲慘的母親,一位因家庭暴力殺害丈夫而被判刑的母親,一位因重男輕女而在分娩中死亡的母親,以及一位與丈夫離家出走的母親這讓張桂梅意識到,貧窮的女孩會成為貧窮的母親,貧窮的母親會養育貧窮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上女孩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是有女孩在閲讀後失蹤。她去山上找到了那個人

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篇2

昨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

我覺得我最應該感動的是吳錦泉老爺爺,他已經87歲了。他不但是我心中崇拜的人,還是我心中大英雄。他索然很窮,但是他還為別人着想,他是以磨刀維持自己的生活,他一天最多掙10元錢。吳錦泉老爺爺很節約,吃的.菜是自己種的。他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吳錦泉老爺爺聽説雲南地震了,吳錦泉老爺爺就伸手捐了1000元。對已有些大人來説1000元不算什麼,可是對這位磨刀老人來説1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吳錦泉老爺爺又向孤兒院捐出了1850元,有些人聽説了吳錦泉老爺爺向災區1000元、又向孤兒院捐了1850元,有些人看不起他,以為他是一個多大的任務呢!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就為他是幹什麼的,一聽,是一位磨刀老人,他們都驚訝了,有些人不關自己家的刀鋒不鋒利,都讓吳錦泉老爺爺磨一磨,有一些人磨刀的時候就多給吳錦泉老爺爺,自從吳錦泉老爺爺的光榮世紀傳了出去,吳錦泉老爺爺一天就不僅僅掙10元了。

我有的時候也會捐一些錢,但我捐的很少很少,但我的媽媽捐的比較多,我們經常去五一公園玩,那裏有很多窮人,媽媽看到一個就給一個,我就問媽媽:“為什麼給他們錢?問什麼不讓我花?”媽媽説:“這些窮人沒有了家,我們家又不是沒有錢,不就是給他們一兩塊。為什麼不讓你買吃的,因為都是垃圾食品,還不如讓給那些窮人。”從那以後,我看到了他們我就給他們。

我以後要向吳錦泉老爺爺一樣,不管自己以有沒有錢,只要自己有了錢,自己會捐出自己的錢,我很佩服吳錦泉老爺爺,向孤兒院或災區捐錢。

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篇3

骨科碩士、神經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骨科主任,這是樑益建的真實身份,然而,讓他感到最親切的稱謂,卻是來自患者的一聲“樑爸爸”。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精湛的醫術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這是樑益建作為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最真實的寫照。對於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樑益建顯得有些低調:“我就是個給病人看病的普通小醫生。

樑益建:“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醫院骨科大夫們眼中,樑益建是個精力充沛的人。這個留利落平頭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雙泛黃的運動鞋,疾走於病房、醫生辦公室、手術室之間,並不高的個頭一轉身便找不見人。病房裏的患者們覺得,樑益建是個和緩平靜的人。調整牽引支架時,他手拿10號扳手,弓着身子不緊不慢地調整每一顆可能影響角度的螺絲釘,平均每個人的調整時間30分鐘。面對媒體的採訪,樑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鏡,用沙啞的聲音説了一句:“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着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樑益建的話大辯若訥,“我治得好”,這四個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聽來,有若天籟,意味着一線生機。

三醫院1號住院樓2樓,帶着脊柱牽引支架的於建紅,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轉角通往醫生辦公室的平台上,靜靜地呼、吸。病區的空氣混雜消毒水和病房裏的各種藥味,並不算清新,他卻視為珍寶。

