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6W

教案在制訂的時候,你們肯定要考慮與時俱進,我們寫好教案之後,在上課過程中也是會提高自信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8篇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1

?明治維新》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基本歷史知識: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其影響。

2,能力培養:通過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

引導學生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史論結合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圖與照片,讓學生感受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社會各方面的變化,通過對比,讓學生自然產生問題:為什麼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脱了貧窮與落後,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組織學生逐條討論明治維新的內容,分析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鞏固教學重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治維新使日本亞洲乃至世界強國,是日本繼大化改新之後又一次較為集中地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時明治維新由於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日本迅速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明治維新的內容與影響。

.教學難點

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原因。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教師講述日本歷有兩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問學生古代日本歷重要的改革是什麼?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近代關乎日本命運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維新,以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幕府與幕府統治的概念,讓學生理解,有利於學生對下文知識的理解。

2.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第一段,在地圖上確認的位置。提問:哪些人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哪些人反對幕府統治?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簡要介紹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統治面臨的第一個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使學生認清日本國內形勢。

3,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第二段,提問:有哪些國家相繼侵略日本?結果怎麼樣?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日本面臨的外部環境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這也是幕府統治面臨的又一危機。最終讓學生認識到此時的日本內憂外患,改革勢在必行。

4.向學生簡要的介紹一下蘭學到代表人物(緒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實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國強兵等)指出思想準備對維新運動有着很大的推進作用。

(二)武裝倒幕

此部分內容課程標準未做要求,指導學生閲讀,讓學生理解武裝倒幕,-幕府的統治是明治維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維新

1.先向學生説明明治維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領導的至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分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軍事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2.指導學生閲讀本部分內容,把全班同學分為四組,學生閲畢,分別由每組的代表回答一個方面的改革的內容,評出的組別和學生。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各項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日本國內市場的形成。

(2)經濟上,教師可補充這方面的材料和圖片來反映經濟方面的內容:一是引進先進技術,二是興辦資本主義工商業,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於日本農、工、商業的發展,成為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3)社會生活上,“文明開化”指導學生觀看課本上的《穿西式軍裝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裝》等圖片,指出明治天皇帶頭改穿西式服裝反映了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迫切願望。同時説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視發展文化教育。

(4)軍事上,“富國強兵”指導學生閲讀相關內容和圖片,然後探討“日本軍隊有什麼樣的特點?”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日本軍隊很快就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在講完明治維新內容後,指導學生討論課文的思考與討論的問題,並告訴學生明治維新的內容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麼啟示,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答時政問題的能力。

4.評價明治維新。先由學生討論“怎樣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學生討論後,教師總結:一方面,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社會性質,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日本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5.結合中國戊戌變法,讓學生探討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把全班學生分為四組,教師引導他們分別從國內背景、準備、內容和國際環境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尋答案。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從國內背景看,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幕府的中央統治相當薄弱。從準備過程看,倒幕派實力較強,有自己的武裝,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強藩的支持。從內容上看,明治維新編定和實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後,十九世紀中期日本又有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同時把明治維新與俄國的農奴制改革進行比較,提高學生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板書小結本課內容,突出重點。

四、佈置作業

?一課一練》對應習題

課後小結

本節課上完後,根據對學生的瞭解,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值得注意:

1. 在講“幕府統治下的日本”這節,應該講清楚:由於德川幕府的腐敗統治,在日本國內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幕府的統治。應該儘量將知識點將詳細。

2. 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速,不要過快,有些學生反映我講話速度過快,這個在以後的教學中值得注意。同時要提高自己的語言感染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針對某個問題,儘量多叫不同層次的學生起來回答,從而瞭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4.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課堂上老師講的時間過多,給學生的時間較少,沒有體現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做好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角色。

課後習題

19世紀中期,許多遭受到歐美國家侵略的亞非拉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東亞的日本卻脱穎而出,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也成為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方法】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或趨勢;

⑵看當時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確;

⑷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此外,世界近現代的改革還要看國際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2

課程標準】講述俄國廢除農奴制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農奴制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提綱】

