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教學設計參考模板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1W

散文詩是一種現代文體,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散文詩教學設計參考模板3篇,供您閲讀,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散文詩教學設計參考模板3篇

散文詩教學設計參考模板1

(一)荷塘月色

一、教學目標

(一)理清全文結構,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化語言的巧妙藝術加工。

(三)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

(1)按觀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體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

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茶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本文的寫作線索是什麼?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三)”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分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本體--花香(作用於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於人的聽覺)

把作用於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於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説明“人在景中”。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了,國中語言教材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這兩篇傷口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圳特區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關於他的生平經歷,同學們還知道些什麼?(教師引導學生口述,最後教師概述)

教師: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鍊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歷了艱難曲折,走過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複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麼要在對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這對全面、正確評價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我們的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傷口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這些,對作品主旨的認識也不會落到實處。

下面,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如不具備這個條件,可由教師表情朗讀)。

板書課題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1927年7月,作於北京清華園。

教師作者細緻描寫荷塘的文字是第幾段?(第4段)

現在請一位同學再朗讀一遍這個段落。

(二)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指導:《荷塘月色》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宕開筆墨寫聯想的“閒筆”來看,這8個自然段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於我們對內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在教法上可以有兩種考慮:

讓學生提挈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用語要簡明、準確),然後進行歸納。

第1段獨遊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

(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觀荷塘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蹁回家門。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確實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説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劃分”中有關文字可作為板書出現)

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變化這一線索來分析作品結構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語句,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講析,讓學生攤牌體會。

分析直接抒情的語句(讓學生按行文先後摘選)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

起筆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提問)

不加掩飾直反正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也遊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

至於為什麼有這種情緒,學生一定很關心。因此,在此可以聯繫作者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抓要點,防止説開而不可收),進而説明當時朱自清的思想狀況: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願遊行)。他追求進步,痛惡黑暗的反動統治;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各民主的實現。“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學生的,他“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説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按他當時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一見陳竹隱藏《憶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筆是他尋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誕生是很自然的。用”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來概括、濃縮他當時的心緒是十分準確的。弄清這句的含義也有助於弄清他為什麼要大寫荷塘月色之美,要發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是獨處的妙處”)

這一段,拋開了寫景,句句都是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提問)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引導學生體會前兩段與此段的內在聯繫:

抒發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情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態_煩擾的思緒壓抑不住,一定要説出來。只有在清冷的不幸裏獨處才“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其中不就藴含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嗎? 從行文上看這一段似乎是“遊離”出來的抒情段,但從時空上看,這一段與第2段是同步的。實際上,這“情”還是離不開“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麼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 説明: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在分析時不能草率。

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對這點,好認識;它與第2段有什麼關係,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2、3段便渾成一體了(再次證明第3段並非”遊離”出來的段落)。

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慰,反映了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脱現實的心態。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詞表達意境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順筆寫縷縷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審按觀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教師在講述時要儘量引用原句,重點詞語隨手板書,如”彌望”、”裊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順序特點,但細一研究,還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這就叫”讀進去”。 估計學生很容易認為只是到了”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才由”靜”轉入”動”。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是套用”動靜結合”這一評語,缺少鑑賞力。

實際上,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有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物靜而情動。花、葉、流水的人格化表現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説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着,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讚譽,更是站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於顏內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於文字之外了。

説明:上面這各種分析,教師應當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學生也達到這個深度,要適情而定,不要脱離學生實際硬灌,能啟發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重點還是抓詞語在語境中的涵義來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2)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 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引導學生分析第4段的最後一句。荷葉田,滿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卻斷定那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於葉子的”風致”引起的合理想象。這是很精彩的一筆。為滬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可以啟發他們從”視覺--嗅覺--聽覺”這一角度來欣賞作者怎樣描寫荷塘,進而還能解決一個問題: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實際上是”情景交融”的問題。)

(五)關於”通感”問題。(見”難點、重點分析”第3題。)

