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課改心得體會8篇 從“口算題王”到“數理思維達人”——我的國小數學課改實踐與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3W

國小數學課改已然進行了多年,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不斷被創新提升,旨在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使其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教育理念,將有益於國小數學教學的推進。本文作者將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願與廣大教師一同探索優質數學課堂。

國小數學課改心得體會8篇 從“口算題王”到“數理思維達人”——我的國小數學課改實踐與體會

第1篇

通過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點滴經驗,結合其他老師的交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我總結出關於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1)口算訓練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口算的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又為本冊第四、第六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

(2)由於第四單元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訓練時可適當增加一些20以內進位加、特殊的口算題,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掌握情況,定期進行口算的檢測或期末達標檢測,既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發現差距,又能讓家長了解孩子計算的能力,同時任教老師也能從中分析,找準突破口,使訓練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筆算除法的教學應在學習時多讓學生通過用實物分一分,從中瞭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及計算方法。如:24÷2=,讓學生把準備好的吸管分一分,説一説你是怎樣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數?通過一道題的`實踐是不夠的,還要再次多擺1--2道並説出計算方法。由於書上沒有任何的計算法則,但在教學時教師還是應把方法板書。

不管是筆算乘法或筆算除法,教學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驗證計算結果的較好手段之一,但經常在教學時會被遺忘或略略帶過,沒有成為學生計算的“好幫手”。

對於與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千克、克、噸》、《周長》、《年、月、日》,教學時可讓學生尋找身邊與知識有關的事物,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不斷加深理解,從而達到概念的強化。

如:《千克、克、噸》通過實物讓學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噸有多重,經過觀察---掂---估後,從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課外可佈置學生尋找身邊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斷用哪種重量單位較合適,填寫後進行交流判斷。

?周長》這單元既讓學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冊書的難點之一。教師在備課時感到很簡單,不就是求封閉的平面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嘛。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只要記住計算方法就會算了。真正教時就發現並沒有像老師想象的那樣學生能較快理解並正確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原因有:

1、對“周長”這概念接觸較少,學生沒有充分理解。

2、當概念沒有得到理解時,又學習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後,不明白方法由來只記住公式,因此當遇到較靈活的題目時,無從下筆。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認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國小數學課改心得體會8篇 從“口算題王”到“數理思維達人”——我的國小數學課改實踐與體會 第2張

第2篇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對於數學新課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認識,我心中湧動着一股澎湃的課改激情。 一、培訓心得 伴隨着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啟動,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引發了課程目標、、教學行為、學習方式以及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變革。通過去新安縣學習,聽課學習我開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在課改這一大環境下啟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構築新課堂。力求讓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呢?主要是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懂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師不代勞。教師在課堂中要抓準機會,創設條件,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玩、説、練、議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半圓柱》體積和表面積時,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説算式,再經過交流合作結合一系列玩、説、練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深入探究,這樣不僅學生輕易掌握了所學內容,還啟動了其思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循規蹈矩走不出封閉的大門,因步自封編不出優美的童話。在新課改這一廣闊天空裏,我們應該不怕失敗,不斷努力,不斷創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3篇

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和創造性學習。讓他們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通過對數學新課標的學習,對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國小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4、注意在教學中要體現討論、合作、交流,讓學生參與。

5、注意佈置生活化的作業。因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作業佈置應當儘量與生活聯繫起來。

6、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水平,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我認為,隨着社會的發展,學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電視、報刊、網絡等都是學習數學的場所。這要求我們打破課堂侷限,把周圍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並引導學生運用各類信息,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新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就“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研究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知情統一規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他們從創設情境,驅動探究數學現象的`好奇心;調動情緒,產生探究數學規律的樂趣;交流情意,形成樂學數學知識的態勢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力圖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葉聖陶説過:“習慣的養成在於教師的訓練和指導”。“指引”能使學生養成善思考的好習慣,隨時關注周圍事態的變化,明白事物之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已定的事隨時會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事物的形式或內容隨時會換成另外的一種。好習慣應該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訓練和培養。與之相對應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抱着”就會養成一種依賴情緒,什麼事都不去考慮,也不想考慮。因為他知道會有人來指導他怎麼做,至於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產生,要想別具一格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指引”學生學習,而不是“抱着”學生學習。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第4篇