一、原因: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克里木戰爭失敗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二、領導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三、內容:農奴在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擁有財產,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地主不得任意交換和買賣農民;農民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耕地(叫份地)和宅旁園地,但農民只有使用權,須花錢向地主購買土地的使用權,稱為“贖買”。獲得解放後的農民仍歸“村社”管理。

四、實質: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五、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六、歷史意義

1、積極:使俄國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社會矛盾,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對俄國擺脱落後狀況、實現近代化目標有積極作用。

2、侷限: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餘,經濟上農民為了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權付出高昂代價,背上更為沉重的經濟負擔。政治上沙皇專制制度依然存在,人民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

?重點難點突破】

1、概括俄國1861年改革的主要內容。

2、俄國1861年改革的影響:(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闡述)

?本課小結】

第14課 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時間: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廢除了農奴制,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默寫小測】

第14課 避免革命的改革——

1、原因:

2、時間: ,:

3、性質:

4、影響:

?訓練反饋】

1、之所以説1861年改革是俄國曆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主要是因為它

a.採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民 b.使農民獲得了土地

c.動搖了俄國落後的封建生產關係 d.從根本上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關於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俄國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 b.農民可以無償得到一塊“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換和買賣農民 d.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3、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 ( )

a.外來入侵 b.國家的分裂

c.農奴制盛行 d.黑人奴隸制的存在

4、材料題: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什麼力量迫使他們搞改革呢?這就是把俄國拖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經濟發展的力量。地主農奴主不能阻撓俄國同歐洲商品交易的增長,不能保持住舊的崩潰的經濟形態。如克里木(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解放以前,農民的“叛亂”每十年都要高漲一次。這使頭號大地主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認,從上面解放比等待從下面-要好些。 ──列寧《“農民改革”和無產階級農民革命》

材料二:如果總的看一看1860年俄國國家全部結構的改變,那就必然會承認,這種改變是封建君主制轉變的道路上的一步。不僅從經濟觀點來看是正確的,而且從政治觀點來看也是正確的。 ──列寧《關於紀念日》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歸納指出俄國實行農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認為這場改革是俄國曆史的轉折點,你能説出其中的理由嗎?

?學習指導】

請你們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亞歷山大二世

沙皇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

這段話説明改革限度地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説明農奴制改革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的,它實質上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階級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敲詐和掠奪。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3

?戊戌變法》

一、內容標準

1.瞭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問題探究

1.分別從戊戌變法前中國社會、經濟、思想領域來分析變法的歷史背景?

2.列表簡述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

3.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從百日維新的內容與維新派的主張的比較以及百日維新的結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4.從政治改革、救亡圖存、思想解放等角度,歸納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5.從社會背景、領導力量、政策措施和國際環境等方面,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認識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史論共享

1.康、樑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及其特點:康有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另一方面又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為變法尋找理論依據,並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説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思想。梁啟超明確提出了民權思想,動搖了君主專制的神聖性和永恆性。嚴復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百日維新的主要特點: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要求,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並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佈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

3.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説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閲讀與思考

1.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泰西近歐論,皆方三權:有論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權立,然後事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為命……

——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灣事後(1895年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奸宄生心,陳涉輟耕於隴上……伏莽遍於山澤,教民遍於腹省……揭竿斬木,已可憂危。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舉庶政。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四:使戊戌政變不被-,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國於富強矣。——胡適《留學日記》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為的什麼政治主張?其理論依據是什麼?源於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維新派對待農民起義和帝國主義的態度如何?

(3)根據材料一、二、三,指出維新變法運動的根本缺陷是什麼?

(4)材料四的觀點是否正確?闡述你的理由。

2.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救亡決論〉

材料二:康有為建議:“勿去舊衙門,而惟增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銜,許其專摺奏事足矣。”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為怎樣的思想主張?

(2)材料2中的“勿黜革舊大臣”對戊戌變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對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為的主張有何變化?為什麼會發生上述變化?

