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3W

平時抽空寫一寫事蹟材料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為了寫好一份事蹟材料大家一定特別用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6篇

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1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户,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羣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户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

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户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户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羣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羣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2


5月26日,沿漢江旁魚紫公路紫陽段行駛一個多小時,記者來到大巴山深處紫陽縣“養雞狀元”龍倫增的養雞場,見到了這個樸實的小夥子。在交談中,一連串的來電讓他的手機響個不停。一會兒是四川的老闆打電話訂貨,一會兒是西安的客商諮詢價格,一會兒是某個酒店經理要到養殖基地考察,總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衝他養殖的土雞來的。

龍倫增,這位1988年出生的農家娃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西安、天津的商貿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難離,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堅定了龍倫增回鄉做“新農人”的決心。2014年5月,帶着在外攬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鄉,龍倫增申請了8萬元大學生創業貸款,通過鎮政府流轉林地1000畝,建起了雞舍,引進首批土雞苗5000只,開辦林下生態養雞場,當上了“雞司令”並註冊了公司。

為了提高養殖技術,他一邊通過書籍、網絡尋求解決辦法,一邊向養殖大户、縣上及鎮上的農技專家請教。在苦心經營養殖場的日子裏,龍倫增集老闆、技術員、工人於一身,又要給雞餵食,又要尋找銷路,還要請工人師傅維護養殖場設施,整天圍着雞仔轉,忙得不亦樂乎。

隨着土雞的出欄,成品雞銷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為是生態養殖,龍倫增也與這些老闆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養的土雞肉質純正、味道好,將現存欄的5000只盤廂河土雞全部購買。於是,龍倫增決定擴大生產,追加投資50餘萬元,建起了兩個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雛室、飼料倉庫、消毒通道、圍欄、大門等設施,又補欄1萬隻盤廂河土雞,依舊銷售火爆。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返鄉創業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做農業是有前途的,我要給鄉親們做個表率”,龍倫增説,“下一步,我準備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長產業鏈,走生態農業、公司加農户、‘互聯網+’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廣大青年一起創業,帶領鄉親們和周邊農户共同致富,讓盤廂河土雞走向各大超市、餐館酒店,走出陝西,走向全國。”

產業融合促進脱貧

在紫陽縣高橋鎮,李遠權算是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能人。他從國中畢業就開始涉足商海,幫父親在鎮上經營商店、開旅館。後來又帶領鄉親們外出打工,從採礦到包礦,一度將隊伍擴展到上千人。

紫陽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李遠權時常琢磨,如果在這塊富硒寶地上建廠建園建社區,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儘快走上脱貧致富道路,豈不是一樁美事?用他的話説,就是想在家鄉幹一番事業。

2012年,李遠權回到家鄉,註冊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國家扶持現代農業園區的機遇,在高橋鎮建成了融農業生產、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紫陽縣開源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園區”。公司成立以來,李遠權圍繞“硒”字做文章,逐漸發展成為以開發富硒特色農產品、富硒食品,帶動當地農户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的龍頭企業。

園區以農户種植玉米和本土黑豬養殖為載體,將原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有機結合,走上了“公司+基地+農户”的產業發展道路。其農業園區、產業聯合社、訂單農業,都成為了貧困户脱貧致富的依託。通過移民安置、土地流轉、玉米種植、黑豬養殖、工廠上班、園區務工6種方式,帶動高橋鎮10個村的羣眾共奔小康。

這兩年,李遠權及團隊通過調研和考察,經過技術攻關,還自主研發了“紫陽味道——深磨坊玉米營養餐”系列產品,目前可年產“黃金米”5000噸、“黃金米線”200噸、衝調飲品5000萬杯,年產值達到兩億元。

目前,200餘名農民成為公司員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李遠權還與600多户貧困户簽訂了玉米訂單收購協議,為農户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談到今年的發展規劃,李遠權不緊不慢地説:“新增的兩條玉米加工生產線正在加緊建設中,投產後將與全縣5萬農户簽訂玉米生產訂單協議,覆蓋貧困户兩萬户。”

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3

鬱鬱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陽光肆意流泄。在百丈鄉大滿村沿線公路旁的一大片馬蹄田邊,我們見到了百丈鄉鼎鼎有名的“種植能人”——韋啟恆。

