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6W

教案在起草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注意聯繫實際,學會寫教案,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起着很大作用,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8篇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味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學習反覆、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法學習主題,圈點批註法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學習綠色所象徵的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綠,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瀕臨絕境的希望。它是多麼使人迷醉,讓人嚮往!中國現代散文家陸蠡,他對“綠”情有獨鍾,痴心的想把“綠”囚禁起來,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他的優美散文《囚綠記》,感受作者的囚綠情結。

二、作者介紹:學習新課內容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下作者情況

陸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開始散文創作,前後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綠記》。1942年4月被捕。在監獄裏,面對刑審,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不久即慘遭殺害,年僅34歲。陸蠡的人生和創作生涯均極短暫,作品也不豐盛,但他卓異的人格和獨特的文格都將魅力長存。

三、檢查預習情況: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給《囚綠記》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見(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轍(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長(yà)婆娑(suō)猗(yī)鬱蕈菌(xùnjùn)

四、研讀課文

從字詞的掌握情況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

當老師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腦海裏馬上產生一個疑問。我們在第一模塊學過“優美的漢字”,知道“囚”是會意字,本意是把一人關起來,它使用的對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這卻給文章起名為《囚綠記》是不是有些欠妥,動賓搭配不當?還有疑問就是:他為什麼囚綠?當同學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有什麼想法?(找同學們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用反覆誦讀法來學習這篇文章,解答同學們心中的各種疑惑。

一讀:快速瀏覽課文,通過解決大屏幕上的三個問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調

1、文章題目是“囚綠”,那文章哪幾自然段是寫囚綠呢?

2、作者在囚綠之前、之後又各分別寫了什麼內容?請用類似“囚綠”這樣動賓結構的二字詞語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內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過瀏覽課文,同學們體會到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綠懷有怎樣的情感?(感情基調)

(1——4段):“遇綠”;

(5——7段):“賞綠”;

(8——12段):“囚綠”;對綠的喜愛之情。

(13自然段):“放綠”;

(14自然段):“念綠”。

二讀,找出“綠”的特點,體味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

請同學們帶着感情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回答下面問題體味文章感情變化。

1、綠有什麼特點使作者對它如此喜歡?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綠色、愛、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強固執、堅貞不屈

永不屈服

2、這種喜愛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靜還是有層次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變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體現這種情感變化的?喜愛之情逐層加深,不斷變化的。

第一部分,因綠而毫無猶豫地選擇了一個矮小潮濕的房間。

第二部分,從作者“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綠藤的生長……·(細節描寫)作者像對自己孩子一樣時刻關注常春藤每一個細微變化看出作者對綠的喜愛。

第三部分,作者對綠已經愛的着魔,於是產生自私的念頭,想把它獨自佔有,於是因愛而囚綠。

第四部分,放綠並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體現喜愛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後仍對其念念不忘體現喜愛之情。

教師小結:同學們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們把同學們的發言梳理下做個小結:

文章表現的對常綠藤的喜愛之情,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遇綠、賞綠、囚綠、放綠、念綠,作者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着對綠的愛。文章最後,一年後還在懷念並“期盼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我與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經歷。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愛綠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進。

還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那就是作者對這綠常春藤的稱呼的變化:綠影——綠色——綠友。這稱呼的變化也充分體現出作者對綠的感情在不斷加深。到“綠友”,作者已經把這常春藤枝條賦予靈性,把它人格化,當做自己的摯友,可見作者對它的愛之深。這也回答了我們剛上課時的疑問——為什麼題目叫《囚綠記》。看來課文題目不但沒有問題,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別緻,吸引讀者閲讀下文。這種寫法值得大家寫作文時借鑑。

主題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綠”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嗎?你對愛有什麼新認識?請同學們用小練習“愛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愛不是……不是……;而是……而是……”來挖掘文章主題,表達自己對愛的理解。

如:愛不是佔用,而是付出;不是傷害,而是疼愛。

我們用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一句話做總結“愛,不要成為囚”(大屏幕內容)

主題探究二

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僅為了表達對綠的喜愛,有沒有更深層的涵義?文章還有哪部分值得我們品讀、挖掘,我們卻沒注意呢?請找到這些地方,深層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們再結合綠的生命特徵以及作者創作背景來挖掘文章主旨。)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點明寫作的特殊背景,表現了作者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從歷史課上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更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日的開始。寫於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後。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陸蠡作者看到祖國命運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綠藤,不免感慨萬千,寫下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大屏幕)

小結:文章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寧。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通過寫綠枝條抒發愛綠的情感,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它象徵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嚮往(象徵)。而作者最後的念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們從中也窺見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三讀,品味語??

