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8W

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你們需要注意與時俱進,寫教案可以提前對自己的課堂進行一定的預知,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6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同學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同學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括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用具: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你們都聽説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吧,聰明的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這其中有什麼道理?

二、新授:

1、體積的意義。

(1)、準備:我們也來做一個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裏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裏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裏,會出現什麼情況?為什麼?這説明了什麼?(鵝卵石佔了一定的空間。)

(2)、每一個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下面的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佔的空間大?

?3〕、啟發同學概括: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上面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

(4)、比較:用同學手中的文具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師:教室是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台、同學、老師等佔教室空間的一局部。整個[url=]學校[/url]是一個大空間,教師、辦公室、操場、花池、領操台、旗座等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既有自身的體積。而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空間,地球只是宇宙空間的一局部,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築物、人等佔地球的一局部。

2、體積單位:

(1)、講:丈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丈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板書)

認識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別寫成

( 2)、認識立方厘米:

出示: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稜長是多少?

説明: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誰的體積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個手指尖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3)、認識立方分米: (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筆盒的體積接近於1立方分米。

(4)、認識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稜長的教具。觀察後總結: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②認識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

1立方米水約可以裝滿500個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約可以做課桌50張。

小結: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小?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麼?

(5)、練一練:選擇恰當的單位:

橡皮的體積用( ),火車的體積用( ),書包的體積用( )。

(6)、比一比:

到現在為止,我們都了學哪些丈量單位?(板書)

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的區別:

(7)、練習:

①説一説:丈量籃球場的大小用( )單位。

丈量學校旗杆的高度用( )單位

丈量一隻木箱的體積要用( )單位。

②、 一個正方體的稜長是1( ),外表積是( ),體積是( )。(你想怎樣填?)

③、判斷:一隻長方體紙箱,外表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外表積大。( )

3、體積初步認識:

①決定體積大小,是看它含有體積單位的個數。

a 、演示:用稜長1釐米的4個正方體,拼一個長方體,説出它的體積是多少?

b、説出下面物體的體積(3個體積單位,4個體積單位,)

c 、擺一擺:請你也擺出一個體積是3立方厘米的物體。擺出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物體。

d、小結:怎樣知道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同一個體積數,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②動手擺一擺:

請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 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麼擺?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知道圖形的名稱.

難點:辨認這些圖形.能夠區別長方形與長方體,正方形與正方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下圖中有多少個長方形?多少個正方形?多少個三角形?多少個圓?(投影片)

(二)學習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1)出示長方體實物(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

師:同學們看這個紙盒和火柴盒,誰知道它們是什麼

形狀?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師告訴學

生,並板書:長方體.

(2)看一看、摸一摸.

讓學生拿出一個長方體實物,看一看它的形狀,摸一摸每個面.

師:長方體有幾個面?怎樣正確地數出?(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後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師:長方體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相對的面一樣嗎?(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一樣)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師: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相對的面一樣嗎?(這個長方體有六個面,有四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一樣)

(3)舉例.

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的形狀是長方體?

(4)小結.

師: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着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有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有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餘4個面是長方形.

板書:6個面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教師出示長方體實物,變換擺放方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長方體.如下圖:

2.初步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實物(魔方玩具、方積木塊)

師:誰知道它們是什麼形狀的?邊説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

師: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麼形?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體數一數有幾個面,再拿一個正方形的紙放在正方體的每個面上比一比.師生共同得出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板書:6個面 正方形

3.認識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師:現在我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畫成圖,你們認識嗎?

教師出示已畫好的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讓學生説出它們各自的名稱,並貼在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左面.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是什麼樣子的?正方體是什麼樣子的?

(2)選圖形(投影片)

(三)鞏固反饋

1.教科書 p.23做一做.

先讓學生説一説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和它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然後集體訂正.

2.在長方體下面畫√.

3.在正方體下面畫√.

4.數一數.

長方體有( )個 正方體有( )個

長方形有( )個 正方形有( )個

5.動手擺.

教科書練習七第2,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它們的名稱,能夠辨認就可以了.由於是初步認識,因此不要對學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過實物對長方體有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長方體有幾個面?各是什麼形?繼而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教師通過變換長方體的擺放方向,從直觀上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最後教師再出出示長方體圖,讓學生抽象的認識長方體.體現了對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培養.