幾個多月前,一輛小汽車飛馳在河北滄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於建紅癱坐在哥哥於建忠的汽車後座,大口地吸着氧氣,生命的氣息隨着時間流逝,似乎正一絲絲地沒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見。因為40年脊柱側彎而變形的胸腔,壓迫着於建紅肺部的呼吸空間,“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歲的父母、媳婦周大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為了“活命”,從20__年就出現呼吸困難的於建紅已經輾轉在河北、北京求醫2年,跑過很多家大醫院。“這是命運的事,回家好好休養”,醫生的這句話於建紅聽過很多遍。儘管呼吸對他來説越來越費勁,他一邊吸着氧氣一邊執拗地在網上搜索,不甘心地試圖叩開命運之門。當北京的一位醫生告訴他“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樑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沒人敢收你了”時,他連發短信的力氣都沒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於建紅的愛人周大姐試探着向樑益建的手機發了一條短信諮詢,立即收到了回覆。8月7日,於建紅最新的血氣分析數據被一一發到樑益建的手機上,“我的氧分壓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壓低於60mmhg,已經意味着呼吸衰竭。緊緊捏着手機的周大姐,反覆翻着手機,一條短信點亮了屏幕,這是於建紅期盼了2年的回覆——“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點從滄州出發,一天之後,已經陷入半昏迷的於建紅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立即進入骨科icu。2天后,於建紅情況好轉,進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來”的於建紅,“活命”機率正在呈幾何級數增加,“現在上下樓梯都沒問題,聊天更是沒有問題”。

樑益建:“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於建紅和病友們互相打氣時,常常會聊到一個已經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歲、重慶壁山小夥子肖強。肖強的脊柱曾有三個嚴重畸形:嚴重脊柱後凸畸形、嚴重側彎畸形、嚴重脊柱旋轉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側彎達到了190度,被媒體稱為世界罕見。肖強也和很多病友一樣,因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臟等臟器已經受到嚴重積壓,呼吸越來越困難。如果再得不到治療,他最終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

從20__年起,肖強在全國各地奔走尋找獲救的希望,走遍了國內知名醫院,拜訪了國內幾乎所有知名的脊柱專家,“在北京求治時,為了節約錢,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門診大廳裏。”然而,跑遍了國內多家大醫院,肖強都被拒絕。在北京某醫院,肖強曾住院15天,最後專家仍告訴他無法手術,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經過努力尋找,20__年3月27日,沒有放棄的肖強找到了樑益建。

20__年4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手術,20__年7月進行胸廓成形手術,20__年3月進行脊柱矯形手術,20__年9月出院……如今,肖強仍把每一次治療節點記得清清楚楚,他説這對自己非常重要。距離出院已經一年有餘,肖強除不能彎腰外,生活與普通人無異,此前出現的腰疼、呼吸疼等問題也在逐漸減輕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強的女兒出生了,他特意撥通了樑益建的電話報喜。

在“我能治”幾個字之中,有患者重獲新生的喜悦,也有不為人知的風險。國際脊柱側彎學會委員(srs member)陶惠人説,脊柱側彎手術,醫生需要承擔病人癱瘓、出現呼吸問題等風險,“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在醫學範疇內,手術出血超過兩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側彎手術及肝腎移植手術。”樑益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天手術都很難,就像在青藏線的懸崖邊開車”,但他又將話鋒一轉,“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據公開報道,20__年至今,由樑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已經超過千例。另據西南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統計,20__年至20__年間,樑益建在該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後出院,餘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

智善公益基金會與全國20餘家公立醫院具有合作關係,“三醫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術難度高、風險大、治療時間長。”作為在全國範圍長期救助家庭貧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祕書長,苗強説,“樑益建的勇氣來自於對醫學事業的敬重與執着。”苗強眼中的樑益建是位勇士,“勇於探索醫學高峯,挑戰高難度的手術”。

據悉,樑益建在治療病例上已經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類型,突破了國際公認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三大禁區:極重度脊柱畸形、合併脊柱畸形和合並心肺功能衰竭。20__年2月,樑益建發表在國際脊柱頂級雜誌《spine》的一個病例,以“無一問題提出”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誌在審稿時會針對每篇文章提約20個問題的慣例。

在每一天不斷髮生的工作細節中,樑益建的“勇氣”源自對己對人的“嚴格”。

“嚴格”是對時間的管理。樑益建常常晚上7點之後帶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點睡覺,而午夜12點之後是他的練拳時間。樑益建舉起右掌緩緩地在空中虛畫出一個圓,圓圈末了,化掌為拳,出拳帶風,“太極講定,定下心,才能在手術枱上處變不驚;太極健身,才能支撐七八個小時的手術。”早上7點半,樑益建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7點45分,當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時候,骨科醫生辦公室裏已經熱鬧起來。36位醫生護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鐘後開始。