3.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説,他説:“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着敵對情緒,並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摘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領羣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於天地

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的“五條誓文”。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上諭,上諭説:“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説莫衷一是,或託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從喙嘵嘵,空言無補。……嗣後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教空疏迂謬之弊”。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後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

——摘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三則材料所反映的三國解決社會危機的角度(或者側重點)有何不同?

(2)三則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參與了改革,分別指出他們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與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張、侷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處是什麼?

(4)三國改革出現了不同的結果;俄日崛起,中國改革失敗。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學爭鳴

(一)關於戊戌變法的性質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戊戌變法是不是屬於改良主義運動。

堅持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的學者認為,19世紀末葉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要求清政府進行某些民主改革,但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侷限於少數開明士紳和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士大夫圈子裏,他們迷信依靠光緒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封建統治,甚至有防止農民革命的反動企圖,“這種反映資本主義要求的思想潮流,進一步發展為資產階級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然而就其‘變更’的性質來看,卻是改良主義”。(湯志鈞:《戊戌變法與改良主義》

有學者認為,先判定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性質的運動,然後批判凡是改良主義必然軟弱、妥協和失敗,已不能向人們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論上與邏輯上則是一種誤導。有的學者追根溯源説,改良主義是一個西方詞語,19世紀末葉出現在歐洲,是指工人運動中一種敵視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它以不觸犯資產階級剝削制度基礎的枝枝節節的改良來代替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所以説,“改良主義是資產階級用來反對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手段”。(陳旭麓:《中國近代的革命與改良》,載《歷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用改良主義來限制戊戌變法的性質是不妥當的,因為戊戌變法與歐洲改良主義的歷史背景不同,雖然當時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還很幼稚,但它畢竟是代表新的生產力,反映新的生產關係追求,是封建保守勢力的對立物,是先進者,所以不可照搬歐洲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間的維新派和維新運動,可以説“戊戌變法是中國資產階級在十九世紀末發動的一次愛國救亡維新運動。説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尚可,説是一次改良主義運動則是不妥的”。

(二)關於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戊戌變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但是,改良主義在本質上具有反動性,對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來説,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沒有出路的。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恰恰表現在它以自己的失敗,證明了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許多老一輩歷史學家,如郭沫若、范文瀾、劉大年、湯志鈞、王栻等持這種觀點。

第二種觀點認為,戊戌維新運動客觀上起到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作用,但對於封建主義制度的批判並不徹底。比如胡繩就認為,維新派要求變法,要求上層建築發生某些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改變,而且對傳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説教提出了異議,所有這些議論都是“虎虎有生氣”的。但是維新派對於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膚淺的,軟弱無力的,而且,從主觀上來説,維新派是企圖用“改良主義的變法,來為這個‘暮色悽慘’的舊制度注入新的‘生機’”。(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下冊,第634頁)

第三種觀點認為,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統治階級修補封建廟堂的枝枝節節的小變,而是中國資產階級拆毀封建主義廟堂的社會變革運動,是“民族覺醒的里程碑”。楊立強指出:維新派在變法期間推行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維新派的評價,不僅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更為重要的是觀察這些政策的社會效果。不論維新志士怎樣在某種場合表白,不論他們的主觀意圖如何,事實上戊戌變法集中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傳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專制制度的強烈願望,這不是企圖補天的封建文人矯揉造作的空言粉飾,而是一場“社會變革運動”。(楊立強:《民族覺醒的一塊里程碑──關於戊戌變法評價的若干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為,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裏的啟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維新運動在中國近代的積極意義,主要不在於反封建,也不在於反帝,“而在於它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黴氣氛中,忽然從那裏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專制獨斷的皇權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綱常倫理,這一切曾經是封建階級麻醉和統治人民的武器,現在這些武器上也長了斑斑鏽痕。人民不僅從戊戌-中認清了-的兇惡面目,而且也從戊戌思想運動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更加推向前進。”(戴逸:《戊戌時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種觀點,馬洪林認為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戊戌維新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階段性,它突破了物質與精神分割的“中體西用”的思維定式,開啟了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閘門,既把封閉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推上大機器生產的軌道,實行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又要改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為“君民共主”的立憲制度、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上看,戊戌維新標誌着中國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綱領和措施,強勁地改變着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理論結構。(馬洪林:《戊戌維新與中國近代化》,載《上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張江明等認為戊戌維新運動是在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是君主立憲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它加速了中國走出東方“中世紀”的歷史進程。(張江明等:《戊戌維新是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