通過選圖形、數一數、擺一擺三個層次的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已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進行概括、遷移,在比較中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辨認長方形和長方體、正方形和正方體.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高度的發散狀態,達到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3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

教具、學具準備

①教師準備:實物,鐵絲製作的長方體框架、投影儀。②學生準備:收集一些長方體開頭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備註

一、 複習引入:

1、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你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

2、你能將這些學過的圖形分類嗎?(平面立體)

3、揭示課題:長方體也好、正方體也好都是立體圖形,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長方體的認識”

二、探索實踐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它們的特徵。

(1)認識長方體的面。(讓學生分組討論)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給學生看)

再根據學生的發言用投影歸納出: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認識長方體的稜。

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每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摸)。這些地方我們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做,最後統一為“稜”)

再讓學生分小組去數和量: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要説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看哪些稜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

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頂點。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稜相交的地方,並提問:

教學過程

備 注

①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嗎?(頂點)

②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4)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台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

(5)用填空的形式小結長方體的特徵。(投影顯示)

長方體是由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形)圍成的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相對的稜的長度。

2、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下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找幾名代表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投影顯示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三、課堂實踐

1.量一量教科書的長、寬、高。

2.練習的第2題。

3.練習的第3題。

五、課堂小結

由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口訣: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稜;

稜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

6個面對着放,對應面都一樣。

六、課外延伸

在家裏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稜、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並塗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

課後反思: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去,摸、碰,説長方體、正方體各個部分特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很遺憾這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很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4

一、説教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的,比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本節課的學習即與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有着密切聯繫,但又有着本質的不同。密切的聯繫在於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點有相同的地方。本質的區別在於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在國小階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統的學習立體空間圖形的開始。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這也為學生今後學習其他立體圖形以及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地位顯得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藉助具體的實物和模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繫。

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立體思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總結、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面和稜的特徵

四,學情分析

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並且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在平面圖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圖形,我們一般從點、邊、角等方面來進行研究。

五,教法、學法

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模型、研究單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出示一幅商場一角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都發現了哪些形狀的物體?能不能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數學語言來描述一下?

學生一般能夠正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是我們繼續拋出一個問題?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到過長方體和正方體?我想學生的回答應該是五花八門,比如魔方、快遞包裝盒、牛奶盒、鉛筆盒、橡皮等等,或許學生描述不是那麼精確,比有的如鉛筆盒,它並不是一個平平的面,而是一個曲面,但是我們這時不要着急否定學生,因為學生已經從以往的平面圖形走到了現實中的立體圖形,這是一個大的進步,我們的應當予以肯定。對於那些不精確的描述,我們會在最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判斷。

(二)講授新知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樣的道理,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實際物體,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我們應當從實物中提煉出模型,因此我們可以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當然理想條件下每個同學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第一步就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們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到底有什麼不同?通過直觀的感知,學生的回答或許不是那麼精確,比如,平面圖形有一個面,立體圖形有好多個面;再比如平面圖形是畫在紙上的,而立體圖形是現實生活中的等。我想這足以可以説明學生已經開始進行了立體圖形的思考。

這時進一步追問,假如讓你來描述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梳理,研究平面圖形時,我們可以從頂點、邊、角等幾方面來進行研究。同樣的道理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時我們也可以選取幾個研究點來進行探討,比如面,稜(即面與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頂點(即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當然,這些名稱的認識可以是學生課前預習,也可以作為老師的新知講授。當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後,可以設計一個環節,讓同桌兩個相互説一説,加以鞏固各部分的名稱。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稱後,我們可以先研究長方體、也可以先正方體;當然也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本節課我採用先研究長方體再將研究方法遷移到正方體的模式:

長方體的特徵,在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可以從頂點,面以及稜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究。

頂點的數量很好數,是8個頂點,當然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有順序的來數。研究的重點在於面和稜。這時我想完全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開始之前,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幾個問題:第一,長方體有幾個面,面與面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是怎麼驗證的?第二,長方體有幾條稜,稜與稜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的?帶着這兩個問題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並完成研究表格。

小討論結束,學生在進行彙報交流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去數面的個數的時候,怎麼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我們可以上下、前後、左右來數。一共有6個面。對於面的特點,我們可以從面的位置、面的形狀、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積三個方面來描述,最終得出結論: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當然對於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這個説法在後面的練習中會進行特殊的論述)