27歲的韋啟恆畢業於廣西農校,因為畢業後沒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8年夏天,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工廠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鄉大滿屯鸞村。“打工雖然也有一些積蓄,但坐吃山空,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天天閒在家裏,心裏很不是滋味。”韋啟恆説。於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點事做,心想不能讓自己這幾年農校白唸了,他決定學以致用,開始尋求從種植這一方面尋求突破,百丈鄉儘管地處偏遠,但是卻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後,他決定聯合周邊羣眾一起種植甜玉米。由於畢業於農校,掌握着一定的農作物種值的知識;而且韋啟恆本人謙虛好學,他不厭其煩地向農校的種養專家請教,並向鄰縣的種植大户學習種植技術和經驗,多次邀請讀農校時的老師和專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導。通過多方學習和自己在實踐中的不斷摸索,韋啟恆很快學到了一整套適合種植甜玉米的本領。韋啟恆種植的甜玉米由於個大粒飽滿,營養豐富,口感好,頗受市場青睞,一收穫便引來老闆大批量收購,1.4元/公斤,很快便銷售一空,沒有了銷路的後顧之憂,韋啟恆第一次創業就賺了一個“滿堂紅”。

“與打工比起來,自己創業比較辛苦,而且也有風險,但是現在政策那麼好,政府幫我辦理了返鄉農民工優惠證,創業有補貼,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堅持,最終會獲得成功。”韋啟恆信心十足地告訴筆者。現在,在鄉、村幹部的支持下,他貸款又擴大了種植規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種植的120畝芋頭前不久又獲得了豐收,韋啟恆主動走出去,聯繫外地老闆到百丈收購,2.4元/公斤,純收入達十多萬元。

往日打工仔變成了家鄉致富帶頭人,韋啟恆通過種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時也帶動周邊村民加入到種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韋啟恆決定租下大滿國小旁的一片農田種植馬蹄,由於看到他通過種植富裕起來了,周邊的羣眾也被帶動起來了,羣眾也自發種了三十多畝,對於鄉親們的求教,韋啟恆總是毫無保留地向他們傳授經驗,進行技術指導。眼下,是馬蹄進入分櫱生長的重要時期,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他在田間指導羣眾。預計今年所種的馬蹄將達到6000斤/畝,產值將達到5000元/畝。

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4

2012年10月,巨豐種豬專業合作社在路陽鎮文武村正式掛牌成立。老闆付小軍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夥,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鄉創業,他希望通過創業開啟致富之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帶動父老鄉親致富,為自己的家鄉做出一點貢獻。

目前,巨豐種豬專業合作社投資額已達600餘萬,佔地6700平方米,先後招納30餘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對象是返鄉農民工。養殖場主要引進沃爾多原種豬,年出欄種豬3000頭。在經營過程中,付小軍面臨許多問題,他講道在場地建設方面還有待加強,除了常規圈舍,在綠化方面,由於樹種、草源的缺乏導致綠化覆蓋面還不夠;在管理上還缺乏經驗,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辦企業,身份的轉換可能在一時間還適應不了,在經營理念上還有待學習;由於養殖廠規模大,引進的原種豬價格貴,到目前,付小軍已經投入600餘萬元資金,資金週轉存在不小的困難。面對這些問題,付小軍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陽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幫助下,逐步解決了這些困難。

付小軍曾經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麼,所以養殖場在勞動用工方面特別注重。養豬場從四方面來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一是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保障勞資雙方的權利;二是勞動強度與工資成正比,保障員工應有的工資待遇;三是經常開展業餘文化活動,營造一個快樂、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四是開展知識講座,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

何昌元是文武村1組的村民,也是養殖場的一名員工。47歲的何昌元有一位82歲高齡的父親,還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兩個在讀的孩子。他家在當地屬於特別貧困的家庭,也被納入農村低保户中,但是補助金對於這個家庭來講無疑是杯水車薪,根本改變不了現狀。付小軍在瞭解何昌元家庭後,主動安排了何昌元和他的妻子朱文銀在養殖場工作,考慮到朱文銀的身體狀況,特別給她安排了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何昌元和妻子都在家鄉工作,不僅照顧到了年邁的父親,也掙到了兩個孩子的學雜費,雖然何昌元一家並沒有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通過路陽鎮黨委政府和付小軍的幫助,他們一家不再像從前那樣窮困潦倒,家徒四壁。何昌元一家都十分感謝路陽鎮黨委政府和付小軍,在工作中表現特別積極,髒活苦活都是第一個搶着去做。養殖場的員工和鄉親們都十分喜愛這位老闆,在付小軍幫助何昌元一家這件事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年輕小夥對父老鄉親的熱愛,也看到了未來企業家的影子。

