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案通用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2W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案擔當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案在擬訂的時候,我們務必要注意文字表述規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蝌蚪找媽媽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通用5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

教學準備

1.掛圖

2.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揭示課題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它們想找自己的媽媽,但又不知道媽媽是誰?它在哪?我們跟他們一起去找好嗎?

(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從圖入手指導總觀全圖

問:小蝌蚪長什麼樣?我們看書上是怎麼説的?

三、讀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讀準字音。

(2)標出自然段。

①問:哪一自然段寫小蝌蚪的樣子?

②學生再讀第一自然段。

問:小蝌蚪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尾巴。)

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問: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三句話)説説每句話什麼意思?重點指導三個問題,要求先談問題a.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麼變化?看圖觀察小蝌蚪長後腿的位置?b.它見到了什麼,問了什麼話?(見到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c.它是怎樣得到回答的?(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結:學習這段我們分三步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每句話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

四、再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佈置作業: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節

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講的是什麼?

二、三個學生分別讀三、四、五自然段

(1)問:三、四、五自然段哪兩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敍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師扶着學習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分步驟學習。

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想每句話是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④再讀全段。

(3)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自然段。把第二個問題改為②它們來到了哪裏?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③小蝌蚪和青蛙媽媽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

(4)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時怎麼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它們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迎上去:有禮貌,也為了讓鯉魚發現自己。這與我們問路一樣。追上去:小蝌蚪和烏龜前進方向相同,表現它們找媽媽的心情。這也是急中出錯的原因。游過去:真實地表達出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因為這次肯定不會錯了,於是就高高興興地游過去。

三、講讀第五自然段

問:第五自然段有幾句話?

1

第一句話什麼意思?出示幻燈,顯示小蝌蚪整個的變化過程。

2

第二句什麼意思?從青蛙天天捉害蟲你想到了什麼?

四、小結:同學們看圖,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隨着不斷了解媽媽的特徵,自己的身體也在變化,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它多高興呀!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2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在生字表中標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寫錯的字:羣(第二筆要出頭)寬(注意不要加點)甩(第五筆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寫亠)鼓(右邊是支,不是攵)龜(下邊不出頭)

2.正音:捕(bu)裳(shang)

3.組詞

腦(大腦)甩(甩開)捕(捕魚)龜(烏龜)

惱(惱怒)用(使用)撲(撲來)魚(金魚)

4.筆畫筆順提示:腦:第八筆是。迎:第二筆是

三、結合課文説説詞語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較淺。

甩:揮動,課文中是擺動的意思。

碧綠:青綠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四、佈置作業:

1.寫生字

2.寫詞

3.課後練習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體驗遊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幼兒動作的創造性。

3.能簡單複述故事內容,並進行角色表演。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重難點:重點:

體驗表演的樂趣。難點:鼓勵幼兒創造蝌蚪遊的動作,學説各角色的話。

活動過程:

一.欣賞音樂,學蝌蚪遊。

1.師:小朋友,老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小蝌蚪在水裏怎樣遊?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遊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範遊。師:小蝌蚪遊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裏遊的。

二.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遊,吃食。

(1)[1~8]小節:在音樂伴奏下重複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裏遊。

(2)[9~12]小節:老師帶領在xx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遊了那麼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複[1~8]小節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起游來游去做遊戲吧。

(4)[9~12]小節: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13~16]上)

三.蝌蚪姐姐帶小蝌蚪找媽媽。

(1)音樂[13~16]結束,鴨媽媽出現,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老師扮}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樂再起,蝌蚪繼續遊,到最後一句“媽媽,媽媽在哪裏”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起拍手説:“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學説角色的話。

1.學説蝌蚪的話及其他角色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麼問的?(學説小蝌蚪的話)它是怎麼回答的?(學説鴨媽媽的話)

2.學説鯉魚、烏龜的話同上。

五.遊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幼兒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老師在一旁幫助)其他幼兒做小蝌蚪,老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師:小蝌蚪們,我們在小河裏快樂地游泳、找東西吃、做遊戲,還找到了媽媽,你們高興嗎?那我們下次再來玩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好嗎?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篇幅比較大,相對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於此類情節複雜、角色較多的故事是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雖然在平時的課間活動中我們有講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是,要讓託班的幼兒記住故事中的語言,把它表演出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對故事進行了精簡,考慮到託班幼兒對於重複的語言對話比較感興趣,也容易讓他們理解和記憶,我們把小蝌蚪的對話都設計為:你是我們的媽媽嗎?而其他動物我們也同樣遵循這個特點:“不是,你的媽媽是……”,這樣的設計不僅簡單,易理解,也為後面幼兒的角色表演減低了難度打下了基礎!