本篇文章語言純樸、清新,並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非常優美。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圈劃出自己喜歡的或能打動你的詞、句,細細咀嚼、體會。具體語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這句通過排比修辭,使句子生動富有氣勢,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綠的讚美,為後文揭示主旨作好鋪墊。

2、比喻:“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

運用比喻,抒發了作者對綠的渴望和喜愛。

3、反覆:“我開始瞭解……我開始瞭解……”“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我要借綠色來比喻……”

4、擬人如:“有一天……會和我面生嗎?”“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等等

這句話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後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這句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也表達了作者對勝利地無限期望。運用問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5、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辭方法,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珍重”一詞,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嚮往。

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優美生動。優美生動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達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

作業: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是我們同學在作文時都比較欠缺的,我們要加以借鑑。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習。(看大屏幕: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仿寫“我要借……來比喻……,我要借……來比喻……”或“我開始瞭解……,我開始瞭解……”

剩下時間請同學們大聲朗讀你認為寫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歡一段。讀時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重音,細細品味語言,體味作者表達的感情。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2

一、指導思想:

1、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樹立科學的、民主的、開放的、以人為本的語文教育觀念,不斷地探索能適應學生髮展和學生實際需要的新教法。

2、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升高二進高三入社會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掌握知識點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準備好必備的能力。

3、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閲讀推向深入,把新課標配套的“自學——探究——反思”模式新課型加以完善。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高一327班和334班兩個班,其中327班66人,334班55人,學生來自全縣各地及周邊縣市。從入學摸底考試的情況來看,學生國中基礎普遍不夠紮實。閲讀能力、分析鑑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並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1、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

(1)、建立了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並行的教材編寫體系;

(2)、破除了比較複雜的記敍、比較複雜的説明、比較複雜的議論的三個階段模式,閲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結合能力培養目標和課文實際組織單元;

(3)、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閲讀;

(4)、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2、新教材的教學重點

閲讀教材,高一階段着重培養理解分析能力;寫作教材第一冊按寫作心理要求編排,着重培養學生個體主體能力;第一冊口語訓練的重點,培養單向的口語交際能力:傾聽、應答。探究性學習着眼於對文學作品主題的多種解讀、書法文化的思考。

四、教學策略及實施:

1、策略:

(1)改變觀念,加強學習,增強新課標意識,重視知識更新。

(2)重視思維訓練,注重能力培養,增強素質教育意識,紮紮實實學好課本。

(3)重視作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水平。

(4)加強語文第二課堂的組織,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作用。

2、實施:

必修課

1、教本

(1)進度安排

必修1、2的閲讀教材,着重培養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本着由淺入深、分散化解難點的原則,教學安排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單元,後半期完成六、三、四單元。

(2)教學要求

本期教材文體多樣,有詩歌與散文,還有講演詞、序言等,內容比較分散,涉及到古今中外,因而在教學中要突出各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欣賞與學習並模仿與創作。每個單元的教學都要精心組織,單元內部的各篇課文在突出自身特點的同時,一定要和單元的整體特徵和要求相一致。每個單元的教學完成後,要指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小結,明確每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2、讀本

根據教本和讀本相結合的原則,為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3、個性研討:

着手進行國學的普及,從晨讀入手,選一些經典名句與大家一起涵詠。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2.能力和方法目標: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教學方法:自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學生講解法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到那一天,我國城鄉,特別是南方廣大農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門口插艾、掛蒲兩種野草,吃粽子,到江邊湖畔看龍舟競賽,來紀念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屈原,他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文化一個符號,一座不論隔着多麼遠的時代依然能讓我們看到的熠熠生輝的精神豐碑。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離騷》,走進這個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與人格魅力。

二、基礎知識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裏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心。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t;t;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説:“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 ,它的直接血緣關係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1、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2、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在戰國中期,隨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背景:已學《屈原列傳》

