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W

編寫教學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自我指導能力,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育內容思考的一種書面表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閲。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7篇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篇1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級的家長開放日,我上了一節《分數與除法》的公開課。課後有幸得到了我的導師——廣西師大熊宜勤教授的點評,由於當時時間比較緊,我們要趕到拱極國小去聽黃智雲老師的課,匆忙之中熊教授給我提出了兩點寶貴意見:1.在重難點的突破上花的時間還不夠.2.練習的設計量過多,沒有很好的為本節課服務。聽了她的建議以後,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幾年的教齡了,怎麼還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備課時,我只考慮到家長們要來聽課,腦子裏想得更多的是怎樣才能把課上活?煞費苦心的創設了一個豬八戒分餅的情境,雖然這樣能把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串聯在一起,整體感比較強,學生也很喜歡,但是卻沒有把例2中的重難點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確每人分得的不滿1塊,可用分數來表示,讓學生明白一塊餅的就等於3塊餅的。可是在教學時,由於沒有及時引導學生突出單位“1”,再加上沒有使用展台操作,學生的理解就是沒有那麼到位。接着,我在教學例2後,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幾個算式,總結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也只用了1分多鐘的時間,很多學生印象還不夠深刻就進入了練習環節,以至於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卡殼現象。

回想自己的這一節課,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帶着熊教授給我提出的問題,第二天,我聆聽了蘇文俊老師上的這節課。課一開始,她就複習了上節課中我們學習的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等內容,接着創設了分餅情境,(1)把6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2)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3)把1塊餅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6÷21÷21÷3從數據上看,看得出都是蘇老師精心設計的。從商是整數到商可以用小數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到除不盡需要用分數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複習了把一個數平均分,用除法計算的同時,突出了知識間的聯繫。另外,對於例題2的教學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種分法: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塊?3÷4=?(塊)學生經歷了猜想和驗證。這個估算對於學生用分數表示結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幫助。在這節課中,蘇老師真正地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她憑藉教材內容,不斷設疑問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新知的探索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學生們獨立思考、相互討論、推理交流、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正因為學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到後面總結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也水到蕖成。

對於例題後面進行的對應訓練,蘇老師能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有層次的練習。學生在理解並掌握了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後,通過這組習題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建構了知識的框架,實現了數學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話,再對比蘇老師的課堂,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要想上好一節課,備課時必需要考慮到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各個知識形成的方法,展示學習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之中,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對於課堂練習的設計,不能太多,因為練習量多的弊端會讓學生厭煩,我們要注意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練習不僅僅是鞏固所學知識,還要繼續為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它的鞏固新知識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雙重作用。

能得到專家的指導,特別是零距離的指導,感受非常深刻,收穫也特別多。願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多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這條路上,越走越寬,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篇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分數除法的意義,分數乘法應用題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文字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逆解題,從而認識到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也突出了分數除法的意義,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數量關係的分析,判斷哪個量是單位“1”,難點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能根據應用題的特點理解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趣,複習輔墊

1. 師生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體內含量最好多的物質是什麼嗎?(水)

對,水是我們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它對我們人體是至關重要的,是構成我們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那麼你們瞭解體內水分佔體重的幾分之幾嗎?

師:老師查到了一些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

2.複習舊知

師:現在你們知道了吧!同學們如果告訴你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你們能很快算出我體內水分的質量嗎?

學生回答後説明理由。

師:算一算你們自己體內水分的質量吧!

生答

師:一兒童的體重是35千克,你們能幫他算出他體內水分的質量嗎?你們都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生回答後出示:兒童的體重× 5 (4 )=兒童體內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師:誰還能根據另一個信息寫出等量關係式?

成人的體重× 3 (2 )=成人體內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以前的知識學得可真好,如果老師告訴你們小朋友們體內有28千克水分,你們能算出他的體重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研究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二、 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1. 課件出示例題。

2. 合作探究

師: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決這個問題,數量關係是怎樣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它表示出來並解答出來。

3. 學生彙報

生1:根據數量關係式:兒童的體重× 5 (4 )=兒童體內水分的重量,再根據關係式列出方程進行解答。(師隨着學生的發言隨機出示課件)

生2:直接用算術方法解決的,知道體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來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較算法

比較算術做法與方程做法的優缺點?

(讓學生進行何去討論,通過比較使學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統一,便於理解。)

5. 對比小結

和前面複習題進行比較一下,看看這題和複習題有什麼異同?

(1) 看作單位“1”的數量相同,數量關係式相同。

(2) 複習題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

例1單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為它們的數量關係式相同,所以這兩種題目的解題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根據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再確定是用乘法解還是方程解。

6.試一試: 一條褲子的價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問: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誰和誰在比?哪個量是單位“1”?

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的?