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5

翟玉軍,男,漢族,今年43歲,高中學歷,家住佛坪縣袁家莊鎮黃家灣村。2010年10月,他帶頭創立了佛坪鑫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食用菌、木耳、香菇、平菇、猴頭菇、天麻、豬苓和脱毒魔芋的制種、人工栽培及技術推廣。2011年被漢中市農業局、漢中市科協授予“漢中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稱號, 2016年被省農業廳認定為陝西省高級職業農民。

立足農村、尋找發展新模式

翟玉軍高中畢業後,因家裏經濟情況較差,便毅然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回到祖祖輩輩生存的鄉村裏務農。他從1992年就開始從事食用菌生產,並在自家地裏試驗栽培,技術日益成熟。魔芋、香菇產業在當地發展很快,但由於缺乏技術時常腐爛、減產,給農户造成損失。2010年,翟玉軍趕赴湖北學習魔芋組培育種、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控等先進技術,並和恩施州魔芋研究所達成協議,在本縣上沙窩村建成140畝魔芋良種繁育基地,帶頭推廣試點新品種、新技術大獲豐收,栽培猴頭菇試驗也獲得成功,當年10月又註冊成立了鑫之塬魔芋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户”的運作模式科學發展。2012年投資改造了現代化魔芋組培室一個,連棟温室720平方米、年產60萬袋食用菌菌種廠一個、60噸保鮮庫一個,建成全縣最大的魔芋和食用菌研發、培育、生產、銷售基地,推動當地特色產業增量提質,個人年創收30多萬元,帶動當地羣眾科技致富,他領辦的合作社也榮膺“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稱號。

注重學習、帶動農村發展

2014年翟玉軍通過培訓考核被認定為漢中市中級職業農民。為幫助他堅定投資信心、增強投資能力,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營水平,縣政府制定出台具體的激勵措施和扶持政策;縣農業局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大對合作社發展的扶持力度;縣培育辦建立包抓幫扶機制,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對他的生產進行跟蹤服務指導,幫助解決生產難題、提升產業效益。同年,翟玉軍參加了省農廣校組織的高級職業農民培訓。通過系統的技能崗位學習和經營管理知識學習,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樹立了現代大農業的理念。積累了更多寶貴的知識財富,理論知識、實踐經驗都有了進一步提高,更進一步增強了他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才幹。在培訓學習的同時,結交了許多創業青年朋友,利用QQ羣和微信進行交流,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拓寬了發展空間。

做一個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是翟玉軍內心堅定的信念。2014年他所在的合作社發展魔芋栽培1000多畝,承擔了佛坪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5。4萬斤的魔芋良種供應任務。2015年,他領辦的合作社現已發展會員300餘户,合作社年產香菇10餘噸、豬苓種子30萬斤、魔芋1000萬斤,在西安蔬菜批發市場和漢中市風景路蔬菜批發市場共設立3個直銷點,實現年產值600多萬元。通過自己的基地廠房和冷庫優勢,對產品統一收購包裝進行反季節銷售,大大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同年11月成立佛坪縣康之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魔芋良種繁育、魔芋種植、食用菌、藥用菌技術推廣與銷售。作為中國魔芋協會會員單位,以科技創新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思路,圍繞全縣魔芋產業發展,引進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富硒魔芋栽培技術進行千畝示範種植,努力將魔芋產業打造為農民羣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產業,全面促進佛坪農民羣眾增收致富。

為當好羣眾致富的“領頭雁”,他為自己設定了更高的發展目標:一是建成一條年產100噸的魔芋深加工生產線,解決當地農户社員魔芋的銷路,豐富市場農產品種類。二是打造佛坪地道農副產品山貨品牌,統籌當地特色山貨農副產品資源,構建電子交易平台,實現農户足不出户的銷售渠道。

農村創業典型事蹟材料6

方道森,男,52歲,國中文化,1960年1月出生,熊家場鄉白馬村村民。2004年以前,方道森憑着自己會開車,一直在外給公司老闆當司機,由於機靈能幹,很得老闆賞識,工資待遇也不錯,十多年下來,老方積攢了20多萬,生活條件也逐漸變得寬裕了。