三、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註釋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2、在預習的基礎上,分段分組朗誦全詩,注意 朗誦技巧:(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學生談讀後的感受,並引導學習方法:明確此詩具有地域色彩性、多不常見字詞,必須通解大意後才能順利背誦,並示例第一句:太息,太息般的眼光,歎息之意;掩涕,涕是眼淚,痛哭流~、感激~零,掩涕意指掩面流淚。民生,人生。之,消獨。

3、聽規範朗誦

4、自主分析文章思路

屈原《離騷》一詩博大精深,主題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課文節選部分共13節、52句,通過比喻、象徵和比較、對照的手法及夾敍夾議的運用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着追求的精神。先從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寫起,然後再否決自己退隱獨善的閃念,表明自己決不變心的愛國熱情。結構圖:

第1段:遭受貶黜

第2段:分析原因

第3段:堅守志趣

第4段、第5段、第6段:決定退隱或者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靈脩不察、眾女嫉餘、時俗工巧節 心志: 屈心抑志、九死未悔後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四、合作探究

1、點名朗誦,通釋第一段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長長地歎了口氣而捂着臉嗚嗚地哭了,我鬱悶我的人生怎麼這麼不順利呢!(屈原為什麼哭鼻子?這麼大人了,哭鼻子是很丟臉的,他到底碰到了什麼難以解決的事情呢?)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我只是愛美而自我約束啊,早上説了句話晚上就被貶了。(不但把我貶了,而且還説我)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既因為我用香蕙做佩帶啊,又因為我採集白芷加上了罪名。(這是我個人修身養性,明明是高雅的追求,他們卻偏偏當做罪名。面對這些以美為臭的人,我該怎麼辦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我的人生追求,縱然多次死去也絕不後悔啊!

(2)這一段中,大家覺得屈原有什麼特點呢?點名回答:屈原注重修身養性,從哪裏體現出來的呢?蕙、茝等香草在屈原的作品中運用很多,我們給這種手法起個名字吧!可以叫“香草手法”

(3)下面,我出個題來考考大家:第一段中3個“以”的用法是否相同?為什麼?“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長太息以掩涕兮,既替餘以蕙纕兮”前二者表示並列的連詞(等於“而”),第三個是介詞“因為”之意。兩個“之”的意義是否相同?為什麼?“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同,二者都是消獨,沒有意義。(不是歸屬關係“塞上之人”和修飾關係“小大之獄”。) (他要修身養性,不同流合污,要獨善其身,為了理想追求,死而不惜。他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在第二段中找找答案。)

2、齊讀第二段,小組完成二個任務:

(1)找出四個古今異義詞

①怨靈脩之浩蕩兮古義:恣情,放縱:今義:形容廣闊或壯大

②固時俗之工巧兮古義:善於取巧;今義:細緻、精巧

③偭規矩而改錯古義:改變措施;今義:改正錯誤

④競周容以為度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2)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大意,要求不看註釋翻譯下來,可以與註釋稍有出入。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埋怨皇上放縱自己啊,最終不能體察民心啊!許多女子妒忌我的蛾眉,造謠説我好做淫邪之事。世俗本來善於投機取巧,違背法則而改變措施。違背法則而追求歪曲啊,競相把取悦於人奉為法則。

(3)女子的眉毛才叫“蛾眉”,屈原為什麼以女子自擬?作者的個人志向是什麼?

中國古代盛產棄婦詩,甚至成為文人的一種情結,也許可以稱之為“棄婦情結”。元稹zhěn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行宮》);李白的“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長門怨》);辛棄疾的“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摸魚兒》);現代李金髮的“長髮披遍我的兩眼之前,遂隔斷了一切羞惡之疾視,與鮮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棄婦》)等應該都是這種文人情結的體現。借棄婦形象而抒發自我,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學手法。

