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的創新推進工作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W

創新,並不意味着另起爐灶、改弦更張,而是包括了對既有理念、制度、政策的全新詮釋和與時俱進的闡發,還包括了針對新的問題、新的實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造性豐富和發展。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的創新推進工作心得,供大家參考。

關於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的創新推進工作心得

     
       關於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的創新推進工作心得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民族宗教工作創新推進”的評價,言簡意賅地準確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釐清了社會上、黨內外關於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的不同認識,指明瞭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發展方向。
  
  深化理解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
  
  民族工作歷來是黨和國家的重大事務之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涵蓋的“民族”方面,以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標誌,包括他在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少數民族地區視察等場合發表的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進而延伸到統一戰線、宗教事務、生態文明、國家安全、祖國統一等方面,並與經濟、政治、民生、社會、文化、教育、外交等諸多領域相互交集和融通,體現了“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新時代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中民族工作思想的集中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對民族工作的“創新推動”體現在諸多方面。其重要特點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領域面對的重大實踐問題,作出了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面向新時代的科學闡釋,對做好民族工作思想方法、政策措施給予了“中國特色”的“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以歷史縱深、現實寬廣和未來全局的視野,豐富、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民族工作理論,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地位,需要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中去融會貫通地深化理解。

  認真學習、深化理解和堅定貫徹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不僅是民族工作領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的政治保證,也是各個領域、各條戰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南的題中之義。因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這一總任務,就需要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以民族團結為核心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是以精神和物質“兩把鑰匙”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中華民族共享的物質田園的責任載體。這當然不是一個工作領域、一個工作部門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涉及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多元”指向,是56個民族“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共享共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一體”境界,是56個民族“一個也不能少”的認知認同。這就是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基本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論述,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突出了各民族大團結的核心內容。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各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員,利益攸關、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所以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習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這是對民族工作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的部署,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認同這一深層次認同的理念。因此,關於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認同本民族文化與認同中華文化並育而不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確處理差異性和共同性,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將民族團結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和社會教育,反對“兩種民族主義”,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等論述,以及他在多種場合對民族團結的強調和寄語,都凝練地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有關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論述,作為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要旨,已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的章程。
  
  
  高度重視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對民族工作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新時代最根本的特徵,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個國家的社會主要矛盾,既是該國基本國情的重要內涵,也是執政者治國理政必須準確把握的施政重心。正如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精闢指出的,在紛繁複雜的各種社會矛盾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和步入強起來的過程,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在不斷判斷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探索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進程中實現的。

  從民族工作的主要對象和區域特點來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在矛盾的兩個面上都有明顯和突出的體現。一方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在中央持續的大力支持、東部地區的對口支援、當地幹部羣眾的艱苦奮鬥下,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進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總體上超越了吃飽穿暖的社會發展階段;另一方面,經濟地理意義上的西部地區仍屬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地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程度最高、分佈最廣、人數最多的地區。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戰的重心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異常艱鉅。這是我們全面、深刻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建立的意識,“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仍然包括着東西部、內地與邊疆、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少數民族這些突出的矛盾要素。這是我國民族工作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第一個百年目標,近在咫尺、指日可待。但是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説,全國各地、各民族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並不等同於同一水平的小康,不是每個地區、每個民族、每個人都達到同一個水平,差距總是會存在的。在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努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和區域性差別化政策的組合政策支持下,我們能夠看到民族地區高起點、跨越式的發展成就,但是也不能迴避脱貧攻堅所面對的“硬骨頭”昭示的關涉人的全面發展的脱貧內容: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這是新時代民族工作須臾不可忽視的重大現實問題,需要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治國理政基本方略中,深刻理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民族工作給予的“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按照十九大報告“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的新時代要求,為繼續推進民族工作創新發展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十九大報告以戰略眼光指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幾十年的總目標和發展階段,即“歷史交匯區”與“兩個階段”。民族工作也必須以此為引領,不僅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的歷史交匯期繼續攻堅克難、創新推進,為“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貢獻;而且要立足基本方略的施政要求,未雨綢繆、面向未來結合十九大報告對“兩個階段”的發展願景和預期目標,進行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的深入研究和頂層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