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課心得體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W

心得體會的寫作會讓我們的思考水平得到質的飛躍,這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全面的分析自己內心的想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複習課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閲。

複習課心得體會7篇

複習課心得體會篇1

習作最能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長期以來,習作卻是困擾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教師愁教,學生愁寫。

我們的教材編排順序是學習四篇課文後寫一篇習作,雖然規定寫的這篇習作大多可以仿照前面課文的語言特點、表達方式,教師在課文講解過程中也注重了作者的構思、遣詞造句等寫作方法的滲透,但學生寫起來還是“皺起眉頭”,百思不得其法。勉強寫出來的習作有記流水賬的,有東拼西湊的,有完全抄襲作文書的。總之內容空洞,毫無感情,甚至選取事例根本與主題不符,“驢脣不對馬嘴”。我們曾有過疑惑,想去尋求出路,但是收效甚微。

而此次的山東省國小習作教學觀摩研討會為困頓於此,躊躇於此的我們開啟了一扇天窗,臨朐縣的習作教學改革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國小階段是學生進行生活體驗與閲讀積累的關鍵期,在作文教學中無論什麼問題的習作,都來源於學生親身生活的體驗與實踐,沒有與閲讀教學進行有機接軌,學生就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的習作興趣也就無從談起。他們每所學校都深入解讀《語文課程標準》,然後根據制定各個年級的具體習作目標,構建年級序列主題。學生的天性是玩,於是他們就順應孩子的天性,在遊戲和活動中,和孩子“玩”作文。教師把生活搬進課堂,和學生和麪粉,包餃子;做遊戲,掰手腕……凡是教師們能想到的遊戲、活動,一個不落的搬進課堂。在師生花樣繁多的玩樂中,學生愛上了寫作。是啊,在自己喜歡的活動過後,誰不想一吐為快?學生在玩後寫出了精彩紛呈的作文,教師在玩後把這珍貴的課程資源進行歸整,並把科學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品德課、體育課的部分活動整合進語文課,構建獨具特色的校本作文課程體系。根據生活化習作先玩後寫、玩中點撥、賞評提高、自由展示的過程與原則,他們開發了三種主要課型:習作指導課、習作賞評課、習作展示課。

在優秀課例展示環節中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生活化作文教學”的魅力。張玉霞老師的“本真習作”教學——《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是以繪本為載體,與閲讀教學相結合,指導學生讀故事,抓住細節邊讀邊思,理解故事中貓的形象,以文學的個性形象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習作能力。引導學生捕捉並梳理讀寫結合點,大膽想象,學會具體而有條理的表達,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孫傳紅老師的“主題習作”教學——《創意時裝秀》是以一次學生親自參與的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激發興趣、激發學生自信、暢快、真切的表達,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表達能力;李洪芹老師的“讀思議説”四步教學課堂展示——《一件難忘的事》是一節習作指導課。教師課前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回憶生活中最難忘的一件事,蒐集有關名言警句、古詩詞、好詞佳句。課上首先指導學生抓住習作要求中的重要信息,讓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想想什麼樣的事才算難忘,;接着指導寫作方法,交流回憶難忘的事情、課前蒐集的資料以及選材立意、佈局謀篇(你想用什麼事表達什麼情感?開頭、重點部分、結尾分別想怎麼寫?);然後口述習作,在交流的基礎上開始寫作;最後賞讀、賞評。這樣的習作課學生能不喜歡嗎?素材來自生活,“我手寫我心”,情感在交流中自然迸發,啟迪在文筆中流淌而出,這樣的教育,學生還會情感缺失嗎?