作者的個人志向是輔佐君王,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公正的國家。

總結前兩段:劃出重點句、重點詞,並利用剩餘時間鞏固和背誦。

默寫前二段,找出錯誤所在。

3、探析第三段、第四段

(1)屈原的人生追求因他的被貶而不能實現,他想選擇“退而獨善其身”,又難以放棄其人生追求。在這種狀態下他想了什麼呢?我們看第三段。齊讀第三段。他開頭便説了“忳鬱邑餘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傷心啊,我孤獨的在這個時候陷入窘境。(面對這個窘境,他如果和別人一樣違背規則,討好他人,或許還能為自己爭取一席之地,他是怎麼做的呢?)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寧願突然死亡隨着流水消逝啊,我不能容忍向別人一樣做出種種醜態。(我覺得屈原這種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的做法真是難能可貴,只要是他認為對的,無論外界的誘惑多大,他都能堅守住。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執着的精神:聯繫同學們的追慕名牌之風和社會上的拜金之氣。)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鷹和凡鳥不能合羣,自古本來就是這樣的。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哪有方枘和圓鑿相合的呢?哪有道不同而相安的呢?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受着委屈而壓抑着意志,忍受着罪過而蒙受着侮辱。保持清白而為正道而死,本來是古代聖賢所推重的。

(2)屈原在這段話中透漏了“以死明志”的想法,請同學們分析屈原“投汨羅以死”的原因有哪些?

屈原的“投汨羅以死”並給一時的衝動,而是有深刻的原因。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促使屈原投水而死的原因一個是個人的原因:他“不忍為此態”,他寧願懷着自己的志向死以明志,二是古人“捨生取義”思想的影響。

(3)自己結合註釋通解第四段大意,請兩名同學上講台分別給同學們用流暢的語言通譯大意。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後悔觀察道路時沒有看清楚啊,我久久佇立而想回去啊。轉過我的車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還不遠。讓我的馬走在長着蘭草的水邊高地,疾馳到長着椒樹的山岡暫且休息。到朝廷做官不得而遭受憂愁啊,退隱後重新修正我的衣服啊。

總結前兩段:劃出重點句、重點詞,並利用剩餘時間鞏固和背誦。

默寫前二段,找出錯誤所在。

4、上節課中,我們知道屈原打算退隱了,那麼他退隱後要幹什麼呢?

(1)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裁製荷葉作為上衣啊,綴縫荷花作為下裝啊。(這仍然是香草美人手法。他即使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我仍然矢志不移修身養性,自我的修養是一生的事、是自己的事,不是偽裝給別人看。)裁剪荷葉做上衣啊,綴縫荷花花瓣做下裝。不瞭解我就散了,只要我本心確實是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加長我長長的佩帶。光潔和純美交織在一起,只有光潔純美的本質沒有受損。

(2)從3、4段中找出能表現作者高潔品質的句子。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制薺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

(3)如果屈原真的能如同這段話説的那樣退隱,並獨善其身,歷史上可能沒有了端午節,更沒有“可與日月爭光”的《離騷》了,他仍有些有些徘徊和猶疑。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忽然後頭放眼遠望,將去觀察四方荒遠的土地。佩戴上繽紛多彩的服飾,菲菲芳香更加顯著。人生各有各的樂趣,我獨愛美並把它作為準則。即使被肢解我也不會改變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改變的嗎?

五、拓展提高

?離騷》中“惟昭質其猶未虧”“餘獨好修以為常”等句子表現了屈原修身潔行的高尚情操。請就屈原的這種追求談談自己的看法。

古今異義:

①怨靈脩之浩蕩兮古義:恣情,放縱:今義:形容廣闊或壯大

②固時俗之工巧兮古義:善於取巧;今義:細緻、精巧

③偭規矩而改錯古義:改變措施;今義:改正錯誤

④競周容以為度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⑤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古義:阻塞不通,引申為走投無路;今義:主要指貧窮,經濟困難

⑥寧溘死以流亡兮古義:隨水流而消失;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⑦長餘佩之陸離古義:修長的樣子;今義:形容色彩繁雜

通假字:

①偭規矩而改錯 錯通措,措施

②忳鬱邑餘佗傺兮 邑通悒,苦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圓

④進不入以離尤兮 離通罹,遭受

⑤芳菲菲其彌章 章通彰,明顯

詞類活用:

1、名用作動: ①餘好修姱以鞿羈兮 束縛、約束 ② 鷙鳥之不羣兮 合羣

2、名作狀:謇朝誶而夕替 在早晨在晚上

動詞的活用:

1使動用法:①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使……受委屈;使……受壓抑

②步餘馬於蘭皋兮 使……步行

③回朕車以復路兮 使……返回、掉轉

2動詞的為動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 為……而死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①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枘、圓鑿②謠諑謂餘以善淫 淫蕩的事