(六)第5、6段的講析。

這兩段,應完全交給學生分析,教師不應再細説了,否則就會”剝奪”學生的必要的鑑賞機會

這兩段的閲讀點,欣賞點似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其中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與用”照”相比較進行品味。)

(2)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裏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麼不割愛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導學生從借景抒情的角度來思考,體會作者心中難以排除的哀愁,煩怨。)

處理以上內容時,可採用討論式,讓學生多説,拓寬思路。漸而使他們認識到,讀文學作品決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識讀”上,要利用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參與評論,所謂鑑賞能力便是這樣一點一點培養起來。

(尹淑綸設計)

(二)綠 1、教學目標2、

(一)梳理文章的結構,弄清作者行文思路。由尋訪梅雨瀑寫及梅雨亭,並以此為”觀察點”,展示、描繪周圍環境,進而細寫梅雨潭水醉人的”綠”。首尾兩段言簡情深,起領、收束十分嚴整。

(二)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特別是比喻)表現出梅雨潭水的”綠”神奇而充滿活力;單調的綠色被作者寫”活”了,賴於作者高超的語言技巧。

(三)體會全文的基調:清郎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機。要求學生按這種基調練習朗誦,進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散文閲讀應該注意什麼? 分析:一般説來,閲讀時首先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麼。再看”形”和”神”的”結合點”是什麼,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再看作者組材的順序,選擇了怎樣的立足點。最後再鑑賞散文的語言。閲讀散文可採用以下方法:

(1)緣景入情,就是透過自然景物的描繪,進而把握作品的情韻美,洞察作者如何寄情於景。融情寓理。

(2)控求哲理,就是在閲讀中,力圖把握作者對生活獨到的思考和理解,探求作者對生活所寄予寓的深刻哲理。 (3)以小見大,指在閲讀中,關注作者對小題材的開拓,從平凡的題材中挖掘不平凡的思想意義,讀者應善於見微知著,因小見大。

(4)尋找題眼。指標題中能顯示文章思想意義和感情傾向的具有關鍵性的詞語。它包含着作者在標題中要傳達給讀者的最重要的意思,標誌着文章的寫作的角度和重點。其字數沒有限制,位置出不固定,但提示文章重心,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用意是必須的。題眼出現在句子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理清文脈。體現着文章結構內在脈絡。它是作者設計文章主題、安排材料順序、結構文章肩架的表現,有了文脈,文章才會有條理,才會構成一個完整、和諧、統一的有機體。因此,文脈對突出文章中心、表現作者感情傾向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利於讀者領會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內容。文脈應具有清晰、合理的特點。

(6)理清語脈。語脈是文章中起承拉連貫作用的相互呼應契合的詞語線。有時這個詞語線存在於一個語段(句羣)中,有時則存在於這一語段與另一語段中,條貫相通,有的則流貫全篇,雖然相隔很遠,但語脈相通。文章的語脈可以起前且勾聯,脈絡貫通,文氣暢達的作用。

(二)第2段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若不寫此段,對全文藝術效果會有什麼影響? 分析:作者要寫的是梅雨潭的綠,先總寫梅雨潭的景觀是為寫”綠”作必要的鋪墊。如果起筆就在”綠”上做文章,不僅使讀者覺得突兀,在行文上也會很困難。梅雨潭的綠使作者”驚詫”有兩層原因:其一,梅雨潭的景色極為誘,飛瀑形色俱佳動人心魄;潭水汪汪一碧引人遐想。動靜結合,本身就富有審美價值。試想,只給讀者展示一潭凝滯的死水,文章會多麼呆板,作者要極力表現的意旨--派勃發的生機--也必然會受到限制。其二,飛瀑流泉的美姿,蒼鷹、白雲、青山、奶草的諧色彩,可以説得上賞心悦目了,但畢竟不抵”梅雨潭閃閃的綠色”“離合的神光”更”招引”遊人。天外有天,美聯社中有美,文章蓄勢飽滿,待到第3段專筆寫綠時,自然是一發不可收了。

(三)作者為什麼要寫梅雨亭?

