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完成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科研意識,作為一名教師,小夥伴們肯定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閲。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7篇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我採用從生活中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採用類比等式性質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給學生類比,猜想,驗證的問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

活動一、通過回顧舊知識,抓住新知識的切入點進入數學課堂,也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在這一環節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點少。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在不等關係中存在的一些性質。這一環節上展現給學生一個實物,使學生獲得直觀感受。

問題2的設計是為了類比等式的基本性質,研究不等式的性質,讓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方法中類比思想的應用,並訓練學生從類比到猜想到驗證的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務,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在這個環節上,我講得有點多,在體現學生主體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時間控制的不緊湊,有點浪費時間。

讓學生比較不等式基本性質與等式基本性質的異同,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認識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整體上把握知識、發展學生的辨證思維。

讓學生通過構圖反思,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歸納,總結的習慣,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激起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動三、通過兩個題幫助學生應用提升,第一題以判斷得形式讓學生體驗不等式性質的簡單應用,第二題是利用性質化簡不等式成“x>a”或“x

整節課在運用符號語言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與錯誤,因此在課堂上,我特別重視對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給予鼓勵。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符號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我覺得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在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錯。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課堂。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篇2

一、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

1、類比法講解讓學生更易把握

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與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後未知數的係數化為1不同,其它的步驟都是相同的,還特別能強調最後一步“負變,正不變”。

2、少講多練起效果

減少了教師的活動量,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去探討。教師只作出適當的引導,做到少講,少板書,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3、數形結合更形象

通過畫數軸,並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數軸表示出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不足和遺憾之處

1、內容過多導致學生靈活應用時間少

一堂40分鐘的課要容納不等式三條性質的探索與應用,顯然在時間上是十分倉促的。實踐也表明確實如此,在探索好三條性質後,時間所剩無幾,只能簡單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2、教學過程中的小毛病還需改正

在上課的過程中,許多平時忽視的小毛病在課中也都體現出來了,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預期的答案,往往打斷學生的回答,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權;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時,老師所下達的指令不是特別清楚,時常在學生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再加以補充説明,這樣對學生思考問題又帶來一定影響;課堂小結中學生的體會與收穫談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見,這是平時上課過程中的忽視所導致的。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篇3

這周我講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講《不等式的性質》這一節課,一開始我的設計思路是複習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而進行不等式的3個性質教學,在學完3個性質後馬上講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後才進行鞏固練習。但我在第一個班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因此,我馬上調整教學思路,在下個班讓學生先複習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後進行不等式的3個性質教學,講完3個性質後馬上讓學生做3個性質的運用的相關練習,最後再講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過這樣調整教學思路,我發現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理解了不等式的3個性質並會運用這3個性質去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不等式的解集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通過練習學生能理解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因為不等式的解集是由學生自己解出來的,在學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讓學生通過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過數形結合讓學生加深對不等式的解集的認識,為下一節解不等式做鋪墊。

我的反思和經驗是:

1、課前充分準備是保證。從怎麼引入怎麼引導學生探索性質都進行充分的準備

2、對性質3這個難度的教學不夠。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了對性質3的探索,但由於我對設計意圖沒有説清楚,導致有幾個小組在不等式兩邊乘了不同的兩個數來進行比較;對於不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負數的教學完全迴避了(我以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來做,所以講乘法就夠了),結果學生在遇到這類的題目都卡住了。

3、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條性質一筆帶過,備課還需要加強。我備課時認為這個知識點不重要,其實在這裏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符號語言能力。

4、上課多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篇4

本節課,教師能較好的分析把握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新穎合理,教學組織合理有效,較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良好。本節課有如下主要亮點:

第一,教學線索清晰。教學中以基本不等式的獲得和應用為明線,以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體會為暗線。在本節課的學習和教學中,明暗線索交相呼應,學生不斷的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甚至能在例題教學中嘗試讓學生運用思想方法策略性的思考和學習,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更有對數學認識上的提升,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自然流暢。