2、形容詞作動詞:固前聖之所厚 推重、看重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①高餘冠之岌岌兮 使……加高

②長餘佩之陸離 使……加長

特殊句式 :

1定語後置: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2賓語前置:不吾知其亦已兮。

3狀語後置:①謠諑謂餘以善淫;②步餘馬於蘭皋兮。

4被動句式:①謇朝誶而夕替;②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餘冠之岌岌兮

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餘以蕙纕兮

競周容以為度

雖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雖九死其尤未悔

雖體解吾猶未悔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的文章《師説》。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説》《馬説》都屬“説”一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師説》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並根據註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迴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並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後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於周圍同學,最後全班統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範讀課文。

(説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其獨立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研習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後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説説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討論後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討論後明確:

a.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羣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討論後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聖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後明確:聖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

(1)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

(1)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2)説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討論後明確:

(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三、課堂訓練

(1)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四題。

(2)背誦全文。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2、《離騷》的歷史地位、影響、體裁。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閲讀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共2課時。

一、對聯導入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之説。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佳聯妙對,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愛國詩人充滿了緬懷之情。

武昌東湖有座“行吟閣”,其名取《史記》中“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行吟澤畔”之意。閣中有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題聯:

旨遠辭高,同風雅並舉;

行廉志潔,與日月爭光。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這樣評價屈原的詩品人品:《離騷》和《國風》、《小雅》一樣,同為國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董老將司馬之言信手拈來,巧撰成聯,上聯歌頌屈原不凡的才華,其作品可與風雅頌齊名;下聯讚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潔不染塵。全聯用語簡約,含義深刻。

戰國時代,楚秦爭霸,屈原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一幫奸臣卻百般詆譭、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愛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聯: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

上聯強烈抨擊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聯頌揚太史公司馬遷是屈原的知音,對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論。

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但他的愛國之心忠貞不貳。西漢傑出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離騷》和《治安策》,分別是他們的代表作。在長沙的“屈賈祠”,有一副楹聯頌揚他倆的愛國之心,蓋世之才:

親不負楚,疏不負樑,愛國忠君真氣節;

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天緯地大文章。

“親不負楚”指屈原與楚王同姓,故曰“親”;“疏不負樑”指賈誼與樑懷王異姓,故曰“疏”。

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刀絞,他寫下絕筆《懷沙》後,仰天長歎,抱石投入滾滾汨羅江。在汨羅江屈原祠懸掛的哀輓聯,述説着這段歷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

懷沙沉此地,二千年後,唯有灘聲似舊時。

屈原投江自盡後,宋玉哀痛不已。他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呼喚:“魂歸來兮!”為屈原招魂。李元度以此為題,撰成一聯:

江上峯青,九歌遙和湘靈曲;

湖南草綠,三迭重招宋玉魂。

在長沙嶽麓山的三閭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聯,情感更濃烈,意境更深刻,在紀念屈原的對聯中堪稱上品: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户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聯中引用了許多典故:《楚辭》中把“香草”喻作賢臣。“三户地”指楚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充滿思念與哀傷之情,是屈原逐放後憂憤心境與愛國思想的寄託。

屈原以身許國,雖死猶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汨羅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對聯,把奔騰不息的汨羅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

萬頃重湖悲去國;

一江千古屬斯人。

屈原逝去已兩千多年,他所魂牽夢繞的三楚大地,如今舊貌換新顏。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荊楚兒女,怎麼也忘不了這位歷史偉人。湖南長沙的“屈賈祠”中,有這樣一副楹聯:

千古名勝又重新,是誰潤色江山?應追思屈子文章,賈生才調;

四面烽煙都掃盡,到此安排樽酒,好攜來洞庭秋月,衡嶽春雲。

二、屈原和《離騷》簡介

1、屈原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詩人,政治家。戰國時期楚國人,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譭。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聯齊抗秦:在秦國兼併六國的目的越來越明顯時,主張聯齊抗秦。時縱橫家張儀自秦赴楚,勸楚懷王親秦絕齊,以割地六百里的空言為餌。懷王貪圖土地,輕信張儀之言,斷絕齊、楚聯盟。後懷王發現上當,遂發兵攻打秦國,結果損兵折將,且破壞了齊、楚關係。懷王又聽信張儀之言,人秦討商於之地,最後客死他鄉。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這時他“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秭歸樂平裏。(傳説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一流才子”。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聲貫古今,名揚中外。