參考答案:

1.(1)君主立憲。依據:三權分立學説。源於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

(2)利用變法來抵制農民起義;幻想得到帝國主義支持。

(3)不敢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不敢發動農民階級;不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4)不正確。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其實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戊戌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2.(1)強烈要求實行全面的維新變法。(2)導致守舊大臣對變法陽奉陰違,甚至託詞抗命,阻撓、破壞變法,使變法法令成了一紙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變法,材料2中卻畏首畏尾,思想明顯趨於保守,不敢主張廢除舊衙門和罷免舊大臣。原因:一是由於封建頑固勢力強大,二是維新派的軟弱所致。

3.(1)俄國側重解決內部危機,廢除農奴制度。日本則側重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文明來改造日本社會。中國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擺脱民族危機的命運。

(2)俄國:亞歷山大二世是這次改革的,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導者,擁有實權,積極推進明治維新的開展;中國:光緒帝同情變法,作出改革舉動,但由於實權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導致變法失敗。

(3)核心主張:發展資本主義;侷限性:帶有濃厚的封建殘餘;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它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改革派與保守派力量對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針是否得當;統治者的態度等。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4

一、我國早期的人類

1、元謀人:在雲南發現,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2、藍田人:距今約80 萬年,是在陝西出土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

(1)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2)時間:70--20萬年前

(3)模樣:與現代人不完全一樣

a、頭部:殘留猿類特徵

b 、雙手和上肢:由於勞動,發展最快。

北京人的體質特徵,説明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4)生產和生活:

a、製造和使用打製石器(舊石器)--能夠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b、使用天然火

c、由於生產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條件惡劣,為了生存(直接目標),他們過着羣居生活(實質是早期人類社會)

d、使用簡單語??

二、氏族公社時期

1、山頂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開始:

(1)時間:18000前

(2)地點:龍骨山山頂洞穴

(3)模樣:同現代人大體一樣

(4)生產和生活:

a開始採用磨製和鑽孔技術製造石器、骨器

b製造骨針,縫製獸皮衣服

c過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親屬世系關係分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

(1)半坡氏族:

b、地點:西安半坡村

c、時間:五六千年前

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稱新石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

d、生產和生活 原始農業:種植粟(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慄的國家)、蔬菜 和麻

飼養家畜和家禽

原始手工業:用麻線織布;製造陶器,代表作彩陶

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區、公共活動場所、公共墓地和窯場組成村落

原始文字:半坡陶缽口沿上有符號二三十種

2 地位:是黃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個典型

(2)河姆渡氏族

a、地點:浙江佘姚河姆渡

b、時間:6000年

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c生產和生活 原始農業: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

飼養豬、狗、水牛

建木結構房屋過定居生活(前提:原始農業發展)

c、 地位:長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個典型

(3)母系氏族公社結束:大汶口文化早期

(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徵:

① 婦女起主導作用(因為婦女是當時生產和生活的組織者)

②按母系血統確定親屬關係

③沒有貴踐、貧富、階級

④生產和生活資料歸氏族公社所有

⑤過着原始共產主義生活(根本原因:生產力低下)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中晚期距今約四五千年,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母系向父系過渡實質是親屬關係的的變化,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提高)

(2)晚期:由於生產力發展(根本原因),產品有了剩餘,私有財產出現,發生貧富分化(隨葬品的多少是判斷貧富分化的主要依據),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階級。

三、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説

1、黃帝和華夏族:約四千年前,黃河流域部落首領黃帝打敗南方的 部落和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黃炎部落結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實質是原始社會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4、堯舜禹的"禪讓":

(1)稱謂:三人都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繼黃帝之後黃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聯盟首領

