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減9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9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增強我們的自我指導能力,作為一名教師,小夥伴們務必要經常性地撰寫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十幾減9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十幾減9教學反思5篇

十幾減9教學反思篇1

?十幾減9》這一節課是“十幾減一個數”、“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節課,所以要上好,為後面的其他幾節課鋪墊準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自己動手,一起探究十幾減9的方法。我先用一個猴子買桃子的情境引入新課。因為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每節課創設一個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再讓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然後再列式,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思考計算的方法。我讓學生用準備的小棒自己擺一擺,然後再與同桌討論,想算法。但是發現很多學生都不知道從哪入手,後來就我帶着學生一起動手擺一擺,講過程,再總結出方法,這裏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後面在練習的時候學生沒有很多時間去説一説算法。

總結3種方法:1、想加算減,這種應該是學生用到最多的方法;2、一次減9:從10減去9等於1,再和十幾的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就是答案。3、慢慢減:十幾先減個位上的數,再去減後面的。再通過後面的練習,讓學生去鞏固複習那3種解答方法。整節課的時間安排上有點問題,新課中讓學生操作的時間過長,應該做適當的調整,重點放在讓學生複述3種計算方法。通過指名説一説,小組討論説一説,同桌説一説,每個同學至少要熟練掌握一種方法,最好是3種都掌握,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多讓學生説一説。

十幾減9教學反思篇2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於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學生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對於後邊“十幾減幾”退位減法的教學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為“十幾減幾”退位減法教學奠定紮實的基礎。基於這一理念,我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並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課堂上學生計算方法是多樣的,如:在計算“13―9”時,學生的計算方法:

(1)“想加算減”法,因為4+9=13,所以13―9=4。

(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

(3)“連減法”,因為上個學期學過十幾減幾等於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4)也可以用13―10=3,由於減數多減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

當然有部分學生是通過數數數出來的。在比較各自方法的優劣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想加算減”和“破十法”的簡便方法,實現計算方法的最優化。

在學生掌握了計算方法後,我讓學生把所有“十幾減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來,然後讓他們發現探討這些算式有什麼規律,學生除了發現減數都是9,被減數一個比一個多1,差一個比一個多1,還發現了“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1”這一規律,最後我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律進行了計算練習,學生的計算速度得到了提高。當然部分學生容易把“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和“幾加9”的進位加法規律混淆,因此應多加練習,加深鞏固,讓學生加深理解,以達到熟練、正確地進行計算。

十幾減9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單一的算法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自己學會運用自己的計算方法得出正確答案,不會拘束於傳統的單一邏輯思想。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當然,在課堂過程中,還有小部分學生不能充分地展開自己的思維,得到有效的學習效果,這就要靠老師慢慢地去開發和引導,使所有的學生基本都學會如何去展現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十幾減9教學反思篇4

“十幾減9”是人教課標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學好這節課的內容又為後面學習“十幾減8、7、6、5、4、3、2打好基礎。所以這節課的學習在本單元中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教材的編排也非常注重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在剛剛過完的元宵節裏都去了哪裏玩,玩了什麼?學生的學習慾望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以往的生活經驗全部出現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愛恩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提問題,然後提煉出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幾時,我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算法的過程。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裏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5, 15減9就等於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學生也都能説出了這三種計算方法。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後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兩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法兩種計算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湊十法”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因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這道練習時,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怎樣圈,為什麼這樣圈。部分學生圈成了以前學過的湊十法的圈法。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如果讓我再上一次這節課的內容我一定在這兩個方面加強鞏固。總之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我會發揚優點,改善缺點,力求做到更好!

十幾減9教學反思篇5

這部分內容主要結合小猴賣桃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十幾減9的問題。這是第二學期的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所學新知與上學期知識能夠很好的銜接,在開始我就出了一些複習題: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多少?15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9可以分成幾和幾?9+4=()。然後出示書的情境圖,讓學生用三句話描述圖的意思:小猴有13個桃,小兔買走9個,還剩多少個桃?學生能列出算式:13-9部分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交流是用什麼樣的方法算出來的。有的説:先從盒子裏拿出9個,再把盒子裏剩下的一個和外面的合起來就是4個。有的説:先減去外面的3個,再從盒子裏拿走6個,就是4個了。至於書上提到的第一、四兩種方法,沒有學生提到。第一種方法是從13裏一個一個地減。第四種方法是去想9+(4)=13,13-9=4分析原因,現在的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很多,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20以內的加減法已經早就接觸到,解決十幾減9已不是難事,所以第一種方法沒有被學生提到,而第四種方法相對其他幾種方法來説較容易計算,大部分學生一開始不容易想到。我在課堂上提示後,學生能夠很好地運用。課後的練習當中,在學生順利完成1-4題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重點討論了第5題。第5題將十幾減9的算式按照順序全部給出,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得出計算十幾減9的靈活算法。這為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不少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