聽配樂誦讀,理解全詩內容。

2、楚辭和《離騷》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特徵:形式上兩兩成句,多在6至8個字之間;上分句末尾常用虛詞“兮”或“思”;節奏明顯,音調舒緩,富於音樂美;涉及許多歷史傳説、神話故事、風俗習尚;所使用的藝術手段很多,抒情風格濃郁,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西漢前期始稱之為“楚辭”。因其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故後人也用“騷”來指楚辭,也叫騷體詩。漢代以後,“楚辭”又成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總集名。文學史上向來“風騷”並稱,“風”即是指我們剛剛學過的《詩經》中的《國風》,“騷”就是指我們本週要學習的《離騷》。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歎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風騷不足,“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體格風騷”“賣弄風騷”“各領風騷數百年”.

?離騷》,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血淚所凝成的生命輓歌,作品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正反映了作者豐富而複雜的鬥爭生活,堅貞而熾烈的愛國心情。有372句,分93節,共2464字,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説:“離騷者,猶離猶也。”班固説:“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王逸説:“離,別也;騷,愁也。”綜合各家解説,屈原是因被讒見疏,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離騷》這裏節選的是《離騷》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習慣,《離騷》以節論,每四句一韻節,課文前44句為前11節,最後兩句“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歷來被認為後人添加的。

聽配樂誦讀,理解全詩內容。

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學會朗讀

(1)四句一韻,

(2)多用“兮”字,

(3)每節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三、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並摘抄。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脩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除了直抒胸臆外,屈原還用了另外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品格--香草美人喻

畫菊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託物言志)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朝廷遺臣。南宋滅亡後他隱居在蘇州一個寺廟裏,終身不仕。平時左卧方向總是朝着南方,所以號“所南”。他畫的蘭花根不着土,稱作“無土蘭”。有人問這個緣故,他説:“現在連立足之地也沒有了,你讓我的蘭花到哪裏生根呢?”可見,這是一位很有氣節的畫家。他的題畫詩《畫菊》,正是這種情懷的表露。詩裏,菊花已經被賦予了一種高貴的人格,將菊花凋不落瓣的自然屬性昇華為社會的、民族的意義,何為菊花,何為畫家、詩人,我們已無從分辨了。前兩句寫菊花遠離百花叢,獨自開放,表示自己不與元朝合作。後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

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屈原首創了香草美人喻。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説説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詩人用採摘江離、白芷那些香草為佩,而且是終年累月寒暑無間地朝搴木蘭,夕攬宿莽,來隱喻自己勤奮學習,收集別人的長處,培育自己的德才,提高自身的修養。用時光易逝,春秋更替,草木零落,美人遲暮,隱喻人生亦由美好盛壯之年,漸趨衰老,楚國也由盛而衰,有如花草代謝。“恐美人之遲暮”一句中“美人”喻楚懷王,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羣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羣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蕙茝”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裏面。“我”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情感、美德、追求、鬥志。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説出自己想説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對後世作品影響之深遠。

雜詩七首(其四)曹植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曹植在建安文人中年齡較小,成就最為突出,與曹魏後期的大詩人阮籍,交相輝映。曹植才華橫溢,有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可惜很不得志。特別是曹操死後,他備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防範、迫害,不但政治上的雄心無法實現,而且屢徙封地,還經常擔心遭殺身之禍,陷入苦悶與惶恐之中,連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談不上實現其政治抱負。因此,他的詩除表現了建功立業的慷慨情懷外,更多地表現他後期那種苦悶矛盾的心情。

這首詩便是曹植後期所作,在構思和寫法上,明顯地學習屈原辭賦中以香草美人作喻的手法,採用比喻手法,以佳人自比,表現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詩的前四句側重敍述描寫,用語簡練爽朗。寫出南國佳人的容貌豔若桃李之花,她的足跡遍及“江北”、“瀟湘”,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日夜奔波勞頓,她那甜美的歌聲響徹大江南北。詩的後四句轉而議論抒懷。“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二句,文采斐然,簡練峭直,語短情長,含蓄豐富,意境深邃,頗具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吟詠咀嚼。這兩句表面寫佳人儘管有超羣的美貌和悦耳的歌唱才能卻不為人賞識,字裏行間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結尾二句,感歎時光流駛,歲月無情,佳人的容華再美卻難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時雖有蓋世才華、遠大抱負卻無法施展的深沉慨歎。