雖説“創新”的火花最璀璨耀眼,但是創新也需有深厚的根基做基礎,也需要厚積而薄發。正如與會的一位專家所説,人生是從“模仿”開始的,我決定以此次學習為契機,在模仿中探索、實踐,繼而創新出自己的“教學之法”。國小習作教學經驗交流材料三年級快樂習作教學策略談情感——習作教學的靈魂

複習課心得體會篇2

10月28日,青龍國小開展了國小高效課堂課即(兩輔一主六步)教學改觀摩課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教學觀摩活動,聆聽了彭吉芳老師、杜朝娥師等四個老師的課之後,收穫頗多,尤其是她們對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剖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一、教師語言具有藝術的魅力當我聽着這三位教師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帶領走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彭吉芳老師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身臨其境的情懷。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課堂語言簡潔,準確,他用自己的揮灑自如的語言帶着學生有聲有色地學習,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撼。

二、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新課標中説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閲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練後訓、先放後扶”的過程。”我想,彭吉芳老師所執教的《麋鹿》一文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一個充分展現吧。再讀上一遍,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以上這些評價,我認為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我們是能辦到的。

三、處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獨到四位老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從而也給了學生個性化閲讀的極大空間,學生的討論有理有據、精彩紛呈;此外,胡純才老師還善於開發課程資源,有一句教育名言説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

一日聽課所得又豈止以上幾點,但我想,光是這幾點,是我要用很多的時間才能深刻領悟的。

複習課心得體會篇3

上週,我有幸參加了實驗國小語文教學研討觀摩活動,聆聽了2位年輕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收穫很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僅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課堂上老師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嶄新的教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聲情並茂、自然大方的教態,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變化多端的多媒體課件,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迪。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從中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聽課體會:

一、對新課程的思考:

在本次活動,使我對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詮釋,對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健康持久發展的空間。

二、對課堂教學的思考:

以人為本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力爭一切活動都以富有情感的學生作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 ,兩位教師都能從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明確把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放在首位,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互相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展現。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複習課心得體會篇4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學生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以下我就圍繞自己學習感受:

1、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2、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網絡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

複習課心得體會篇5

又臨近期末考試了,枯燥乏味的複習課往往令老師頭痛,令學生厭煩。老師常常感歎:複習一點效果都沒有,會的還是會的,不會的還是不會。學生常常抱怨:又是聽寫!又是做題!我從事教學十餘年,也常常為此困惑,在困惑中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發現只要精心設計,語文複習課同樣能把課上到學生心裏去,同樣可以很好的體現新課標,體現高效課堂。

學生不喜歡複習課的原因我通過觀察認為:一是複習內容機械重複,無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為了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反覆讓學生抄寫、背誦、聽寫等等,大量的抄寫作業讓學生實在是愛不起;二是形式單調,複習課不外乎是聽寫,背誦,教師一言堂辛辛苦苦累得口乾舌燥,學生聽的是迷迷糊糊暈頭轉向,學生怎麼會愛上呢?那麼如何讓學生愛上覆習課,從而實現有效課堂呢?

一﹑教師更新觀念,立足長遠

教師一定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複習課不僅僅是為了考試鞏固知識,強化記憶,更不能單純的追求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健康,忽視了學生的未來成長。温故而知新,我們在複習課上要從“新”字上入手,讓學生在每一節複習課中有新的收穫。21世紀,社會已不再需要考試型人才,注重能力培養才該是每一課的基點,着眼於學生的未來才該是導向。

二﹑教師親自示範就是最好的指導

在複習課上,我們經常看到學生把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生字寫了一遍又一遍,但始終在原地轉——沒有長進。學生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着錯誤,甚至剛剛打了個錯,馬上補了錯交上來一看還是原來的模樣,真讓人哭笑不得。在批評學生之時也不禁反思,為什麼會這樣呢?怎麼才能杜絕呢?看老師寫!於永正老師説:“示範是最好的指導。”在對於學生書寫中的不規範或者錯誤,我會針對性的工工整整的板書出來,讓學生進行比較,自己發現,自己改正,在一番實踐中的確很有效。

三﹑複習課發揮民主,調動學生積極性

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做到教師學生都明確。高效課堂模式有出示目標環節,在複習課中我認為十分重要,學生對複習的內容,要達到的目標心中有數後才會採取相應的措施,整個複習過程都圍繞目標進行,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而學習形式則大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各不相同,有人善於默背,有人善於合作學習……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在課堂上老師從一言堂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讓學生實現按需分配。這時候只需教師進行宏觀調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檢測環節則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法寶,習題的設計要遵循兩個原則有梯度,有難度。形式多樣的習題,讓學生在挑戰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四﹑複習指導應注意聯繫性和趣味性

