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讀書心得體會4篇 培養閲讀習慣與提升學習成就——我的教育讀書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4W

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和讀書一直被認為是人們成長、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教育和讀書,我們可以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提高自身素質和競爭力。本文將分享一些教育和讀書心得體會,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借鑑和啟示。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4篇 培養閲讀習慣與提升學習成就——我的教育讀書心得

第1篇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抱着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去看的,因為要交一篇讀後感。但是在我通讀朱永新的這部著作之後,才發現為什麼學校建議我們來讀這樣一本書。對於像我這樣剛剛走上講台的新教師來説,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籍。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書寫在《新教育之夢》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為熱愛和未來的詩,教育是一個讓人充滿期待的夢想。一番翻閲以後,他超凡脱俗的熱情和誠懇的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書中,他是這樣向我們暢談着遠大的教育理想,他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宏偉的教育藍圖。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教育理想”系列摒棄了“書齋式”研究,紮根教育的沃土,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詞彙——德智體美勞課程、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以對教育的至愛、激情、理性和建設態度,向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闡述了作為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員的教育主張。這樣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過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語彙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實踐本質,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共鳴,成為廣受歡迎的教育學著作。《新教育之夢》是一本現代氣息濃厚的教育資訊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師、好校長、好學生、好家長的“教育指南”。

有人認為朱永新先生對中國教育“理想”有餘,批判不足,這種將理想和批判人為對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實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對教育問題的批判不可謂不尖鋭。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説“學生最不滿意在課堂上和辦公室裏用兩種聲音説話的教師,最不滿意用那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來征服學生的教師,最不滿意那種盛氣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師”;在《理想的教師》中,他批判説“我們的不少教師,沒有愛心,不是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而是擔任‘教育警察’的任務,不是肯定成績,而是發現缺點。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説”我常常看到天真無邪的孩童欣賞昆蟲之間的廝殺,欣賞蚯蚓被踩成兩截之後的掙扎,欣賞受傷後的蝙蝠無助的顫抖……這樣的孩子無論他在學校表現如何品學兼優,我認為其人格構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對名校校長們説:”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為不是你的教學水平特別高,而是你的學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學校、你的老師。“(《理想的教師》)這些批判因為立足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代表社會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員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見血!朱永新對於”理想的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為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任何一個崗位都充滿着競爭,教師間的競爭往往又是多於合作的。目前,教師這個行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但是作者在書中説,一個不善於合作的教師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雙贏才識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句話説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呼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也要學會合作。教師要成為受歡迎的教師,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換位,二尊重,三互惠。這三點建議同樣也在告知人們怎樣學會合作。

如果説今後我還將有夢,那麼我將永遠記住那本書——《新教育之夢》,是它讓我懂得”我們的教育不能沒有夢“,是它告訴像我這樣的新教師應該做怎樣的夢,也將是它激勵我為夢的實現而奮然前行。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4篇 培養閲讀習慣與提升學習成就——我的教育讀書心得 第2張

第2篇

根據自身學習的需要我放假時間,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學習了《教育新理念》等書籍,冬天氣温雖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難,仍持之以恆地有計劃的進行學習。透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學習與反思,我的大腦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禮,並對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今後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紮實的基礎。

我個人認為:一是教師的新理念、新教法與學生的實際、課堂教學要求相脱軌;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不能真正體現出備學生的過程,在教師的教案裏,更難找到與教學環節、教學資料和切合學生實際的提問。沒有提問,哪有問題;沒有問題,哪知學生學得如何?這樣做的關鍵是教師為了圖省事或認為學生文化基礎太差,根本不值得一問,或藉口課堂時間十分有限,怕提問後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所以認為,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透過認真學習,我真正認識到了課堂提問題的重要性,缺少了這一環節,課堂教學無論多完美、多動聽,總會讓人覺得少了靈性和缺乏現實好處。因為有問題意識、問題潛力的課才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潛力的素質教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説,創造始於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找到獨立思考途徑的可能。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並帶着更多問題走出課堂。這就是所謂的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這種教育,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用心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性是構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為目的,使學生終身受益為目標。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只要課前認真備課、上課環節比較完美、課後佈置一些作業就是一節好課。至於學生能否學到多少有用知識、潛力能否提高卻不在思考之列。若按這種教學,表面上看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仍是“應試教育”的翻版,只但是打着“素質教育”的旗號,正所謂拉“素質教育”之大旗,做“應試教育”之虎皮。為此,我透過不斷的學習,才真正的認識到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含義。因為知識才是人們真正的認知的結果。而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數教師往往太注重認知結果的教學了。如果在知識發展緩慢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還有情可原,那麼,在知識和信息快速發展的這天,這就不能容忍了。因為學生學到的僅是知識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實際問題解決的潛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時代的步伐。簡單地説,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因為知識才是真正啟發學生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潛力。

