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篇 《時間之道:我從中汲取的寶貴教訓》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4W

本文將對教師在教學中對於時間認知的反思進行探討。時間的認識是每一個人不可避免的課題,尤其對於教師而言更加重要。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深入瞭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時間的認知,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體驗。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篇 《時間之道:我從中汲取的寶貴教訓》

第1篇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並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教學伊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着,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通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我緊密結合生活,激發學生興趣。這節課的設計,注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繫實際用數學,提高探究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説,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僅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他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樂意學習數學。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篇 《時間之道:我從中汲取的寶貴教訓》 第2張

第2篇

今天學習《認識時間》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的,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下基礎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先帶領孩子複習了整時,幾時過一點,快幾時了,然後認識分,重新認識鐘錶,知道鐘錶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本節課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在撥一撥中學習幾時幾分。

1.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些孩子5個5個的數也不夠熟練,是依靠手指來完成這一過程的。所以對這些學生的教學很難,在認識鐘錶的時間時出現了困難。

2.還有一些孩子在數大格時,由於手和嘴在數的時候不一致,往往出現多數5分或少數5分。

3.部分學生在讀時間時往往容易讀錯,例如7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説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45分、5時55分。這可能受之前學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的思維的限制。還有的學生是分針指着數字3,就説是3分鐘,指着數字8就説是8分鐘等。

第二節課,我又複習鞏固了認識時間,讓學生自己撥鐘錶,觀察分鐘轉動時,時針的變化,尤其對比觀察半時前後時針的位置變化,讓孩子撥一撥8時45分,接着讓分針繼續前進15分,到9時,觀察這兩個時刻時針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個時刻時針指向9,分針指向9,還沒到9時,再過15分鐘才到9時,所以雖然時針指向9但並不表示9時。

我重點讓孩子動手撥一撥,同桌一個人撥鐘錶,另一個人認時間。過一會兒,同桌調換。然後,讓一個孩子上台撥鐘錶,全班同學説時間。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認真備課,多方位瞭解學生,做好預設,讓我的課堂在追求生動活潑的同時,追求實效性。

第3篇

二年級“認識時間”是國小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它是在一年級認識了整時、幾時半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隨着電子鐘錶的廣泛使用,很多學生平時很少被父母賦予認鐘的使命,對以前學過的有關鐘面的知識有所忘記,因此對於認讀鐘面時刻,學生間的差異非常明顯。為此,我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了複習以往舊知的環節: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鐘面上共有幾個大格,並複習整時、幾時半,在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後教學幾時幾分的認讀。

由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複習整時和半時的時候,藉助於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新聞聯播。後邊練習讀時間的時候也是結合了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場景。

在學習鐘面上12個數字對應的'分鐘數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了數數方法的引導,5個5個的數,更快的方法是藉助於5的乘法口訣。怎樣看“幾時幾分”的鐘面時刻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先出示了三個鐘面,只顯示了時針,把分針隱藏了,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有什麼共同點,讓孩子們發現時針都是在4和我之間,為了便於觀察把時針延長,發現都是4時多,到底是4時多多少了,讓孩子們先估計,再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學具小組合作探究。由於在探究前我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問題不明確,所以孩子探究的不夠深入具體,很遺憾。

當鐘面時刻剛過幾時或幾時不到一點點時,先 想接近幾時,是幾時多還是幾時不到,然後正確地讀出分針所指的刻度……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老師作適當的點評和補充,最後總結出讀時間的方法: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

這一節課是我們整個二年級的數學老師經過,課前最初的研討,經歷了兩次試課的打磨,最後整合成的這麼一節課,融入了我們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思考點,教學設計上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第4篇

所謂的真實,應該是面對學生的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真實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不能無視於學生的學習基礎,不能把學生當成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更不能死抱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鼻子走,這樣我們會把“人”教“死”了,這也是為什麼對我們備課提出備學生的要求,第二次嘗試雖然沒明顯的複習痕跡,但其實也都是建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與知識基礎上的,承認他們的知識功底,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這裏是指“互動”。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好的數學老師應該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境,一種平等的'對話情境。在這種討論或交流中,我們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與知識互換,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第二節課中我就採用的是生活的,對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生活中來,課堂更體現了活力。