時間一晃,方道森的年歲也漸漸大了,畢竟常年在外也不是辦法,落葉總是要歸根的。在此情況下,老方帶着自己打了十多年工的積蓄回到了老家,並準備用這筆錢在家開創一番事業。2006年老方回到家裏,正值趕上全國生豬養殖市場萎縮,很多人不敢去碰這燙手的“山芋”,但老方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心裏思量,現在市場不景氣,養殖的人少,但隨着政策的傾斜,生豬的價格一定還會回暖,那時生豬市場的需求將會擴大,和家人一合計,老方便毅然決定在自家門口開辦個生豬養殖場。誰知道,就是老方的這次決定,改變了方道森德命運,讓他註定和豬結下緣份。

起初,老方的養殖場規模很小,一年能有個二三事頭豬出欄,那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一年下來也有二三萬了。這一年生豬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老方已不滿足餘過去的小打小鬧。他不斷尋思,要在這一方面挖到金子,就要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擴大自己的生產量,經過多方打探,老方得知,國家為了鼓勵生豬養殖,出台了許多幫扶性的政策,同時在資金上也有補助,老方得知後擴大養殖規模便有了底氣。2008年,全國工商聯把熊家場鄉定位定點幫扶鄉鎮,其中,就有幫扶養殖創業的無息貸款。在得到全聯的資金幫扶和鄉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老方擴大的自己的養殖基地,重新修建了養殖廠房,引進了新的生豬品種。規模的不斷擴大,老方喜在心裏。

可是就因為規模的擴大,差點讓老方虧掉了以往賺的錢。究其原因,一心只知道擴大規模,但卻用以往的技術來養殖,這怎麼能行呢,大豬小豬養在一起,餵食的時候,大豬爭着吃,個子小的豬就擠不進去,有的還會被大豬踩傷、踩死,同時豬多了容易生病,看着一個個豬病倒,老方那個心痛啊,畢竟是自己十多年的血汗錢啊。白馬村的幹部們得知老方的情況後,就相約來到老方家,在實地查看了老方的養殖場後,給老方指了新招。一同帶他來到了村委遠程教育站點,並給老方講解遠程教育的作用,老方到了這裏,就得到了寶貝似的,不僅每次培訓都到,同時還根據自己養殖情況,在遠教站點借來養殖光盤迴家和家人一起學習養殖技術,同時遠程教育網上的許多信息,不僅能提供許多種養殖技術,同時還能提供市場的需求數據,讓農户們在家就能瞭解市場走向,給農户提供市場指導。

在遠教培訓班中,老方學到了許多新的養殖技術,比如説:廠房規範設計,生豬分階段圈養,酵母發酵圈舍、紫外線殺菌、食飼營養搭配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讓豬兒們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生長,同時減少了疾病和病毒的滋生,減少了生豬死亡率,更重要的是能夠讓豬兒們合理的攝取均衡的營養,節約了成本。這一年下來老方出欄生豬200多頭,按每頭豬1000元的利潤,這一年就有20多萬的純收入。

但是老方並不滿足於此,他有在尋思,要想自己的豬的價格比別人的高,就要提高自己豬的品質,改良豬品種和肉質,在一次遠程教育網上老方無意看到一則消息,某養殖場養殖野豬,效益很好,但是自己的養殖場不適合養殖野豬,這是他又在尋思,能不能把野豬和家豬進行雜交。這樣一來,這下一代豬即保留了野豬抗病強、好飼養的特點,同時,又保持了本地豬温順快長的特點,這種豬肉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一定很好,在諮詢了相關專家的野豬雜交的課行性後,老方又多方籌資30多萬,並得到全聯貸款12萬元,擴建養殖場,並從外地引進野豬品種和優良的本地母豬。在經過多次試驗後,老方的新品種豬——黃毛豬“出世”了,經過一年餵養,這種豬買到市場上受到了顧客的一致好評,這豬肉保留了野豬和本地豬的特性,肉質細膩,脂肪低,色澤光滑,入口肥而不膩,口感很好。經過近幾年的餵養,這黃毛豬為老方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到今年為止,老方的養殖場規模已擴大到2000多個平方,已陸續投入70多萬元,年存欄生豬近兩百多頭,年出欄生豬400多頭,按照一頭1100的利潤,年收入將近有40萬元。與此同時,老方還為自己的養殖基申請了營業執照,這為他的規模化養殖提供了便利,養殖基地的建立,還決絕了5個人的就業問題,為周圍羣眾發展產業帶富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老方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生豬養殖大户。

在談到老方回家創業搞養殖成功的祕訣時,老方樸實的説到,這能有什麼祕訣啊,第一就是有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二就是要有科學技術的指導,要多學習,多瞭解市場行情,三就是要有一個執着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