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7種最著名的小吃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9W

7.麻食兒

海南藏族自治州7種最著名的小吃

麻食兒,是一種很有地方特色的麪食。有的是將面擀得薄薄的,再切成小方塊。對角揪搓之後,再滾一滾,然後,把這些面下到放了各種佐料和牛羊肉、土豆等蔬菜的鍋裏煮熟,即可食用,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原來是在早上吃,現在水井巷裏晚上賣得多,很受歡迎。元代忽思慧撰《飲膳正要》裏就記載有麻食。他説:“禿禿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後,用好肉湯下,炒葱,調和勻,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輯著的《居家必用事類大全》裏也説:“禿禿麻食,又名禿禿麼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麪,劑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鍋煮熟,撈出過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據以上文獻,説明在元明之際,麻食已經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麻食一詞,可能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當時麻食做法,與今無異,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調酸湯食用。

6.藏族酸奶

青海省藏族地區是牛奶的海洋,從春到夏,從夏到秋,鮮奶源源不斷地流進奶桶。用牛奶製成酸奶,是藏族老少喜食的佳品。

藏族酸奶製作方法:

1.將牛奶煮沸,倒入容器內,加入少量酸牛奶作發酵劑,温度控制30~40℃,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將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

2.隨着乳酸酸度的不斷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開始沉澱,就凝結成嫩豆腐狀的酸奶,併產生一種芳香氣味,即可食用。

藏族酸奶特點:色潔白,宜解暑生津。

5.醪糟

醪糟本是江南產米區以糯米加甜曲製成的發酵食品。青海不產糯米,這個小吃純系從內地傳人,據傳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在西寧“落户”後,經過經營者多年的實踐和再創造,在配料和加工中增添了雞蛋和牛奶,為醪糟增添了濃郁的高原風味。據老年人回憶,清末時民和、西寧有銷售清水醪糟的攤販。到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經出售醪糟的小吃店不斷創新,在燒好的清水醪糟中加配了葡萄乾、桃仁、果乾、白糖等,使味道香甜出奇。此後又創造了加入雞蛋花的“單套醪糟”和再加入牛奶的“全套醪糟”,成了一種風味獨特的西寧地方小吃。醪糟製作:全套醪糟是把醪糟放在沸水中燒開,打入雞蛋花,並撒入葡萄乾、桃仁、花生、果乾、白糖等,最後加入燒開的牛奶。全套醪糟黃自相間,蛋花柔軟,奶香酒味撲鼻,各種乾鮮果星星點點,色彩斑斕,吃起來營養豐富,香甜而略酸,難怪羣眾視它為上好的早點。

4.海南州糌粑

海南州糌粑是藏民的食品。但因青海大都是藏民區,因此,吃着糌粑就不奇怪了。它是以青稞磨成粉為原料,經炒熟後,以酥油為粘合劑製作而成的。

海南州糌粑做法是:先將酥油溶化在熱奶茶中,然後加上適量的青稞粉,攪拌成團狀後,用手捏成形狀後直接進嘴吃。我們在製作過程中,得知酥油要加得多一些,奶茶要略少一點兒,這樣能捏得硬些,也更好吃些。我邊捏邊吃,在還沒成形時就開始入口品嚐,第一個感覺是香,那種和南方的黃豆粉炒熟後的感覺差不多,其次是覺得那青稞粉有點兒粗,在嘴裏一粒一粒的,再次是覺着有點兒幹,想要就會麼湯吃再感覺。這可能和個人口味有關,我喜歡吃什麼都就着湯。藏民們發明的糌粑主要是為了攜帶方便,一個團兒,可以邊捏邊吃。但我覺得這種做法要在衞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才能行,畢竟手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乾淨的。

3.地皮菜

地皮菜: 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地軟兒、地瓜皮等,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

地皮菜營養價值每100克含蛋白質15克,高於雞蛋、木耳、銀耳等,總氨基酸含量也高於木耳、猴頭,另外含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1.2克,粗纖維3.9克、鈣406毫克、磷157毫克。鐵290毫克,均顯著高於其他藻類,是兒童缺鈣症的補充食物,對人體補鐵養血也極為有利。地皮菜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是紫菜含量的19倍,此外尚含有海藻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等多種營養成分。

2.羊腸面

羊腸面是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它以羊腸為主料,並伴以熱湯切面共食。羊腸面做法:將羊的大小腸管洗淨,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葱、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豆麪粉,扎口煮熟,並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蔔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湯。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後切豆麪腸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麪條。羊腸面特色:羊腸麪湯色淡黃,腸段潔淨,肥腸粉白,麪條金黃,葱末浮上,蘿蔔丁沉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麪條悠長爽口,夏天吃涼冬日可吃熱,實屬實惠之小吃。

1、青海寸寸兒

青海寸寸兒做法:寸寸兒,即青海家常湯麪。用小麥面調成較硬的麪糰,揉勻擀薄,切成韭葉寬、約2寸長的短麪條,下鍋煮熟即可。湯麪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稱肉寸寸;配有蘿蔔、洋芋和蔬菜並熗有葱花的稱素寸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