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W

通過教學反思能夠提高我們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過程思考的一種應用文種,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篇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1

在本文中,學生理解故事情節是相當簡單的。但基於一個班級仍有少部分同學對課文不熟的情況,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後,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b逼我去上學,並給我送來棉衣。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d爸爸死後,我非常鎮定、安靜。自然而然地追問: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的事?回憶的事是這樣引出的?從而瞭解本文結構的嚴謹自然,插敍的用法及作用。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我總在想,一節課,是不該只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應該有外延。課文只是我們讓學生感受語言,陶冶情操,培養文學興趣的一個載體。所以,我試着想讓學生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會寫生活中真實的父親,並通過這篇課文喜歡上《城南舊事》,感受林海音的筆調,她的成長曆程以及《城南舊事》所展現的風情人物。

在瞭解了本文的結構特色後,我給學生補充朗讀了《城南舊事》的一些片段,並借欣賞課觀看影片,從而鼓勵學生課後讀一讀這本書。事實證明,在朗讀聲中,在電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語言特色,並喜歡上了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上第一課時時,正是週五,第二週週一再上第二課時時,發現許多同學已藉着週末的時間在讀《城南舊事》了。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可是,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場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説,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悦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裏面的主角都離她而去,一直到最後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結束了。那時作者剛滿十三歲,就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這是一篇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就讓我們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尋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把這作為第二課時的導入。

在第二課時,主要解讀“父親”的形象。父親是嚴厲:我的賴牀不起,父親怒了,説話時用一個字命令,我儘管害怕,不挪窩時,“把我從牀上拖起……抄起雞毛撣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掄……把我從牀頭打到牀角”,最後如兒狼狽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學牀上打到牀下,這是動作和語言的描寫。父親又不失温和,被打後,我顫顫驚驚地上學去,父親竟給我送來了夾襖。父親尤其愛花,哼着歌,澆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頭上,有了父親就有了歡樂。這是父親愛生活,樂觀的體現。父親同時是善良的,為叔叔急得吐血。父親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為父親的一次次鼓勵,我不再稚嫩,面對生活不再膽怯,哪怕老高告訴我父親病危時,我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鎮定和安靜,挑起了責任,成長了。對於父親在我眼中是可敬,可親,可愛。其實對於父親,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寫道:“他生性ai動,幾乎無所不好,他愛喝酒,快樂地划着拳;愛打牌,至了週末,我們家總是高朋滿座;他害肺病後,對於醫藥也很有研究。我聽我母親説,父親在日本做生意的時候,常到酒館從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間喝遍一條街,他任性了。”我對於父親,深愛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應該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使生命得以延長,看子女茁長成人。但好動的父親卻不肯好好的養病。他既死不瞑命,我們也因為父親的死,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我們感受了父親的真實形象,有優點,也有缺點,我愛他,也怨他。我們寫母親、父親時,卻是將他們的形象撥高,他們總是無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難,高高在上,我們在仰望。今天,讓我們也學會寫寫生活中的父親,寫寫在成長中我對父親的真摯的情感。這一課時,在探討和朗讀中,我和我的學生感受着父親的形象,也體會着我的成長曆程,並學着在隨筆中表達“我的父親”。

在隨筆中,我發現了學生選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語文課另一個開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我想因為一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有了收穫,有了習作上的進步,我也體會到了作為老師的快樂。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2

這是一篇情感頗深的文章,文中作者對父親的回憶有快樂,有感傷,文中爸爸對作者有嚴厲的責罰,更有深沉而綿長的愛意。但是,在文中,學生只停留在表面字句的理解上,對作者深層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學生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們不能簡單地生氣或鬱悶,知道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經過觀察與分析,我發現學生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在作怪。在該篇文章中,他們把自己當做作者,覺得“我”還非常不錯,積極,上進,很少遲到......只是一次意外的起牀晚了,況且爸爸媽媽也為什麼不叫一聲呢,這樣子過了上課時間,爸爸竟然那麼嚴厲,那麼可怕,冷冰冰的,一聲不吭,面無表情,而後又是罵又是打。在他們心中父親的高大形象早垮塌了。何談對父親的感激與深深懷念?