在進行復習時要注意將知識點系統化,凸顯語文的整體性。如修改病句的幾種類型,查字典的幾種方法,句式的幾種轉換,標點符號的不同用法等。這樣幫助學生將前後知識點融會貫通,以培養靈活運用的能力。這種專項訓練的課我們可以用語文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達到複習目的。比如在字詞強化中,我不是單調的聽寫補錯,而是讓學生互相檢測,難倒別人者獲勝。學生蒐集自己認為易錯的字去考另外的同學,積極性很強,同時對易錯易混的形近字整理成一份份的試卷,考驗了別人提升了自己。

總之,複習課重的是有效。好的複習課不在於教師講了多少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是否對你所講的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教師佈置了多少課內外作業,而在於他們如何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不在於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學習的內容,而在於他是否擁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和對真善美的熱切渴望。我想這樣立足長遠的語文課堂是令人嚮往的。

複習課心得體會篇6

20xx年4月25日,在新海高中參加了高三語文複習研討活動,感觸頗深,在此記錄,以便日後查看。

這次活動聽的兩節課讓我獲益匪淺。從課堂形式看,兩節課都展示了新課改的成果,我們看到的課堂是學生的陣地。“《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中的謀略藝術”一課是一場競賽,課堂是賽場,教師是主持人,活躍於賽場的是各小組的學生;而“慧眼識得真諦,妙筆足以生花—作文的立意”一課則是一次文學沙龍,教師是沙龍的組織者,而課堂就是學生交流寫作經驗的地方,大家各抒己見,分享自己擅長文體的寫作構思。這裏,我看到了思想的火花,看到了學生們有感而發的寫作,他們已經懂得了在抒發真情實感的同時,要注意如何去表達、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真正地説服別人。

接下去的幾位老師分享的複習經驗,於我也有莫大的幫助。楊帆老師在分享文學類文本閲讀解題策略時提到:“己之昏昏,絕不能使人昭昭”,讓我明白,一定要親自認真做題,把答案寫出來,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對於指導學生閲讀方法,訓練學生快速閲讀、快速抓住關鍵信息、快速把握全文的閲讀習慣。楊老師提出閲讀要採取“字清句結段回顧”的方法,就是第一遍閲讀時就不要漏掉每一個字詞,不放過每一個字詞的意思。每一段讀完,都要快速完成對這一段的回顧總結。這個總結或是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關鍵句,或是抽取關鍵詞,用自己的語言在段後快速把本段的大意寫出來。這個方法值得推薦。

還有一位老師講考前複習,作文的審題立意非常重要,容易跑題的學生,考前審題練習可以每天一道,不斷訓練。列提綱可以有效防止走偏,下筆前問自己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這樣寫偏不偏?”審題與立意的過程:判斷材料談論的話題、找到可以立意的角度、建立自己的觀點。每個話題,都有獨屬於它的邏輯。一則作文材料在談什麼,表述者把話題放在突出位置,會通過對此、襯托、照應、重複,加以強化。這一點是我在指導學生審題時沒有注意到的。

複習課心得體會篇7

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4月27日,市複習研討課展示活動在東華國小進行。此次展示的5節課例均為市複習課優秀案例設計評比一等獎的作品。活動以課例+講座結合的形式進行,代表學校的老師為大家分享了對複習課教學模式的理解與實踐。本次活動,我的關注點是:知識整合、意義對話、語篇教學。

關注一:知識整合

我聽了南城陽光中心國小劉小莉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下冊recycle 1 period 2的一節課,該課以travelling為話題,分為三站。

第一站:從談論學生timetable出發,再到介紹weekend plan,推出旅遊的計劃,帶出一個生活常識:旅遊籤必須先了解當地的季候天氣情況,巧妙地與unit 2的知識銜接起來。

第二站:以“爭當小導遊”為任務,先談論四季的天氣、活動,由季節轉到月份,通過猜謎,把月份單詞進行分類,“the first letter with ‘j’”, “ending with ‘ber’”等,然後通過閲讀教材中的短文,瞭解canada的四季天氣及活動,最後再帶領學生到四個國家遊覽,瞭解世界各地的天氣及活動。

第三站:

劉老師的教學設計精細、巧妙,以recycle 1 為藍本,以travelling為話題,把unit1 ―― unit3 進行了有機地整合,使各單元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關注二:意義對話

相信大家在學習對話時都會讓學生分角色對話,操練句型,但很少思考句型的語用功能是什麼?對話是在什麼情景下發生的?

