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的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優質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學生的個性化輔導提供依據,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更好地利用教學時間,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長度單位的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長度單位的教案5篇

長度單位的教案篇1

一、單元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統一長度單位,認識釐米、用釐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二、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三、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釐米,並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四、單元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釐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五、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六、單元教法設計

1、統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於線段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2頁

教學目標:1、讓學生學會量物體的正確方法,知道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擺放,要放平擺直

2、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3、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4、鼓勵學生先估測再測量,引導學生説説自己的測量方法

教學重點:學會用實物測量,體會測量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並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課件,一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小刀,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 演示“小馬過河”課件,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能不能幫幫小馬,讓她順利過河?

二、 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可以是一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或者小正方體,同學們一起來量一量我們數學課本的寬,好嗎?

師:同學們量得數學課本的寬是多少啊?告訴你的同桌,説説你是怎麼量的啊?

生:……

(教師把學生的回答板書寫到黑板,出現了數學課本的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的情況)

師:同學們請觀察這裏(教師指着板書),大家發現了什麼問題?

生:……

師:哦,對了,我們發現啊,同樣是數學課本的寬,但是,為什麼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那麼,現在,我們一起用小正方體來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不同長度

師:同學們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體啊?我們一起來量量數學書的長,鉛筆盒的高吧。

……(教師把結果板書到黑板)

師:大家發現了什麼問題呢?(教師指着板書)

師:對了,同學們觀察的真好。學校課本的寬是5把小刀長,鉛筆盒也是5把小刀長,它們一樣長嗎?

生:……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那麼,現在,我們一起用小正方體來量一量吧。

三、 拓展延伸

(該環節的被測量物體不是非常的規則,主要拓展一下估測和測量方法)

師:接下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寬呢?同學們先估測一下,然後再認真測量,看看自己的估測對不對?

師:好棒哦!跟你的小夥伴交流一下,説説自己是怎樣測量的。

四、 聯繫實際,活動體驗

(該環節除了鼓勵學生估測之外,還要引導學生知道,有些物體,可能不是一個一個地擺,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師:同學們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學們在教室裏頭,找找自己喜歡的物體,先估測一下它大概多長,多寬或多高,然後再測量一下,好嗎?

師:你能説説你是怎樣測量的嗎?

五、 總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對你有什麼幫助啊?今天學到的知識,你覺得它有什麼用啊?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教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

二年級上冊第3―5頁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讓學生了解刻度線的概念,會認釐米尺上的刻度

3、使學生掌握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並體會多種方法測量的必要性(限整釐米)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長度單位,用釐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準備:釐米尺,課件,長短一樣、顏色不同的線繩(學生每人2根)

教學過程:

長度單位的教案篇2

[教學目的]創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裏的課桌不一樣,教室裏的是小桌子,我們這裏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麼是桌子的長,什麼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願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麼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裏了,怎麼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彙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①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彙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彙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麼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麼?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麼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麼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麼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彙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麼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並讓學生估量1釐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都用釐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釐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説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釐米,寬42釐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釐米,寬42釐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釐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彙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後評價及分析]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麼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麼來的

長度單位的教案篇3

設計説明

1.自主學習,構建知識網。

一位學者曾説過:“今後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當今社會,自主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節課在設計上,着重引導學生自主將這部分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結構圖,既培養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2.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在複習過程中先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及2、5、3倍數的特徵。然後在小組內合作整理相關知識,把這部分內容梳理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系統地複習有關倍數和因數的知識。最後通過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習題卡

教學過程

⊙回顧整理,建構知識網絡

1.同學們回憶一下,因數與倍數這一單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麼?

2.小組合作,整理“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對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內交流。

3.把整理的內容在班內交流,展示學生作品。

因數與倍數

4.教師組織學生彙報,引導學生系統地複習有關因數與倍數的知識,試着舉例説明。(板書重點知識)

設計意圖:在小組合作中梳理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對數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課件出示教材118頁1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結果。

(1)根據2的倍數的特徵:“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可以看出56,204,630,22,78這五個數符合條件,它們都是2的倍數。

(2)根據5的倍數的特徵:“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可以看出195,630,65這三個數符合條件,它們都是5的倍數。

(3)根據3的倍數的特徵:“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這六個數符合條件,它們是3的倍數。

(4)根據質數的特徵:“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可以看出79,31,83這三個數是質數。

(5)根據合數的特徵:“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其他因數”,可以看出除了79,31,83這三個質數,其他的數都是合數。

(6)根據奇數的特徵:79,87,195,31,57,65,83這七個數是奇數

長度單位的教案篇4

全冊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內容: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100以內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 進一步認識時間,數學廣角,數學實踐活動等。

