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書心得範文3篇 《實踐論》——實踐至上的智慧研究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6W

實踐論》是中國革命家、思想家毛澤東所著的一篇論文。本文是毛澤東在1929年至1930年間寫成的,是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論》的核心思想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以下是一篇簡要的讀書心得範文。

《實踐論》讀書心得範文3篇 《實踐論》——實踐至上的智慧研究

第1篇

在面對民族存亡的危機時刻,為了糾正黨內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錯誤,擺脱中國革命的困局,推動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寫就了《實踐論》。在《實踐論》中,毛澤東不僅從哲學層面將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進行了高度概述和總結,還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深刻論述了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豐富和發展。《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因此,深刻把握《實踐論》的內容、領悟其中的思想真諦,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深遠意義。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去認識客觀世界,並在實踐的基礎上把握規律,實現主客觀的統一。《實踐論》一開篇就對實踐的內涵和形式進行了分析。毛澤東認為:“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物質生產、階級鬥爭、科學實驗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在此,毛澤東對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進行了豐富和發展,賦予了“實踐”更廣義的解釋。在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上,毛澤東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進一步闡明瞭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目的以及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在突出實踐的重要地位的同時,毛澤東也強調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從辯證的角度看待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實踐論》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的實際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如果不與具體的條件、實際相結合,超越時空,就會失去生命力。《實踐論》一方面肯定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真理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強調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提出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實踐論》強調了人的一切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開端,“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從實踐出發分析了認識的整個過程,通過總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分與聯繫、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認識的規律性和上升性等,打破了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侷限,構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將傳統的認識論提升到了實踐認識論的高度。

人的認識從實踐發生,又服務於實踐,要明晰這種聯繫,需從認識的整個過程中去把握。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認為應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感性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在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中人的認識要經歷兩次飛躍。在“實踐—感性認識”的環節,毛澤東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人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感官獲得對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認識;在“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環節,毛澤東認為由於感性認識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並不充分,在持續的實踐中人會將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重複多次引發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形成概念。在這一環節會進一步瞭解到事物的本質、整體和內部聯繫;在“理性認識—實踐”的環節,人們會拿“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完成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實踐論》讀書心得範文3篇 《實踐論》——實踐至上的智慧研究 第2張

第2篇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在過去的大學聯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於親身實踐。現在你回想一下大學聯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於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主席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説,“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着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説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主席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説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主席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説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第3篇

懷着一種衝動我重新讀了毛主席《實踐論》這篇文章。

這種衝動來自於我自身的危機意識,我發現無論我讀多少書,我避免不了淺薄。這種淺薄的危機感,使得我對自身進行審視。而這種審視的落腳點,便是知與行的問題,也是《實踐論》的副標題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時候有種老生常談的感覺。這種老生常談的另一層意味是,説多了也無用。直到許多大牛將自己的成功歸之於毛澤東思想。據説,習近平總書記曾被其父親習仲勛要求背誦毛選大部分文章。在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發現,老生常談的是他的句子,煥發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會性的。人所從事的最基本的實踐形式是生產勞動,而與此相連接的是人與人皆有生產活動所結成的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等社會關係。三大實踐活動,生產活動,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從哲學的角度,將人類所有的活動囊括進來,不能再有更多的內容。

人的認識都要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伴隨着這個過程,也就是從片面到全面,由潛入深的過程。這一點很簡單,當我們加入一個班級的時候,我們總為不能及時記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惱,隨着認識的深入,我們慢慢的瞭解到確認他們是誰。我們往往有認識片面的時候,那麼這些片面的認識來自於哪裏呢?第一是剝削階級的偏見,或者説宣傳輿論觀念的灌輸所造成的一些假認識;第二是生產規模狹小,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格局視野的狹小。學校的大學生為什麼書呆子,或許就是這兩個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們的認識如何是真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嚴肅的問題。或許你會説,這是書裏説的,或者這是某某老師説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確認,雖然我也説不上什麼理由。那麼實踐論告訴我們,人們只有達到了思想中的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我們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簡單的説,就是要實事求是。但我們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觀太強大,自己的思想(主觀)太自卑,從而造成固囿於自己的見解之中。通常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心懶,即使再三栽跟頭,也不願從自己所遭受的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實踐是認識的驅動和落腳點,但認識卻經常選擇離棄實踐,這是一大弊病。書生的落腳點一如既往的書,或者説認識。從書中來到書中去,實踐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書生的毛病是意識的淤積,堆砌着無數的東西,卻不能甄別不知何用,三大實踐卻常常是三腳貓的功夫。淤積是種病,中醫上説的。

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還沒有這種實踐。認識脱離不了實踐,認識與實踐是辯證統一的進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有了道聽途説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以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與行的分離,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離實踐,只關注書本的蠢人。嚮往着聖賢之事,而不敢為聖賢之事。知道個大同世界,但不敢創造個大同世界。滿足於書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實踐中往往對認識之於指導實踐取取消的態度。就好像,總是嚮往着書中美好的愛情,卻不敢對心仰的女孩道一聲你好。

然而,還是需要認真的對待知識的問題。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到時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知識被書生束之高閣,但不意味知識的不重要性。知識的問題非常關鍵,認識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有賴於以誠實與謙遜的態度認真對待前人的認識以及當下的實踐的活動。

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而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時常談熟知非真知。這告訴我們,一切熟知要轉換為真知,必須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應用。沒有生活實踐的知,好似海市蜃樓,不過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閃,你只是望望,卻永遠不能住在裏面好好體會他的滋味;或者每個假期都可以來度度假。古諺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讀書不實踐,枉費了對虎穴的苦苦尋覓。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完全的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通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這告訴我們的是做學問的方法。可能這也是對潘維老師《憶先師陳翰苼》一文中陳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知道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他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看重讀書應該也是這個道理。需要説明的,這種理論的來源有兩個,其一是生產實踐的總結,其二是理論體系的歷史繼承。後一種就是讀書可以給予我們。這與自己的一個問題息息相關,就是為什麼書賣了那麼多但很少讀,或者説,讀書為什麼越來越沒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實踐維度,好似幹活是沒有男女搭配。

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這另外思考一個問題,老祖宗的書在何種意義上是至偉不破的。為什麼我們需要不斷的產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時,又説,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繫起來,就變會變成務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導,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最後,主席教導我們,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隨着實踐水平的上升,理論素養也必須跟得上,在這個過程中,方法論的意義不斷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實踐,認識,再實踐,在認識……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這就是全部的實踐論。

熱門標籤