根據學生回答畫線段圖。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學生列出等量關係式。

學生根據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答(找學習板演,其它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師:這道題你還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嗎?

(根據分數除法的意義,已知兩個因數的只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為用除法計算。)

三、 聯繫實際,鞏固提高

1. (投影)看圖口頭列式,並用一句話概括題中的等量關係。

(1)

(2)

2.練一練:

(1)、小明體重24千克,是爸爸體重的3/8 ,爸爸體重是多少千克?

(2)、一個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 5 (2 ),正好是160米,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

3.對比練習

(1)一條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條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這條路全長是多少千米?

(3)一條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穫

①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②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③單位“1”是已知的用什麼方法解答?單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麼方法解答。

教師強調: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比較複雜,因此在解答分數應用題時要注意藉助線段圖來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解答後要注意檢驗。

設計意圖: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學一開始教師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用介紹該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地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本主義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 有破度有層次地設計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案還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通過看圖,找等量關係,鞏固了學生的分析思路;通過三類題的對比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三類題的異同點,增強了學生的辨析能力,對於學生分析和解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使學生無論遇到什麼題,都會做到:抓住特點,學而不亂。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篇3

一、教學內容:分數與除法,教材第65、66頁例1和例2

二、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兩個整數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2.使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三、重點難點:1.理解、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2.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具準備:圓片、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

把6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塊?板書:6÷2=3(塊)

(二)導入

(2)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塊?板書:1÷2=0.5(塊)

(三)教學實施

1.學習教材第65 頁的例1 。

(1)如果把1塊餅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又該得到幾塊呢?1÷3=0.3(塊)

(2)1除以3除不盡,結果除了用循環小數,還可以用什麼表示?

( 3)指名讓學生把思路告訴大家。

就是把1塊餅看成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可以用分數3(1)來表示,這一份就是3(1)塊。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 ÷ 3 =3(1)塊)

(4)如果取了其中的兩份,就是拿了多少塊?(3(2)塊)怎樣看出來的?

2.觀察上面三道算式結果得出:兩數相除,結果不僅可以用整數、小數來表示,還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引出課題:分數與除法

3.學習例2 。

( 1 )如果把3 塊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板書:3 ÷ 4)( 2 )3 ÷ 4 的計算結果用分數表示是多少?請同學們用圓片分一分。

老師:根據題意,我們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 " ? (把3 塊餅看作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樣分?請同學到投影前演示分的過程。

通過演示發現學生有兩種分法。

方法一:可以1個1個地分,先把1 塊餅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個4(1),3 個餅共得到12個4(1), 平均分給4 個學生。每個學生分得3個4(1),合在一起是4(3)塊餅。

方法二:可以把3 塊餅疊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4(3)塊餅,所以每人分得4(3)塊。

討論這兩種分法哪種比較簡單?(相比較而言,方法二比較簡單。)

( 3 )加深理解。(課件演示)

老師:4(3)塊餅表示什麼意思:

①把3塊餅一塊一塊的分,每人每次分得4(1)塊,分了3次,共分得了3個4(1)塊,就是4(3)塊。

②把3塊餅疊在一塊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塊4(1),就是4(3)塊。

現在不看單位名稱,再來説説4(3)表示什麼意思?( 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這樣3 份的數;還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

( 4 )鞏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塊? 2÷3=3(2)(塊)

②剛才大家都是拿學具親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學具,你能想像出5塊餅平均分給8個人,每人分多少塊嗎?(生説數理)

③從剛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計算7÷9的結果嗎?(9(7))

4.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 l )觀察討論。

請學生觀察1÷3 = (塊)3÷4 =4(3)(塊)討論除法和分數有怎樣的關係?

學生充分討論後,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可以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用除數作分母,被除數作分子,除號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數線。(課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數÷除數=

老師講述:分數是一種數,除法是一種運算,所以確切地説,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的被除數,分數的分母相當於除法的除數。

( 2 )思考。

在被除數÷除數=這個算式中,要注意什麼問題?(除數不能是零,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老師:如果用字母a 、b 分別表示被除數和除數,那麼除數與分數之間的關係怎樣表示呢?