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不少學生因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學生對花草樹木的隨意攀折不以為然;對弱勢羣體逞強、嘲諷;對可愛的小貓、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顧等等。從學生身上暴露出來的缺點,不難看出在他們的身上難以體現人的生命價值觀。這不僅僅説明當今的教育確實存在必須問題,更説明一些學生的素質低下,只有看到這些學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當今的教育。這讓我想起,為何國外也把保護動物寫進本國法律中,並用心倡導保護動物的生存權,建立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讓動物成為人類的真正朋友,以此來加強國民的素質教育、愛心教育和關心弱勢羣體教育。這種教育的效果十分明顯,國民素質大大提高。所以,在這種教學中,要大力倡導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極力反對暴力和戰爭,熱愛和平,反對戰爭,關愛生命。為此,在文科教學中,要把文學、哲學、道德所表達的對生命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成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價值得以實現,才是人的這種獨特的生命感受。讓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感受到這種生命價值的昇華,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務和真諦的體現,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在逐步實現網絡教育的這天,我們還有部分教師滿足“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陳舊教學方法。因為這種教學既簡單,又省事。但殊不知,這種簡陋的、過時的落後教學,是在萬不得已的狀況下,也就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方可使用。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哪個學校沒有一到幾個多媒體教室,可這些配有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多功能教室卻完全成了擺設,像裝有漂亮鮮花的花瓶,僅供人欣賞而已,沒有更多的使用價值。當然,多功能教室也有發揮作用的時候,那就是上級主管部門來現代化驗收時,學生才有可能在現代化的教學中快樂地學習、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體上課,製作課件是一件繁而難的事,或部分教師不求上進,不能利用有限的業餘時間學習電腦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家教或在“圍城”裏面酣戰,可對課件的製作卻一竅不通。導致這種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的現象,造成有限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這種結果要不了幾年,設備老化,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素質下降,最終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作為一名網絡時代的現代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認真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信息化知識,以此適應現代教育教學

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信息技術為現代教育的新飛躍帶給了平台,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根本的嚴峻挑戰,信息技術呼喚新世紀的教師,新世紀的教師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最終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飛速發展。

總之,透過暑期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感觸很深,體會頗多。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教育教學新理念對現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生存,才能緊跟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才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3篇

和老朋友聊天時,她為我推薦了周國平的作品,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到書店買來了《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

“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這是此書封面上的.題字,如此醒目。周國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對教育卻能夠有自己深刻的見解,這可以説是讓人非常佩服。但身為曾經的學生和現今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結合親身談談讀後之感。

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學會快樂地學習,為將來快樂地工作打好基礎。能夠快樂地學習和工作,這是精神上優秀的徵兆。

在我看來,學習不快樂,把學習變成折磨,僅此一點,就已經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從國小開始,孩子們就受這個折磨,上了一天學,回家還必須做大量枯燥的作業,天天上牀時都筋疲力盡,其用途只是應付考試,對真正的智力開發毫無益處。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折磨越來越甚,簡直是虐待了。

讓學生快樂的學習,能得到素質全面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教育界多次課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結合我們的國情來講,何為教育?讓學生通過學習找到一個理想體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國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這絕對是絕大多數家長心目中的教育。學會文武藝,報效與國家,學而優則仕,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深厚傳統。否認這一傳統,固然顯得有思想,但是顯然脱離了中國教育最大的現實。

