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教學反思總結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6W

  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教學反思總結

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聽、説、讀、寫、思、議有機結合。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教學反思總結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教學反思總結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實際、認知經驗離得很遠,學生很難進入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課前應讓學生查找有關舊中國“外國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國主義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國的資料,查找周總理為振興中華所做的貢獻的資料,課上進行交流,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建議:

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聽、説、讀、寫、思、議有機結合,使學生深入理解周恩來從小立下遠大志向的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初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寫作思路,知道文章寫了哪幾件事。深入閲讀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並聯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富強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在閲讀中藉助對重點詞的理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下遠大志向的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蒐集反映20世紀國中國社會狀況的資料。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周恩來同志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會認、認寫本課生字,讀通課文。

難點

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有想過為什麼而讀書嗎?為功名?為利祿?為修身?這些未免太侷限於個人的得失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年年僅12歲的周恩來給了我們一個不一樣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麼他會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呢?讓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這份赤誠的愛國之心。

二、資料簡介

背景知識:本文是作者餘心言有感於周恩來立志求學的經歷寫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度過了三年不平凡的讀書生活。在這裏,少年周恩來親身經歷了劇烈的社會變革,感受到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的深重,樹立了為振興中華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初步感知

1.課題解析。

“崛起”是“興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課題的意思是為中華的興起而讀書。這是少年周恩來從小立下的大志向,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本文以周恩來的這句話為題,直接點明瞭中心。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邊聽邊注意生字生詞。

3.學生各自再讀1~2遍課文並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各有特色,看來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對大家啟發不少。稍後,我們會在具體的字詞句段中來仔細體會。

4.交流字詞。

四、整體感知

1.梳理課文內容:本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明確:周恩來目睹國人受辱,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

(1)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10自然段)。

(2)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11~14自然段)。

聽了伯父的話,周恩來有什麼感受?

明確:疑惑不解。

(3)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課文中哪件事讓周恩來感受最深刻?

明確:目睹國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緊扣詞語,精讀感悟,體會“中華不振”,瞭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

關鍵詞:不懲處、訓斥、緊握拳頭、勸慰。

3.歸納文章內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師指導,明確:本文主要寫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情,體會到“中華不振”,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五、佈置作業

通過多種方式蒐集資料,瞭解周恩來的生平事蹟,加深對偉人的認識。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立志——疑惑——由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教學重難點:

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這篇課文有了初步瞭解,在熟悉字、詞的基礎上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首先,我們複習上節課的字詞,然後帶着問題進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讀

1.十二歲那年,他離開家鄉江蘇淮安,隨回家探親的伯文來到了東北瀋陽。

明確:12歲的周恩來從江蘇淮安來到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在華利益的一個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機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羣惡狼爭搶着一塊肥肉。

2.一個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國人。

明確:“背”和“進”兩個詞充分體現出周恩來一心想到租界看個究竟的好奇心和決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説明差別很大,租界的熱鬧非凡反襯出別的地方冷冷清清。商業蕭條,同樣是中國的土地,差別卻很大,更令人疑惑。

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明確:周恩來把個人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繫起來,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鬥。

三、質疑探究

1.自主學習,初步感悟。畫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2.交流反饋,自主思考。

(1)為什麼中國巡警不懲處洋人,反而訓斥中國婦女?

(2)為什麼圍觀的中國人緊握拳頭,卻只能勸慰這個不幸的婦女?

3.研讀重點,深入感悟。引導學生結合句子抓關鍵詞談感受。

(1)抓住“懲處”“訓斥”,理解“中華不振”的內涵。

(2)重點句:大家只能勸慰這個不幸的婦女。引導學生想象婦女、洋人、圍觀的中國人各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明確:婦女悲傷無助、有理無處説;洋人仗勢欺人、得意揚揚;圍觀的中國人氣憤不平卻敢怒不敢言。

(3)聯繫第11自然段,瞭解租界是個怎樣的地方。教師補充“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故事。

(4)教師總結“中華不振”的根源:我們的祖國當時不夠強大。

4.寫法借鑑。

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是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如,周恩來剛到瀋陽看到租界的繁華、熱鬧,與別處大不相同,襯托出別處蕭條冷清、破爛不堪的景象。在寫作中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要做到:一是要明確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二是要選準襯托物。襯托物可以從正面襯托,也可以從反面襯托。

四、體驗與反思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討論,説説各自的讀書目的,對比周恩來的讀書目的 ,體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遠大抱負,談談由此獲得的啟發。

2.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補充閲讀鏈接,加深對周恩來的認識。

(1)讀愛國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周恩來

我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它,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巴金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4.回顧全文,暢談感受。

(1)人物:周恩來除了有遠大抱負,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外,還是個善思的人。從“疑惑不解”“這個問題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在周恩來心中”可以體會到。

(2)寫法:三件小事,兩次過渡。

(3)感悟:“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來志存高遠,胸懷博大,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且一生都在為之奮鬥。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也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與國家、民族的興盛聯繫在一起,從小立下遠大志向,成為民族未來建設的棟樑。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他滿腔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祖國的希望,我們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呢?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展開,讓每一個文字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學生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時,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説最為直觀的語段是第16自然段,於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同時想像當時的畫面,學會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