在去研究長方體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模仿剛才研究面的過程:比如,長方體一共有幾條稜,怎樣數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有的學生會想到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長方體一共有8個頂點,共計24條稜,但是在數的時候所有的稜都重複計算了一遍,最後要減半,所以長方體一共有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會想到按照稜的長度去數,一共有三組,每組有四條稜長度相等,共計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是按照空間位置來去數,這時可以讓這位同學到講台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來進行標註,通過空間位置的劃分,可以分為3組,每組有4條,共計12條稜。每種方法都可以,但是我們要鼓勵學生運用第3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學生是真正站到立體空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予以肯定。這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環節,同桌兩個彼此不重複、不遺漏的數一數各自長方體的稜並説一説每組稜有什麼特點。最後我們得出結論: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為3組,每組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頂點、面、稜的數量和特徵後,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中一個頂點對應幾條稜,學生很清楚的知道: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在數學中,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且向學生介紹,一般來講,我們把水平方向的較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説課稿二的稜叫做長,把水平方向較短的稜叫做寬,把垂直方向的稜叫做高。講授完長寬高後,可以讓學生到講台上來説一説自己長方體模型的長寬高。讓學生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着擺放的位置進行變化的。

在研究正方體特徵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剛才研究長方體的方法去研究正方體。完成研究表格,並對比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得出結論:正方體也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稜。但是正方體的6個面大小、形狀完全相同。並且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也完全相同。這正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的不同之處。本環節的設計重點在於研究方法的遷移,以及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比較。

最後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包含關係:在平面圖形中,我們學習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只不過正方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稱之為邊長。這裏的正方體是不是特殊的長方體呢?拋出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其實,正方體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只不過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而已,我們把它稱為稜長。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集合範圍內,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二者是一種包含的關係。

到此本節課的新授內容以基本結束,根據練習的層次性,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最後,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生活中的鉛筆盒、冰箱等是不是標準的長方體

2,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

這兩個問題留作學生課下思考。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5

[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見多邊形的特徵,並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以數學的眼光觀察、瞭解周圍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打好基礎。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個層次學習活動,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徵。第一層次結合實物(或圖片)從整體上感知長方體,第二層次通過對長方體的進一步觀察,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及其面、稜和頂點,第三層次探索發現長方體面和稜的特徵。在此基礎上,介紹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例2着重引導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並歸納正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或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教具、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操作,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1、教學例1

出示畫面:有一些長方體的實物和正方體的實物。(如電冰箱、餅乾盒、魔方等)

談話:同學們,這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你能説説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學生回答,並舉例再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和正方體。

出示長方體模型,談話: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你覺得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學生説一説自己的猜想。

分組操作,進行驗證。學生分組從不同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看一看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學生彙報、演示觀察結果,並説一説從某一個角度進行觀察,能同時看到的是哪幾個面,看不到的是哪幾個面。

提問:那麼,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正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説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三個面。

談話:依據同學們的觀察結果,我們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

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標出面)

談話:直觀圖中線和點都有各自的名稱,請同學們自學課本。

學生看書,理解稜和頂點的含義。

指名説一説什麼叫做稜,什麼叫做頂點?

(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演示)在直觀圖中閃爍稜和頂點,指名説一説(指一指)這條稜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這個頂點是由哪些稜相交得到的?

提問:直觀圖是用實線和虛線兩種線畫成,你知道它們表示什麼嗎?

説明:直觀圖中的實線表示從某個角度能看到的稜,而虛線則表示從某個角度看不到的稜。

提問:長方體有幾條稜和幾個頂點?自己數一數。

指名演示數一數長方體面、稜和頂點的個數。集體交流數法。(適當進行指導,讓學生能體會到面可以一對一對地數,稜可以一組一組地數,頂點可以4個4個或2個2個地數。)

得出: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提問:長方體的面和稜有什麼特點?

學生觀察長方體,説一説自己的猜想和判斷。

談話:同學們觀察有了一些直觀的感受,下面我們通過量一量、比一比實際操作進行驗證。

學生分組活動,利用長方體模型進行操作活動,並在小組中交流。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學生1: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後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

學生3:長方體的稜有3組,每組的4條稜長度相等。

可以讓學生演示操作,證明得到的結論。

談話: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後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表示。學生或教師説出(相對的面)

引導學生理解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兩個面;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條稜。

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

提問:這是長方體嗎?這個長方體和剛才同學們觀察的長方體有什麼不同?

