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案百度文庫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3W

寫教案是教師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案在起草的時候,老師需要考慮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中歷史教案百度文庫5篇,供大家參考。

國中歷史教案百度文庫5篇

國中歷史教案百度文庫1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瞭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並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於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繫,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於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於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後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鬥爭的成敗緊密聯繫。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繫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傢俱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後,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麼會取名“絲綢之路”,説明什麼?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複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蒐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後,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遊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範圍上的不同。為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裏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裏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説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係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説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髮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託、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舌戰羣儒的主人公是誰?舌戰羣儒的主人公是諸葛亮。舌戰羣儒典故的意思: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脱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瞭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繫、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説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説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繫,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税,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闢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係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繫;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國中歷史教案百度文庫2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 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北魏孝文帝改革相關多媒體

[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麼?

2.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麼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3、探討新課: 提問:淝水之戰以後,北方處於什麼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一、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閲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並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衝擊。

二、北魏政權為什麼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麼理由來説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後,你以旅遊者的身份談一談哪裏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税,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要求鮮卑人採用漢姓、學説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裏去了?為什麼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麼啟示和感慨?

4、學習小節:北魏統一北方後,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5、課後作業

1、北魏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 ]

A.羯 B.鮮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

六、活動與探究

閲讀教材中的自由閲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統一北方 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2、主要措施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國中歷史教案百度文庫3

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南朝;士族;江南經濟的發展。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南朝時,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南遷的北方勞動人民同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開發的結果;勞動人民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②士族是一羣腐朽的社會寄生蟲。它的所作所為,為它的衰落和滅亡埋下了伏筆;凡阻礙社會歷史發展的剝削階級或階層,必將被社會歷史發展所淘汰。

3.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①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經濟特點,使學生明瞭南朝在動盪中發展,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對江南經濟發展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重點和難點:士族和江南經濟的開發是本課重點。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準備:投影儀、掛圖

(三)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的原因何在?(苻堅伐晉,上下反對,軍心不齊,恃強驕傲,臨陣膽怯,指揮失當。東晉軍隊作戰勇敢,指揮得當。)淝水之戰的影響如何?(淝水之戰以後,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狀態,東晉乘機收復了黃河以南許多失地。)

2.導入 新課淝水之戰為東晉恢復中原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但東晉統治者並沒有乘勝逐北、收復中原的大志。他們滿足於偏安局面,熱衷於內部鬥爭,結果使得淝水之戰後收復的失地先後丟失。此後,政治更加腐敗,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愈演愈烈,農民起義不斷髮生,東晉政權的滅亡已指日可待了。

3.講授新課

1.劉裕建宋,南朝開始(板書)420年,東晉大將劉裕代晉稱帝,建國號宋。東晉滅亡,南朝開始。

2.宋齊樑陳的更替(板書)自420年劉裕建宋到589年隋滅陳的170年間,南方經歷了宋、齊、樑、陳四朝,歷總稱南朝。同學們看課本第148頁上的《南朝表》,講出南朝開始和結束的年代、開國皇帝、國號和都城。(420年至589年。宋朝劉裕;齊朝蕭道成;樑朝蕭衍;陳朝陳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現在再請同學們看“宋齊樑陳更替”一節,找出南朝政治經濟的特點。如果仔細看書,就可發現,這四個朝代有不少相同之處。

①宋齊樑陳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齊樑陳的更替都是由軍事將領奪取政權來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最長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齊朝23年。

④疆土越縮越小,到陳時縮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終至滅亡。看到這些相同處後,請同學們説,南朝政治上的特點是什麼?(政治是動盪的。)很對,南朝的政治特點是動盪,但南朝的社會經濟確有所發展,特別是宋朝的社會經濟發展還是比較快的。豪門貴族的勢力在南朝時仍然很大。豪門貴族自魏晉以來叫士族。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士族的由來、演變和特點。