暑假這十一天學習活動,豐富了使我的假日生活。下面,我來談談對這次培訓活動的幾點心得。

對於如何才能更好地“關注課堂,實施有效教學”,國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確實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值得討論、研究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執教近幾年來的最大困惑,現在我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來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平時教學中,我知道了國小數學備課都應該備什麼,都應該關注哪些方面。但具體在實際操作中該怎樣去落實,還是很模糊的。通過這次培訓活動後,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學準備活動的流程是:課標解讀與教材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最近發展區分析——教學處理及策略選擇——展示教學預案。先説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單單是就教材去談教材。還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確編者意圖,我們可以藉此落實哪些階段目標?我們應該在怎樣的總目標的指引下具體落實到課堂上的目標?我們的教學到底要使學生形成怎樣的能力?另外,從其他幾塊的準備中,我還知道了我們的教學還要關注學習者的特徵,關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使他們受益,形成他們的一種能力,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因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合作的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計算與實際應用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數學教學應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就是説,我們的教學要使學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教學才會更有效。

現代的教育強化了學科的整合,要求教師做教育的研究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學會合作,同伴互助,發揮團隊的力量,才可以把我們的教育搞好。事實也是如此,在這次培訓活動中,每每思考之餘,渾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種力量,那就是為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發努力!這也許就是人為什麼是羣居動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過這次培訓,使我能夠取長補短,見識到了很多老教師的風采,也認識了不少優秀的年輕教師,通過交流我瞭解了自身確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們學習、請教,對我自己也是一種成長的好方式。

因為這種教學準備活動耗時費力,不可能把準備過程全部呈現給大家。所以,應該思考怎樣處理好“研磨”的真實有效性問題?

通過參加這次的培訓學習,確實使我大開眼界,從其他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我會把學到的技能用於今後的教學當中。

第5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以這一精神為指導,《數學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體能力,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和民主的氛圍,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展現思想和方法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維,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慾望,使他們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體會。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喚起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的奧祕,使學生在良好的動機驅使下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在教學中,老師如能注意一些細節,悉心捕捉學生的每一閃光點,給予及時表揚與鼓勵,一個肯定的動作,一個慈祥的眼神,一個滿意的笑容,一朵象徵性的小紅花,同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興趣,從而以旺盛的求知慾投入到後繼的學習中去。布盧姆也曾指出:情感並不一定伴隨認識效果自然而然地產生和發展,它需要教育者專門的評價和培養。這就是説,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靠老師來培養。數學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⑴要創造和諧、憐憫的課堂氣氛。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牲,創設求知情趣,激發學生愛學數學的內驅力。如在導入新課中以設疑提問、創設情境或有趣的故事、遊戲等,在練習中競賽、思辨、判斷、展疑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求知慾,激發學生創造潛能。

⑵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國小數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同樣是一門藝術,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獨創性的特殊藝術。教師要善於將數學教學中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用藝術化的形式“傳”諸學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腦、入心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⑶面向全體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教師要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係。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更應“偏愛”學困生。激勵、鼓勵正是教學藝術的真諦。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採用激勵性的評價。學生得到教師的鼓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會更進一步地去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護,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不斷培養。教師要幫助學困生克服,使他們有信心學好,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要了解學生的情緒表現,及時地用手勢、眼神、語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學困生在回答問題中的“合理因素”,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有計劃地設置一些學困生能夠回答的問題,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令人驚喜的成功,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我常對學生説:要勇於大膽地用不同尋常的眼光看問題,善於在別人看不到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並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獨到見解,一句話――要説別人沒説過的話,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這就是創新精神。

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應該改革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要摒棄將現成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的做法,充分考慮到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設計彈性化的、有一定間域和思維度的課堂問題,讓學生自主感悟、比較、體驗,教師只是“嚮導”、“路標”,只起“引路”、“架橋”的作用,只為學生在自學、討論、答疑中當“顧問”和“參謀”,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最大拓展。

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兒童心理學表明:動手實踐、操作參與,符合兒童好動的年齡特徵,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當學生動手訓練時,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從而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探索,進而促進思維的創新與發展。例如:教學除法的意義時,先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自然的過渡到除法的意義,使學生對除法倍感熟悉和親切。教學統計時,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調查日用品的、學習用品的價格,統計家庭成員的年齡、收入情況等,並製成統計圖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很多同學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銷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勞動,不亂花錢,不浪費。這樣,既鍛鍊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也能讓學習較差的同學得到幫助。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於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變“靜態的集體背景”為“動態的集體力量”,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並有計劃地向小組提出一定的學習任務,指導各小組自主學習,當問題有矛盾時,各小組成員共同研究、討論、交流,學習信息得到及時多向的反饋,同時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也體現了一種互相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各有其特點。沒有任何一個正常的兒童毫無能力、毫無天賦。”在學生探索過程中,我們要十分注重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開放地去探索、發現、創造,並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成果給予充分的承認與肯定。

總之,國小數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有的放矢,我們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其規律、方法,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

第6篇

教學是頭等大事,在校教育還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本學期,我積極參加了學校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課改活動。課改的實質是改人,改課只是形式和手段,通過改課來改人才是課改的意義和目的。回顧這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對課改有一些膚淺的認識。下面我就針對自己的教學過程談一點心得體會。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充分提供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獲得了廣泛的學習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發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理解一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和猜測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落實。