小百科:蝌蚪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羣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脱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活動一:語言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流傳已久的經典故事。其生動、有趣的內容深受幼兒的喜愛,但故事中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及動物媽媽們給予小蝌蚪的幫助和安慰,幼兒並沒有深切的感受和體驗。中班幼兒能基本完整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教師可根據幼兒已有經驗,幫助幼兒挖掘故事背後深層的教育價值,激發幼兒在講述模仿小蝌蚪在一次次的尋找媽媽過程中,以自身生活經驗為基礎,進入表演情境,真切地感受和體驗故事中的關愛之情。

【活動目標】

1、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2、學習觀察畫面內容,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蝌蚪尋找媽媽時的急切心情。

3、喜歡閲讀活動,體驗動物媽媽們幫助小蝌蚪的關愛之情。

【活動準備】

課件、小蝌蚪、小青蛙圖片、幼兒用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小蝌蚪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不同。

2、欣賞故事,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對話。

(1)播放課件,理解小蝌蚪與動物媽媽們之間的角色對話。

提問:小蝌蚪都遇到了誰?它們説了什麼?

小蝌蚪是怎樣問鴨媽媽的?用了哪幾個好聽的詞?

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又説了什麼話呢?

(2)總結提升:小青蛙的特徵、動物媽媽們的出場順序。

3、幼兒嘗試用動作、表情、聲音大膽模仿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對話,感受找到媽媽後的愉悦之情。

(1)師幼互動講述,理解、熟悉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角色對話。

(2)鼓勵幼兒用動作、表情、聲音表現與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話的情節,感受找不到媽媽時的急切,以及找到媽媽後的喜悦之情。

提問:小蝌蚪找不到媽媽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説話的語氣應該怎樣?動物媽媽們看到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又會用怎樣的語氣和小蝌蚪講話?它們找到最後媽媽了嗎?心情是怎樣的?

(3)小結:因為小蝌蚪尊敬動物媽媽、講話有禮貌,所以最後開心的找到了青蛙媽媽。

4、鼓勵幼兒嘗試選擇角色進行對話、交流,體驗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快樂。

提問:小蝌蚪長成小青蛙後,每天做什麼?

如果你是小蝌蚪,還會和小夥伴一起做什麼呢?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小蝌蚪找媽媽》,理解並記住歌詞內容。

2、體驗遊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培養幼兒動作的創造性。

活動重點:幼兒理解並記憶歌詞,學唱歌曲。

活動準備:

1、小蝌蚪的圖片

2、歌曲的圖譜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

1、師:老師這兒有個謎語,猜猜是什麼小動物?“圓圓腦袋黑油油,細細尾巴扭呀扭,小河裏面轉圈遊”小朋友們你們猜一猜,這是什麼小動物?

2、師:對了,是小蝌蚪。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長什麼樣呢?(展示真實小蝌蚪的圖片)幼兒講述的過程中老師豐富歌詞。

二、熟悉歌詞引出圖譜。

1、師:小蝌蚪的頭是怎麼樣的啊?

對了,圓圓的腦袋,是什麼顏色的?

圓圓腦袋,黑油油(師出示圖譜,幼兒集體念一次)

2、師:小蝌蚪還有什麼啊?

對了,小蝌蚪還有細細的尾巴,它的小尾巴啊在小河裏扭呀扭。

細細尾巴,扭呀扭

3、師:小蝌蚪在小河裏面幹什麼呢?

它在小河裏面轉圈遊,轉呀轉,遊啊遊。

4、師:小小蝌蚪,遊遊遊,他在幹嘛啊?

小小蝌蚪,遊遊遊,它是在找媽媽,它説媽媽媽媽,在哪頭?小朋友一起説。

5、師:我們一起看着圖譜念一遍歌詞

?小蝌蚪找媽媽》

小小蝌蚪,遊遊遊,圓圓腦袋,黑油油,

細細尾巴,扭呀扭,小河裏面,轉圈遊,

轉呀轉,遊呀遊,

小小蝌蚪,遊遊遊,媽媽媽媽,在哪頭?