其次,學生的父母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管教不嚴,溺愛有加,甚至放任自流,出了事就呵着護着。有的父母常常吵架,而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了,在無形之中就給孩子造成了心靈上的陰影。有的母親文化水平不高,品位一般,整天沉溺在麻將室或者歌舞廳,甚至連孩子的三餐都難以按時保證。這樣孩子對自己的父母毫無感激之情,在這篇課文中自然難以產生情感體悟的共鳴了。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除了備課本外,更要多備學生,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去挖掘課本中深邃的內涵和體悟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3

本課講的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7歲時想出一個好主意,挽救了媽媽生命的故事。課文在寫作特色上抓住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和語言進行描寫。是按事情發展順序組織材料的,在構層上是運用總分關係來寫的。本文一開頭就概括地介紹了愛迪生從小就愛動腦筋,用具體的例子寫了愛迪生是怎樣救媽媽的,這種結構關係就叫總分關係。那麼又如何運用總分關係寫文段或是文章呢?

這是本人在本課的閲讀與寫作銜接中教學的一個重點。二年級學生在目標教學階段,練習構段寫話是重點。每篇課文在教學中既要滲透德育思想教育,也要引申寫作的基本模板。(所以本人認為寫一段話介紹人或事物,有關這個事物整體情況的描寫叫做“總”。而有關這個事物的各個局部的描寫就屬於“分”。)寫時,可以把“總”放在最前面領着寫。把“分”放在後面跟着寫也可以先分着説,最後再總結寫。總分關係中,總述部分一般都有一箇中心詞。(如:“某某可真愛勞動。”“老師對工作非常負責。”“媽媽真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這幾句話中作為總述的部分,中心詞是“愛勞動、非常負責、樂於助人”。另外總分關係段的總述部分一般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或中心思想。總分關係段中,分述與總分應該做到內容具體,層次清楚,緊緊圍繞重點來寫。)

在朗讀的指導上,引導學生懷着對小愛迪生崇敬的語氣去讀,在此基礎上還要重點讀出人物動作、表情和語言。(如、醫生動作抓重點詞“環顧四周”“還是搖頭”。表情“遲疑”“滿意的笑容”。語言“今天多虧了這個小傢伙,他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醫生開始時的束手無策,以及此後小[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愛迪生想出辦法感到滿意和誇讚的表情。爸爸:表情、語言。愛迪生:動作、表情、語言。(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時邊讀邊勾畫。)

為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文本,和學生共渡難關。從問題入手“愛迪生為什麼從小那麼聰明?”(讓學生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推理“之所以……是因為……”)愛迪生之所以從小就那麼聰明,是因為他從小就喜歡動腦、動手。他在動腦、動手的實踐活動中發現了許多科學知識。(例如、他在平時的實踐中就發現鏡子有反光的作用。當醫生説屋子光線暗時,“他立刻……肯定會使手術的地方亮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他根據平時的.實踐,再加上動腦想到的。所以要想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就要勤於動手,善於動腦。)

在知識技能的教學指導中,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閲讀識字的能力,自主學習。老師隨時作以陪讀,在閲讀的實質上,安排學生用總分結構練習學寫“寫人記事”的文段。

通過以上教學思想,在教學效果上不是很不錯的。本人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教育理念。課前本人準備了誇獎、讚美母親偉大的名言詩句(例子略)。另外自己當堂寫了一段讚美母親的話(內容略)。學生很有興趣,應該説已經抓住了學生的情感,學生都情不自禁地朗讀起來,還有學生把我寫的話要求抄寫下來。(我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從這點看,在本課設計上就抓住了文章故事性強的特點。以讀為本,誘導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人物的特點,理解課文的內容,並注重了積累詞句。引導學生多形式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邊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引導學生領悟愛迪生聰明,勤動手,善於發現的特點,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安排拓展練習環節。(寫“媽媽,我想説”)這項練習一定要落到實處,我班孩子寫得很不錯的。有好幾個家長給我打來電話,感激我教會孩子愛父母,同時家長還給了孩子獎勵。有幾位家長還給我寫了感謝信呢!那天早上,我的講桌上有很許多糖、水果,都是家長讓學生給我帶的,説是感謝我的!看到這一幕,我也陷入了沉思。當好語文老師真是不容易,語文教學融入的是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縱橫交錯,是人文感情與知識的相融相通的知識構建。除了教會孩子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怎樣做人,恐怕這才是語文老師的真正根本吧!

