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輔導之區域歷史:歷史專題複習的新視角

來源:巧巧簡歷站 9.04K

台灣問題和祖國統一問題是歷史的考點之一,那麼還有哪些歷史必考知識點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編輯的歷史學習方法文章,僅供考生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大學聯考輔導之區域歷史:歷史專題複習的新視角

台灣問題和祖國統一

2005年是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台灣第二次迴歸祖國(1945年)60週年,也是台灣建立行省(1885年)120週年。今天我們期盼台灣第三次迴歸祖國,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我們的國家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是,近年來,台灣島內局勢發生了重大、複雜的變化,台獨分裂勢力的活動不斷加劇,給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台灣當局不斷在台灣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進行台灣正名、去中國化等漸進式台獨活動,蓄意挑起兩岸對立,竭力破壞大陸和台灣同屬一箇中國的現狀。事實説明,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日益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成為對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現實威脅,如不予以堅決反對和遏制,勢必嚴重威脅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斷送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危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2005年3月14日,十界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這既為遏制台獨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又為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爭取和平統一前景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將對促進國家統一大業、維護台海地區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05年4-7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和新黨主席鬱慕明先後訪問大陸。胡錦濤總書記分別會見了各訪問團全體成員,雙方在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就促進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問題及交往事宜,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並發表了會談公報,標誌着兩岸邁入了通過黨際溝通平台進行對話的新里程。

關注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問題,特別是台灣問題,這一直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和重點問題。2005年北京文綜考察了1979年全國人大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2004年春季大學聯考考察了一國兩制思想等。所以大家在複習的時候應更加引起重視。

【重點提示】

1.關於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問題,除了關注台灣地區以外,還應該重點關注西藏、新疆等地區。這裏由於篇幅問題,所以就不再一一贅述,大致的方法是注意歷史上的西藏和新疆,再把他們與現實相結合,平時注意對歷史史實的記憶,再加上一些新題的訓練,但史實是基礎和重點。

2.另外區域歷史也很重要,比如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一季獨具歷史和經濟發展特點的湖北、湖南等地區。重點注意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族關係,這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問題。

【專題知識整理】

1.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1)公元230年,吳將軍衞温曾率軍浮海至夷洲(今台灣),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繫。

(2)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灣)。

(3)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省晉江縣管理.

(4)元朝時,正式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今台灣),自此,台灣正式歸中央管轄。

(5)明朝時,鄭成功於1662年把荷蘭侵略者從台灣趕走。

(6)清朝康熙帝時,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灣設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7)1943年、1945年中、美、英分別發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確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規定日本將台灣歸還中國。《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台灣歸屬的規定完全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和意義。

(8)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得到國際公認。

(9)中美分別於1972年、1979年、1982年發表的《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認一箇中國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原則。

(10)新中國成立以來,同160多個友好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建交公報中都承認一箇中國原則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列強侵略台灣

(1)明朝時(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台灣,實行殖民統治,佔領38年。台灣人民進行了不斷的鬥爭,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

(2)兩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軍隊都曾侵犯過台灣。1858年的《天津條約》將淡水(今滬尾)、台灣(今台南)開闢為通商口岸;1867年,美國入侵台灣;1874年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侵略台灣,台灣人民都進行了頑強的阻擊。

(3)1884年法國進犯台灣;劉銘傳打退法軍的進犯

(4)1895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佔台灣,劉永福率黑旗軍和丘逢甲、徐驤領導台灣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割台鬥爭。

(5)1947年台灣省人民舉行二二八起義,反對國民黨統治。1950年,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

3.台灣問題形成的歷史背景

近代台灣的悽慘命運是近代中央政府的腐敗統治和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共同造成的,是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重要表現,是落後捱打的真實寫照。當今台灣問題的存在,是國民黨頑固派堅持反/共反人民立場的結果;外國反華勢力插手台灣問題,推行以台製華戰略,是台灣問題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戰後,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支持蔣介石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蔣介石退居台灣,美國全面扶植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造成台灣與大陸的再度分裂狀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祖國,從此形成了台海兩岸長期的對峙局面。1954年美國與台灣當局簽訂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面對戰爭挑釁,中國人民解放軍被迫於1954年、1958年兩次奮起還擊,炮擊金門國民黨守軍,兩次台灣危機由此產生。

1979年中美建交以後,美國一方面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利用台灣問題遏制中國;李登輝和陳水扁公開否定一箇中國的原則,使台灣問題更為複雜。

4.解決台灣問題的主要障礙:

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是台灣問題。台灣問題得不到解決主要是由於外國勢力干涉和台灣分裂勢力阻撓。以李登輝、陳水扁為代表的台獨勢力是台灣問題最煩的製造者,是祖國統一道路上的絆腳石。

當前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

改革開放,國力增強;一國兩制方針充分考慮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門問題的順利解決,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範例;祖國統-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一箇中國的原則得到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

5.大陸對台政策

①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就明確宣佈要武力解放台灣,但由於條件不成熟而未能實現。1956年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表示了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提出和平統一、三通(通航、通郵、通商和探親旅遊),同時國防部宣佈停止炮轟金門。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於台灣迴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主張第三次國共合作,就台灣問題發表九點聲明,系統地闡明瞭我們對台的方針政策。