(2)"禪讓":實質是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傳説堯年老後召開部落盟會議(當時的權力機關)並傳位給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後也以同樣辦法傳位給治水(黃河)有功的禹(成功關鍵:疏導法符合實情)

(2)堯舜禹時期特徵:我國原始社會正向奴隸社會過渡(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歷史的重大進步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5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生髮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發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採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設計課後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四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 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為物質基礎,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課件展示新舊“四大件”圖片)。“四大件”的演變,足以説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衣食住行的變遷

(一)服飾看變遷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着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2.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被稱為“藍(灰)色的海洋” 這一時期人們的衣着不僅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

3.“-”時,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裝。

4.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日益豐富的飲食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1.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 “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飢。城鎮居民吃糧油要憑票供應,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 等獲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開放後,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師過渡:人們常説,我們現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怎樣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積: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後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十幾年裏,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

提問:你在家裏有獨立的房間嗎?請説説你家現在的居住條件怎樣?

2.配套設施、房屋裝修: 改革開放前隨處可見破舊木板房,改革開放後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城鎮居民住上了高樓大廈,而且裝飾講究,寬敞明亮,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四)四通八達的交通

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了一定的比重,説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提問:

1、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的發展,隨之帶來了什麼嚴重的問題?

2、如何緩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環境污染問題

教師過渡:瞭解完了衣食住行狀況,我們再來看一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

就業和社會保障

提問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提問2:鐵飯碗要不要打破 ?為什麼?

提問3:對於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弱勢羣體”應該怎麼幫助?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課後習題

1、改革開放前,人們買糧食要憑糧票,主要是因為當時(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鎮人口規模

c 政府提倡節約糧食

d 經濟發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時期人們服飾特點的是( )

a 服裝爭奇鬥豔

b 時裝表演成為風景線

c 穿解放裝,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風度翩翩

3、下列各項就業辦法中屬於

“鐵飯碗”的是( )

a 持證上崗

b 畢業分配

c 就業培訓

d 公開招聘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6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影響。知識經濟。

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從而歸納出科學技術革命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的結論。

通過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的理解和認識。(2)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説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培養學生正確的國際意識。(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現代科技革命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並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引導思路:社會實踐的需要一二二戰和戰後各國的需求;物質和科技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為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後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我們正處於第三次科技革命進程中,這場革命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所介紹的內容來把握。如果能夠説出更多的例證當然更好。

生:(回答)

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如果按照研究領域門類,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變革。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場深深影響到我們人類與以前的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有哪些特點?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生:(回答)

師: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點。第一,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着科學實驗手段的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

第三,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綜合性方向發展。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是國家規模的科研行動;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生:(思考並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要素進行思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不斷改進和擴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一切機器在本質上都是人類勞動的模擬,機器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電了計算機則是人類大腦功能的延伸。電子計算機在直接生產過程巾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勞動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必須由人類直接操縱的控制機器動作的機構,變成了由電子計算機操縱機器運行的自動機構,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內的全盤自動比的機器生產體系。以上是導致作為生產力水平標誌的生產工具方面發中的變化。

現實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後,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為對生產過程的控制,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要求導致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三要素還有勞動對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僅能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為勞動對象進行生產,還能夠製造自然界中所沒有的物質材料作為勞動對象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夠按照生產的需要創造大量本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這就極大地擴展了人類勞動對象的內容。

這一切都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充分説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真理。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也就明白了儘可能提高我們自身素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們再來分析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影響。

生:(分析並回答)

師:(引導學生依據課本上的小字進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強化。由於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業結構中的“技術密集”企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傳統的“勞動密集”企業。這種技術密集企業包括微電子、機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業以及現代通訊、新能源新材料工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是使人類日常生活發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大量新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改變着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着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信息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着傳統的人際交際方式;通過國際互聯網,導致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試管嬰兒的誕生,有利於解決人類優生的難題,但是也給人的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帶來新的問題。對人們的家庭生活、乃至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提出了挑戰。

科技革命對人類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舉例説明。

生:(回答)

師:剛才,我們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是從一個國家內部來觀察的,如果把世界經濟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必然會看到科技革命對國際經濟格局也同樣產生巨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所瞭解的事實來説明這一影響。