我看了學生的作業,有好幾位家長在孩子的作業後面寫了批語,這些批語體現了家長的欣慰,同時也流露出對老師的感激。

有位家長給予孩子的批語是:琪琪,媽媽看了你寫的小作文,由衷地欣慰,請轉告王老師,媽媽謝謝她的辛勤教誨!(由此可見這樣的練習能有效地實現課內外的有效銜接,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思維與情感,落實了真正的語文根本。也促進了閲讀與寫作的有效練習,同時也落實了學生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本文的插圖形象鮮明,緊扣圖文結合,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學時充分發揮文本配圖的作用,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展開聯想,觀察圖中人物定位,會做些什麼,想些什麼,説些什麼。

總之,寫人記事的文章,作為語文老師還真的要在學生面前露一手,能説會寫是語文老師最起碼的基本素質,這樣才能真正豐富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思維,達到人文精神統。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4

教學時,有同學問我:“英子到東交民巷寄錢出來以後,看到了東交民巷街道的`花圃中種滿的蒲公英,她高興地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蒲公英。這當中的蒲公英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對啊,蒲公英,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是否別有含義?

帶着這問題我再次研究課文內容,發現全文是由“花”串連起來的,在全文中起貫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這一線索的組成部分。在英子成功寄出錢之前,心裏是那樣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務,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説,並不是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順利的完成任務,成功的喜悦必然給她帶來好心情。此時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在她成功後看到的第一道風景,感覺當然特別美,這時的蒲公英猶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經歷成功的標誌!這份美好的回憶當然要珍藏,她很自然地想到要讓愛花的爸爸也種上一些。由此看來,雖然這只是輕輕的一筆,卻含義豐富。

本文主旨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顯然“成長”是主題,“花”是為主題服務的,她的成長足跡就是通過花來體現。我們發現,在英子由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變成為一個遇事鎮定的小大人的整個過程中,過渡很自然,因為每一次關鍵的成長都有“花”作為標誌:

1、從爸爸對花的悉心照料,我們似乎看到了他對女兒的呵護備至,女兒在爸爸的關懷下開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現標誌着英子已經能為家裏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夾竹桃花伴隨英子上台領畢業證書,也伴隨她告別童年、伴隨着她勇於面對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夾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長的標誌。

總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憶,這,正是英子成長的足跡。

學生的一句提問,引起了我更深刻的思考,道出了文章更深的內涵,這麼精彩的一筆,我們怎能忽視呢?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5

?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詩歌,它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的將家庭的温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主要體現了一家人互相關愛,互相謙讓,互相體貼,和睦相處的主旨。

作者以“奇妙”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中間三小節則具體寫到我家看電視的奇妙之處:放棄自己愛看的節目,換成家人愛看的頻道。為了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體會文章的內涵,陶冶道德情操,我巧妙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基本能夠達到預想的教學目標,但是也留下了不少遺憾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讀出“祕密”、感受“奇妙”。

課堂上由題目入手,採用趣味猜謎語的方法,極富激情地讓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的角色中。引入題目後,我讓學生學習本課的生字詞,小組討論採用何種方式記住本課的生字,找出能夠採用同一種方式記住的生字。學生積極討論,積極發現,展示自己。然後我讓學生把生字詞放入課文中自由讀課文,思考“這家人看電視,到底奇妙在哪裏?”學生通過讀課文,大部分能夠找到課文中相關的語句,但是部分學生不能整體把握,只能説出一個地方。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再一個小節一個小節的讓學生讀、思。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家人之間的互相關愛。學習最後一小節時,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來思考“祕密是什麼?”在理解課文的接觸上,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這個祕密,那就是“愛”。

二、方法指導、能力培養。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我覺得一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學習的潛能是巨大的。

三、動態課堂,彰顯精彩。

當然,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它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告訴我課堂上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學生還小,把課堂都放給學生還不是很合適,部分學生能夠很好的自我控制,參與小組合作,積極展現自己,但是仍有些學生不能控制住自己,不知道該學什麼,所以對全班的掌控還不能做到遊刃有餘。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做到抓放適當,使更多的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6

?小池塘》是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它是一篇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散文,和《春筍》《雨點》《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是一組描寫春天而且有一定內在聯繫的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描繪美好的祖國春光,主要讓學生在感悟課文內容中,積累語言,陶冶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以及大自然的熱愛。

整篇課文一共8句話,有6句是比喻句,因為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顯得很美。特別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話,都是比喻句。分別把白雲、太陽、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鵝、鮮紅的氣球、彎彎的小船、閃亮的珍珠。孩子們已經從上個學期就接觸過比喻句了,但是還不會自己設計。我採用了直觀形象的板貼和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來理解這四句話,在理解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看圖賞讀,鞏固理解。孩子們很興奮,因為這四句比喻句對他們來説不算難,他們更加自信起來。