②1982年1月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在此指導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別簽署了關於香港、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從而順利地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也為實現大陸與台灣和平統一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③1995年1月,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就兩岸關係、推動和平統一進程提出了八項主張。

④2005年3月,十屆人大三次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反國家分裂法》,這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反對分裂和捍衞國家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嚴正立場。

6.從地理學科分析

1.地形:台灣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距350千米,北瀕東海,東北與琉球羣島相距600千米。台灣省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島嶼,面積共約3.6萬平方千米。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中央山脈縱貫南北,把全島分為兩部分,習慣上也稱東台灣和西台灣。中央山脈隆起較晚,地質構造複雜,島上多火山、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灣花蓮西部地區發生里氏7.6級大地震,這是台灣100年來遇到的最強烈的地震。

2.氣候、物產:台灣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温暖濕潤,長夏無冬。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火燒寮在1912年的降水量達8408毫米,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台灣森林覆蓋率約70%,有森林寶庫之稱。台灣又有海上糧倉、東方甜島和水果之鄉的美名。台灣四周被海洋環抱,魚、鹽資源豐富,享有祖國東南鹽倉美稱。黃金、銅、石油等資源藴藏較豐富。

3.台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里山風景秀麗,日月潭潭水清澈。台灣經濟特徵是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台灣全省2000多萬人口,漢族約佔97%

7.從政治學科分析

1.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原則問題。

2.從法律意義上講,中國對台灣擁有不容爭辯的主權,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據國際法規定,凡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就某些重大問題所公開判定和發展的含有規定具體權利和義務的宣言和聲明,都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和含義。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指出: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的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共同簽署了《波茨坦公告》,進一步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台灣歸屬的規定完全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和意義。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已有160多個國家先後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些國家在同中國建交的同時,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的政府。此外,1971年聯合國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也證明世界上最權威的國際組織承認了一箇中國的原則。目前存在於海峽兩岸之間的統一問題,不復存在主權問題,在性質上是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內政問題,不是國際問題,任何將台灣從中國領土上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張都是違反國際法的。2000年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新聞辦公室聯合發表了《一箇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文中指出:中國政府主張和堅持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在一箇中國原則基礎上,對台灣採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4.台灣和祖國大陸統一,是海內外中國人的共同心願,隨着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祖國統一大業必將實現。

大學聯考輔導之區域歷史:歷史專題複習的新視角

一、考點導入:

區域歷史是整體歷史的組成部分,近年大學聯考一直特別重視選取典型區域的考查,年年都有大題,尤其是政史地三科綜合的大題。考綱中的許多考點,均可以把它放入特定區域進行系統歸納、概括而形成主體內容。

二、真題講解:

(2005年全國大學聯考文綜卷Ⅰ第1316題)我國西南地區自古生活着眾多少數民族,中央政府在該地區推行了許多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政策。回答1316題。

13、上圖滇王之印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漢印的印文。該印是( )

A劉邦所封異姓諸侯王的王印 B漢朝賜予百越首領的印信

C漢朝管理今昆明地區的實物證據 D漢朝封夜郎候為王時所賜印信

14、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設立行省 B以宣政院為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

C在西藏設置衞所 D設置駐藏大臣

15、明清兩朝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 )

A規定按田畝多少納税,允許人口流動

B在當地推廣土司制度

C康熙時為平息三藩之亂而加以大規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員實施直接統治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務是( )

①廢除剝削制度 ②消滅階級壓迫 ③統一國家財政經濟 ④建立社會主義經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組題以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推行了許多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政策切人,依據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推行的政策對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影響設問,反映出中央政府推行的政策對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這四道題重點考查歸納掌握歷史知識,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綜合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13題 C,此題以文物資料的形式展現,屬於歷史文物選擇題。解題要弄清文物資料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即本題所示滇王之印為漢武帝賜予歸附漢朝的滇池地區的滇王的印信。排除A項和B項。D項有一定的干擾性。

第14題 B,此題為表述型選擇題,它按照題意在備選項中選出肯定的一項,其選項同屬於一個歷史範圍或具有相同的屬性。解答時採用比較詞語含義的辨識法,通過比較詞語含義來辨識其不符合概念準確含義的所在。C項是明朝管理西藏的制度;D項是清朝加強對西藏的措施。元朝時並沒在西藏設行省。

第15題 D,此題為不完整式選擇題,主要考查辨析歷史事實的能力。改土歸流是在西南地區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統治的變革,可排除B項。A項是清朝的賦税制攤丁入畝;C項錯誤,平息三藩三亂為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創造條件。

第16題 B,此題為組合選擇題,主要考查歸納歷史事實的能力。該類試題是將同類選項按一定關係進行組合,然後分解組成備選答案作為選項的選擇題。考查的信息範圍較廣,解題時一是學會觀察和分析選項,重視選項組合規律;二是採用排除法,選定一個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備選內容為基點,然後順藤摸瓜,快捷作答;解答本題可採用排除法,即③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務,故排除含③的選項。

