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77K

作為一名老師,大家需要不斷地做教學反思,撰寫教學反思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5篇

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篇1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視圖聯繫起來。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學生觀察的疲憊,空間觀念得不到發展。因此這節課對我而言,重在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教完本課後,感觸較大,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1﹑這節課,以“平平來做客”貫穿教學全過程,同時將觀察活動溶入在這個故事情景中。再用多媒體的音像效果説出“平平”的話,更增加了趣味性。如:在教學從前後兩個面觀察物體時,配上以下錄音,“這是二(2)班的教室吧?哎呀!小朋友大概去上體育課了吧?嗯,教室真乾淨啊,看來我得好好學學!還是留個紀念吧!‘咔嚓’‘咔嚓’小朋友猜一猜,哪張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張是在教室後面拍的?”……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解決問題,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快樂。2﹑挖掘身邊素材,創設探究環境.在觀察教室之後,讓學生觀察教師,為此:

生: 我能看到老師的後面,我從前後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左面,我從左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右面,我從右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前面,我從前面觀察老師.

二、以生活經驗為依託,由易到難,逐步拓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本課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將學生所熟悉的可愛的玩具、水杯一些實物直接帶入課堂,這些都來自於學生身邊,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容易的兩面觀察,從具體到半抽象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積極思考的動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篇2

在一節課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了三個環節:

1、觀察尋入,在這一環節中我結合學生平時經常用的通過觀察判斷物體異同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個盒子,並故意將不同的一面背對學生,學生很自然判斷這兩個盒子完全相同,這時,我並沒有將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學生,而是讓一個學生到盒子背面觀察,提出不同意見,在其他學生都感到奇怪並急於觀察時,我將兩個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要全面瞭解物體,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從而寫出課題。

2、探究新知,當學生有了觀察的慾望後,我設計以觀察同學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讓學生分別説説自己觀察到的情況,體會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然後我又設計了觀察玩具老虎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變換自己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

3、練習體會這一環節裏通過“想一想”、“連一連”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理解,鞏固觀察方法。然後通過用學生喜歡的賽車及其圖片,進行“猜一猜”活動,把觀察的位置擴展到六個方位,將所學的知識擴展延伸。

這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自己的遊戲、活動中體驗生活,發現規律,總結數學知識,真正體現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活中的數學”。

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篇3

今天試上,《觀察物體》感覺在這幾個方面處理得不夠理想:

1、活動的有序性 “觀察物體”這類數學活動,學生喜歡也樂於參與,由於年齡比較小,容易激動,活動如果失去有效的組織現場就就會變得一團糟。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對活動進行了一定的防範,把學生分組後編號,交流時按一定的順序大家輪流説,因此在第一階段在自己位置上觀察熊貓時,活動按我預設的那樣有序進行,但是在再次觀察左右兩邊的熊貓時,我讓3號和1號在左、2號和4號在右,先觀察再交換討論,這時就有些亂了,導致在小組交流左右兩邊看到的熊貓是否一樣時組織無序而無效。其次在觀察茶壺時,我拋出兩個問題:先説説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張,再説説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後讓他們自由交流,沒有讓他們按順序,所以有的小組長能組織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會太好。

2、活動的有效性 應該説,有序性直接影響了活動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對活動設計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觀察熊貓有這樣幾個層次:在自己位置上觀察,主要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和有條理的表達,是觀察方法上的指導,這一點我處理的比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換位置觀察前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為什麼?”要培養學生觀察前猜測、觀察後驗證的能力,並在遇到矛盾衝突時再觀察調整自己的認識,設想是理想狀態的,但是在操作時並沒有細化到讓學生怎樣再次觀察討論,因此這個環節是匆匆走過場了,並沒有讓矛盾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指導學生全面觀察熊貓時,沒有指名示範,因此學生轉倒轉了,但每次轉沒有仔細觀察,並沒有為第二個活動積累經驗。在交流茶壺時有效性的問題就更突出了,我沒有指名示範,直接導致只有我參與的兩組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其它幾組恐怕都不知如何組織。

3、思維的培養 學生被活動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動雖樂於參與,但未冷靜思考,真正的數學思考和空間觀察未必能得到發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遊戲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前幾個觀察活動能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個遊戲應該相當順利,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抽到左右兩張照片的學生還是會撞到一起,這就顯示了交換觀察的目的未達到,學生沒有把觀察活動內化。

4、文化內涵和運用價值 也許我在備課之初就沒有考慮那麼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執行到底,因此在數學文化的內涵上未曾考慮,對觀察物體的生活價值也沒有思考,在董老師 的建議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題西林壁》,但怎樣運用這首詩的價值還不到位,有些生硬,數學文化不能運用自如,那麼是不是還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呢?再想想吧!

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篇4

由於上一次上課的失敗,根據同事們的意見,我做了一些改動。

在課前準備這一環節,我用我的背面、側面、正面的照片進行導入。當出示背影照時,的個別同學猜出,於是我追問:你肯定嗎?學生説:“不肯定。”我又問“為什麼不肯定?我們見到的是她的哪個面?”通過引導,學生明白看到的是背面,再出示側面照,學生有更多猜出了,於是我問,這樣看,看得清楚嗎?要想更清楚看出來,站在她的什麼位置照?照相到她的哪個面?然後出示正面像。學生一看,確實是李老師,熱情非常高。這一環節達到了要的效果,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了背面、側面、正面這三個概念,又讓學生在猜想中一步一步獲得成功,讓學生帶着興奮進入到學習中。

由於大的恐龍沒辦法找到,所以這一次我安排四人一組進行觀察,即一人一個方位。當學生在本位上觀察,基本上沒有出現上像一節課那樣亂的現象。在做“做一做”時,根據大家的提議,我讓學生用橡皮筋紮好再立起來,疊放在一起的書基本上能立起來。學生立好後,我讓學生在本位觀察後,再換位觀察,然後才連線,並説理由。在這裏用的時間也較多,主要因為自己對教材還不夠熟練,在觀察恐龍時忘了換位觀察,所以在這個地方才想起補上。

課後,同事們還給了兩點意見:一、板書還可以再好一些;二、在學生擺放恐龍、數學書本觀察時,沒有説清楚放的方向是誰的左邊(右邊)。

總之,由於本人的智質有限,這一節課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希望上這一節課的同行,能上得更好。

觀察物體三就教學反思篇5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努力體現“三性”

(一)主體性

張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着“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並配以輕柔愉悦的音樂,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啟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帶東西到課堂上來,有玩具汽車、飛機、水壺、鍾、塑料椅子、絨毛玩具等物品,再從中選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如應用拓展的練習“擺正方體”,看着組合圖形的三視圖把圖形擺出來,這樣的操作活動對於需要教師點撥指導的學生來説,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三)實踐性

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大量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上課伊始的猜冰箱,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給熊貓照相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繫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本課的所有教學環節都注重藉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知識載體,意在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需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觀察物體”的內容主要是對簡單物體正面、側面、上面形狀的觀察,因此本節課選擇了大量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觀察,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同時,生活中有些柱形體的幾個面沒有明顯的區別,這些物體的觀察又如何與本課的學習目標有機結合,它們的尺度該如何把握,都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本節課課末的拓展練習中已涉及觀察三視圖後襬出組合圖形,這個要求有一定的難度,但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卻是極其有效的。課堂上四人小組通過討論思考,都能擺出正確的結果,可見一年級學生已能基本達到此要求,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圖形的認識”又該如何編排?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這也有待教師進一步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