第二,注重知識的本質認識和理解。本節課,就基本不等式這一核心知識而言,教師通過對教學材料的有效處理,為學生呈現了多角度認識知識的機會,特別是設計了基本不等式和重要不等式關係的認識和思考環節,使得學生認識到本節課的兩個不等式的和諧、一致。這樣的設計促進了學生對基本不等式的本質的認識,利於學生理清本節課的核心知識,而教師在輕鬆自然間不着痕跡的很好的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也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些如何認識基本不等式的新視角。

第三,注重學生參與的實質性、堅持知識獲得的生成性。整堂課,教師始終做到學生知識的獲得來自於實質的數學活動和生成的深刻性。在本節課,我們可以從學生的情感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三個維度觀察到,通過學生參與真實意義的數學活動,保證了學生生成的自然合理,並將生成成為知識獲得的前提,這樣的學習是科學有效的。

當然本節課也還存在一些不足:

整堂課表現出缺少引導學生適時對學習進行反思,這樣就失去了一些能讓學生體會或可能形成學習策略的機會。儘管教師在核心知識的教學中已經較重視知識的本質認識和理解,但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時刻還是表現稍有急躁,沒有將知識獲得的過程持續完美。從整體上看,整節課的探究水平還是顯得稍低尚處於引導探究層次。究其原因,是傳統講授式教學習慣在不經意間的反映。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篇5

昨天講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開堂先回憶了國中所學的有關不等式知識,並講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大學聯考涉及的幾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一節課下來,感覺不是很好。

雖然一節課講了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我覺得應該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一,第一節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是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二,第二節再講拼湊和分離這兩種與之前所學函數知識有關的題型。體現出不等式與函數的關聯,説明函數在高中數學的重要性,順便回顧函數中的拼湊和分離這兩種方法。三,第三節課再講“1”的代換和圖像法。這兩種方法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化以及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又比第二節的知識深一點。這樣的話,三節課知識層層加深,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關聯,明確各個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具體應用。而初始方法中,一節課先把所有大學聯考重點全講給學生,使學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而且學生不易掌握,畢竟容量大的話,練習量就會相應減少。而等到第二節,第三節再講時,學生掌握的不熟練,還得再次複習,有點“燙剩飯”的感覺。

所以,講新課,尤其是講學生之前知識接觸不多的新課,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貼大學聯考,也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準備合適的內容,順序以及授課方式。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篇6

在高三複習中,我結合大學聯考中對《基本不等式》的考試要求以及近幾年來對這部分知識點的考察,特設計了本節複習課,首先從知識點和解題方法、要求方面進行復習,然後精講三個例題,幫助學生形成這類題的解題思路和解法規範,接下來由學生進行練習、分組討論、上黑板板演,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完成本節課的任務。

上完這節課後,我對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幾點:

教學中的優點:

1.課題引入

在教學案和發給學生的導學案中,首先用問題的形式呈現本節課的知識點和解題方法,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掌握本節課所應用的知識點,為後面的解題打下基礎。

2. 精講例題

通過精選的三個例題,和學生一起回顧《基本不等式》的基本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常用的變形方法----配湊法,以及解題的一般步驟,為學生作好解題示範。

3. 課堂練習

在本節課中,我精選了五道往屆的大學聯考真題,供學生進行練習,並且提前讓學生進行練習,然後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對於一道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進行觀察,對於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指導。

4. 學生板演

學生通過討論,對於問題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每個小組叫一個同學進行板演,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也讓同學們有了展示的機會。

5. 學生討論

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討論的時間,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在小組內説出自己的想法,在傾聽中學會交流和提高。

6. 課堂小結

學完本節課後,讓學生先進行總結,然後教師啟發同學們進行補充,既總結所學的知識點,又總結學習過程和所採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中的不足:

在本節課中,由於有些學生提前做的練習比較少,因此課堂練習的時間顯得有點緊,有個別同學沒有做完佈置的五道練習題,還有,由於很多大學聯考題目對於應用條件中的“三相等”考察得不多,可能導致有些學生對這個應用條件不夠重視。

