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新模式深入探析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4W




  導語:“每次發生矛盾,儘管我‘語重心長’,為什麼孩子還是很難被説服?”“我也不能天天盯着,那怎麼能讓孩子改掉那些壞習慣?”“我好心幫着孩子找差距,他卻變本加厲”……3月30日,在環翠家長學校開辦後的首場講座上,熱情的家長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著名心理學家田萬生團團圍住,一個接一個的教育問題不斷拋來。

在隨後的一個月時間裏,針對家庭教育常見的問題,環翠家長學校請來了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家講師團教育專家曲連坤,通過一系列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了家庭教育的常見誤區;針對中大學聯考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請來了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四○四醫院心理醫生賈伶“把脈下藥”,教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考試焦慮期……雖然講座主題各異,受追捧程度卻始終如一,場場座無虛席。

家校合作共育新模式深入探析

【模式一】

在孩子的教育期待上,家長與學校心意相通———讓孩子健康成長;但在教育實施路徑上,家長與學校則很容易出現方法不相融———存在偏差,甚至是分歧。因此,要實現家校教育合力,首先就要打通家庭教育的方法關。

基於這一認識,多年來,環翠區通過專家引領、榜樣示範、教師指導等形式,廣泛開展了家庭教育理論、內容和方法的普及培訓,並專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提供家庭心理健康專業指導。

“以前做家長就是隨性,現在做家長是理性。”市二實國小生家長韓卓君向記者欣喜地描述着自己的改變。

然而,錯綜複雜的家庭教育問題,顯然不是用“各個擊破”戰術就可以解決的,連線成網的系統戰略才是教育制勝之道。

環翠家長學校承接了這一使命。“我們將以往‘散、亂、單’的培養模式向系統化、精細化、科學化轉變,通過系統梳理家庭教育問題,科學設計了學習興趣、心理健康、習慣養成等序列化培養主題;通過結合教育規律,進一步豐富充實了專家講座、研討交流、案例剖析等培養形式,從而系統地傳授做‘職業化家長’的知識和技能,轉變家庭教育行為,最終讓孩子受益。”環翠區教育局副局長張豔春説。

與此同時,環翠區同步開通了環翠網上家長學校,設置了家教百花園、學科指導、德育天地、關愛行動等10多個子欄目,在實現家庭教育資源信息共享的同時,為家庭教育指導培訓提供了又一便捷通道。

【模式二】愛心家訪

真誠以對 搭建溝通橋樑

“班上的外來民工子女很多,小磊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今年8歲,老家在菏澤,人憨厚老實,就是學習習慣不太好,字寫得歪歪扭扭,有時乾脆不做作業。我決定去他的租住房探訪。”5月11日,威海市翠竹國小教師鄒紅霞走進小磊的家———一處約十平米大的草廈子。

小磊父母以擺小攤維持生計。為了養家,每天收工到家,他們還會幹些加工活兒。每加工一斤螺絲掙七毛錢,一個晚上夫婦倆不停地幹能再掙幾元錢。拉着家常,鄒紅霞很快了解了小磊一家的狀況,話題也漸漸轉到了孩子的學習上。

“由於生活所迫,外來民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不能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生存環境;他們自己知識匱乏,無力去指導孩子的功課。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全力以赴。”離別時,鄒紅霞含淚向遠送的小磊父母説了句“放心”。

■模式探析

無縫銜接的家校合作,離不開家校間無縫的溝通、互動與表達。

從實行家長委員會議事制,到搭建網絡教育平台,再到推行愛心家訪,環翠區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史就是一段溝通橋樑的搭建史,愛心家訪是其中的點睛妙筆。

在愛心家訪中,在交流與感動間,家校的距離更近了。自去年9月實行愛心家訪以來,環翠區區域愛心家訪率已達55,預計兩年內將達到100。

為拉近家校距離,環翠區中國小校積極搭建載體,個性化的家校溝通協作形式層出不窮:長征國小利用家長社會聯繫面廣、社會行業涉及點多的特點,邀請家長參與“爸爸媽媽大講堂”,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教學內容,也有效密切了家校關係和親子關係;環翠國際中學向各位家長委員發放了方便校園通行的“家長綠卡”,堅持開展各種形式的學校開放日活動,使家長“進學校、進課堂”常態化、制度化,為家長了解、參與學校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

校門打開了,心門也隨之打開。站在教育全局的角度看問題,由關心孩子學業成績到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由關注孩子個體發展到關注學校整體發展、關注整個教育發展,這是環翠區家校合作深入推進以來新型家長的成長變化,也必將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動力所在。

【模式三】社區服務站

責任共擔 集納共育力量

5月21日下午,記者趕到南山國小時,恰逢學生放學。記者注意到,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一些沒有家長來接的低年級孩子和個別高年級孩子,揹着書包直接走進設在學校教學樓裏的“社區服務站”。

寫作業,彈古箏,學書法,練舞蹈……在放學後的塔中社區服務站,孩子們各有各的樂趣,各有各的“活計”。

“傍晚放學後,家長還沒有下班,有了社區服務站,孩子們就不用四處遊蕩或獨自在家了,幫助家長解除了後顧之憂。”等待接孩子的一位老人豎起了大拇指。

正在社區服務站巡視的塔中居委會主任唐延水告訴記者,社區服務站開辦初衷就是服務羣眾,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需求和意願,通過發動社區力量來幫助解決放學後部分孩子無人管睱的“真空”時段,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多元學習的平台。

■模式探析

“沒有一所學校能包辦孩子的成長。但可能是基於慣性,社會將過多的教育責任和期望歸於學校,社會則成為一處自我退避的‘盲區’。”有關教育專家指出,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孩子成才添磚加瓦,這理應成為包括學校、家長、社區、企業、部門等在內所有社會單元、角色的共同責任。今天,越來越多的單位和個人有了這樣的共識。

共青團環翠區委、環翠區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環翠區環翠樓辦事處共同推出了塔中社區服務站,其“四點鐘課堂”廣受社會好評;市實驗中學首創家長義工制,2800多位家長以社會角色走進學校當起學校管理的“志願者”。他們護送學生到校外參加演出活動20餘次,走進課堂為學生送課110餘節,協助學校組織大型活動4次。

在整合家長資源的同時,環翠區還進一步整合社區資源,通過建立社區教育團隊、建設校外教育基地、實施社會道德實踐工程等,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營造了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