鄧老師指出:五、六年級的let’s talk都是節選了對話的精華部分,對於對話的背景並沒有交代清楚,這些隱性信息需要我們在教學時挖掘出來並加以運用,使學生明白所學句型是在什麼情景下使用的。如下對話:如只是分角色表演,要求有點低,而且意義不大。

參加市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title=”收穫與思考獠渭郵懈聰翱窩刑只疃心得體會" />

如果我們給學生提供兩種情景:“a ―― mike and sarah are in the supermarket. b ―― mike is a vegetarian.”這樣學生的語言產出就豐富多了。

又如今天劉小莉的這節課,在最後語言輸出的環節中,她給學生提供了3中活動:1、make a guide book;2、make a report;3、make a dialogue .3個活動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梯度分明,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不同的展示方法,想這樣內容充實,貼近學生生活的對話,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語言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關注三:語篇教學

關於語篇教學多年前已有所提及,近年,語篇教學理念在詞彙、對話、閲讀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已漸趨成熟,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鄧老師以今天的課例,給我們分析了語篇教學的優勢。對於語篇教學,鄧老師作了簡單概括,就是把我們的教學順序“倒過來”,先把最後的輸出放在最前面,作整體呈現,讓學生整體認知後,才學細節。她指出: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教師經常把一大堆東西塞給學生,一到下課,學生只能徒手抱着零亂的知識回家了,結果只會是一邊走,一邊丟,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就不怪學生的知識遺忘率高,請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反觀,如果一上課,老師就給學生一個袋子,通過語篇整體理解、學習,讓他們把學到的東西放進去,下課時,就可以拎着回家了,整齊、歸一,需要使用時,就可以順手拈來。

帶着這種思維,鄧老師分析了大朗鎮水口國小的一節課例,她強調教師需要善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去創設情景,呈現語篇,不要過於依賴多媒體,而且最好是能夠通過聽的方式達到讓學生理解、明白的目的,而不一定要通過視覺的感知,聽的方式更能給學生驚喜與神祕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接受度。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的收穫是滿滿的,同時也帶給自己一些思考:

思考一:意識先行

意識先行,形式為內容服務,這是鄧老師在不同場合都給我們滲透的一個觀點。鄧老師把我們在教學中的一些偏差現象比喻為我們身上的小毛病,如果我們覺得身上的小毛病,不足以影響健康的話,我們是不會重視的,正如教學中的偏差現象不是沒有效果,只是低效,長此以往會抹去我們對教學的熱情,抹去自己上進的動力,讓自己陷入多技巧卻無成績或有成績卻無技巧的尷尬之境。如果我們想改,一種方法就是當小毛病積累到一定程度,對健康造成影響,我們就會重視並把它改掉,但這是被動的;另一種方法是我們人為地把自己的小毛病放大,放大到自己無法接受的程度就自然願意改了,這是主動的。所以,想不想改變,是意識説了算。

思考二:聽説先行

説、寫屬於輸出能力,聽、讀屬於輸入能力,課標之所以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定位為“聽説讀寫”,是遵循了學生語言掌握得規律的,因此,我個人認為,但凡需要寫的,應該先讓學生説;但凡需要學生通過閲讀去理解文本的,可以通過聽的方式去完成。

不少老師受應試的束縛,陷入了“唯技巧論”的誤區,認為通過精做練習可以鍛鍊答題技巧,提高能力,結果我們發現學生越來越沉默,當哪一天需要學生輸出時,學生沉默寡語,於是就扣上了“高年級的孩子就是懶得動口”的帽子,顯然教師並沒有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語言需要在表達中自然習得,切勿讓學生學習“啞巴英語”,扼殺了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機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