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5W

作為一名教師,你們肯定要不斷地撰寫教學反思,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應該及時寫好相關的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閲。

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5篇

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篇1

一、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數感。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我通過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在充分動手操作的認知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先讓學生猜猜方盤裏的糖果有多少個再確認,有利於提高學生對100的感知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通過提出問題,誰能數100個糖果,還能數100個什麼物品?學生説很多,有的説100個人、100條魚、100頭牛、100間房子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的中的積累,把這種積累經驗釋放一下,交流一下,很有價值,也體現了100這個數的廣泛應用。當然,學生説的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物,我們拿來所用,其實我們人身上就能找到100,手指頭人人都有,把它們結合起來,我覺得會很親切、自然,也很有趣味。再通過問學生怎麼讓大家看到100個手指頭?這樣用手指頭當學具,使學生非常親切地感受到數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就在我們身上,自然地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三、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數是數出來的。

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多次經歷數數的過程,看老師數糖果,數100個手

指頭等,數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體驗,是別人不能代替的,學生必須要親自去數,所以這一過程很重要。我為學生每桌準備一袋紅豆,讓他們共同合作,親自經歷這一過程。這樣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數出物體的個數,體現數是數出來的。

整堂課氣氛活躍,我與學生融為一體,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迫使我今後應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篇2

本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引課情景是“罰點球”------異分母分數比較(投球或罰點球命中率)來引入百分數。由於這個情景對我們的孩子來説不大熟悉,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於是教學時做了一些改動。教材的編排是以舊引新:

(1)異分母分數比較,通分(分母是100的分數);

(2)教學百分數讀法寫法和意義;

(3)瞭解生活中的百分數;

(4)鞏固練習。

我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教材的編排,主要是在引課方面做了一些改動,將“罰點球”改成“投籃比賽”情景:班裏要從三名同學中選一名參加比賽,應該選擇投球最準的同學,於是引出投籃最準實際上就是算他們各自的投中比率(命中率),即投中個數佔投球總數的百分之幾?命中率大就表示投得準,從而引出“百分數”,第二部分教學百分數的讀寫,讓學生自主學習,然會彙報交流;第三部分是瞭解生活中百分數的意義,並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最後進行鞏固練習,並拓展練習。

上完這一節課,我覺得學生對這一節內容掌握得還是比較紮實的,絕大部分學生對百分數的讀法、寫法和意義都理解的比較透徹,能準確地説出在具體語句中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完成後面的練習也比較好。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其實百分數對於孩子來説生活中也經常見到,教學時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先説一説對百分數的認識,這樣可能更能體現學習百分數的價值,而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一味地用語言描述,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全體,儘量讓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中來,而不是個別學生會了,就迅速地進行下一個環節,應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學習時間,但我始終相信要以“學定教”,不是以“教定學””,要做到“學海無涯,教無定法”。

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的第一節。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材是按照“先由實物抽象出圖形並辨認圖形—————再做角並認識角的大小——————最後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這個思路分層次編排的,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關於這節課,我也聽很多老師上過。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課前,我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上網搜索了關於這節課的一些優秀教學設計,觀看了一些教學視頻。並參照教學指導用書,把本節課的教材從頭到尾看了幾遍,翻看了以前關於這節課的聽課記錄,從中吸取經驗。針對本節課,我的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讓學生觀察例圖,找出物品的形狀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説出角的個數不同。從“角”導入,讓學生聯繫生活,看到角這個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麼?牛角,牆角…這也是教參中提醒我們老師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在認識角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為數學概念的角。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徵,引導説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圖形。接着,通過摸一摸、畫一畫、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再通過找一找、辨一辨,使學生在比較、判斷中進一步豐富對角的幾本特徵的認識和體驗,學會辨別一個圖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通過數角,發現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三、動手操作,鞏固認識。

在做角、比角的活動中,體會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學會直觀和重合法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無關。最後通過折角的活動,強化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對角的大小的認識和體驗,體會比角的方法。

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篇4

學習立體圖形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學生對於立體幾何的知識僅僅是在五年級的時候學習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對於立體圖形的學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比較薄弱的。因此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課件展示圓柱體的實物,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自主探究,通過親自動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兩個底面的大小關係以及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道開放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還不夠,有待進一步訓練提高。

總之,整個教學的過程,操作性強,學生參與面廣,思維活躍,不但獲取了數學的知識,又掌握了學習方法,發展了數學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認識1到20的教學反思篇5

課上,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這樣,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建立了數位的概念,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同時,組織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現實而有趣的數學學習活動,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學課堂。但是細細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十”的概念沒有深入人心。在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認識11時,請小朋友擺一擺,大多數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開,重新一根一根地數出10根,有的小朋友則仍然採用左邊10根,右邊1根的擺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考慮再三,覺得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十”的概念沒有建立好,沒有對多種擺法進行及時的優化。在討論喜歡哪一種擺法時,選擇左邊10根,右邊1根這種擺法的很少,學生認為10根放一起,數起來麻煩。我在課堂上順水推舟説,我們就來看這種擺法。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1個十和1個一是11”。而對哪種擺法好這個問題不了了之。所以導致學生在擺十幾時,仍舊1根1根地數。我想應該引導學生再來探討,(在那些擺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擺法)現在你覺得哪種擺法好,為什麼?通過比較、探討、交流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計數單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個“十”的概念。

2.沒有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課堂上沒有把握好機會,組織起有效的合作學習。現在想一想,在動手操作擺11以及討論哪種擺法好等環節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讓學生在擺好小棒後,小組或者同桌討論哪種擺法好?讓每一位學生在獨立思考後,都參與到討論之中。

3.課堂上關注學生不夠。以學生髮展為本,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出發,順着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在課堂上,雖然我發現“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礙於時間關係,我沒有讓學生繼續探究,而是按照原來的設計繼續進行教學。雖然課堂上我及時發現了問題,可是我回避了。雖然有了這方面的意識,但是還沒有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