本冊的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 =100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2、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3.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釐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6.進一步認識鐘錶,瞭解鐘錶內一大格表示的時間意義。

7.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冊重點:

1.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

2.表內乘法。

本冊難點:

1.進位加、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義。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1.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單元學情分析:

學會用實物測量,並體會測量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教學注重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因此,在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時,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量一量、説一説、細想一想等活動感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其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一、單元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二、單元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單元教學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單元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釐米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身體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並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釐米)

4.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重點

認識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三、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古時候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呢?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數學

組織學生用身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彙報。

得出:因為每個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個統一的長度來測量物體。

(三)認識尺子

1.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

2.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於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四)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1.認識釐米。投影出示釐米尺,師生一起觀察釐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釐米的長度,説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釐米。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長。

2.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着幾。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學生活動,同桌交流。鞏固1釐米的表象。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釐米的長度。閉上眼睛想1釐米的長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釐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釐米的鮮明表象。

2.用釐米量

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釐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於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五)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後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釐米、5釐米、7釐米、10釐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

六、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一的第1、2題。

七、課堂總結

1.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小結: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八、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釐米cm

九、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認識米

一、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

3.能合作測量出整米長度的物體;

4.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三、教學難點

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1米的直尺、摺尺、捲尺,紙條。學生每人1根較長的繩子,1米的捲尺,刻度尺。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用釐米量物體

1.提問:昨天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麼?量物體長度用什麼工具?

2.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2釐米呢?10釐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長度。請你演示,並説出注意事項。

(二)認識米,用米量

情景設置:你量得不錯,那麼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瞧!這樣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麼該怎麼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這是一把米尺。(板書:“米”)。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例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教室有多長,通常都是用比釐米更大的長度單位“米”。

1.感知米的實際長度。觀察這把米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0釐米,也就是説米尺以10釐米為單位)。觀察自己的1米捲尺,看看和教師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樣的?那麼1米到底有多長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線段。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台的什麼地方的高度是1米。兩隻手臂展開,用捲尺量一量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兩個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什麼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長的繩子。(應該注意什麼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在講台上量出2米長、3米長的繩子給大家看一看。

2.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那麼今天我們學習的米和昨天學習的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條是1米長的繩子,請你用以釐米為單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釐米?小結:1米也就是100釐米。(板書:1米=100釐米)

3.用捲尺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出示捲尺。介紹:這是在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用的捲尺。它可以量很長的物體和距離。用捲尺量物體的方法:在用捲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拿住捲尺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另一端,捲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麼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六、鞏固練習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練習一第3題)。

2.估一估(教材練習一第4題)。

3.介紹捲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練習一第5題)。

七、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

八、板書設計

認識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釐米

九、課後反思

長度單位的教案篇5

課題:

統一長度單位

學習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3、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間的密切聯繫。同時在矛盾衝突中感悟數學知識並增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學習重點難點,重點:

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難點:

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學具:

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方木塊(長、寬、高都是1釐米的正方體)等物品。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幹啦!有一天,他幫媽媽鋤地。他幹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他又幹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矛盾衝突:

(1)、我們先做一個量鉛筆的遊戲吧!遊戲分兩個小組,一組男生,一組女生,女生先來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許偷看,你們量的鉛筆的長度有幾根小棒那麼長,記住了嗎?先別説。女生捂上眼睛男生來1人,你們量的鉛筆的長度有幾根小棒那麼長,記住了嗎?別説。

(2)、女生説你們的鉛筆有幾根小棒那麼長?男生呢?

(3)、你們説哪支鉛筆長?

(4)、出示兩支鉛筆,你們看怎麼樣?這是怎麼回事?

二、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

1、量數學課本的寬,

(1)4人一組,每人從四件物品(1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方木塊)中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時候,教師進行指導:開始測量時,應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3)量完後,讓學生彙報量的結果,當然量的結果不同。

(4)思考:為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5)然後再讓全班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如每組中都有用曲別針量的同學,他們測量的結果都是:數學課本的寬有5個曲別針那麼長。這説明什麼呢?

(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身邊不同物體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鉛筆、曲別針,等去量桌子、鉛筆盒、椅子等物體的長度。

(2)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夠怎麼辦?(可以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用一個物品進行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應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量的時候可以作上記號。

(3)然後針對測量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麼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曲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呢?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5把小刀長?

(4)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怎樣才會避免這種情況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塊學具)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書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2)做一做第3題,用長、寬、高都是1釐米的正方體作標準(為過渡到用釐米作長度單位做準備)。先看圖估計所測物體大約有幾個正方體長。再用正方體進行實際測量。

三、做一做(第1題和第3題)

四、課後延伸:要想準確的進行測量要用什麼測量工具?什麼單位?怎樣測量呢?

課後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