根據醫院相關規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時間為上午8時。“樑主任每天早上7點30分就會抵達病區,醫生、護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們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護士長陳瀾在內,每日上午7時50分參加交班的醫生、護士超過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鐘的工作時間計算,骨科的醫生護士每天共額外投入5小時為患者服務。醫生護士額外的時間投入,一年超過1000小時,相當於50天。每天,樑益建要巡房兩次,除了上午的常規巡房,手術後,他總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們做的手術太難,很多都是全國罕有的,現在的檢查手段有限,沒有經驗參考,有5%不可控的風險,要小心。”樑益建説。

樑益建對醫生的嚴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為治療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學科協作治療組,骨科、呼吸、神經等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都是成員。人稱“大師兄”的胡正軍從20__年就跟着樑益建學習,“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被稱為“勞模”的汪飛,2年半前加入小組,家住醫院對面的他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當天有手術,晚上10點就會到骨科icu轉一圈,看看做完手術病人的情況,然後發條短信給樑益建,“我不來看,主任也會來看。”

“樑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樑實現夢想”

“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同時也是眾多醫務工作者的座右銘,放在樑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對病人的愛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寬慰,有時比手術刀和藥物還更有效。

上午9時,骨科醫生的大辦公室裏,8個打着牽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發邊依次站着。骨科的醫護人員給他們取了個“萌萌噠”的名字——“天線寶寶”。待樑益建從病區查完房,拿着盛滿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紙盒子走進辦公室時,大家微笑着,眼神隨着樑益建的身形移動。來自雲南的張映清排在隊首,樑益建從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號的扳手,開始擰動她身上固定支撐杆與頭盆環的螺母。張映清緊咬着牙關,緊繃着,儘量不讓身體發抖。她的頭部、腰部分別套着一個鋼環,用四根高過頭頂的支撐杆連接固定。通過頭盆環的牽引,讓彎曲的脊柱慢慢拉撐。為了將頭盆環固定在腦袋上,鋼環上的每根釘子都穿過了頭皮。

樑益建迅速翻動着手腕,儘量讓擰動的速度變快。每調一顆,樑益建便後退半步,雙手插進白大褂的口袋,貓着腰,伸着脖子,觀察張映清的牽引架是否平衡。嘴裏看似隨意地詢問着張映清的情況,“現在能爬幾樓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兩個雞蛋吃沒有?”樑益建指了指張映清,面向辦公室裏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帥的。”張映清雙手攀着頭盆環,靦腆地笑了。

私下裏,常有“天線寶寶”喊樑益建“樑爸爸”。在樑益建的個人網站上,有一位哈爾濱脊柱側彎患者術後出院,發帖感謝樑益建,“您不僅是我們的主刀醫生更像是我們的爸爸……對於樑爸爸,醫生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樑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樑實現夢想……”病友圈內傳言,“樑爸爸”收了個病友做乾女兒,讓好多病友羨慕。有人向樑益建求證,被直接駁回,“他們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樣。”平日裏送些牛奶、雞蛋已是常事,樑益建還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專門請音樂老師教他們唱歌,每週兩次。

8年多前,樑益建正是憑藉一顆同情心,發現、治癒了職業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__年2月,在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衞生工程中,樑益建前往鹽源縣做醫療支援。在瀘沽湖畔的一家租車店遇到一個胸口近乎貼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頭就往下栽,脊柱嚴重畸形,走路時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樑益建眼裏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種“很痛苦的姿勢”。當了多年骨科醫生,第一次見到“駝”得這麼嚴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度。”樑益建圍着對方打量幾圈,説了句“我可以做手術讓你站起來”。

見伍才林不相信,樑益建要來紙筆,邊畫邊講能讓他站起來的原理。磨了40分鐘,才讓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桿走路的希望。電話徵得院長趙聰同意後,同年5月,樑益建將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這個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沒躺着睡過覺的“駝背”平躺着被推出手術室,康復後身高達到178公分。伍才林給自己改名“伍才立”,銘記人生的轉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積蓄並貸款70萬元,在瀘沽湖草海修了一棟兩層的農家樂出租,當起了小老闆。