前置性作業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內容層次分明(指學生個體層次、知識層次)、結構合理(指題型)、題量適中(指必做題選做題數量)的同步練習。我認為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按優、中、差三個學生層次來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用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來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穫,不斷提高知識水平。

教師熟悉並吃透教材,領悟相應的重難點,定準教學目標,是設計好前置性作業設計的保證。在設計上還要體現“合作與交流”的作業內容,教育專家指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並不全是從教師那裏學到的,有很多是從其他人,包括同齡人身上獲取的,因而要提倡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這一內容在課堂上處理前置性作業時,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幫助,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水平,也可以減輕教學負擔,使教師站在教學水平更高的層次上去組織教學。通過小組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同學們體會合作學習的快樂。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小數乘法中的例8《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一課時,我設計的前置性預習以書中的閲讀與理解為主,讓學生吃透例題,然後導學點一和導學點二的形式分析並解答問題,最後的“我的總結”就是這節課的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同時我會把畫圖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班級討論併為同學們講解。還有一系列的練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前置性中學會知識,學會思考。

在“少講多學”的數學課改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出佳餚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識要自己感悟才會受用。通過前置性學習任務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中那佳餚的美味。

課前導入就像一把鑰匙一樣,是至關重要的,成功的導入,能創設情景,營造氣氛,激發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當然,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情境導入、故事導入、遊戲導入、操作導入、藉助媒體導入等等……

在教學比的認識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出示了中國的國旗,並説,20xx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在太空中,飛行員楊利偉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楊利偉展示的這面國旗的長是15cm,寬是10cm,怎樣用算式表示長和寬之間的關係呢?就這樣創設情境導入了新課,不但使學生學會了數學,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我認為課堂上適度放手,做一名“閒”“懶”的教師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國小數學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教師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或“陷阱”,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時也會走彎路,但畢竟是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了學習過程,這就是他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組的時間,就是教師的閒暇之時,此時,走進每一位學生,瞭解並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目標的達成,以及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學生反饋彙報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掌握程度,適當進行調整,讓學生思維外顯,交流互動,解決問題,教師適當講解。“懶”教師,會培養出一批會思考的學生,讓學生對數學形成樂學、好學、喜歡和好奇的源泉。

適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夠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添上重重的一筆,激起學生的思維漣漪,讓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持續探索的態勢,讓數學課堂在拓展延伸中變得厚重、開闊、深邃和美麗。

例如在教學《園的周長》一課時,在教學講解圓的周長後,我拓展了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的故事,讓學生在理解“周三徑一”的説法的同時,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兩個相同的圓並列,四個並列的圓及九個並列的圓的外周長的求法。適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課堂既有了廣度又有了深度。

教師要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少講與多學的關係,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進行教學活動,不能一味的從任務的完成情況看成敗,要着眼未來,要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課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學生從中受益。

第7篇

面對課程改革,我們怎樣能讓學生從小就喜歡數學,不怕數學,親近數學,進而願意研究數學呢?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於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創設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情境,使得他們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數學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讓學生喜歡數學”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目標之一。這麼一句很樸素的話,卻是我夢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呢?以下是我對新課標學習的一些感悟:

國小生自控能力差,上課總有一部分學生的思緒還在“閒逛”,靠純粹的課堂組織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課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有意義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馬上吸引學生的目光,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學生的求知心絃,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教學於遊戲活動之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遊戲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學會了新知,鞏固了新知識。在這裏,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經驗得到了很好的豐富,思維得到了更大的拓展。這樣使學生越來越喜歡數學,也使學生越學越有趣,更使學生越學越聰明。

成功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功,能夠滿足學生成就動機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產生強烈的新的內驅力,給學習帶來興趣和動力。因此,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嘗試、探索,體驗成功。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善於發現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進步。讓學生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人人都能體驗到不同層次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勵性評語。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允許學生犯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基礎是有差異的,學習數學的進程也會有差別,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評價學生的學習,必然要製造出許多的失敗者。因此,評價要因人而異,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評價體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幫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記得有人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實自己,讓學生愛學、樂學,必定會獲得教學上的進步。

第8篇

對國小生來説,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學生能從學習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説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上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如三年級的乘、除法計算中,都是先出現學生熟悉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的場景,提出數學問題。接着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經驗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組織相互間的交流發現、總結算法,然後出現類似的數學問題或通過情境變式,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談出自己的觀點後,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相學習.合作學習如何在課堂上落實呢?讓每個學生承擔着不同的學習任務,每個人承擔的角色隨時改變,這樣,每人都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課堂上需要教師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有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產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慾望,教師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解題的方法,同時有分享別人的解題方法,共同討論不同方法的優缺點。這對於發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

總之,數學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於數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