生:(舉例説明)

我們又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呢?請結合當今國際關係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條件來思考。

生:(思考並討論)

師:(小結學生髮言)我們已經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於我們學生來説,就是通過刻苦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高科技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將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使我們的祖國也成為現代化科技強國。

四、知識經濟的初現

提出者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

1、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出現。“知識經濟”一詞雖然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經有人對它加以關注了。目前在學術界,對有無“知識經濟”還存在一些爭議,教師在講課時按照課文的提法説明即可。關於知識經濟的概念,也按照課文中敍述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提法出自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等人的説法,他們普遍認為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提法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劃分社會發展階段,與我們常用的五種社會發展形態論有所不同。對這一情況,教師瞭解即可。

2、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向學生説明: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經濟已經初露端倪。各國之間今後的競爭,更多地取決於知識經濟的發展程度。在高科技領域佔據優勢的國家,將在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中佔據上風。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落後的國家,則將受制於人。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和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7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掌握理性的概念;記憶啟蒙思想家傑出的代表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瞭解康德繼承和弘揚法國啟蒙思想。

2.理解: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理解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社會契約論和人-權論。-

3.運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法國為什麼是啟蒙運動的中心地;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1.情景再現。

2.圖片解説。

3.分析討論。

4.探究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追求-的鬥爭精神。

2.通過對法國啟蒙思想所產生影響的分析,認識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習理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

啟蒙運動是宣傳理性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理性主義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弘揚。

難點

關於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天賦人權論、社會契約論、人-權論、三權分立學説。

教學過程

新課學習

“啟蒙”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脱教會散佈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鬥爭。

啟蒙運動的爆發並不是偶然的,它為什麼會爆發,當時社會具備了哪些條件呢?

展示圖片18世紀的法國

一、新時代的到來

背景:1.政治: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對君主-的否定,對法國起了啟示和榜樣作用。

2.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自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意大利出現,到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程度已較高,為啟蒙運動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

3.科學:在十七八世紀,自然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啟蒙思想家在許多方面是從新興的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方法。

4.法國社會現狀: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以上這一系列的因素就促成了理性時代的到來。

所謂“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斷。它強調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性質和主要內容

這場運動是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的基礎上,又向前深入發展的一次思想文化運動。啟蒙運動是又一次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啟蒙思想家們抨擊天主教會的-和迷信,反對-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等,號召人們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構建一個更符合理性與人性的社會。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

啟蒙運動興起於英國,在法國達到-,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們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促成了啟蒙運動的發展,推動了歐美的思想解放運動,並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2.主要的思想家和成就

?問題】法國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們各自的主張是什麼?有何異同點?啟蒙運動擴展時期代表人物是誰?其主張是什麼?

展示圖片伏爾泰

(一)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第一,他的思想主要表現在:

1.抨擊天主教會。

2.反對君主-,倡導君主立憲制。

3.提倡“天賦人權”。

4.相信法律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

展示圖片孟德斯鳩

(二)孟德斯鳩

第一,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第二,主要主張:

1.反對君主-,主張君主立憲制。

2.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説。孟德斯鳩最突出的貢獻是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的學説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發展了洛克的分權學説,更明確地提出了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原則。

請問,“三權分立”學説的矛頭直指什麼?(封建-主義)省三權分立”的成功實踐有哪些?(美國《1787年憲法》《中華-臨時約法》)

3.提出國家的法律不能違揹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展示圖片盧梭

(三)盧梭:對法國社會進行了更嚴厲的批判。

第一,主要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第二,主要觀點(思想):

1.“社會契約論”和“人-權”説。(反對君權神授)

2.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展示思想加及其主要觀點

歸納相似點

都反對君主-,否定教權主義,提倡-政治、自由平等。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

?講述】第一,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第二,破除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第四,啟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國之本;這個運動還直接影響了一些歐洲的封建-君主,他們都藉助“開明-”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第五,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爭取獨立。

第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探究】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比較