學生:這個長方體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4個面是長方形的。前面觀察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有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6個面中,會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演示閃動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

提問:這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你知道這三條稜分別叫做什麼?(長、寬、高)

説明: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稜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稜叫做高。

[設計意圖: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測量、比較等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徵,並通過交流,對有關發現加以適當的整理和概括。]

2、練一練

説明操作要求:同座兩人一組,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先指出它的面、稜和頂點,再量出它的長、寬、高。

學生操作活動,互相説一説。

二、探索與發現,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1、教學例2

出示正方體的直觀圖。

談話:我們對長方體的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想一想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和幾個頂點?正方體的面和稜有各有什麼特徵?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並在小組裏交流。

學生自主探索,並在小組中交流。

指名在班級中説一説。

學生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學生2: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並且完全相同。

學生3:正方體的12條稜的長度相等。

學生演示操作,驗證得到的結論。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出示比較的表格,讓學生填一填,再在小組中交流。

名稱

長方體

正方體

相同點

不同點

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結果。

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8個頂點和12條稜。不同的是長方體6個面是長方形或其中有2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正方體12條稜都相等。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寬、高,正方體都叫為稜長。

2、練一練

選擇一個正方體實物,量出它的稜長。

學生在小組中操作,在班級中彙報測量結果。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並歸納正方體面、稜和頂點的特徵,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繫與區別,幫助學生能比較完整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三、鞏固與拓展,感受變化,加深理解

1、練習三第1題

學生獨立看題,和同座同學説一説。

指名在班級中説一説,集體交流。

提問:這三個長方體有什麼不同之處嗎?(發現第2個和第3個長方體的長比寬要短,第三個長方體的長和高一樣長,説明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2、練習三第2題

第2題中的4個問題學生先獨立解答,在圖中標註出數據,然後在組內進行交流。

指名口答,並説一説想法。説明各個面是什麼圖形及相應的長和寬的長度是多少。

(第4個問題,教師可以換一種提問:還有哪些面和同學們剛才觀察的幾個面完全相同?)

3、練習三第3題

出示圖。

提問:觀察這兩個直觀圖,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麼?

學生看圖,並説一説自己觀察的結果。

學生:一個是長方體,一個是正方體。

學生: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5釐米、4釐米和5釐米。正方體的稜長是5釐米。

談話:繼續觀察,它們的面各有什麼特徵?

學生觀察可以發現長方體前後有2個面是正方形的,其餘的四個面都是長方形,並且完全相同。正方體的6個面完全相同。

4、練習三第4題

説明題意,並指名説一説擺成的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

學生獨立標出各個幾何體的長、寬、高,再在小組中指一指,説一説。

指名在班級中説一説各個幾何體的長、寬、高(或稜長)的位置和長度。

5、練習三第5題

出示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獨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説一説計算過程和想法,集體交流做法。

提問:怎樣算長方體的底面的面積?正方體呢?

(學生可以發現,長方體的底面面積就是長乘寬,正方體的底面面積就是稜長乘稜長。)

[設計意圖:在鞏固練習中,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基本特徵的認識,也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進一步拓展認識,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變式。併為後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做好準備。]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篇6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學用具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説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再用手摸一下左邊的面,説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後,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説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着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説一説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着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説什麼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拿着長方體盒子)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能一眼全看到嗎?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一眼全看到?

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準備的長、正方體盒子的表面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説一説什麼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同學拿着自己的長方體(用展開圖折上)。教師:請量出它的長、寬和高,説一説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鄰的三個面各用哪兩條稜作為長和寬?

學生四人一組邊操作邊討論後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為長和寬的;前後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高作為長和寬的;左右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為長和寬的。 教師:對長方體實物,我們已經會找它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了,在平面圖上會不會找呢?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後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台,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的面和對應的長和寬。

(2)請同學們用新學的知識來解答下面的問題:例1(投影片)做一個長6釐米、寬5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釐米2硬紙板?

3.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教師:看看自己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能説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2)試解下面的題。

例2(投影片)一個正方體紙盒,稜長3釐米,求它的表面積。

請同學們填在書上,一位同學板書:

32×6

=9×6

=54(釐米2)

答:它的表面積是54釐米2。

教師:如果這個盒子沒有蓋子,做這個盒子要用多少紙板該如何列式?

學生:少一個面。列式:32×5

教師:説表面積是指六個面,實際問題中有的不是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審題時要分清求的是哪幾個面的和。

(3)練習:課本p26做一做。(請兩位同學寫投影片,其餘同學做本上。)

用學生投影片集體訂正。

(三)鞏固反饋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第二部分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學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