在我看來,正如共產主義可以區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一樣,教育也可以區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過教育,使人能夠擁有一項技能,為自己謀生,同時也為社會服務,把這做為教育的目的,絕對是正正當當、理直氣壯和無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僅僅是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師所説,“什麼是教育?教育應使人獲得成熟和自由,讓生命綻放在愛和善良之中”。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在書的第四頁他又談到:“德育就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智育就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所謂的“而不是”,在我理解,應該是“而不僅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聯想到禪宗六祖慧能與其競爭者神秀的爭執:菩提是不是樹?明鏡是不是台?恐怕正確的回答也應該是:菩提不僅僅是樹,明鏡也不僅僅是台。慧能的頓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漸修卻也很有道理。由此聯繫到教育,教育固然要從根本的理念上正確,但是現實的操作中,又必須有一定的程序、規範和模式做為基礎。正如寺廟中不能因為講究頓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價值,修行是一個日常的程序,它能夠幫助實現頓悟,但不能保證達到頓悟。教育也是一樣,按部就班地上課,能夠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增強生活和工作的本領,增大了獲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説使之成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夠保證,成績好的學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於上述分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堅持這樣的觀點:分數很重要,有助於一個學生走向成功,一個不重視分數的學生不是一個上進的好學生;但同時,也不要把分數看得過於重要,因為它只是智育的一個指標,同時滲透了德育、體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絕對不是德智體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確的理念為基礎,做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師,我們在面對以素質教育為由完全否認應試教育的批評時,就增添了底氣和勇氣;我們在面對政府部門的某些“唯分數論”的規定時,就多了理解和堅持;我們在講台上授課時,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第4篇

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對書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兒童課程》感觸頗深。他所倡導的“晨誦、午讀、暮省”是一種迴歸樸素的兒童生活方式。

晨誦,在生命的黎明,你讓兒童吟誦什麼?前幾十年兒童晨間機械地背誦課文的晨讀,引發了極大多數人的反對,然後,讀經運動,英語晨讀等替代性課程便應運而生。新教育實驗認為,晨誦的目的主要不在於記憶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不是為了進行記憶力的強化訓練,而在於豐富兒童當下的生命,在於通過晨誦,既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及音樂感。説得通俗一些,就是説,晨誦不是背誦而是朗誦,或者説是美誦。在朗誦的時候去感受祖國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去領略詩歌中藴含的美好情感,從而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自信心,或者説得更單純一點,就是帶給孩子一個好心情,讓孩子能滿懷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學習。晨誦課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感染”,當我們要帶給孩子一首詩的時候,首先要找到詩歌與自己生命體驗最為接近的切入點,把詩歌編織在自己的生命中,讓它成為自己的詩,這樣的話或許你的普通話不是很過關,或許你的朗誦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誦出來的詩情一定是最真。然後帶着這樣的生命體驗把這首詩讀給孩子聽,去感染孩子,進而再去幫助孩子尋找貼近他們生命的切入點,也就是與孩子當下的生命結合。所以,新教育實驗開發的晨誦,是一個結合了古典詩詞、兒歌與兒童詩、晨間誦詩的複合課程。詞句優美、兒童在吟誦時可以感受與理解、傳遞人類美好的願望與情愫,這是新教育晨誦的三個基本特點。在我們自己的 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經典讀本》作為晨誦的素材。

一本豐富的書,永遠不可能把它讀透,無法把任何問題都解決。午讀最大的作用,是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豐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讀書的時候,很多主題會被他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當他在生活中遭遇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會想起這些經歷,從而做出最為正確的決策。關於這一點我們不難做到,我們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圖書角,我們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讓每一位孩子捐一本書,中午課前時間讓孩子們讀讀課外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精彩的詞句、段落摘抄在午讀摘抄本上,之後反覆琢磨、體味,為寫作積累素材,達到了讓經典走進學生記憶,流淌到筆尖的效果。美麗的童書伴隨着師生一路歡歌一路笑語,潛移默化地薰陶着孩子們的心靈,滋潤着孩子們的童年,呵護孩子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純真、快樂和勇氣。

暮省指的是學生隨筆、日記,以及師生通過日記、書信等手段,相互編織有意義的生活。用日記記錄成長,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用詞語相互激勵、撫慰。一個學期下來部分孩子們的寫作有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拉進了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早晨,天真純潔的兒童詩,為同學們開啟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學們暢遊書海,採集書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學們通過日記、讀書抄報、讀書心得、讀寫繪、彙編詩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學習、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跡。

“晨誦—午讀—暮省”,是一種新的學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兒童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強調的是一種師生交往的生活,一種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師生關係改變了,老師學會了鼓勵欣賞,學會了關注發現,學會了做教育。孩子們在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樂,得到了改變。作為一種新方式,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試着去運用,並不斷在運用中得到新發現。

總之,通過晨誦、午讀、暮省,我們要努力為孩子開闢一條讓生命更為豐富、更為精彩的道路;我們要努力播撒閲讀的種子,喚醒每個孩子心靈中的美好與神奇;我們要努力去做這件讓世界更美麗的事。當然這條路上將佈滿荊棘,可我有信心帶領孩子們走上另一條享受的讀書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