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82K

編寫教學反思能夠提升老師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活動反思的一種文字載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5篇

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篇1

在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為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現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與老師們討論一下:

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第四課《蚯蚓》,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蚯蚓是什麼們樣子的?它怎麼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於國小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第七課《土壤的保護》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説保護土壤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為什麼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水土流失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學生在瞭解水土流失的嚴重性之後,自然就會想到要保護土壤,防止流失。

3.從課文中的對立之處提問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對立之處,那正是編者老師們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九課《沉與阜一課,有這麼一個學生活動;(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麼辦法讓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麼辦法讓它浮起來?(用8分鐘時到10分鐘)在活動前讓同學説一説用什麼方法.同學們只説出了一個結果“要改變它們”.我説怎麼改呀?同學們説“加水、變形狀.”我説“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説.”同學們都非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橡皮泥浮起來了,瓶子沉下去啦.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矗。

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篇2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基礎教育──國小教育,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無疑是實現這一任務的最好途徑。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性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興奮活躍、穩定持久的狀態中參與教學,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在課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探究活動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並善於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兒童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對學生的一些超現實或異想天開的想法或問題要給予肯定和讚賞,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樹立自信心。在興趣的形成過程中,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為創新的動力。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親身探究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於教學氛圍和師生關係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説、勇於創新。

4、創造探究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恆。。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精心組織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下,學生通過親身探究,他們的創造靈感被激發,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創造活動才會成為可能。教師才能進一步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搖籃。

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篇3

在近兩年的國小《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國小《科學》教學中的反思 在近兩年的國小《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一、 觀念滯後 《科學》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對學生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非常有益的學科,但是現在有些教師(包括本人及學校某些領導在內),對此學科都當作傳統中的副科目對待,導致諸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中都有不嚴格、不規範、不認真對待態度,也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科學》此科目的馬虎應付態度。同時也致使學校對《科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低下,從而造成學生在整體素質的缺陷,誤人子弟,殃及社會,損於國家。這是何等的嚴重問題!頗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層的諸多教育工作者與各領導的熱切關注、支持與幫助。同時,也很值得相關的直屬管理領導的認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實執行了,落實的程度如何,基層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遺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虛作假的行為,各學校各教師是否尚存在馬虎應付的心理,如何處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等等。這都是需要教育直屬界的領導的認真、踏實、嚴肅對待與落實的嚴峻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話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應付假態度!總之,領導、教師的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要徹底、徹底的改變。

二、理念欠缺 國家對各課程的改革已實施幾年,可以説國家各教育培訓部門每年都進行了相關的各學科的課程項目的有計劃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訓。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裏面都有個底。實話實説,現在我們的諸多教師都是被傳統的教育教學的舊觀念嚴重束縛着,在國小都是把語文、數學當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培訓時,也存在着這樣的偏科嚴重心理,特別是某些學校的主管領導也同樣存在着這樣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這樣的“副科”教育培訓時,教師馬虎應付,甚至有些學校領導明知有這樣的相關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訓,而沒有派相關“副”科目的教師去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導致了教師在進行這樣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學中,觀念難改,理念缺乏,教改無果,教育無望。譬如,某些教師在上《科學》的課時,只是把課文念一遍,學生在下面聽一下就算了事,至於其相關的實驗、活動或某種探索,一句話“學校的條件有限”就把本來是非常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事情給搪塞過去了。還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上課時,直接把本該是由學生課中或是課後去認真思考、探討、交流或查詢來解決的時事知識、地理基礎常識或是政治常識等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致使學生都有了不愛思考、不想探討,不善交流等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性思維、獨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應有的培養。這樣學生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到伸手”,於是,教師教得多“死”,學生也就學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級的《科學》的任教教師,對所教學科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隨便選了部分內容來教教而已,當然這也可能與學校安排的《科學》科目節數太少的原因有關(有的一週只一節),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也學得不知“天南地北”,學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繫統的科學知識,怎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怎能促進新形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跨上新台階。 因此,可以這樣説,作為新時期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有責任認真學習新知識與新的課改理念,徹底擺脱舊的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的束縛,用新理念、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素養。同時,在工作中要有認真、負責、踏實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付於我們的責任,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後代的子子孫孫。