三、學唱歌曲。

1、師:老師把“小蝌蚪找媽媽”變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清唱一遍。你聽到了什麼?咂咂咂這個詞要學一學

3、老師彈奏並演唱第二遍,可以邊聽着音樂邊打節拍。(邊拍手)

4、第三遍繼續熟悉歌詞與樂曲。老師領唱:我們一邊看圖譜,一邊唱,會唱的小朋友跟着老師一起唱。

5、幼兒演唱2-3遍,鼓勵幼兒唱的時候創編一下動作。

四、創編動作。

1、師:剛才我們小朋友在小椅子跳得真漂亮,我們在中間來跳一跳。

起立,站到當中,我們邊聽音樂,自己邊想動作,一起來噹噹小蝌蚪。

2、師:我看到···做的很好看,請她來跳一跳。然後,大家一起來學一學。(請個兩三個小朋友)

3、師:我們再來聽音樂邊唱邊跳一跳?

4、遊戲:小蝌蚪在水裏幹什麼呀?它要找誰呀?(媽媽)我們來做小蝌蚪一起來在水裏遊一遊,去找一找媽媽在那裏,找到媽媽要説什麼?(媽媽找到了)!(幼兒和老師一起做小蝌蚪,另外一位老師扮青蛙媽媽)遊戲二次。小結:今天我們玩了一個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小朋友們表現的都很棒,表揚一下自己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篇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採用連環畫形式,通過文學語言與多幅連環畫面互相依附、互相補充、密切配合來塑造形象,敍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媽媽一起捉害蟲,情節生動,富有童趣。再加上採用的是連環畫的形式,所以學生應該有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藴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和喜愛的一種小動物。所以教學本課時,有條件的可以事先組織學生觀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讀課文和觀察生活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學生雖然熟悉小蝌蚪,但對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卻未必瞭解。而且,有可能對一些問題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麼不見的?小蝌蚪為什麼和她媽媽長得不一樣等等。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發現。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通過朗讀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閲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閲讀能力。

?教學重點】

藉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自主識字、讀書。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建議】

本課分為三大教學板塊:

一、識字、寫字

1、藉助圖畫猜一猜。自己看圖、嘗試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猜一猜,實在猜不出來的,做個記號。

2、藉助小組學一學。小組裏面一起想辦法認識生字。互相讀,互相聽。

3、藉助課文記一記。在讀課文時隨機識記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圖片時,通過觀察蝌蚪的顏色記住灰。

⑵ 通過創設情境表演,辨別、記住迎和追。

⑶ 觀察青蛙的圖片或實物,識記頂、披、鼓。

4、結合語言環境寫一寫。

二、朗讀感悟

1、讀課題,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2、讀課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3、觀察青蛙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通過做動作等形式幫助理解。

4、觀察小蝌蚪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讀出喜愛的語氣。

5、看圖觀察:小蝴斟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6、找出相應的段落重點細讀。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一讀;採用表演的形式,自編自演,在情境對話中進行朗讀的指導:小蝌蚪有禮貌、有些關切、有些着急,鯉魚親切、熱情,烏龜認真、和氣。

三、實踐活動

1、實地觀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長的幫助下,抓幾隻小蝌蚪養一陣子,觀察青蛙的變化,並記錄下來。

2、通過上網、看書、請教等各種形式,查找關於青蛙是益蟲、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謎、蝌蚪的生活習性等資料,課間交流。

3、語言的積累活動。

⑴ 讀一讀,説一説。

碧綠的衣裳 碧綠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長長的尾巴 長長的( ) 大大的腦袋 大大的( )

⑵ 説出表示顏色的詞。

⑶ 讀讀説説。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 )已經( )。

【本課設計特點】

1、讀中感悟:

整堂課,始終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開展個性化閲讀。讓學生主動地去讀,讀懂意思;興致勃勃地去讀,讀出情感。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質疑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始終是積極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級學生對錶演特別感興趣。通過小蝌蚪找媽媽過程的表演,學生不但瞭解了青蛙的變化過程,而且對語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興趣盎然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實踐中積累:

教師和學生一起開發大量的教學資源,解除學生的困惑,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主動探究精神,並在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