分析:這一段文字,筆頭甩得開又不枝不蔓,領人進入佳境,地讀者帶着懸念與作者一道去追捉神奇之綠的途中已經有了一番美的享受。 寫梅雨不屬於節外生枝,它是作者審視整體景色的駐足點。寫亭是為寫瀑布服務的。當然,梅雨亭也是梅雨潭整幅風景畫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作者就順勢描寫了亭的位置、氣勢以及亭上之人的感受。散文的自如性在這裏得以表現。梅雨亭是臨潭賞瀑的最好去處,作者在亭中居高臨下,潭上美盡收眼底,寫景的文字也自然層次清楚,條理明晰了。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了,國中語言教材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這兩篇作品給同學們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讓我們一起背誦《春》結尾那幾行令人感奮的名句吧: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領着我們上前去。”)

春天,給人們無限的希望與蓬勃的活力;秋天,也會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們感受到永不衷竭的生機。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寫就的散文小品《綠》,則是把對光明和理想的執着追求滿蓄在對一潭秋水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描繪中。今天,就讓篇優美的散文”帶領”我們去領略浙江仙巖山中梅雨過天青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綠”吧。

板書課題及作者:

綠(節選自《朱纂表文集。温州的蹤跡》)朱自清

(二)理清文章結構。 1.課文題目僅一個”綠”字,簡明、醒目,標示出行文的中心內容。”綠”,處處可見,這裏時”綠”不是泛説而專指-- 梅雨潭的綠(板書、要學生答出這幾個字)

省略定語、突出中心詞。

綠,離不開梅雨潭。當然要寫梅雨潭的景觀了。

第2段集中寫了梅雨潭。

梅雨潭的物質是什麼?用原文一名話回答。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板書)

既然是瀑布潭,便由兩部分構成(板書)。

(以下講述便可利用上現板書的構架,其他板書文字儘量綴附其上)

第2段主要寫的是瀑流。

位置--梅雨瀑在仙巖三瀑布中居”最低”處。

聲響--”花花花花”(剛到山邊便聽得見)。

形、色--”白而發亮的水”“鑲在兩面三刀條濕濕的黑邊兒裏”。

以上悉用”簡筆”。為了細寫,作者交待了一個觀察點(當然也是一處景觀)--梅雨亭。

雖然對”亭”的形狀、氣勢也有描寫,但目的還是寫”瀑流”:

人(作者)與潭流的位置更明確了(讓學生找原文語句--”正對着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以看見它的全體了”)。

當時的季節、天氣也順筆寫出十分自然。

再次寫瀑流的聲響、動態的狀貌(讓學生讀有關文字)。

由宏觀寫瀑流轉入細膩描繪飛濺的水花。 --於結構上看,是描寫的推進;

--於內容上看,是交待了梅雨潭的名稱原由; --於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評議感觸,景中見情,用筆散淡,散文的特色輕巧巧地表現出來了。

3.幾星入懷的水花,撩撥了作者的情致,他在亭中坐不住了-- 第3段起句承上連下,十分巧妙: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這裏顯然是寫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開始”出綠”(”也綠”是攝影術語,指充滿生機的基調色在作品中出現)。

怎樣寫”綠”,我們暫且不談,但作者在這段文字中句句不離梅雨潭的綠,越寫越迷人,越寫越富於情致,則是一讀就感受到的。因此,這一段是全文的主體。

提問:用一句話概括第3段的行文內容

梅雨漂神奇的綠色使似醉。 作者對”綠”有特殊的感情。

作者着意寫梅雨濁醉人的”綠”。

梅雨潭的綠是無與倫比的。

(顯然、兩項都不準確,都沒有反映出第3段的”主要信息”;、相較,更妥切,既表明了描繪對象又表明了行文重心)