在本課中,我儘量將我的評價性語言貼近孩子的生活,貼近孩子的年齡,因為只有親切、真摯的語言才會對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我好像看到了一隻小白鵝搖搖擺擺的游過來了”、“嘿,小白鵝多起來了!還能讓這羣白鵝再多些嗎?”……這些親切的話語給孩子們設定了一個朗讀的“場”,在這個“場”中,孩子們能自由的體會語言的魅力,併發揮想象更好地讀出自己的感受。

低年級的閲讀教學不是説不要對字詞的理解,相反,這種理解還相當重要,但是,從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來説,孩子們可能並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字詞的意思,所以,孩子們就更需要用朗讀來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實現,也才能體驗到語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 “鮮紅”一詞的理解,完全沒有孩子們的解釋,而是通過不同的評價語言讓孩子們朗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亮點”作為“切入口”:“你為什麼這麼讀‘鮮紅’呢?”接着又用有效地評價、點撥“嗯,有一點點紅了!”“真的是很紅的氣球呀!”“這個氣球不僅紅,而且紅的發亮!”使學生在對話中不露痕跡地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聲情並茂。

另外,在賞讀理解了這四句比喻句的基礎上,我還創設情境,引領孩子進行比喻句的遷移仿寫,如:“小池塘裏還可以倒映出什麼呀?用“( )倒映在池塘裏,像( )。”。我問孩子們:瞧,在小池塘邊,你還看到了什麼?它們倒映在小池塘裏,像什麼呢?經過想象與思考,孩子們給出了這樣的句子:

柳條倒映在池塘裏,像長長的辮子;

飛過的燕子倒映在池塘裏,像一架架小飛機(一把把剪刀)。

最後有位小朋友竟然俏皮地歪着腦袋盯着我來了句:邱老師的辮子倒映在池塘裏,像一根馬尾巴!頓時引起一陣鬨笑。也許這堂課中,孩子還沒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們已經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個讓人欣喜的進步。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也遇見了一些問題,並由這些問題有了更多關於教學和課堂的思考。

首先,課堂的開放有,但是問題難度過高。也是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上還不夠深入,比如説“一閃一閃”,我讓學生體悟“感受到了什麼?”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什麼會“一閃一閃”?是因為陽光的照射和春風輕輕地吹拂,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幅這樣的畫面,在引導學生找小池塘和大眼睛之間的相似處,而不是簡單的將水波的一閃一閃與眼睛的眨等同起來去感受。

其次,沒有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資源。第一個目標“通過想象感受描寫景物帶來的美感、趣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孩子們基本上是能達到流利的朗讀,但是在指導孩子讀出美感和趣感的時候,追問有點不合時宜。追問是有必要的,追問的目的是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提取和再加工,然而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因為我可能想讓孩子找出相似之處,禁錮了孩子的活躍思維,從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對閲讀的美感體驗。如“孩子説自己喜歡劃小船,所以喜歡月牙這一句”,這時候我就應該順勢引導,讓他把自己喜歡在天空、在水中劃小船愉快的感受讀出來,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小船、月牙間的相似之處。

最後,品讀課文的層次不夠清晰。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讀懂、讀好課文,其中有理解知識點、情感培養等多方面的滲透。要上好第二課時,教師就必須緊緊扣住“讀”,以讀促讀、讀中見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裏的景物非常恰當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導學生看畫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沒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教材的語言美。月牙彎彎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閃亮,所以像許多閃亮的珍珠,其中的確有值得體味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先説一説自己的感受,然後再去聲情並茂地讀,相信一定能讀出孩子自己的心聲。

新基礎教育理念要求教學過程中實現對語文教學育人價值觀的具體綜合,我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努力體現和轉化“新基礎教育”的價值追求,即“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教學開放和開放後的資源生成與過程生成中,“培養主動、健康發展的新人”。但是,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預設與生成永遠無法統一,教學中還有許多未盡之處,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積累經驗,使我們的教育水平日趨完美。

三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7

本節課我把識字教學與朗讀品悟相結合。“誇獎”一詞,沒有專門去教學,而是通過醫生誇、爸爸誇、媽媽誇、小夥伴們誇來理解的,這樣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又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有“斥責”“委屈”也沒有專門進行教學,而是在朗讀中進行理解的,讓學生自己讀、互相讀、男女生,在一次一次的讀中理解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我注重以讀為本,在讀書活動中引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培養學生閲讀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但是我覺得我還有些不足。識字教學不夠紮實。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提高自身識字教學技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