老師依據學生的總結板書:a÷b = (b≠0)

明確:兩個整數相除,商可以用分數表示,反過來,分數能不能看作兩個整數相除?(可以,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當於除數。)

5.鞏固練習:

(1)口答:

①7÷13=()(()) 8(5)=( )÷( ) ( )÷24=24(25) 9÷9=()(()) 0.5÷3=3(0.5) n÷m=()(())(m≠0)

②1米的8(3)等於3米的( )

③把2米的繩子平均分3段,每段佔全長的 ( ),每段長( )米。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蘋果分成10份,每份是這堆蘋果的10(1) ( )

②1米的4(3)與3米的4(1)一樣長。( )

③一根木料平均鋸成3段,平均每鋸一次的時間是所用的總時間的3(1)。( )

④把45個作業本平均分給15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45本的 15(1) 。()(3)動腦筋想一想

①把一個4平方米的圓形花壇分成大小相同的5塊,每一塊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數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鐘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鐘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時間?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篇4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講這節課之前,本來以為是很簡單的一節課,學生在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也一定會很容易,唯一的難點是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我想只要藉助實物圓形紙片給學生演示一下,學生就會理解了,但當我講完這節課後,才發現我的想法太簡單了,我把學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學生了,這部分知識雖然有一部分學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學生在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還很困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 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説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國小生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説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説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在教學“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應分多少張餅?”時,我讓學生藉助圓形紙片在小組內合作進行分割,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才發現有的同學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分,圓紙片拿在手上束手無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學分;小組的同學分完後,演示彙報時,有很多同學都知道怎麼分,但説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類型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篇5

“分數和除法的關係”主要引導學生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教材呈現的直觀的情境圖: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分餅的情境,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相當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課本知識中也有,生活、學習的經驗體會到和以前分餅的問題有相同之處,都是用餅分給一些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個餅的問題,算式是3÷4=?,有直觀的情境圖幫助學生思考,有學生知道這個算式的結果是3/4塊。藉機可以讓全體學生直觀地體會結果不滿1時可以用分數表示,直觀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和除法教學反思

驗證“3÷4是否是3/4塊,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塊餅嗎”是這堂課的難點,操作能幫助學生理解。方法一是一個餅一個餅地分,將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個餅,用同樣的方法分別將第二、第三個餅也分,每個小朋友還是分得1/4塊餅,三次一共分得3個1/4塊餅,合起來是3/4塊餅;方法二是三個餅疊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塊的1/4,有3個1/4塊餅,即3/4塊。操作、圖像都是直觀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3/4塊餅”得到的過程,形成豐富、準確的表象。

觀察等式3÷4=3/4、3÷5=3/5可以發現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係,有了板書的直觀支撐,學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母,除號相當於分數的分數線;有了板書的直觀支撐,學生很容易知道除法與分數的區別,除法是一種四則運算之一,而分數是一種數,相對於自然數、小數而言的另外一種形式的數。在理解、掌握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基礎上,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溝通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形成相應的技能。如,先將被除數改寫成分子,後將除數改寫成分母來的比較簡單,且不容易出錯等等。板書是可以一直留在學生視線中的直觀媒體,便於學生反覆觀察、比較,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結論。

情境圖、動手操作、直觀演示、板書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試一試”是讓學生把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換算成高級單位的單名數,題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學生交流中有兩種思路,一是運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把1米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這樣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級單位換算成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和除法教學反思高級單位時,用除以進率的方法解決問題,即7÷10=7/10(米)。運用分數的意義和規律準確完成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在思考時是離不開直觀的支撐的。直觀是學生理解的基礎,直觀是溝通知識的橋樑。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篇6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分數除法》中的第三節課。本節課旨在藉助圖形語言,在操作活動中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為此,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個體經驗,本節課做了如下幾個層次的設計:

第一層次:“分一分”的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分餅活動,讓學生經過觀察、比較與思考,發現整數除以整數與整數除以分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藉助圖形語言,初步感知體會“除以一個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係。這樣做不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更好理解分數除法意義的機會,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即分數除法的意義可聯繫整數除法的意義進行學習。最後,通過啟發性的問話:“觀察這一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激發學生思考、求知、解答的願望,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層次:“畫一畫”的活動。在第一層次分餅的基礎上分線段,雖然線段圖比圓形圖更抽象,但學生已有分餅的經驗,所以學生根據問題不難列出算式,怎樣求出結果就成為這一操作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其中(1)(2)小題比較容易,學生從圖上可以看出結果,關鍵是第三小題不容易突破,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主要是讓學生弄清第(2)小題的算理,再將此方法遷移到地(3)小題。

第三層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動。由於學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礎,這部分比較大小的題目,他們不難填出答案。但關鍵是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發現題目中藴含的規律。這一活動是學生對前面問題思考過程的整理,對分數除法意義進一步的理解。

第四層次:實踐應用活動。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內化知識的過程。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篇7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分數的意義後進行教學的,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但凡教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老師都知道內容很簡單,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它們的關係:一個分數的分子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相信學生一定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改變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指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特徵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教與學的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動力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塊餅的,3塊餅的,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問題不斷地解決與生成中探索新知識

探索是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在這其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潛在和深遠的。本課中,我讓學生充分動手分圓片,讓他們在自己的嘗試、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斷產生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新的問題,給學生留與了操作的空間,因此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理解得比較透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