上項提問可以用”投影幻燈”輔助進行。

4.再看首尾兩段在謀篇佈局上的作用。

先説第4段,與首段緊密呼應,用字幾近一落千丈致,僅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發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歸宿,極穩重地民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驚詫”二字中,交由讀者品味、想象。

第1段不僅民交待攬勝的時間、地點、人物人微言輕記遊的領起,”驚詫”呢?懸念頓生,引起讀者的興趣,這樣的一句話,作為起首段無論從結構上或藝術效果上看都是極為適合的。

(上面的內容,應由學生”湊集”出來,然後再由教師作準確的小結)

將”綠”人格化的基礎上,作者多次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來寫”綠”的靈性、質感。作者並不滿意這些比喻,又調動了其他手法來寫”綠”(通過提問來實施,引入《思考題》第3題的答案)。 板書:

(上表中畫橫線的兩個短語,啟發學生提出來。)

這一處比較,很有特色,衝破了一般的模式--用具有明顯差異的同類兩事物作比較。作者選取的都是名勝佳處,白璧覓瑕,既”苛刻”又有意趣。幾句話構成一組,文字美,結構也漂亮。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閲歷很豐富,平時觀察很細緻;材料成竹在胸,一旦用時,信手拈來,這幾句寫得精彩,還在於作者變換了手法,由描繪改為評説,抒情色彩也十分濃重。

(6)展開豐富的聯想,凸現作品的立意。

《綠》是寫景散文,但不單為記景也不拘泥個人的審美情趣,它的立意是很高的,仔細品味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對梅雨潭奇異綠色的描繪來歌頌青春活力、詠歎生命之綠常在。全文明朗的格調,活潑的節奏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更有説服力的還是第3段後半部分的聯想。

引導學生體會有關語句(”大約潭是很深的……她必明眸善睞了”),師生共同分析。 板書:

總之,在對”綠”的歌詠中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文章充滿了高尚的情趣,流溢着活力。

散文詩教學設計參考模板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以物喻人的寫法

3、培養學生通過咀嚼詩歌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情感基調,通過誦讀揣摩逐步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首三分鐘説話訓練

一、導入

二、研讀《金色花》

1、介紹作者、金色花

?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的詩人、小説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説,一百多篇短篇小説,二十多個劇本,一千五百多幅畫,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金色花:印度聖樹,木蘭花屬植物,金黃色花。

2、初讀感知

1)、一首詩就像一幅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我”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與媽媽嬉戲的畫面。

2)、我從詩中讀到了一個____的孩子。

我從詩中讀到了一個_______的媽媽。

3、品讀詩歌

仔細品讀課文再結合語句與小組同學談一談。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4、寫法研討

這首詩詩人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表達純真的母子之愛,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來抒發感情是本文一個巧妙的手法。即是託物寄情的寫法

5、小結

三、共同學習《荷葉母親》

1、導入

2、作者介紹、文體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人,我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兒童文學家,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她的詩以抒寫純真的童心和聖潔的母愛為主,影響很大。

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體,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詩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現力。

3、檢測字詞

4、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後的直接感受是什麼?

5、合作研討

文中寫了幾次看紅蓮,當時的環境、心情、紅蓮的樣子?

6、品讀文章

找出詩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較喜歡的一個語段,分析體會其中的情感!

7、拓展練習

發揮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語言寫一段獻給母親的詩句。

例如:母親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結

四、作業

藉助一種形象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板書設計:

散文詩兩首

金色花

泰戈爾

三次嬉戲----------母子情

荷葉母親

冰心

散文詩教學設計參考模板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讀和鑑賞能力。

2、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寫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金色花》)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為生字新詞注音釋義。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並蒂(bìngdì):指兩朵花並排地長在同一個莖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異而不常見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傾斜、歪斜。

慈憐(cílián):愛憐。

廕庇(yīnbì):(蔭今讀yīn)遮蔽、隱蔽;庇廕。

2、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課文:

1、導語設計:

有人説: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母愛是一個人類吟詠不絕的主題。同學們,你們和母親朝夕相處,是否感受到母親那細微的點點滴滴的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散文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詠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簡介: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説有《沉船》、《戈拉》、《家庭與世界》、《兩姐妹》等。1913年憑藉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裏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尚、最純潔的愛。

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兩位巨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麼着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3、思考:

(1)這首詩寫了什麼事?表現了什麼?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

(2)為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我”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因為孩子沐浴着母愛)(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

四、賞讀課文,品味探究: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戲具體指什麼?