其實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與複製的生命歷程。我們應該讓孩子對你的課堂印象深刻。所以課前教學設計成為重要。備課要全、深、細。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和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沒有課堂上的遊刃有餘。我們只能運用教師的智慧與耐心引導學生,使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健康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

4、也是最深的體會。情境的選擇與應用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它是促使和引導學生積極置身於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創設可能只不過是一幅供學生欣賞的美麗圖畫而已,無法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比如説做法一中的情境圖。只是單純的呈現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而且可能很被動。新課標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對於處於不同年齡層次的國小生來説,現實的含義又是不同的。對低年級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或物,顏色,聲音。動畫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所以我選擇了幻燈片的教學手段,並且以現代感極強、時下最轟動的動畫片為餌,以激起他們內心主動探究的願望。

所以説教師要善於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體驗的數學事實。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還學生一個新奇、美麗、富有童真和靈性的數學課堂.

第5篇

認識時間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經學習過,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一年級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鐘面,讓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着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説一説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裏,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回憶上課情形,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分析原因:

一、沒有着重強調幾時多時針一定是要過幾,而不能指着幾。

二、對於“分”這塊應該強調一一對應關係,如:2對應10,忽視這塊知識。

三、把學生看的太高,講每一節課前,對學生實際接受情況。

第6篇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本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能夠5分5分的認讀時間,知道1時=60分。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很多值得我總結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設計的過程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而後出示上課畫面和8時15分的.鐘面,讓學生大膽猜一猜,説一説,並就此引入課題。

2。充分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功能。藉助課件引導學生説説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8時05分寫時為什麼要用0點位。學生在討論中説出“因為寫8時要兩個0”“5分的十位是0”,我覺得學生的見解真有獨到之處。

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沒有深入瞭解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些學生對舊知識忘得乾淨,分不清時針和分針;二是上半節課想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浪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至到認讀時間時,學生的智力已處於疲勞狀態,注意力分散,而我組織教學又乏術,導致教學任務沒完成,教學效果較差;三是在認讀時間中,由於心態較急,對於認讀方法沒有詳細小結和強化,而設計的練習梯度較大,沒有循序漸進(認讀9時25分後就跳到認讀2時45分)。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4、從學生課後練習完成情況看,當出現幾時45分、幾時50分、幾時55分時,學生對於時針的確定容易出錯。這有什麼好辦法嗎?

第7篇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今天齊老師的以猜謎的方式引出時鐘,再根據小紅一天的作息時間為主線進行教學。齊老師製作了一個非常適合低段學生的課件,,通過圖像的閃爍及顏色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時和分。接着,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這樣會較好地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師注意傾聽學生談話,啟發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在認識35分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找到較簡便的方法,學生髮現了時針指向6是30分,那麼指到7就是35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教學時,齊老師充分給學生説的權利,幾乎每個時間出來後都請學生説説看是怎麼看出來的,讓每個學生都能自己説説時間是怎麼看出來的,加深他們的印象。學生的課堂上的表達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特色,從小朋友出色的表達能力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上是很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

課堂中我覺得較為遺憾的是在教學時,教師的課件上有很多時鐘的時針指向是不準確的,雖説一年級的學生看不出來也不懂, 但是數學的嚴謹性向我們提出了要求,應該更細緻一點。在教學9時55分,學生已經能夠判斷出分針指着11是55分了,是不是應該重點去解決時針的具體問題呢?

這裏我也有一個思考,因為之前已經聽過一堂齊老師的課了,所以知道其實這一堂課很多練習是沒有完成的。之前的那堂課,齊老師留給學生説的時間並不多,也是因為學生很多表達上有困難老師就幫助説了,後來留下的練習時間是增大了,但基礎知識好想落實的不太到位。這一次,齊老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表達,知識落實的紮實了點,但是練習鞏固就缺少了一些。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怎麼樣處理好呢?是完成課的完整性還是課堂上根據學生的需要講到哪算哪裏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