閨意獻張水部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粧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表面上是寫一個要去見公婆的新娘子輕聲地詢問丈夫:自己打扮得是否時尚?但仔細想想,若如此,題目為什麼叫《近試張水部》呢?原來作者以閨房之事隱喻考試,自比新娘,把張水部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入時無”是在問張水部:自己的文章能符合主考官的心意嗎?

“花濺淚”“鳥驚心”也是移情的寫法。我們説“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等也是移情的寫法。

四、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後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説。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五、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中浪漫主義有兩方面表現:一是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一是奇異的比興和象徵。聯想和想象幾乎貫穿全文,作者藉助自然和社會中的一系列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如扈江離與辟芷、紉秩蘭為佩表明自己的志行高潔;以朝搴欄,夕攬宿莽比喻勤勤懇懇地培養才德。比興和象徵的運用也是俯拾即是。文章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②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如詩中的“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並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鍊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後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③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歎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脱離*、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於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於學生積澱一定的人文關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衞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鑑意義。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國中時曾經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着“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並背誦全文,培養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體悟作者情感,並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2.對話法:創設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註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侷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薰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的要領、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

?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於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

?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並在閲讀與鑑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閲讀與鑑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採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3.輔助手段:幻燈片投影儀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有條件的也可網上查閲,製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國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製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最近?(師生交流,選擇的投放)

(解説: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製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註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合註釋,疏通文意,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覆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觀――還――桓。

③第三段:遊――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二)讀:教師範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

過程:

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為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為一組,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稍長停頓。(據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2.教師範讀,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悦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幻燈片2)

敍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餘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説: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習不夠充分或對作者情感一時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節放到“悟讀課文”後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願為官,那麼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請依據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幻燈片3)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嚮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説: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於可以擺脱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最後達到當堂成誦。

(解説:這一環節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中浮現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歎,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後,便脱離書本,試着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説: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裏,若不好,糾正,並説説為什麼這麼處理。

3.創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麼?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着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疑。

(解説:此題的設置主要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圓其説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繫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採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詩人迴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裏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迴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自然,樂天安命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後為守衞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構層次:呼喚歸去——閒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三、課堂小結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閒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歸隱情結,瞭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佈置探究性作業: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和文本,比較本文註釋①和2000年版註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並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2.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麼,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提綱式的發言稿

第二課時走出陶淵明

一、導入過渡:上一節我們以“五讀”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心靈,今天再讓我們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潛們。現在就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同學們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學習交流(一):參照序言和文本,比較本文註釋①和00年版註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並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1.學生研究成果分類、展示。

(解説:這一過程“分類”是關鍵,教師可在課前先調查瞭解,以掌握課堂的研究走向並消除對話中的無序狀態。)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説:為使此題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師要收集儘量多的資料,以備對話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説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敍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後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颺”至“亦崎嶇而經丘”,“敍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陶潛此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敍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説,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祕密所在。因此,本文註釋①的改動體現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穫嗎?

(解説: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説,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麼,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麼?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説: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瞭解,更要深入。)

3.重温經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悦在讀聲中昇華。

四、課堂小結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歎。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脱恬淡、質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嚮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後人築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衞心靈淨土的一盞明燈。

五、佈置情感性作業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沒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麼觸動了你的心絃?那麼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覆閲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寫於北平,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閒話秋涼、勝日秋果 等畫面,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所寫景色較為具體,考查的是學生的形象思維。而本文所寫的秋味則是抽象難把握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出了較高要求。高一學生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閲讀習慣,閲讀中不能準確捕捉重點詞句,通過學習力求幫助他們學會鑑賞散文,把握主旨。

教學目標:

1、能説出郁達夫生平及其創作風格。

2、能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3、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

設計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讀寫結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中所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由題導入,温故知新

由題切入。回顧《荷塘月色》標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品味本文標題。從題目可以得出寫作內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舊的,含着歷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聚焦在秋上速讀全文。(意圖:教給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