手術改變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讓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樑益建”。短時間內,全國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擁而至。樑益建的職業生涯由此轉折,從一名普通骨科醫生轉而主攻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有90個“天線寶寶”正在接受牽引,等待手術,還有61個患者排隊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樑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

疼痛、掙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過的。有人説,醫學是一種迴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當醫生在某種程度上瞭解患者的經歷,治療才能在謙卑、信任和尊重中進行。在樑益建的帶動下,參與瞭解患者經歷的人並不侷限於醫生,更包括了醫生的朋友、醫院、公益組織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療的效果,也在這些成員的深度參與之下拓展延伸。

26歲的女大學生王叢歌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和心臟病,側彎度數達到140度,身高僅有1.3米,手術費用需要16萬元。由於家庭困難,入院不久,有熱心病友告訴王叢歌:如果擔心手術費,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會申請幫助。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傳達的信息。原來,為了給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及其團隊從20__年開始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會於20__年10月在民政部登記設立,截至20__年10月27日的數據顯示,該基金會已向全國各地960位家庭貧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贈手術費2899.4萬元。根據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祕書長苗強的介紹,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20__年11月至今,基金會已累計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額達558.8萬元人民幣。此外,基金會目前已確定對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為什麼將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除了基於醫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一背景外,事實上苗強更願意分享一個故事。

20__年11月,為了讓更多脊柱畸形患者獲得實際幫助,苗強曾挨家拜訪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有條件進行脊柱矯形手術的醫院,並建立聯繫。與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建立聯繫後,苗強每年會到成都三四次,與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樑益建與病友聊天,“哪有一個醫生,做了一天手術下來還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樑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苗強所見,樑益建對患者極為照顧,苦、痛、希望交織着的病房裏,醫生與病人、病人與病人之間變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沒躺着睡過覺的伍才林,不僅挺直了脊樑看見瀘沽湖的藍天白雲,還跟家人蓋了二層農家樂當起老闆;脊柱彎曲達153°的小夥子劉仁富順利完成了手術,開始在資陽學習理髮;曾經呼吸困難多次經歷搶救的肖強,如今也已成家並有了可愛的女兒……自稱為“小醫生”的樑益建曾説:“我的病人,首先要讓他們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這些曾被告知“無法治癒”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帶動下,更多人的力量匯聚成愛的洪流,讓脊柱畸形患者不僅“活了”,還能擁抱人生未來的更多精彩。

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篇4

顧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寧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學院(倫敦)院士,歐洲科學、藝術、文學學院院士,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長、一級教授。

顧方舟,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1957年,他臨危受命研製脊髓灰質炎疫苗。疫苗問世後他以身試藥,冒着麻痺、死亡的危險,沒有猶豫,顧方舟和同事們首先把自己當作試驗對象,試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產的首批500萬人份疫苗推廣向全國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峯紛紛削減。

顧方舟借鑑中醫製作丸劑的方法,創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體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誕生,是人類脊灰疫苗史上的點睛之筆,發病人數逐年遞減,上百萬的孩子免於殘疾。2000年,經世界衞生組織證實,中國成為無脊灰國家。從1957年到2000年,消滅脊髓灰質炎這條不平之路,顧方舟艱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顧方舟在生命最後留下兩句話:“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們快快長大,報效祖國。”2019年9月,顧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蹟篇5

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

這名幹部的心靈感悟,就是全縣黨員幹部學習老支書事蹟後共同的心聲。

“學在深處強信念提境界,做在實處拔窮根奔小康。”龍南縣龍南鎮黨委組織委員羅俊説,“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黃大發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發渠”就是最好的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學習,再宣傳,全縣再次掀起“大發渠”精神學習熱潮。”中央級的新聞報道還在持續,學習老支書精神的高潮火熱掀起,讓“大發渠”精神成為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堅強精神動力,也正在龍南縣這片熱土落地生根。

通過學習讓我更加明白: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首先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體現在思想上。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理論,它們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指導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有了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頭腦,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種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和干擾,少走彎路並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