3.江南經濟的開發(板書)三國孫吳時,江南經濟已得到開發。孫吳地區富庶,大批北方勞動農民逃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吳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山越,和漢族一起,共同開發江南經濟。現在請同學們看“江南經濟的開發”一節,對比孫吳時江南經濟的開發,找出兩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如下:

①無論是孫吳或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都是在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時發生的。説明戰亂破壞社會生產力,安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兩次江南經濟的開發,都是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勞動力,帶去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可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可使先進生產技術得以推廣,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

③兩次開發江南時,由於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結果是加深了交往,促進了融合。

④兩次都是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江南多水,如孫吳時就發展造船業,促進海上交通和貿易的發展。東晉南朝時,發展水稻生產,發明水磨,推廣小麥種植,在此基礎上發展冶鑄、繅絲、制瓷、造紙業等等。

⑤不同之處是:孫吳時,江南的開發僅限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農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掛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經濟發展簡表》)。

請一位同學上來講解後,教師再作講解。

4.複習鞏固

先由教師簡述本課主要內容,再請三位同學簡述下面三個問題。

(1).齊樑陳更替的概況。

(2).南經濟開發的原因以及開發簡況。

課後小結:

國中歷史教案百度文庫4

教學目標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五代開始的時間、五代的名稱和統治地區;後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採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結果。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五代十國時期軍閥間的不斷混戰,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

2.王安石變法儘管最後失敗了,但它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後周世宗與王安石變法)。

重點和難點

(一)本課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和王安石變法。

(二)本課難點: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

1.製作幻燈片《五代十國形勢圖》、《遼、北宋、西夏形勢圖》、《禁軍人數激增》。

2.製作表格:《王安石變法主要措施》。 教學思路和學法指導

(一)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事先製作幻燈片和表格,通過課堂演示幻燈片,引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獲取知識。

(二)對現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組合。設置問題情境時,由淺入深,啟發誘導,審時度勢,把教材內容轉變成為學生最易吸收的知識結構。通過講授,化未知為已知,化深奧為通俗,化複雜為簡明,從而使學生把知識結構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並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語言精練而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從精神上得到昇華,把知識學習和思想教育融一體,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有機統一。

(三)把“討論法”引人課堂,實行合作教學。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通過雙向交流或多向交流,達到共識。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散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四)指導學生用“列表法”進行課堂練習。事先預製表格,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抽幾名同學完成。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在填完表格基礎上,使學生學會知識比較,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注意整理知識框架,強調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知識結構。最後給學生提供進一步研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發展時期。但到了後期,經過一系列動盪之後,唐政權千瘡百孔,名存實亡,終於907年滅亡,中國封建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民族進一步融合、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907—1368)。那麼,唐朝滅亡後,中國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發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們接着學習第9課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二)導學新課

板書:第9課 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閲讀課本第一、二自然段。

1.“五代”和“十國”有哪些含義?它從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怎樣的歷史局面?

2.後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內容及作用如何?

板書:五代(907)十國

學生回答後教師講評。

演示幻燈片《五代十國形勢圖》。907年,節度使朱温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樑朝,歷稱為後梁(講明加“後”的原因)。

此後的五十多年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那時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後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

可以看出,這時的政權四分五裂,更迭頻繁。比如五代,50多年裏就更換了5個朝代,也就是説,誰兵強馬壯,擁有重兵,誰就當皇帝,那麼,這種政權的實質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藩鎮割據繼續擴大

教師總結:正因為如此,軍閥之間混戰不休,人民生活十分疾苦,渴望統一,到了五代十國後期,統一趨勢不斷加強。五代中的最後一個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所進行的政治改革,加快了統一的進程。那麼,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作用如何?

學生回答後教師講評。

周世宗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安撫流民,(2)減免賦税,(3)懲治貪官,(4)整頓軍隊。經過改革,經濟得到了恢復,疆土得以擴展,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那麼,這種分裂割據局面又是怎樣結束的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