二、整體感知,歸納點撥

要求學生帶着課後練習第一題再讀課文,圈點批註。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後,教師通過板書點撥明確行文思路和內容結構。明確幾幅秋景圖。

三、圈點批註,鑑賞語句

要求學生帶着課後練習第二題再讀課文,圈點批註。全班交流,教師參與點撥,並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紹,知人論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後的主觀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遷移

結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分組朗讀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結構和語言。

作業:借鑑本文寫法,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題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寫出秋的特徵。(意圖:照應完成課後練習第三題)

高一必修下冊語文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鞏固閲讀散文的一般方法:從關鍵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領會中賦物以情、詠物抒情的寫法,並能將這種手法在寫作中加以借鑑、運用。

3、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明確作者愛綠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徵意義,即對生命的熱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緊扣文本,把握作者對綠的摯愛之情,探討綠的象徵意義。

2、難點:

喚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主動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綠”的象徵意義,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三、教學設想:

從形式到內容逐漸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關鍵語句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會綠的象徵意義,提高感悟能力。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1、解題:本文題為“囚綠記”,其具體含義是什麼?標題能告訴我們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確:標題:文體、文章的大概內容。“囚綠記”告訴我們這篇文章屬於記敍性的散文;“囚綠”意思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具體體現在文章哪裏——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敍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體展開文章內容的,請快速閲讀課文,標出段落序號,劃出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結構,概括各部分內容。

明確:閲讀記敍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對事件前因後果的敍述過程,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子,在此基礎之上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關鍵句,即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體現行文脈絡的句子。

文章結構:遇綠——賞綠——囚綠——釋綠——念綠

3、如何理解作者“囚綠”之後又“釋綠”、“念綠”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請大家就文中寫綠和抒情的句子,挑選幾處進行圈點批註,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重點放在“賞綠”、“囚綠”、“釋綠”。

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徵;綠的這一切特性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獲得了精神上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着綠。因為愛綠心切,所以“囚綠”,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自私之愛”。綠被囚禁之後,它的尖端總朝着原來的方向,固執,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於黑暗,這使作者的心靈受到觸到,所以最後才會“珍重地開釋”、“祝福”,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敬重之愛”。

文中寫綠的最大特點:賦物以情,將綠(常春藤)人格化。

4、作者在文章中僅僅是要抒發自己對綠的喜愛和懷念之情嗎,還是有更深層的寄寓?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本文時代背景的語句,聯繫作者生平(幻燈片展示),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寫作時代背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

“囚綠”既是作者個人境遇的隱喻,更是民族命運的象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作者從綠“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頑強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僅抒發了自己對綠的熱愛,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精神,寄託了作家對民族未來的美好祝願。

這種寫作方法就是我們常説的託物言志。

5、課內練筆(幻燈片展示):

陸蠡被日本憲兵逮捕後,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他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答曰:“絕對不能征服!”

……

假設陸蠡臨犧牲時,眼前又閃現出那一抹遠在舊都的綠色,他會想到什麼呢,他會對他的“綠友”説些什麼呢?

請以“驀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摯愛的綠友”作為開頭,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例文】

驀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摯愛的綠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舊,蒼翠依舊,固執依舊?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尋的綠意,至今我仍視同至寶;你的姿容,我曾抑鬱的心情經由裝飾,至今仍充滿愛和幸福;你的固執和堅韌,我曾經愛恨交織的情結,至今仍給我以無窮的啟迪……

而今,情緣錯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終相信,曾經選擇,依然選擇,曾經堅持,依舊堅持。只要心有陽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與囚禁將孕育出更堅強的生命!

6、課文小結:

閲讀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把握關鍵信息,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

我們從本文的學習中最大的收穫在於,不僅鞏固了散文閲讀的方法,也瞭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更體會到了作者那種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們民族的偉大。

7、寫作遷移(幻燈片展示):

請借鑑《囚綠記》賦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寫方法,寫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數不限。

參考題目:《籬牆那邊的三角梅》

板書設計:

遇綠——喜悦 綠是生命、希望 象徵民族性格

贊綠——留戀 慰安、快樂 看到民族希望

囚綠——愛憐 追求光明的性格 賦予時代精神

放綠——祝福 永不屈服於黑暗 寄託美好祝願

念綠——懷念

賦物以情,託物言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