?歸納】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篇8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閲讀教材,識記“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來的時間、標誌、歷史背景及產生的歷史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基本歷程,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

2.在識記上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引導學生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代背景的分析,認識科技進步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多角度對比分析兩次工業革命,把握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點;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應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全面認識到科技進步發展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

2.難點: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及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閲讀教材第一目“‘蒸汽時代’的到來”

a:(1)“蒸汽時代”到來的時間、標誌。

?1組學生板演預測】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的廣泛應用;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請簡要概述哪些因素共同促使“蒸汽時代”的到來(請注意閲讀“前言”、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2組學生板演預測】政治方面:17世紀末,英國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經濟方面:工場手工業發展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需要(生產和實踐的需要);

科技方面: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明和發現;

個人因素:瓦特等人致力研究發明。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很早以前,就有人設想把蒸汽作為動力使用,但真正把蒸汽動力用於生產,卻是17世紀末以後的事情。1698年,托馬斯o薩夫裏發明了蒸汽唧筒,用於抽乾礦井裏的水。18世紀初,鐵匠t.紐科門在改進薩里夫蒸汽機的基礎上,製造了一種大氣壓力蒸汽機,主要用於礦井抽水,但它們都存在明顯缺陷,不能作為動力機普遍安裝。隨着工業革命的開展,大規模的工廠一個接一個建造起來,但這時的動力主要是利用河流裏的水力,在這方面,有很多缺點,因為工廠都必須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處。這些地區交通不便,而且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動力問題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迫問題。人們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動力,驅動不同機器。

a:(3)“蒸汽時代”湧現了哪些先進交通工具?以蒸汽機在交通工具領域的的應用為例,全面分析“蒸汽時代”的到來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請注意閲讀“資料回放”、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3組學生板演預測】交通工具:火車、汽船等。

影響:

①從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

②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③促進了歐美諸多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④使世界各地聯繫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⑤環境污染等問題:大氣污染(倫敦:霧都)、生態破壞、資源過度開採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瓦特蒸汽機問世的意義:

(1)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自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英、法、美等國成為工業國家。

(2)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如美國人富爾頓於1807年發明“薩凡納”號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等。瓦特蒸汽機應用於運輸業中,導致蒸汽輪船和機車出現,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徹底變化,人們的交往更加方便,經濟和文化聯繫也日益密切。

(3)推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蒸汽機的廣泛利用,使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採用。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囱,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4)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繫,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2.閲讀教材第二目“電氣革命的出現”

a:(1)“電氣革命”出現的標誌和主要原因(請注意閲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4組學生板演預測】標誌:電力的廣泛應用。原因:蒸汽動力存在明顯的缺陷,工業生產等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電的理論研究與技術不斷成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發電機、電動機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電氣革命”的出現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請注意閲讀“學思之窗”、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5組學生板演預測】影響:(1)生產力迅猛發展。

(2)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3)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4)城市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

(5)世界距離進一步的縮小。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發明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解決人類社會的動力問題。

不同點:“蒸汽時代”的發明側重於輕工業;科學含量不高;發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師;發明主要集中在英國。“電氣時代”的發明側重於基礎工業、重工業;科學含量高;發明者主要是科學家;發明涉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閲讀教材第三目“信息技術的發展”

a:(1)信息技術發展有哪些具體表現?(請注意閲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6組學生板演預測】表現:(1)1946年,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2)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互聯網出現;

(3)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信息技術為何能取得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有何作用(請注意閲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1組學生板演預測】原因:

科學背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

直接原因:美蘇冷戰;政府的重視。

作用:(1)促進生產力飛速發展,加快了經濟的全球化。

(2)傳統產業藉助互聯網擴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

(3)改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4)改變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

(5)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

(6)網絡犯罪。

(7)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通過對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的學習,舉例説明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2組學生板演預測】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進步全面推動社會發展。