【解題技巧歸納】本組試題以西南區域為題羣型選擇題,它以中央政府在西南推行的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政策切入,從多角度、多層次考查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解答該類試題的關鍵是要立足於解決單個試題的基礎上注意知識的前後、縱橫聯繫,要從多方面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並能準確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分析問題。我們在複習備考中可以嘗試以某一個區域小專題複習法,即確定一箇中心區域,然後再找出散落在課本中不同章節中的相關知識,從多角度、多層次的再認、理解和分析問題。

[點評]以某一區域作為考查切入點的大學聯考試題還有:2005年全國卷Ⅰ第39題主要考查了印度尼西亞的區域歷史;2005年全卷Ⅱ第39題主要考查了古代長安(關中)為中心的區域歷史;2005年全國卷Ⅲ第39題考查了古代河西走廊這一區域歷史;2004年全國卷Ⅰ第39題:一五計劃為什麼把東北作為重點建設地區?是東北地區區域歷史題;還有2003年全國卷Ⅰ第37題長城題:列舉漢武帝除修長域以外向西北地區開拓的重大事件,指出明朝中後期在處理蒙漢關係方面採取了哪些重大舉措?這些舉措產生了什麼影響?列舉1933年中國軍民在長城一線英勇抗擊日軍侵略的一個事例。(此題主要考查了古代至近代以長城為區域的重大歷史事件)

三、命題趨勢

區域歷史專題是以地理和空間概念為中心,把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政治狀況、經濟發展、中心城市、文化特點、國際關係、現實問題等內容聯繫在一起進行歸納、系統概括而形成的主體內容,是近幾年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考查的區域內容大多東北地區、西部開發、上海地區等等;考查的題型多樣,以大綜合試題為主。在內容上注意把同一區域的歷史內容從教材的各個章節中提取出來,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系統歸納。從命題趨勢看,今後考查的內容要注意中部崛起區域,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東北地區、西部開發等為主;兼及世界重要的區域,如地中海地區、環太平洋地區、南亞、北美自由貿易區等等。值得關注的新問題是淮河流域、經濟特區、長江流域經濟、大運河區域經濟、西南的成渝經濟區、環渤海灣經濟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城市中心經濟區,以及世界經濟的區域化發展等。

四、備考建議

1、對區域歷史專題的複習,首先要把中國和世界分為幾個典型區域,然後按區域歸納、整理歷史知識和問題,並把歷史經驗、教訓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概括區域歷史演變的基本線索。

2、結合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選取典型區域,在進行史實梳理的基礎上,依據大學聯考的目標和要求,緊緊聯繫現實,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進行鍼對性的訓練,提高綜合能力。在對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台灣地區等區域的史實梳理時,要突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這一主題。

在對長江流域區域、東部沿海等區域的史實梳理中要突出這些地區在近現代史上的近代化進程,近代化的內容包括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先進化、科學化。

3、加強政、史、地三科的綜合複習,區域歷史專題是以地理和空間概念為中心,在複習中應把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政治狀況、現實問題等內容聯繫在一起進行歸納。

五、模擬訓練:

在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湖北的武漢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促進中部崛起負有重要的歷史使命。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堪稱古代世界青銅冶煉技術高峯的銅綠山古礦冶煉遺址和越王勾踐劍等分別出土於鄂東及江漢平原;秦代竹簡首次在雲夢出土。

材料二 今日自強之端,首在開闢利源,杜絕外耗。舉凡武備所資槍炮、軍械、輪船、炮台、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家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資於鐵。近來各省雖間有製造等局,然所造皆系軍火,於民間日用之物,尚屬闕如。愚以為華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應悉行仿造,雖不盡斷來源,亦可漸開風氣。

張之洞《籌設冶鐵廠折》(1889年)

材料三 武漢曾是一塊熱土,也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無論是在民主主義革命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出除材料所説的代表古代楚文化的其他兩例成就。

(2)據材料二,談談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中是如何看待求強與求富的關係?(注意不得照抄原文)

(3)根據材料三與所學知識回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武漢地區有哪些重大的革命發生?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武漢地區有哪些重大工程?

(4)現今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有何意義

【解題思路】第(1)問列舉兩例較容易;第(2)問的求強即指軍事工業,求富即指民用工業,求強與求富的關係就是材料中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的關係,答案隱含在材料中;第(3)問只要回到教材中就能回上,屬識記部分;第(4)問要求上升到理論高度去分析,去認識,考查了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答案:(1)事例:詩人屈原(或楚辭)、戰國編鐘

(2)關係:求富是求強的基礎;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有助於抵制外國的經濟擴張;民用工業的發展對軍事工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3)八七會議召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收回漢口英租界。工程: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鋼鐵公司、湖北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

(4)意義:加快中部崛起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是全面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意義重大。中部地區有着極大的後發優勢和帶動潛力:它地處腹地,承東啟西的區位,它的每一個發展步伐都能同時惠及東部和西部。

【試題評析】本題是區域歷史題。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中部問題又成了熱點,本題考查了武漢從古代至現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又聯繫了時政熱點有一定的代表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