三、 資源缺乏 農村鄉鎮國小,特別是邊遠偏僻的農村國小,在各年級的《科學》教育教學中,由於教學資源的嚴重缺乏,在教學中有許多都涉及到實驗、活動或需要上網查詢才能解決的各種問題,教師只能照書讀書,把“複雜”的問題簡單的一筆帶過,把教學內容應付完畢就算“萬事大吉”了。於是都形成了領導不重視,教師不認真,學生不積極的惡的連鎖反應,造成了設了科目而又不重視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費了課本、人才等資源,耽誤了學生的智力、能力等培養,影響了學生的一生。同時,也剝弱了教師的教學鋭氣與消退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本人熱切呼籲上級直屬主管領導、學校的主要領導和廣大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為中國小的各科目教學,特別是所謂的“副”科目的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於教育教學進行的硬件環境,為我們的新課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鋪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之,國小《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需要大家的共同熱切的努力與支持、配合與合作。同時,也特別需要《科學》科目的組織教學的領導與教師要努力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儘可能地把《科學》科目教得更加科學與精彩。

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篇4

根據學校與教研室安排,第二週我執教了三年級《根和莖》一課。《根和莖》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中的第二課,根和莖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發揮着支持植株、吸收、傳輸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功能。本課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分別認識根和莖的不同類型,瞭解根和莖在生長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學中有選擇地利用生活中常見和學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直根和鬚根形態上的特點,鼓勵學生嘗試着給根分類,可以加深學生對根的形態和名稱的認識,從而更高效地瞭解植物根的分類。而對於莖,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和課件演示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對於莖的作用,課前準備好插在紅水中的莖,課堂上讓學生解剖,使學生對莖的運輸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教研員為我剖析了整堂課後,我覺得本課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環節的設計與設計的意圖需要明確。在教學根的環節上,沒有能夠明確指出哪裏到哪裏是根,以至於學生在比較直根和鬚根的時候不能發現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細小的側根。在教學莖的時候同樣沒有能夠讓學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莖在哪裏,而是教師講解的比較多。在教學方法上,我總是擔心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講授法用的太多,沒有體現“雙主體”理念。今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將遵循以下原則:

——科學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律,符合學生的任知規律。

——主體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活動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須有利於學生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

——過程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過程的體驗;

——創新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應當在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立足創新,重視創造出一些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國小科學浮與沉教學反思篇5

?聽聽聲音》這課是教科版國小科學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目的在於要引領學生傾聽周圍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聲音和感受聲音的變化,意在為後續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我將教材的內容做了個整合,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有幾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教材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同是一節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實施創造性的教學。在《聽聽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聲音的變化》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探究聲音如何產生的慾望,為學生後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開課將課題“聽聽聲音”改成傾聽聲音,並在整節課中貫穿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科學態度和習慣。

首先我創設了有效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樂於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達到我的教學目標。這節課中,我用音樂引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聲音,再通過傾聽周圍的聲音和物體發出的聲音,回憶和播放平時聽到的聲音幾個活動,引領學生用心傾聽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思考並提出更多關於聲音的問題,激發探究的興趣。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遊戲有效地激發學生感受聲音的變化。兩次遊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方向和遠近的變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聲音還有哪些變化,學生從遊戲和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聲音的變化,最後用專業的工具音叉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將學生的認知上升到科學的認識。

拓展環節,用音樂首尾呼應,利用水揚琴樂器的演奏,讓學生體驗到聲音發聲的奇妙,有效地實現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聲音的探究欲。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並能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課堂組織上還不夠緊湊和老練,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鍛鍊和培養提高。在聽辨音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只準備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這課的話,我想多為學生準備好音叉,讓他們親自體驗音叉的振動和變化,這樣更加直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