對於今後教學的啟示:

講完本節課,和同教研組的教師進行討論交流後,對於今後工作的啟示,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 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 佈置的練習多督促檢查,讓學生先自己動手,為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礎。

3. 組織學生的小組討論,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引導學生與同學合作交流,分享學習過程中的經驗教訓。

4. 高三的複習課可以以先複習相關知識點,再講解典型例題,然後學生練習,、小組討論、上黑板板演,最後師生總結的模式進行。

5. 在高三複習時,習題可以用往屆的大學聯考真題來進行,既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又增強學生對大學聯考題的適應能力,降低大學聯考的神祕感。

6.在進行課堂總結時,既總結所學的知識點,又總結學習過程和所採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總之,在進行高三複習時,既要考慮大學聯考的要求又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在組織複習的過程中,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常考的知識點和常考的考題類型,有效地提高高三複習的效率。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教學反思篇7

數學知識體系是一個前後連貫性很強的知識系統,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國小數學主要體現為由直觀幾何、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逐漸過渡。國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國小教學相銜接,適當複習國小內容,在國小的基礎上提高。下面從中國小銜接的角度,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新人教版)這節課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備課

備教材:

備課時,我首先查閲了本屆學生國小時學過的教材。發現,國小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定義用粗體作了明確界定,“對邊相等”的特徵學生是用度量或摺疊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進行重點學習的。所以學生應該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特徵已經有所認識並會求其面積。

“平行四邊形”是全章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研究的。平行四邊形是平面幾何的又一典型圖形,它既是以前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擴充的,它們的探索方法也都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一脈相承。梯形的性質、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的推證,也都是以平行四邊形的有關定理為依據的。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又是本章的第一節,這一節的學習對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邊形起着關鍵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三個性質是分兩部分説明的,因這節課是採用探索式教學法,預計學生在同一節課中就能夠得到這三個性質,所以把三個性質放在一節課中進行處理。

備學生:

為了清楚的瞭解學生的認知情況,我深入學生中間,調查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掌握程度。發現,將近90%的學生能夠説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50%多的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這一特徵;而對“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和“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因超前學習才瞭解。鑑於學生的認知結構,我把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放在了角和對角線方面。

備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我看了一位老師針對平行四邊形上的一節公開課。這位老師可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下一個定義。結果,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説了出來,並説出這樣定義的原因。聽起來真是婆説婆有理,公説公有理,難以分辨用哪一個做定義更合適。最後老師説習慣上用“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來定義。看了這節課後再結合國小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我認為,國小教材已對“平行四邊形”作了明確敍述,在“平行四邊形”是如何定義的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師給學生解釋為什麼不能用平行四邊形判定(學生並不知道是判定)來定義,而定義本身常常又是一個規定性的東西。因此,我在這個地方採取讓學生事先準備好兩張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紙片,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拼出平行四邊形並把拼的圖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既能發現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理解情況,也為下面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做好鋪墊。

在探索平行四邊形性質上,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並把探索到的結論和證明過程填寫在事先發給的探究報告裏,使學生的思維和落實密切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理解證明的基本過程,掌握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三條性質有更明確的認識,我從旋轉的角度準備了形象生動的性質探索課件。

整節課採取探索式證明方法,即採取觀察、猜想、直觀驗證、推理證明、得出性質的方法。向學生滲透化複雜為簡單,化新知為舊知的“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課

進入國中以後,隨着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加強,不能再僅侷限於一些結論的獲得,而要注重結論的推導過程,揭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也就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學生要對發現到的結論進行推理論證。

對“平行邊形的對邊相等”這一性質在國小是通過觀察、測量對邊的長度進行比較得到的。能否證明這一結論呢?學生在學多邊形知識時曾經採取把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來研究,所以課堂上當對這一結論進行證明時,學生很快想到把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識來解決。但學生在推理時符號語言説的還不太順暢,推理也還缺乏規範性。所以在學生的敍述下教師進行規範的推理板書,給學生做出示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