例:19世紀末,資產階級統治相繼在歐美各國逐步確立並不斷髮展完善;歐美各國的殖民擴展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廣促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各國科學家致力於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啟蒙運動等進一步解放思想,物理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的成就為技術的進步提供了理論基礎;......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科技的革新: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興起,進而迅速推廣至歐美其他國家。科技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們的出行,進一步縮小了世界的距離;改變了人們的聯繫方式,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知識梳理】【師生互動小結】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背景:政治上,17世紀末,英國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經濟上,生產和實踐的需要。技術上,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明和發現。

2.標誌:蒸汽機的發明和改良

3.影響:①從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②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③促進了歐美諸多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④使世界各地聯繫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

1.背景:經濟上,各種工業生產的需要。理論基礎:1831年英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2.標誌:發電機及電力技術的發明

3.影響:①生產力迅猛發展。②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③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④城市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⑤世界距離進一步的縮小。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1.背景:科學背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原因:美蘇冷戰。

2.標誌: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產生。

3.影響:①促進生產力飛速發展,加快了經濟的全球化。②傳統產業藉助互聯網擴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③改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④改變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⑤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⑥網絡犯罪。⑦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檢測反饋】

1.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於是,蒸汽機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

——《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如果説,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並且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麼,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蹟歸功於生產。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材料三:本世紀(20世紀)初的相對論、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結構和基本粒子理論、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學等為一系列新興技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世界近代史參考資料》

請回答:

(1)上述三則材料的含義是什麼?試從技術、生產和科學的作用三個方面概括。

?3組學生板演預測】市場的擴大、技術的提高引起了工業革命;生產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新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2)綜觀上述三則材料,科學、技術、生產三者的關係是什麼?三者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2組學生板演預測】科學的發展推動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促進生產的發展,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則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根本動力。三者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科學的發展。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3)聯繫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你是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才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1組學生板演預測】【解析】三段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説明了生產、技術與科學理論之間的關係。結合世界近現代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響可以看出,生產的發展或社會的需要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革新,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科學技術的發展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課後小結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世界科學歷程中的“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角度闡述了近代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帶來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時代。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出現,推動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變革。

課後習題

1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在18世紀80年代初只有棉紡廠兩家,短短的時間內棉紡廠發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紡紗機推動工業發展

b.蒸汽動力的普遍推廣

c.鐵路交通大規模興建

d.英國棉紡品大量湧入中國

解析:19世紀上半期,大規模集中生產的工廠在英國大量出現,這得益於蒸汽動力的使用和推廣。蒸汽動力的推廣,使工廠的出現和發展成為可能。

答案:b

2“在1759年,詹姆斯o布林德利開鑿了英國第一條大運河,即布里奇沃特公爵運河。從那時起……引起運河開鑿熱,使英國到1830年時擁有2500英里的運河。”英國“運河開鑿熱”的興起主要是由於()

a.農業灌溉的需要b.旅遊觀光的需要

c.商品運輸的需要d.海外貿易的萎縮

解析: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工業革命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工廠所需的大量原料需要及時購進,大量的產品需要及時運到市場上銷售。英國運河的開鑿就適應了這種要求。

答案:c

3(2013o山東濱州一模)某同學在學習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這一專題時,曾有“人類文明的引擎”一目,這一目主要介紹的科技成就應是()

a.牛頓的經典力學b.達爾文的進化論

c.蒸汽機和內燃機d.汽車和飛機

解析:“人類文明的引擎”中“引擎”代指發動機,符合題意的應是c項。

答案:c

4就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舉行的原因,某班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提出了以下四種意見,比較契合實際的是()

a.當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

b.當時的英國擁有最發達的工業文明

c.當時的英國社會環境較安定

d.當時的英國擁有最先進的政治文明

解析:世界博覽會主要是展示世界文明發展程度及預示世界文明發展方向的盛會。19世紀中期,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擁有最發達的工業文明。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舉行,主要是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

答案:b

5一位科學家説:電是人類迄今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極為能幹的新僕人”。這段話最能表明()

a.電已進入生產領域和人們的生活當中

b.電使工業和社會結構發生了鉅變

c.科學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d.電氣時代已經取代了蒸汽時代

解析:解答本題,要注意題幹中的“僕人”,這説明電為人類提供了廣泛的服務,成為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答案:a

板書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