(三個場景:媽媽禱告時,孩子變成的花散發香氣;讀書,投影書頁;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3、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4、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説“你這壞孩子”?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五、體驗反思:

1、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2、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藴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我們要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體會聯想和想象在詩歌中的作用。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進行朗誦比賽。

2、抄寫課文詞語。

3、選作基礎訓練作業。

第二課時(《荷葉母親》)

一、複習檢查:

背誦課文。

二、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詩,道盡了天下兒女回報母恩的真切心聲,可以説是古人對母愛讚美的千古絕唱了。從古至今,歌詠母愛的作品實在太多,因為我們都生活在母親用“愛”作支架撐起的翅膀下。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荷葉母親》,是又一曲兒女發自肺腑的心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作家冰心對母親的深情傾訴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她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詩集),《超人》(小説、散文集),《寄小讀者》(散文集)等。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重音等。)

3、思考: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怎樣的一幅圖畫呢?這幅圖畫中包含了哪些內容?由此你聯想到了什麼?

(風雨中荷葉為紅蓮遮擋風雨的圖畫——荷葉護蓮圖;圖畫中包含了蓮花、荷葉;聯想到了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母親,聯想到了母愛。因此,要讀出感情,語速要稍慢,讀出温馨和深情。)

四、賞讀課文,品味探究:

1、課文圍繞“紅蓮”作者描寫了哪幾個情景?體會一下瀰漫在這首詩中的情緒的變化。

(三看紅蓮:雷雨到來之前的紅蓮——雨打紅蓮——荷葉覆蓋的紅蓮;三種情緒:煩悶——不適意——不寧的心緒散盡;用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對母愛的讚美之情:荷葉因有保護紅蓮這一偉大的舉動,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葉一樣的母親。這樣文章由景生出對母親的讚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紅蓮是作者描寫的重點,作者又為什麼要寫九年前與祖父在一起賞蓮的情景呢?請説説自己讀後的理解。

(把花與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筆。)

3、“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心中的雨點”指什麼?體會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自己度過人生路上坎坷與磨難的人。母愛是偉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時候得到安慰,在孤獨中的到歡樂,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時得到幸福。)

五、體驗反思:

在大自然的風雨中,那一朵白蓮早早凋謝了,而這一朵紅蓮因有了荷葉的廕庇必將開得愈加燦爛。同學們,聯繫你們的生活實踐,説説這場暴風雨讓你們聯想到了什麼?

(人生的風雨——挫折、困難;紅蓮——因為有母親的時刻關懷和安慰。)

六、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所描給的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場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又讓人順理成章的聯想到母親的呵護及關愛,從而使荷葉母親的形象美好又偉大。的確,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童;母愛是無私的,她將永遠保護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過對荷花的細膩觀察,得出人生感悟,這正是我們學習寫作的藍本。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請以具體的形象作喻,來完成下列句子。

母親,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親,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課文寫法(藉助具體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寫一篇隨筆。

4、課外閲讀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瞭解冰心對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頌,同時也體會寄情於物寫法的妙處。

板書設計:

《金色花》

泰戈爾

在媽媽身邊幸福、快樂

孩子的純潔、可愛

母愛的光輝

對母親的愛

温馨、快樂

媽媽禱告時孩子變成的花散發香氣

讀書投影書頁

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荷葉母親》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來之前的紅蓮煩悶

雨打紅蓮不適意

荷葉遮蔽紅蓮不寧的心緒散盡

聯想

母親無私愛護子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