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教學反思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3W

經過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老師的自我批評能力,作為一名老師,大家需要經常性地進行教學反思,路路文書網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噸的認識教學反思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8篇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1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係。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説説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説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為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後,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2

教學説明:

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理解倒數的意義自主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

反思:

本節課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數學教學常規,進行學科整合,藉助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之間的聯繫為切入點,由文字構成規律引發學生數學思維火花,把文字構成規律變成數字,進行鋪墊。引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慾望,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設疑引發學生提出問題:關於倒數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倒數?倒數的意義是什麼?倒數有什麼特點?學生在探究新知識的同時,能夠自己舉一些倒數的例子,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倒數的一些特點:每組中的兩個數相乘的積是1;每組中的兩個數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顛倒;每組中的兩個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孤立。依據倒數的特點讓學生自己舉例驗證以上發現是否正確。

在爭論數字0和1的倒數問題時,我創設情景境,通過兩個卡通人物(明明、紅紅)發生爭論 ――0和1都有倒數,0和1都沒有倒數,課堂上學生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學生沒有從分數的角度去發現0不能作為分數的分母,所以產生了0有倒數的念頭,再次的小組辯論。得出0不能作除數、0不能作分母。0沒有倒數的結論。而1這個數字學生還是會發現1的倒數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學求倒數的方法時,學生也能根據已學的知識自主解決,老師只是作為輔助,學生自行總結求倒數的法。但是整數到底有沒有倒數?整數怎麼樣來求倒數?要怎麼樣把一個整數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再調換它們的位置。這樣開放性題目,學生要經過小組合作才可以填出來,沒有辦法獨立思考。所以,我覺得以後的內容就應該多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題目,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的應用。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3

今天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乘法。教師用書上是這樣設計的本節課的:導課環節是出示遊樂場的情境圖,讓學生説一説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我在一年級暑假就佈置學生背誦過乘法口訣表,我想很多學生一定對乘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在出示遊樂場圖時,先問學生對於乘法你都瞭解哪些知識呢?沒想到學生的回答讓我非常驚喜,他們的知識面真的非常廣。王晨赫説:老師,我知道,加法可以寫成乘法,我馬上問他:所有的加法都能寫成乘法嗎?很多學生馬上説:不行,那種一樣的數加法才能寫成乘法,於是我馬上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加法算式,有的是相同數連加的,有的是任意數的加法算式,很多學生馬上判斷出哪些能寫成乘法,哪些不能。王鑠淵説:老師,我知道,加法是初級的,乘法高級。其他學生聽不懂什麼意思,我馬上結合剛才的加法和乘法算式讓他們對比,學生髮現3+3+3+3+3+3=,6個3相加只需要寫成6×3,乘法算式很簡單,原來乘法高級是因為乘法算式簡單。

不用老師特意講解,通過這兩個學生的精彩觀點,很多學生已經對於乘法的意義、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我又出示了遊樂場的情境圖,學生很輕鬆地就列出了相應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求每一項一共有幾人。

這節課學生學得非常高興,平時上課不愛發言的王鑠淵、丁兆鬆、尚祺晗等一些學生都主動舉手,學習盡頭很足,看來,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髮揮的空間,讓他們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學習新知,就能充分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熱愛學習,主動學習。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具體表現在:

一、以形象的和擺小棒教學,非常適合低年級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徵

我設計了非常精美好玩的教學,引導學生先複習20以內數的認識,然後説我們全班要坐大客車去參觀美麗的大草原,接着出示了一輛大客車,上面寫着限乘56人,我問學生這輛車夠我們全班同學和兩位老師坐嗎?學生都回答能坐開,於是就出現了美麗的大草原,學生紛紛驚呼太美了,慢慢出現了兩羣羊,讓學生猜有多少隻,我和學生一起數,是20只,然後又出現了很多羊,讓學生猜有多少隻。學生知道這節課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於是齊聲回答100只,我就讓他們數一數驗證究竟是不是100只,師生一起數,沒數完10只就圈起來,初步認識了10個十是100。接着又出示了很多10個十的圖畫,學生非常感興趣。學得非常高興。

我提前一天給學生布置每人帶10捆小棒,每捆10根。學生同位合作,互相擺小棒認識數的組成,符合國小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成熟、不完整,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把話説完整,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例如35裏面有3個十和5個一,這種數的組成反覆讓學生説,分小組説,同位説等。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鞏固了數的組成。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5

?認識物體》這課是蘇教版第一冊中的內容,這節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名稱並能識別;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像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課前我讓學生帶了學具袋,還帶了一些實物。上課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分類後的各類實物,感知物體的特徵,然後把自己帶來的物體與相應的幾何圖形找到朋友。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這些物體,並能準確的判斷。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操作、討論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説一説,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我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學生説了許多:我爸爸抽的煙是圓柱體、電風扇支架管是圓柱體、日光燈管是圓柱體、音響箱是長方體、籃球和足球是球體等等,有的學生還沒説盡興,下課後還搶着找我接着説。。。。。最後呢,再讓學生拿出自己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這節課自己認為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摸一摸的環節中設計了比較圓柱圓面和球面的不同處這一內容,通過比較學生把球説成圓,將圓和球這兩個概念混淆的情況變少了。

另外,從網上看到的猜物體的謎語:

“圓圓鼓鼓小淘氣,滾動起來不費力。

正正方方6張臉,平平滑滑都一樣。

上上下下一樣粗,放倒一推就滾動。

長長方方一物體,平平穩穩隨處見。”

如果把猜謎語的方式用到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形體的鞏固,相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6

?認識角》這節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的空間觀念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由於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學生的空間觀念還不強,學生對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所以教學時我採用的是先讓學生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二是在生活中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三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四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五是演示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六是總結介紹角,提升學生能力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有以下一點體會: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通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做角——畫角——演示角——介紹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比一比、説一説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總是教然後才知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後多學習加強鍛鍊;二是個別同學玩活動角時沒有思考問題,老師放任自流,沒能及時調控好,以後需加強。三是角的大小比較中我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7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裏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繫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裏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為是3個2相加,一方認為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説“有理走遍天下”,要説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為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説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8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在方案設計時,遵循“導、學、議、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實現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根據學生好玩的心理特點,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義。由於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加上新學期剛剛開始,學生的精神不在狀態,課始我簡潔的導入學習情境直奔主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教學反思《《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這樣教學設計為認識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學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問題並且在解答的過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算式的特點。

經歷乘法概念的形成過程,努力建構數學模型。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基礎出發,放手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並用已有的方法解答問題。從3個2相加,到4個6相加,再到8個4相加……,這一系列的算式隨着加數的越來越多,學生逐步認識到像這樣的問題用加法來計算太麻煩了。親身體會到加法解決這類問題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並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後則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強調乘法中因數的含義,體會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明確求幾個幾相加的時候用乘法非常簡便。

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培養創新精神。讓學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簡便寫法部分教學環節。學生積極投入,思維非常活躍,展開了奇思妙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部分學生是用合併加數的方法,使原來的算式變得簡便短了。還有的學生想到用符號、用語言敍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們的想法是那麼的可貴,教師要保護他們的創造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只要能夠創造出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揚。

一開始學生就説出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因為這個班的學生比較聰明,可能從輔導班上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乘法的意義還不是真正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